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危机故事100篇-第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Page 408…

国和以色列代表开始了正式会谈。 

     美国发出安全通行令数周之后,里根为了表示善意,批准了由以色列运 

交伊朗的第一批武器。1985年8月最后一周的一天,戈尔巴尼法尔把100枚 

美制“陶”式反坦克导弹运到伊朗的大不里士。这位军火商受到英雄般的欢 

迎。他乘坐穆萨维的“猎鹰”式喷气机返回到德黑兰,很快便受到霍梅尼的 

盛情款待。 

     8月底,这位大军火商又与伊朗领导层权力最大的两个人一伊斯兰议会 

议长拉夫桑贾尼和总理助理穆萨维接触,在场的还有总理助理穆罕默德·坎 

加卢和霍梅尼的儿子艾哈迈德·霍梅尼。戈尔巴尼法尔提出一项可以从以色 

列和美国获取武器的计划。但四位领导人都不敢轻易答应,因为他们不知道 

霍梅尼是否会同意他们直接与“大撒旦”和他所憎恨的以色列打交道。必须 

要请示霍梅尼。 

     戈尔巴法尼尔等在霍梅尼居室的门外,那四位领导人装出胆战心惊的样 

子去见霍梅尼。等了不一会儿,拉夫桑贾尼等人情绪高涨地出来了,他们说, 

霍梅尼同意了这项计划。 

     其实这一切都是事先安排好的。 

     戈尔巴尼法尔十分兴奋,他认为是自己说服了霍梅尼向“大撒旦”购买 

武器。因此,当他离开那里时,耳边仿佛还索绕着一片赞扬声。 

     正如一些伊朗人所说的,如果戈尔巴尼法尔是受骗了的话,他可以得到 

一些安慰的是,他不是唯一的受骗人。当他1985年8月初准备访问德黑兰的 

时候,美国一些高级官员也正在迫不及待地利用“伊朗良机”。当时已辞去 

以色列外交部办公厅主任职务的戴维向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麦克法兰说了 

有关这三次会谈的情况:在会谈中“伊朗人说伊朗的局势现已一团糟,出现 

新政府已在所难免”。他表示,伊朗人“仍然亲美”,“想同美国对话”, 

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伊朗人想要的只是武器和金钱。 

     由于麦克法兰等人过分地相信戈尔巴尼法尔,过分地相信了从以色列那 

里得到的假情报,因此,他们轻易地上了伊朗人的当。直到1985年秋天,美 

国有关方面还在试图同伊朗讨论彼此的战略问题。他们不知道他们的这一系 

列活动根本不会有丝毫收获,因为85岁高龄的霍梅尼丝毫没有死亡的迹象。 

     同样,克里姆林宫的官员们也因为相信霍梅尼将不久于人世而上了大 

当。苏联克格勃驻德黑兰情报站长,同时也是伊朗情报部门的副首脑扎马尼 

告诉苏联人说,霍梅尼的健康状况很不好,并将伊朗通过中间人美国获得武 

器的情报透露给苏联人。这样一来,克格勃分子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在适 

当的机会采取适当的行动”。伊朗人设的大圈套中又多了一只猎物。 

     1983年5月25日,麦克法兰亲自前往德黑兰,希望直接与伊朗高级领 

导人进行正面谈判。然面,令人失望的是,伊朗方面对麦克法兰一行给予了 

极为冷淡和低级的接待,面且在整个谈判期间,不但像拉夫桑贾尼这样的高 

级领导人没有出面,甚至连一位部长级的领导人都没有出场。虽然麦克法兰 

一再暗示,如果美伊双方能够“交换苏联在中东地区的动向和实力的情报”, 

则彼此都会得益,但伊朗人却始终不做出积极的表示。他们甚至抱怨麦克法 

兰没有按照约定带来足够的武器零件以及操作雷达所需要的重要部件。 

     在美国人上当的同时,苏联人也没交上好运。当麦克法兰等人在德黑兰 

秘密地与伊朗人谈判时,在离他们下榻的三公里处,示威者在扎马尼、哈希 

米以及其他亲苏领导人和克格勃的鼓动下,正在德黑兰大学附近集结,准备 


… Page 409…

对麦克法兰等人进行突然袭击。如果他们的示威计划得逞,果真将麦克法兰 

等人扣押起来,那就将严重削弱霍梅尼政权,进而导致霍梅尼政权的部分官 

员下台。 

     示威群众从一栋戒备森严的十层大楼出发,这栋大楼是自称为伊玛姆路 

线追随者组织的总部。这个组织实际上是苏联克格勃的一个前线组织,其成 

员曾在1979年协助攻击过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示威群众”本以为霍梅尼 

已不能管事,企图借机瓦解霍梅尼政权。但他们,包括精明狡猾的克格勃特 

务们在内部万万没有想到,他们正与美国人一起被摆在了霍梅尼骗局的棋盘 

上。 

     就在麦克法兰一行准备离开德黑兰的前几个小时,约400多名示威者沿 

着查姆兰烈士大道向美国人下榻的饭店进发。示威者在离饭店约1.5公里处 

遭到革命卫队的阻拦。他们被赶到德黑兰大学门前的一片草地上,接着被一 

一扣押起来。随后,又有58名幕后操纵的克格勃特务被逮捕。 

     骗局的结果令伊朗人很满意,麦克法兰等人两手空空离开了德黑兰,从 

而也结束了这场又赔武器又赔人质的丑恶交易。他本人此后也成了“伊朗门” 

事件审判的主要罪犯。 

     苏联人在伊朗人的诱骗下,几乎是百分之百地把自己多年来苦心经营的 

谍报网拱手交了出来。 

     到1985年底,美国不再强调战略利益问题了,里根总统比过去更加关注 

起黎巴嫩的人质问题。实质上,整个谈判已经成为用武器交换人质的低级交 

易。虽然先后已有两名美国人质在美国送交了四批武器的情况下被释放。但 

是,在同一时期,又有四名美国人在贝鲁特被绑架。这场交易终于以伊朗人 

大获全胜而告结束。 

                                                                    (孙晓) 


… Page 410…

                            鲁斯特驾机闯红场 



     莫斯科红场,俄文意为“美丽的广场”。自15世纪末叶以来,一直是俄 

国和苏联的社会和政治活动中心。十月革命胜利后,红场更成了苏联人民心 

中向往的圣地,在红场的西面,是一排用红色大理石彻成的观礼台,每年“五 

一”国际劳动节和11月7日十月革命节,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要登上红场 

观礼台,检阅游行队伍和参加阅兵式的武装部队。观礼台正中是列宁墓。观 

礼台后面就是著名的克里姆林宫,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办公地。红场的南面, 

矗立着俄罗斯古代建筑艺术的象征一波克罗夫斯基大教堂,而与它遥遥相对 

的,是国家历史博物馆。1987年“五一”节刚过,人们就开始为迎接十月革 

命胜利70周年而装饰起红场了。 

     1987年5月28日傍晚,晚霞映照下的莫斯科红场显得格外庄严、静谧。 

广场上游客如云,人们不时按动着照相机快门,摄下这美好的景色。 

     突然,从天空隐约传来一阵阵飞机引擎声,这在空中管制极为严格的莫 

斯科市区上空,是很难得的。人们不禁抬头观望。不一会儿,一架白色的轻 

型飞机从云中钻出来,开始在红场上空作超低空盘旋,很显然,驾驶员在寻 

找降落地点。红场上的游客都惊得目瞪口呆,一位苏联艺术家对他的同伴说, 

这肯定是在拍电影。广场上执勤的警察此时也不知所措。 

     飞机降落到20米的高度,向波克罗夫斯基大教堂和克里姆林宫斯帕斯钟 

楼之间的空隙冲过去,并打开了降落灯准备着陆。地面上的游客吓得四处躲 

开。驾驶员发现有人,无法降落,就又将飞机拉起来,再在红场上空盘旋一 

圈。 

     飞机第二次准备着陆,高度只有几米,但广场上仍然有人,驾驶员只好 

开足马力再次爬高,从历史博物馆和列宁博物馆之间狭窄的通道穿过,然后 

紧急右转弯,差一点撞到莫斯科饭店。 

     飞机又在红场上空转了一圈后,决定在宽阔的莫斯科沃列茨基桥上着 

陆。飞机钻过桥上的电线,滑到波克罗夫斯基教堂和克里姆林宫斯帕斯钟楼 

之间的斜坡上,打了两个圈后,终于着陆成功。这时,斯帕斯钟楼上的大钟, 

时针正指向下午6点45分。 

     游客们被这酷似电影中特技表演的飞行惊呆了,直到飞机引擎停止转 

动,才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纷纷向飞机奔去。 

     座舱盖打开了,一位身着红色风衣的年轻人从机舱里钻了出来。他身材 

修长,金色头发,英俊的脸上架着一副茶色眼镜,一副潇洒自得的神情。他 

挥舞着双手,用德语向人们打招呼:“我是来自汉堡的和平使者,我想和苏 

联人民交谈。”这位不速之客一边向越来越多的围观者散发写有“汉堡—— 

莫斯科”的签名纸,一边交替用德语和英语同他们攀谈。当人们得知他从赫 

尔辛基驾机起飞,飞了5个多小时的时候,一位苏联妇女热情地走上前,按 

照斯拉夫人欢迎客人的传统习俗,递给这个青年一个面包。 

     十几分钟过去了,围观者已多达300多人。这时,在红场值班的警察才 

如梦初醒,在请示了上级后,匆匆赶来设置栅栏,把围观者和飞机隔离开来。 

不久,一辆黑色轿车开来,几个警察把这位青年“请”上车,带离了现场。 

直到晚上9点,大批警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数百名围观者驱散。29日 

凌晨两点,3位美国记者闻讯赶来拍照,遭警方阻止。这时,机尾上的联邦 

德国国旗的标志已被金色的油漆涂掉。凌晨4点左右,这架小飞机被装上了 


… Page 411…

一辆大型平板车,在六辆警车的护卫下,拖往莫斯科郊外的舍列缅捷沃机场。 

     警方从缴获的签名纸上,得知这场恶作剧的肇事者名叫鲁斯特。鲁斯特 

是何许人?他为何要驾飞机到红场?他又是怎样飞来的呢?从鲁斯特的自述 

和审讯中,人们对事情的来龙去脉才有所了解。 

     这个现年19岁的青年,全名是马蒂亚斯·鲁斯特,生长在联邦德国汉堡 

附近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一个家庭妇女。他从小就 

想当一名飞行员,12岁就成了航空模型的制造迷,参加了学校航模队。他17 

岁时参加了航空俱乐部,学习轻型飞机的驾驶技术,只是因为视力不佳而没 

成为职业驾驶员。但他经过一年多刻苦训练,却取得了私人驾驶执照,并成 

了汉堡航空俱乐部正式成员。 

     在汉堡航空俱乐部里,每当周末晚会结束的时候,那些酷爱飞行、喜欢 

冒险的年轻人,总爱开玩笑地相互祝愿:“愿你在耶稣升天节那天着陆红场!” 

对此,鲁斯特印象特别深刻。 

     有一天,他在俱乐部里翻阅到一条资料:1981年10月18日,一个名叫 

阿兰·马钱德的飞行爱好者,驾驶一架轻型飞机,以每小时160公里的速度, 

从巴黎的凯旋门门洞一穿而过,从而完成了轰动世界的飞行壮举。对这个法 

国人的冒险行动,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联想到同伴们在晚会相互告别的祝愿 

语,他不禁突发奇想:我为什么不能驾机在莫斯科红场降落,干一番一鸣惊 

人的大“事业”呢?于是,他开始酝酿飞往红场,在红场着陆的计划。但这 

个大胆的想法,他既没有告诉父母,又没有告诉任何朋友,而是悄悄地准备 

着。 

     鲁斯特的准备工作十分细致。早在1987年3月,他便给法兰克福的一家 

公司去信,索要苏联航空图。这家公司很快就给他寄去一份从赫尔辛基到苏 

联的航图,但却缺少去莫斯科的资料。因此,鲁斯特再次与该公司联系,花 

了25马克买了一份包括莫斯科在内的欧洲航空地图。从此,他经常背着家 

人,在房间里研究飞行路线上的风向和地貌,以及各种飞行细节。 

     要闯过苏联国境,关键在于避开雷达跟踪。鲁斯特就这个问题特地请教 

了航空俱乐部的一位经验丰富的老飞行员。他告诉鲁斯特,躲避雷达系统监 

视的唯一办法,是驾驶轻型飞机,在离地面仅数十米高度作超低空飞行。但 

他最后还是警告鲁斯特,最好放弃这次冒险,因为苏联的防空系统是第一流 

的,要想不被发现是不可能的。 

     这并没使鲁斯特知难而退,反而激发了他勇于冒险的决心。5月初,他 

告诉父母,想去北欧作一次长途飞行。因为按规定,要取得商业飞行的驾驶 

执照,至少得飞满150个小时,眼下他累计飞行达60小时,所差90小时必 

须靠长途飞行才能补上。父母同意他的北欧之行,并出钱帮助儿子从汉堡航 

空俱乐部租了一架塞斯纳—172Ⅱ型轻型飞机。这种飞机时速只有200多公 

里,为减轻负荷,加大航程。鲁斯特将飞机上的4个座位拆掉了3个,还安 

装了一个副油箱。 

     5月13日,他告别父母,驾机从汉堡起飞。向北飞越设得兰群岛和法罗 

群岛,抵达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在那里逗留数日后,他驾飞机飞往挪威的 

卑尔根。过了几天,他又飞到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正是在那里,他下定了飞 

往莫斯科的最后决心。5月27日晚上,鲁斯特独自一人徘徊在赫尔辛基街头, 

对这次冒险行动作了周密的思考,决心冒死闯红场。他在电话亭里,跟父母 

通了电话,告诉他们明天他将飞往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然后再飞回家。蒙 


… Page 412…

在鼓里的鲁斯特的父母,压根儿也想不到儿子会干出一桩石破惊天的冒险事 

儿。 

     5月28日上午,鲁斯特给他的小飞机加足了燃料,270公升汽油足以保 

证6小时的飞行,在最佳情况下,飞机可以续航800公里。 

     中午12点21分,鲁斯特从赫尔辛基马尔米机场驾机起飞。在向机场递 

交的飞行表格上,他填的目的地是西南方的斯德哥尔摩。谁知他向西仅飞了 

几分钟,就向东南方急转。机场控制塔雷达荧光屏上,显示这架飞机的亮点 

迅速消失了。航空管制人员以为飞机遭到不测,便急忙与他联系,却没有回 

音,也没有收到任何遇难呼救信号。管制人员判断飞机可能坠落大海,便立 

即派出3架直升飞机、4艘军舰和17名潜水员,到漂有油迹的海面搜寻营救, 

结果却一无所获。 

     人们以为这个毛头小伙子“葬身鱼腹”了,殊不知他正在飞往莫斯科的 

途中。原来,鲁斯特在向左猛打舵盘的同时,就关掉了无线电台,并戴上了 

头盔,把飞机驶向芬兰湾的水域。为躲开苏联的雷达,他尽可能降低飞行高 

度,进行超低空飞行。他最终以80米的高度、225公里的最快时速,顺利地 

从苏联爱沙尼亚加盟共和国的海边城市科赫特拉—亚尔维进入苏联领空。 

     但苏联边防部队还是在下午2点45分发现了这架侵犯苏联领空的不明国 

籍的飞机,高度灵敏的雷达系统捕捉到了这个目标。两架歼击机迅即起飞跟 

踪。 

     鲁斯特不顾一切地朝苏联内地飞行,目标直指莫斯科。他没按正常空中 

航线走,而是按117度磁航向径直奔向莫斯科的西北郊。 

     接近下午4点钟的时候,正在500米高度低飞的鲁斯特,发现离自己7 

公里的空中有一架前来截击的苏联歼击机。这架战斗机从他的右边飞过去, 

接着又从左边飞过来,并以很近的距离一掠而过。他可以清楚地看到苏联飞 

行员橙黄色的飞行服和白色的头盔。他紧张得心都要蹦出喉咙了。他想,苏 

联飞机可能要向他发出警告性的炮火,逼他改变方向或迫降。但奇怪的是, 

苏联战斗机只是环绕他转一圈,便呼啸而去了。原来,苏军飞行员误认为这 

是一架苏联轻型体育运动飞机,他过于马虎,没有看到机尾联邦德国国旗标 

志,便稀里糊涂放行了。 

     此后,鲁斯特再也没有遇到什么麻烦。下午6点15分,一座雄伟壮观的 

城市跃入他的眼帘:鳞次栉比的建筑,川流不息的车辆……啊,莫斯科到了! 

     然而,鲁斯特并不满足,他的目标是克里姆林宫,是红场。他身边没有 

详细的莫斯科地图,只好以电视塔来掌握方向。他只在照片上见过克里姆林 

宫,生怕不能很快找到,他就把飞机高度降到300米。他终于看到了俄罗斯 

饭店、大教堂的金顶和克里姆林宫钟楼上宝石般的红五星…… 

     就这样,鲁斯特经过6小时的飞行,躲过苏军严密的防空网,神不知鬼 

不觉地从天而降,落在苏联心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