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但与诸天,生乐为缘,顺于五欲,不资圣道」……等等。'注24'另迦才(六二○-六八○)的《净土论》(约撰于六五○年)也是大弘西方法门而贬斥兜率为「秽、染、退、自力」……等等。'注25'还有一份怀感撰《释净土群疑论》仍有对西方净土与兜率宫二处优劣的讨论,并有内外院的说词:「兜率天宫有内外院,内即亲近补处,永无退转;外即耽兹五欲,不免轮回。……内院难生,多居外院,还造十恶,退没三涂……。」'注26'怀感的年代不详,只知是善导(六一三-六八一)之徒,该《群疑论》的序文:「有怀恽法师,恽与感师,并为导公神足。」'注27'故怀感约是六五○-七○○年时期的人,该《群疑论》的撰述也应该在窥基撰的《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之后,因此才会有明确的「内、外院」说。故窥基、善导、迦才都是同时代的人,当窥基倡导兜率法门时,善导、迦才、怀感与净土宗的有心人士却极力地弘扬弥陀净土法门,才会有破斥兜率天宫优劣的文章出现,此乃唐朝二净土争论之战,继之,于宋、元、明代也有类似争辩的文章出现。
另一份唐朝僧祥撰着的《法华传记》记载一些僧众往生兜率内院之事,其中载有天台国清寺智顗(五三一-五九七)的兜率信仰的事迹,传云:「释智顗……后于石城寺弥勒像,发愿而终属灭后,灌顶梦,师在兜率内院矣。」'注28'奇怪的是唐?道宣的《续高僧传》(约撰于六四五年)却云智顗往生西方,传文云:「往石城寺扫洒,于彼佛前命终,施床东壁,面向西方,称阿弥陀佛,波若观音。」又言:「吾诸师友,从观音势至皆来迎我。」'注29'另在《续高僧传》载有智顗之徒智晞(五五六-六二七)的传文,文中提到:「吾见梦,报在兜率,宫殿青色,居天西北,见智者大师,左右有诸天人,皆坐宝座,唯一座独空,吾问所以,答云:『灌顶却后六年,当来升此说法。』」'注30'单是智顗的传说就有二个说法,据最早的传记,智顗是「愿生西方」,但百年后的传记又云是「梦报在兜率内院」,这反应出智顗圆寂后的百年,即是第七世纪中旬,可能是「兜率信仰」弘扬的高峰期,此种由于时代信仰的潮流而对祖师们添加附会的传说,似乎在中国佛教的文化中非新鲜事了。
法华传记》亦载有妙莲因诵《法华经》而往生「兜率内院」。'注31'还有扬州严恭亦奉持《法华经》,邻人梦严恭生「净天」,问净天何处,答曰:「兜率内院无杂秽故。」'注32'该传记中载有多人「生兜率内院」之事,该传撰作年代不详,但在梓州姚待的传文中曾提到:「开元四年(七一六)。」'注33'故该传记应该在七一六年之后,而窥基圆寂于六八二年,也难怪开元年之后的传记,「兜率内院」已明白的陈述着。继之,宋?永明延寿《万善同归集》(九○四-九七五年间述)就更清楚的提及「弥勒内院」了;'注34'明?袾宏《往生集》(一五八四辑)亦提到「兜率内院」。'注35'总之,从唐初玄奘所云的「弥勒内众」之后,窥基在弥勒《上生经疏》内明白的谈及「兜率内院」之后,唐、宋、元、明乃至现今,「兜率内院」、「弥勒内院」已几乎取代了「兜率天宫」的最早说词了。
结论
中国佛教千年来对弥勒菩萨的信仰一直持续到现在,「兜率内院」或「弥勒内院」仍然是弥勒信仰者的向往处,在弥勒系列的经典中仅言「兜术天」、「兜率天」或「覩史多天」,未有所谓的「内院」或「外院」之说。然到了唐朝的玄奘对覩史多天有特别的偏好,圆寂前希望得生为「弥勒的内众」亲闻弥勒菩萨说法,其高徒窥基更进一步提出「慈氏内院」与「内外院」之说。尔后,在第七世纪中「西方净土」与「兜率天宫」,在中国佛教中形成二大往生信仰的主流而相互抗衡。中唐之后,西方净土抬头,《往生集》之类的文集不断的出现,「兜率内院」似乎就成了秽、染、难的往生处。然现今佛教界仍有人对「弥勒内院」颇为热衷,但此热忱似乎蒙蔽了对经典中「兜率天宫」的真正认知,而难以了解中国历代祖师们善巧方便的解说,这或许是中国佛教中信仰的另一特色吧!
【注释】
'注1' 有关兜率天宫的胜妙情形,请参考《大正藏》第十四册,第四一八-四一九页。
'注2' 同 '注1' ,第四一九页下。
'注3' 同 '注1' ,第四二○页上。
'注4' 同 '注3' 。
'注5' 此处的「行六事法」,详细请参考笔者拙作〈禅观法门对南朝佛教的影响〉(刊于《正观》第二十二期),另于经文《大正藏》第十四册,第四二○页上。
'注6' 《中文大辞典》(台北:文化大学,一九九三年)第一册,第一○六○页。
'注7' 《大正藏》第十五册,第四二○页中。
'注8' 事实上,该部经典存有不少的疑点,不仅弥勒、阿逸多的出席于会中的立场不明确,往生条件的宽松也不一致,不知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原来梵文本上就有出入,现已无从考察了,详情见笔者拙作〈禅观法门对南朝佛教的影响〉中对该部经的讨论。
'注9' 有关往生兜率的修行方式与例子,详情请见笔者拙作〈禅观法门对南朝佛教的影响〉。
'注10' 《大正藏》第五十册,第四八五页下。
'注11' 同 '注10' ,第四八七页中。
'注12' 同 '注10' ,第四五八页上、中。
'注13' 同 '注10' ,第二一九页下。另该行状的撰作年代在状末载:「明德二年八月日,感得了此记冥详撰。」于文中提及玄奘于贞观十九年(六四五)回到长安,又云「于今二十载」,应该是唐高宗麟德二年(六六五)。故笔者推测该状的年代应是「麟德二年」,非笔误的「明德二年」,见该状第二二○页中。
'注14' 同 '注10' ,第二七七页上、下。
'注15' 同 '注10' ,第七二六页上、中。
'注16' 内院之词见《大正藏》第三十八册,第二八八页下、二八九页上、二九○页中、二九一页中。
'注17' 同 '注16' ,第二九五页下、二九六页中、二九七页上。
'注18' 同 '注16' ,第二六八页。
'注19' 《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第一○六页下。
'注20' 同 '注19' ,第一○四页上。
'注21' 同 '注19' ,第一○五页上、一○九页上、一○七页上。
'注22' 《大正藏》第五十五册,第一一三九页上。
'注23' 同 '注22' ,第一一四四页中。
'注24' 同 '注19' ,第九页中、下。
'注25' 同 '注19' ,第一○○页中、下。另有关迦才与净土论的年代问题,见K。K。Tanaka; The Dawn of 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Doctrine;(New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0) P。42。
'注26' 同 '注19' ,第五十三页上。
'注27' 同 '注19' ,第三十页下。
'注28' 《大正藏》第五十一册,第五十七页上。智顗的生年有二说:据《续高僧传》年六十七(五三一-五九七),另据《智者大师别传》等数据云:年六十(五三八-五九七)。
'注29' 同 '注10' ,第五六七页上、中。
'注30' 同 '注10' ,第五八二页下。
'注31' 同 '注28' ,第七十四页上。
'注32' 同 '注28' ,第八十六页上、八十七页中。
'注33' 同 '注28' ,第八十四页中。
'注34' 《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九九○页中。
'注35' 同 '注28' ,第一五○页中。
〈兜率内院疑点探讨〉之后记
道昱
(辅仁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首先感谢宏印法师的意见,笔者一文〈兜率内院疑点之探讨〉,根据现存文献的证据仅述三个重点:'注1'
1。弥勒系列的经典无内、外院之说。
2。玄奘的著作和与他相关的文献中,均是「内众」说。
3。窥基的疏记中明白记载「内院」、「外院」说。
至于其它的数据因无更可靠的证据,非吾人所能探讨的。
始自十六、七世纪欧洲学术界对佛教的兴起与发展产生兴趣,然距佛灭的年代已久,南、北传的文献资料难以证明某些佛教人物与历史的演变,因而考古学家也进入厘清佛教发展的工作,直到现在欧洲学术界仍然致力于大乘佛教发展的相关研究。'注2'然弥勒信仰在印度的发展可靠的资料仍然有限,一份巴利的文献The Birth…stories of Ten Bodhisattas (Dasabodhisattuppattikatha 十个菩萨的降生故事)中弥勒菩萨的降生事迹大致与汉译弥勒成佛经相似,仅述及弥勒下生时的种种情况,另外则是Maitreya The Future Buddha。'注3'这些文章中均未述及中古时期的印度弥勒信仰,但由法显(四二三之前卒)于四○○-四一六年间所撰的《高僧法显传》中得知当时在陀历国有「弥勒菩萨……像长八丈足趺八尺,斋日常有光明,诸国王竞兴供养……古老相传,自立弥勒菩萨像……」。'注4'玄奘(六○二-六六四)撰的《大唐西域记》仍有相同的记载:「达丽罗川即乌仗那国旧都(Gurez)……慈氏菩萨像,金色晃昱……高百余尺」的弥勒木雕像,但此处玄奘并未记载「诸国王竞兴供养」,不知是否是当时已无争相供养的情事?'注5'据以上法显的记载,弥勒信仰可能在第五世纪的印度兴盛过,但是否仍然盛行于第七世纪玄奘至印度的时期,则有待更确实的证据以便进一步的探讨。
笔者在〈兜率内院〉一文中引证玄奘的「内众」说时,因为《大唐西域记》(以下简称《西域记》)记载无着、世亲、师子觉三贤往生兜率天的故事时,仍然以「内众」、「外众」的说词,与其它有关玄奘的资料相同,故笔者未将其列入该文中。'注6'当《西域记》在述及「阿踰陀国……城西南五六里,大庵没罗林中有故伽蓝,是阿僧伽菩萨请益导凡之处」之时,提及无着等三贤往生兜率之事,'注7'此乃表示玄奘在无着的说法处听闻到该故事,这故事只能说明印度的阿踰陀国,或者更保守一些,只有在无着的说法处所,此三贤往生兜率天的传说在玄奘当时是流传着。依常理而言,某一菩萨或伟人的降生地、应化处或说法场,往往会流传着其传奇故事,如同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当地就流传着不少观音菩萨的事迹,其余的三大名山亦然。至于玄奘所用的「内众、外众」的说词,依常情撰作者依个人的宗教信仰、习惯用语,乃至主观的见解来陈述所听闻来的故事是很正常的,例如慧皎撰的《高僧传》即评宝唱撰的《名僧传》:「名而不高」,'注8'但并非《名僧传》中的每个僧人都是「名而不高」,只是撰作者的个人观点不同罢了。因此「内众、外众」之词是玄奘在印度当地听闻来的,或者出自其本人的信仰,仅凭其《西域记》的记载,而无印度进一步的可靠证据,实难以在学术界立足的。又如果「内众、外众」之说真的出自印度的阿踰陀国,则「内院、外院」之词,依现存的资料,在印度似乎也无轨迹可寻。
至于该故事在中国佛教的传出,依现存的文献,似乎始自玄奘的《西域记》,因为在玄奘之后的一些文献资料对该故事都有所转述,但所用之词却未必如同玄奘所用的「内众、外众」,而依撰述年代的不同有「外眷属」、「外宫」、「外院」等不同的说词。首先是挂名「隋天台智者大师说」的《净土十疑论》提及:「闻西国传云有三菩萨,一名无着、二名世亲、三名师子觉,此三人契志同生兜率……师子觉为受天乐,五欲自娱,在『外眷属』……不见弥勒。」'注9'此处的「西国传」应该是指西域诸国的记录,那似乎是《西域记》了,因为更早的《法显传》并未有此故事的记载,稍晚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亦无。其次,第七至第八世纪年间的怀感所撰的《释净土群疑论》仍述及该故事:「觉师子道亚世亲,犹生外院,婆薮般豆德邻无着,诞质内(?宫)院,故知内院难生,多居外院。」'注10'还有宋代的两份文献也述及此故事,但均取材于《净土十疑论》,王日休一一六○年撰的《龙舒增广净土文》述及:「师子觉……生兜率『外院』。」'注11'宗晓一二○四年间撰的《乐邦遗稿》则云:「十疑论云……师子觉生彼在『外天宫』着于五欲……。」'注12'宋代的资料却用「外院」与「外天宫」之词,均未采取玄奘的「内众、外众」之说,可见「内众、外众」之词应该仅在玄奘当时的说词,或许更保守一点,仅是玄奘的僧团中的用词罢了。如果此「内众、外众」说真的出自印度本土的弥勒信仰,经由玄奘返国后的弘扬,此说词似乎应该普遍的流传下来,为何连玄奘的亲信徒弟窥基还会在其疏记中改称为「内院、外院」呢?乃至到宋朝还有「外眷属」、「外宫」等的不同称呼呢?
玄奘远赴印度的辛劳与贡献是有口皆碑的,但其本人也有其个人的往生意愿,?#092;如《续高僧传》所述:「愿生赌史多天见弥勒……居内众」等说法,依笔者的看法这只是在表达他个人愿生在弥勒菩萨的周围,并亲闻弥勒说法的信仰情操而已,应该不影响其高僧的形象。如同天台智者大师「一心三观」、「四净土」等学说,都由于他个人对经典的深入、体会或实证而创出的学说,也因有其独创的见解,那些宗派的祖师们堪称为思想家,因此中国佛教中的天台、华严、唯识等宗派被西方学术界称誉为「才智型的宗派」。笔者在〈兜率内院〉一文中,仅是从现存文献的证据中提出「内院」说的演变过程,由玄奘的「内众」说,至其高徒窥基的「内院」说,这些都是祖师们个人的信仰,或者为了令徒众更易了解而善巧方便说而已,?#092;如笔者在该文最后所言:「应该了解中国历代祖师们善巧方便的解说」,至于在玄奘时代印度本土是否真的有兜率的「内众」说,或许得依赖考古学者将来能更进一步的提出证据了。
【注释】
'注1' 该文发表于《普门学报》第十一期(二○○二年)第一一九-二一二页。
'注2' 相关性研究的内容请参阅 Narendra Nath Bhattacharyya; History of Researches on Indian Buddhism(New Delhi: Munshiram Manoharlal Publishers Private Llt。1981)
'注3' H。Saddhatissa; The Birth…Stories of Ten Bodhisattas and the Dasabodhisattuppattikatha(London :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5)另外 Alan Sponberg; Maitreya…The Future Buddha(Cambridge;1988)
'注4' 详情见笔者拙作〈中国早期的弥勒信仰〉中「印度弥勒信仰的遗迹」中的简述,刊于《正观》第二十期(二○○二年三月)第一四四-一四五页。
'注5' 见《大正藏》第五十一册,第八八四页中。玄奘所载的乌仗那国的达丽罗川,即是法显所载的陀历,见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新文丰印刷,一九九四年)第二九七页。《法显传》与《西域记》均有英译本并有很好的地理考据,例如:H。A。Giles; The Travels of Fa…hsien(Cambridge;1923)Y。H。Li; A Record of the Buddhist Countries(Peking; 1957)。
'注6' 该故事见《大正藏》第五十一册,第八九六页。
'注7' 阿踰陀国 Ayudha; Ayodhya; 即现今的那个地点仍然有疑问,学界有:Oudh; kakupur; Aphui 等不同地点的说法,见季羡林等校注的《大唐西域记校注》,第四四九页。
'注8' 《大正藏》第五十册,第四一九页上。
'注9' 见《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第七十九页下。该《十疑论》应该非智顗之作,笔者于〈止观在中国佛教初期弥陀信仰中的地位〉中曾讨论过,若此处的「西国传」指的是《西域记》,则更进一步证明《十疑论》非智者之作,因为智者圆寂时(五九七)玄奘都还未出世(六○二),那来的「西国传」呢?见《圆光学报》第二期,第四十一-四十三页。
'注10' 见《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第五十三页上。
'注11' 同 '注10' ,第二七六页上。
'注12' 同 '注10' ,第二四○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