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病名、脉象、病因、治疗、用药、疗效、预后等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这就是
时人所称的“诊籍”。《史记·仓公传》中如实地记录了他对25例医案诊治
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的病史记录。
(2)最早的医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
的医药学经典著作,成书年代有先秦、两汉、六朝诸说,但通常认为该书的
主体大致形成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之间。它是战国、秦、汉以来药
物知识的大汇编,是经过几代人之手编著而成。关于它的作者不能确定,撰
者托名中国远古传说中尝百草鉴定药物的神农。最先录于梁代阮孝绪的《七
录》。梁代陶弘景曾进行整理。是中国医药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全书共记载药物365种,其中以植物药最多,共252种,约占70%。动
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该书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而将药物分为上、
中、下3品。上品、中品均为120种,下品125种。上品所列的都是些毒性
小或无毒的“主养命以应天”的补药;中品所列药物有的有毒,有的无毒,
并有许多兼具攻治作用和滋补虚弱之效;下品所列基本上是有毒并专用于攻
治疾病的药物。这种分类法是很不科学的,并且明显受到方士服食、炼丹等
思想的影响,时代气息浓厚。如书中以使人“长生不老”、或“不老神仙”
来衡量上品药物的尊贵。但因为该法是中国药物学上的最早分类法,所以影
响较大。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主治、性味、产地、采集时间、入药部分、异名
等都作了详细记载,许多名称采自民间,如“禹留粮”、“王不留行”等,
不象先秦时药名那样艰涩难懂。
… Page 79…
该书还提到170多种疾病,包括内科、外科、妇科以及眼、耳、喉、齿
等方面。经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的证明,绝大部分是正确的。如用
黄连治疗痢疾拉肚子,水银治疗疥疮、麻黄治疗哮喘、莨菪治疗癫痫病(俗
称“羊角疯”)、海藻治疗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常山(蜀漆)
治疗痤疾等均为世界上的首次记载,并且相当有效。直至今天仍有广泛的使
用价值。
书中还列举了一些特效药,如草常山治疗疟疾、大黄作泻药等。
在该书的序言中,概括记叙有当时药物学的基本理论。如药物配伍原则
下的主药、辅助药间的“君、臣、佐、使”的理论,“药有酸、咸、甘、苦、
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的“四气五味”说,以及根据药物的不
同,采用剂型不同的方法等。这些理论都是对当时药物学的反映,说明当时
药物学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使该书成为连结医经、医方的枢纽。
南朝齐武帝时,茅山道士陶弘景著成《本草集注》,在《本草》的基础
上又增加了365种药物,几乎囊括了当时书已知的所有药物。但这恰恰导致
《本草经》的逐渐失传,至唐初便已散失。现存者多为明末以后的辑佚本,
今有14种。其中,常用的辑本有清代孙星衍、孙泻翼合辑的 《神农本草经》
3卷(1799年);顾观光同名辑本4卷(1844年);今人尚志钧编辑的《神
农本草经校点》(1983年)等。足见《本草经》对后世本草学的影响是极为
深远的。
(3)“外科之祖”华佗
华佗(公元2—3世纪间)是东汉时以外科手术和麻醉术而著称的临床医
学家。字元化,又名■,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早年游学徐州,兼通数
经,晓养性之术。他一生致力于行医施药,解民疾苦,善于总结民间的经验
医学,足迹遍及现在的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省的许多地区,深受广大
人民的尊崇,获“外科之祖”的盛誉。
华佗的医术很有特色,擅长于察声望色,对脉象有专门的研究。合汤药
每剂不过数味,不加称量,随手撮合、煮熟饮毕即愈;针不过一、二次,灸
不过七、八回,却有奇效。并创造了沿脊柱两侧的夹骨施针穴位,称为“华
佗夹脊穴”,至今仍沿用。华佗尤其精于外科,能为人剖腹湔肠。
《后汉书·华佗传》记载了华佗使用麻沸散等进行高明而成效卓著的腹
腔外科手术的事。对于病在腹中,针药所不能及者,便先令病人用酒冲服麻
沸散进行麻醉,使之如醉而无知觉,再刳 (k&,割)破腹背,抽割积聚;如
病患在肠胃,则断截湔 (ji1n,洗)洗,除去积秽,既而缝合,敷以神膏,
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麻沸散的使用是中国外科医学上的一大创
举,也是世界医学史上的杰出成就,西欧的《世界药学史》编者鲁化说:“阿
拉伯医学家知用一种吸入的麻醉剂,恐从中国人学来。称为中国希波克拉底
的华佗,很精通此种技术。”
《三国志》中说华佗进行刳割手术后“四五日即差(即瘥,指刀口愈合),
这与现代手术的刀口愈合期相近,说明当时已有严格的消毒法。华佗可能是
使用传统手术法,即将手术刀烧红后再用,一可消毒,二可止血。并且使用
了“神膏”等效果良好的消毒或消炎剂。这些记载充分说明华佗在麻醉和消
毒方面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促进了外科医学的进步。
华佗的另一突出成就是疮肿疗法和导引术。疮肿疗法确定了中医疗法的
基本原则——外症内治法,即以五毒 (石胆、丹砂、雄典、矾石、慈石)攻
… Page 80…
其腐肉败骨,再以五谷、五味调养之,内服“五药”以营护之。这是一种从
整体观念出发,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先进疗法。导引术是指摇动筋
骨支节,通过养神调气的方法治疗象虚弱寒湿之类的病症。导引法在春秋战
国时曾盛极一时,《老子》、《庄子·刻意》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如《庄
子·刻意》载:吹呴出土的帛画中就有《导引图》,反映了西汉导引术的一
个侧面。这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育图解。西汉时成书的《淮南子·精
神训》记载了两种导引法,即“吹呴(同嘘)呼吸、吐旧纳新,熊经鸟申(伸)、
凫浴蝯 (同猿)躩、鸱视、虎顾”。到东汉末时,华佗由此提倡用医疗体育
锻炼来防治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华佗认为,人经常运动能帮助消
化、畅通气血,使人不易生病,并吸取了先秦以来导引术的精华,模仿虎、
鹿、熊、猿、鸟 (鹤)的动作姿态,创“五禽戏”。这是一种“外动内静”、
“动中求静”的气功动功功法。习练时应做到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相
兼;有刚有柔,刚柔相济;练内练外,内外兼备。五禽戏的熊戏有5个基本
动作,即熊步、撼运按运、抗靠、推挤势,久炼则加强脾胃功能,增强体力。
鹤戏分鹤步、亮翅、独立、落雁、飞翔势5个基本的动作,可练出鹤的轻翔
舒展,安适恬静神态。鹿戏有鹿步、挺身、探身回首和蹬跳势5个基本动作,
此戏有舒展筋脉的作用。虎戏有虎步、出洞、发威、扑按和搏斗5个基本动
作。坚持锻炼,可添精益髓,强腰健肾。猿戏有猿步、窥望、摘挑、献果和
逃藏五种基本动作,具有外练肢体灵活,内练精神宁静的功效。华佗积极提
倡和创造的五禽戏体育疗法,至今仍广为流传,并得到发展,对增强人民体
质、防治疾病具有特殊的贡献。
华佗一生著稿一卷,后索火烧之,未能传世,后世《中藏经》是托名之
作。其弟子吴普汇编了 《华佗方》10卷;《华佗现形察色并三部脉经》卷;
《华佗枕中灸刺经》1卷,但已失传。保留下来的只有晋人王叔和《脉经》
中名为《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一篇,共有75条。但其中有多少出自华佗
之手已无可考。华佗也注重医学人才的培养,其著名弟子有吴普、李当之、
樊阿等。
(4)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名机,中国南阳人,东汉著名医学家,人
称“医圣”,与华佗齐名。分别代表当时中国南北两个医学流派。一生主要
在南方湖南一带行医。东汉末年,疾病流行,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三分之
二的人口死于流疫,主要症状为伤寒发热,病情转重而亡。张仲景忍住悲痛,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发奋钻研,著成《伤寒杂病论》一书。他收集了许多
民间验方,总结了古代人民与疾病斗争的经验,对病理、诊断、疗法、方剂
等作了全面的论述,比较系统地总结了“辨证(症)施治”的原则,把中医
临床治疗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至今仍然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是中医学
的重要典籍。
《伤寒杂病论》被晋人王叔和整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伤寒论》共10卷、22篇、397法、113方,主要论述伤寒一类急性传染病
的治疗方法。《金匮要略》共25篇、139条、262方,主要论述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急救等杂病。两书虽不完全是张仲景的原著,但其中多数内容
仍为张氏所作,是对汉代医学理论和汤剂疗法经验的总结。奠定了中医治疗
学的基础,是中国医学体系正式确立的标志。
在诊治急性传染病方面,张仲景出色地总结出系统的原则,如伤寒的因、
… Page 81…
症、脉、治原则。他根据急性热病的共有或特殊的、初期或晚期的、有效或
恶化等不同情况所表现出的种种症状和体征,归纳区分为太阳病、少阳病、
阳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6种证候类型,并在 《伤寒论》一书中列
出了每一病类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脉象,作为辨证的依据,并且从具体病症
的转变过程中辨识病理变化,并掌握病候的实质。这就是他的“六经辨证观”
即病因系统。这种方法,可对疾病发展及变化的规律进行探索,又对疾病在
每一发展阶段上的特殊性有所了解,从而较全面的掌握病变的发展情况,分
清疾病的主次、轻重与缓急,并作出比较切合实际的诊断。为论治提供了依
据。在《伤寒论》中,张仲景还提出了辨别病症的8条细则,即表、里、上、
下、寒、热、虚、实,后世称为辨证“人纲”,表里、上下用来决定疾病的
部位,寒热虚实、决定疾病的性质。“八纲”在六经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
而六经中每一经也有表里上、下、寒、热、虚、实之分。这是八纲辨证的雏
形,是对疾病诊治获得纲领性认识的重要方法。
在论治方面,张仲景针对伤寒和杂病的各类病症,创立了汗、吐、下、
和、温、清、补、消8法。“汗法”就是用药物使病人发汗,排出体内病毒;
“吐法”就是让病人呕吐,把积聚在胸腹中的毒物和宿食等吐出来;“下法”
就是用泻下的方法,让病人排泄肠胃中的病毒;“和法”就是用药物和解体
内的病毒,“温法”用于治寒症;热症用“清法”;虚症用“补法”;属于
积滞、肿块一类病症的用“消法”。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单用一法,也可
以几法相互配合应用,体现出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论治思想。另外,张
仲景还总结了针刺、灸、烙、温熨、药摩、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
舌下含药等具体疗法,根据不同病症选用,进一步丰富了治疗手段。
张仲景不但在理论上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而且在书中对理论的具体
应用作了大量的记载,如对肿痛、黄疸、痢疾等疾病的辨证和治疗,直到今
天实用价值仍很高。还记载了对癔病、产后病等妇女病的详细疗法。对救治
自缢的人工呼吸法也有具体、生动、科学的记述。在《金匮要略》中,记载
了压胸部救治缢死症,将按摩法科学的用于心脏骤停的抢救,创造了最早的
按摩起博术。
在方药方面、张仲景的贡献也十分突出,《伤寒杂病论》中共载药方375
个,用药物214种,大都具有用药灵活和疗效显著的特点。他对每一味药的
应用都比较明确、谨慎,并指出药物相互配合及增减的原则;对药物的煎法、
服法 (温服、冷服、分服、顿服等)作了详细的规定。在所用剂型上有汤、
丸、散、酒、软膏、醋、洗、浴、重、滴耳、灌鼻、肛门栓、灌肠、阴道栓
等。在制作工艺上也有创新,如再煎浓缩和入蜜矫味的方法,散剂中的研磨
法、搅拌法和筛法等。该书从辨证到立法,从拟方到用药联系紧密,从而形
成一套辨证论治的医疗体系。
总之,《伤寒杂病论》不仅总结了3世纪初中国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
验,而且进一步确立了运用理、法、方、药辨证施治的原则,使中国医学理
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后世中医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
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重要典著之一。
(5)魏晋南北朝的医药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由于统治阶级自身的
需要,加上频繁的战争和自然灾害,造成大量的伤病人员,迫使各个政权不
得不重视对医药学的总结和研究,增设了太医丞、藏药丞、侍御师、太医博
… Page 82…
士、太医助教、尚药监等官员,并采取一些防病、治病的措施,如派遣医师
和拨选医药到灾区进行救治,来拢络人心。同时组织大量医工对经方进行研
究,并向全国推广、普及医药知识。因此,这一时期的医药学在秦汉的基础
上进入了一个广泛总结整理的阶段,出现了大量的医学名家和医药学著作,
如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雷斅的《雷公炮灸论》、徐之才的《雷公药对》
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中国古代医药学思想有所发展,使中国传统医药学的
内容更加丰富,体系更加完整。并为隋唐时期中医学的全面兴盛创造了良好
的基础条件。
①王叔和奠定中医脉诊学基础。
王叔和名熙,山东高平人(今山东徽山县西北),曾在西晋时任太医令,
是著名的医学家。他曾经精心辑集整理了已经散乱的张仲景的《伤寒杂编
论》,并将其按内容编写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医书,使这部医
学名著得以传世。晋代皇甫谧称赞他:“选论甚精”。宋代的林亿、孙奇等
人评价说: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金名医成无已盛
赞“仲景伤寒论得显用于世,而不堕于地者,叔和之力也”。明清时,对王
叔和赞毁相伴。有人批评他“碎剪美锦、缀以败絮”;有人肯定他“不有叔
和,焉有此书。”可见王叔和在《伤寒杂病论》的流传和仲景学说的发展上
是功不可没的。
王叔和最重要的贡献则是搜集前人的脉学文献,采撷名家学说,并且结
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撰成 《脉经》一书,对先秦以来脉学的论述进行了系统
的整理总结,从而奠定了中医脉诊学的基础。
《脉经》是世界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全书10卷。原有“手检图三十一
部”,可惜已失传。王叔和在《脉经》中列举了浮、芤、洪、滑、数、促、
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缓、迟、结、代、动
24种脉象,并对每一种脉象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这些脉象分别反映了动脉
博动显现部位的深浅 (沉、浮),频率的快慢(数、疾、缓、迟),强度的
大小 (实、虚),节律是否均匀,有无间歇(结、代、促),以及脉波形态
(滑、涩)等不同的脉博特征。为了便于人们理解,书中把脉象分为滑与数、
沉与伏、浮与芤、弦与紧、革与实、微与涩、软与弱、缓与迟8类相似的脉
相,仔细加以区别,防止临证 (症)时误诊。这些脉象包括对心脏博击量,
动脉管的韧性和弹性,血液在动脉管中流动的情况,血管充盈度、血液粘稠
度、心脏跳动的频率和节律等,基本上符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