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后期科技史-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动脉管的韧性和弹性,血液在动脉管中流动的情况,血管充盈度、血液粘稠 

度、心脏跳动的频率和节律等,基本上符合现代科学对血液循环系统的认识。 

书中分别阐述了这些脉象所产生的症候,并且把脉象和测知病因病位、诊断 

病情、预后和疗效观察综合起来的考察。王叔和还总结了各种切脉的方法和 

知识,并对“寸口诊法”,即切模两手掌后突起的挠动脉作了肯定性地说明。 

他确定出寸关尺三部脉位与心肝肺脾肾等相对应的脏腑分配原则,并从中医 

理论上对此作了解释,推进了寸口脉诊法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另外,他在 

书中还反对弧立地以脉断症,而主张脉证合参、四诊并用,这就将脉学放到 

适当的位置上,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应用实际将脉、症、治和预 

后统一起来,使《脉经》成为以脉学为中心的包含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 

等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医学著作。 

     总之,《脉经》奠定了中医脉学诊断的基础,同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 

生了重要的影响。《脉经》早在公元6世纪就流传到朝鲜、日本。公元8世 


… Page 83…

纪初,日本颁布大宝律令规定《脉经》是医生必修课之一。其后日本医学家 

在编辑《大同类聚方》100卷时,将《脉将》作为脉学的主要内容。阿拉伯 

医学之父伊本西那(公元980—1037年)著《医典》,其中脉学部分的资料 

就来源于《脉经》。波斯医生拉施德丁·哈姆达尼(1247—1318年)主编的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名为《伊儿汗的中国科学宝藏》,书中专门提到了王叔 

和的名字,并附有切脉部位图和脉学内容。17世纪后,《脉经》被译成多种 

文字在欧洲传播,对现代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世界医学史上占 

有重要的地位。 

     ②皇甫谧与 《黄帝三部针炙甲乙经》 

     独特的针炙疗法是中国医学引人注目的内容,在这一领域里有一位颇负 

盛名的学者——皇甫谧 (m·)。他生于公元215年,卒于282年,字士安, 

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现甘肃省灵台县朝那镇)人,是晋代著名的针灸学 

家。少年时皇甫谧家中贫寒,又游手好闲,到20岁时才发愤读书,白天参加 

农业劳动,晚上刻苦攻读,干活时还带着书,人称“书淫”,遂成博学之人。 

中年时身患严重风痹病(相当于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但仍手不释卷,为 

战胜病魔,致力研读针灸书籍,发现以前有关著作中错漏甚多,于是根据《黄 

帝内经》的《素问》、《针经》(即《灵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 

著作,参照其他书籍并结合自己的治病经历,对针灸类药书进行总结整理, 

写成《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一书。《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针灸甲 

乙经》或《甲乙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也是计灸学的经典著 

作。全书12卷、128篇,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等内容。 

书中统一了穴位,对以前的经穴纷乱现象进行了纠正。整理后认定的中国针 

灸穴位总数达654个。其中单穴49个,双穴300个。确定穴名349个。这些 

穴位分布于全身14条经脉线上,称为经穴。后世发现的穴位,则被称作经外 

奇穴。皇甫谧对所有的穴位,按头、一面、四肢、胸、背等部位作了系统地 

介绍,具体指出了针刺深度、留针时间、艾灸时间 (艾为一种药物,灸时将 

艾末放在穴位上点燃)。还结合中医辩证论治的精神对针灸的适应性和禁忌 

症作了明确说明。这是对此前针灸学的系统总结,也体现作者在针灸学领域 

里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针灸这种独特的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简便易行、疗效显著。治病不用 

吃药,只用针刺身体的一定部位或是用火烧的。前者称为针法,后者为灸法; 

合称针灸疗法。主要原理是用器械性刺激和温热性刺激人体;并利用机体的 

传导作用,调整身体机能,增强抗腐防病能力,它的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 

皇甫谧认为人体经络是相互贯穿循环往复的。并有着一定的起止路线。他主 

张治病要切脉、观察经络浮沉。他认识到季节、气候和人体有关,强调针刺 

时要按操作规程治疗,精神要集中,方法要严谨。这些都反映了皇甫谧对针 

灸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极高的造诣。这一套卓有成效的疗法不仅对中国医疗事 

业影响巨大,而且播扬到海外,日本、朝鲜等国将《针灸甲乙经》作为本国 

医学教育的教科书。宋元以后,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针灸疗法被介绍到欧 

洲,当时英、法、德、荷等国家的一些医学家,都开始把针灸应用于临床和 

研究,并被译成英、法文本在欧洲流传,国际针灸学会还把它列为学习针灸 

学的必读之书。 

     ③葛洪 《肘后方》及其在医学上的贡献。 

     魏晋南北朝时,医药学已非常发达,关于方剂学的专著大量问世,除内 


… Page 84…

外科医方外,还有《疗目方》、《小儿方》、《疗耳眼方》以及少数民族和 

国外传过来的药方。但因其数量多,篇幅又很长,所以使用时甚为不便。于 

是晋代著名医药学家葛洪从广博中求精英,从繁杂中求简易,撰修成《肘后 

求卒方》,简称《肘后方》,后经陶弘景整理补充为《肘后百一方》、金代 

杨用道又进行增补,改成 《附广肘后方》。 

     葛洪(约公元281—340年)字雅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 

容)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炼丹家和医药学家,自幼好学,博览群书。他从 

当时众多医方中,选取精华部分,写成《玉函方》100卷。此书篇幅宏大, 

显然是一部集医疗经验之大成的宏篇巨著,可惜此书已佚。由于他经常深入 

民间,而医治民间急症时需要简便易得、价廉效验的方药,便潜心研究“贫 

家野居”“皆能立办”的治疗办法。并在百卷巨著《玉函方》的基础上,收 

集各种简便易行的医疗技术和单验方,编撰成《肘后备急方》3卷,后世被 

人增补整理成8卷。《肘后备急方》又称《肘后求卒方》,简称《肘后方》, 

 “肘后”是指可以随身携带以备查的意思。因此,又被世人誉为中国最早的 

 “医疗急救手册”。书中所选之方使用的药物系“卒多易得之药”,“亦皆 

贱价草石,所在皆有”,灸法也是“凡人览之,可了其所用。”突出地体现 

了该书的实用性,深受群众欢迎,使其长期流传而不衰。 

      《肘后方》反映了当时中国医学所达到的最高水平。书中主要记述了各 

种脏腑慢性病、外科、儿科、眼科和六畜病的治疗方法,同时叙述了各种疾 

病的病因和症状。尤其是对急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作者进行了深入观察和 

详细记录。例如,有关天花这种烈性传染病如何传入中国及流行情况,发病 

症状、传染性和预后、预防等均作了准确的记载。对沙虱 (恙虫)病描述准 

确,沙虱虫赤如人,形如疥虫;始用沙虱幼虫虫屑内服或外敷以防治恙虫病。 

书中对狂犬病的治疗也有独到之处。他提出用狂犬脑组织敷贴被咬伤口,以 

预防狂犬病的发作,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免疫学的萌芽,是免疫学史上极为重 

要的创造。从现代医学理论来看,因为狂犬脑组织中存在有狂犬病抗毒素, 

故有某些被动免疫作用。葛洪的这些重要发现为人类战胜天花、狂犬病、恙 

虫病等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启迪。直接或间接的为16世纪中国发明人痘接种术 

预防天花;19世纪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从狂犬病毒制备防治狂犬病疾苗; 

20世纪初的美国病理学家立克次从恙虫体分离出立克次体并制备疫苗,防治 

恙虫病,提供了科学依据。《肘后方》中详细地记载了疟疾的种类和症状, 

并列出30余种治疗方剂。提出了用青蒿汁治疗疟疾以及解毒的方法,这不仅 

在当时具有实用价值,也为发明青蒿素这一速效、低毒的抗疟新药打下基础。 

书中多次提到的“常山”也被现代证实是一种抗疟特效药。此外葛洪对黄疸 

性肝炎、结核病、出血热、血吸虫病、痢疾、马鼻疽等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 

病进行了研究和记载。他对脚气病也有深入研究,不仅简练地描述其症状, 

而且提出了富含乙种维生素的大豆、牛乳、松叶等治疗脚气病的方法。这些 

都是医学史上的创举。还有,他所记述并提倡的灸法治病,捏脊疗法,食道 

异物急救、食物和药物中毒疗法、放腹水等治疗技术,也都简便有效。至今 

仍然被广为采用。 

     ④雷斅和 《雷公炮炙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道家炼丹技术的兴盛,药物加工的炮制技术也得 

到迅速的发展。公元470年,南朝刘宋时期的雷斅 (xi4o)所著的《雷公炮 

炙论》(又名《炮制论》)便是这一技术的总结。《雷公炮炙论》是我国最 


… Page 85…

早的药物炮制技术专著,可惜已散失。但其主要内容已被《经史证类备急本 

草》等后世本草书籍所引用而得以保存。现存的《雷公炮炙论》系清代和近 

人的辑佚本。《雷公炮炙论》分上、中、下3卷,分别记载玉石类、草木类 

和兽禽虫鱼果蔬米类共300种药物的鉴别、净制、挑选、粉碎、淘洗、干燥 

和炮炙等加工处理方法。作者系统地总结了医家和民间长期用药、制药的经 

验,详细地介绍了蒸、煮、炒、焙、炙、炮、煆、浸、酒浸、醋浸、水飞等 

17种加工制作方法。例如,加工矿物药时多将生药放入火中烧红的煅法;炒 

法则多用糯米、盐、羊脂等伴炒;浸法则将生药浸泡在水、盐水、蜜水、米 

泔水或其它生药汁中。这些方法方便可行,而且大多符合一定的科学道理。 

如巴豆内含有毒性蛋白,能溶解红血球、使组织坏死的毒性作用,若直接入 

药、必将产生毒副作用。但经过破碎处理,放在麻油和酒中同煮,再经研膏 

等炮制过程,可使巴豆的毒蛋白质分解破坏,而将其有效成分巴豆油溶于油 

中,得以保存,从而避免了毒副作用。雷斅还注意到药物加工的发生的一些 

物理化学现象变化,为了确保药效,提出了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如雷斅发现 

一些生药与铁制品放在一起时会使生药变色,药中的某些成分遇铁后产生化 

学反应。所以,加工知母、高陆、茜草、五味子等药物时,忌用铁器。雷斅 

还发现槟榔、茵陈等药物含有挥发性物质,所以加工时不能用火处理,等。 

 《雷公炮炙论》这部中医制药典著的诞生,使传统的中药炮炙加工技术更为 

系统化和科学化,成为后世药物炮制学的规范。 

     ⑤陶弘景的 《神农本草经集注》 

      《本草》问世以后,便成为药物学的经典,但经反复传抄的增补,出现 

了不少错误。当时出现的《蔡邕本草》、《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等 

大量本草类书籍,也存在甚多错讹。公元502年左右,南朝齐、梁间陶弘景 

对《本草》进行了系统地整理,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原书已佚,现存 

有敦煌残卷,但其主要内容保存于后来的本草中)。使魏晋南北朝成为中国 

本草学史上具有突出贡献的年代之一。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晚年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 

江苏江宁)人。他是南朝齐梁时的著名学者,炼丹家和医药学家。自幼勤奋 

好学,读书万余卷,学识渊博,在天文、历法、数学、地理、治金学和炼丹 

术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特别是在医学、药学方面的成就,令人瞩目。梁 

时受齐高帝萧道成敬重,与梁武帝萧衍关系密切。但他无意官场交际,辞官 

隐居。因帝遇大事仍与陶公相商,故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他一生著述 

甚丰,作品多达80余种数百卷之多。主要有《学苑》、《图象集要》、《帝 

代年历》、 《古今州郡记》、《玉匮记》等。其中与医学有关的著作有《肘 

后百一方》、《太清草木集要》、《陶氏效验方》、《养性延命录》等。 

     在《本草经集注中》,陶弘景除了整理、校定了《本草》中的365味药 

物外,还汇集了魏晋以来医家发现而没有载入《本草》的365味药物,写成 

 《名医别录》一书,收入《本草经集注中》。其中,包括药物炮炙和配制方 

法,诸病通用药,中毒解救法,服药后的宜忌,药物不宜入汤药,药物畏恶 

等“七情”和“四季药物相使”等内容。为了区别辑录《神农本草经》和《名 

医别录》的药品内容,陶公用朱笔书写原有药品,用墨笔书写新增加的药物, 

个人的见解用小字,夹注出处标注。这套体例使全书脉络清楚,为后世所效 

法。《神农本草经》采用的上、中、下三品药物分类法,存在着不能准确区 

别药物的性能,难于掌握和寻检,有时还容易造成治疗上的差错等弊端。陶 


… Page 86…

弘景针对这些问题加以改进,提出了按药物的自然来源和属性、药物的治疗 

性能两种分类法。他按自然来源和属性把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鱼、 

禽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7类。此法成为中国古代药物分类的标准方法, 

沿用了1000多年,唐朝《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以此法 

为基础。陶弘景首创“诸病通用药”、“七情表”,以病症为纲,按药物治 

疗功效将药物分别归于不同的病项下,共分80多类。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临 

床治疗用药时寻检药物,并有益于医药的普及,更重要的是开创了后世按药 

物功能分类的先河。在《本草经集注中》中,陶弘景还科学地描述了药物的 

产地、形态和采集时间,为早期本草增添了新的内容。他还考订统一了药用 

度量衡制,阐述了丸散、膏药、汤剂、酒剂的制作规律,对提高药品质量, 

保障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 《本草经集注》中提出和载录的一些特 

效药,对后世的影响也很深远。例如,他最先指出槟榔可治疗“寸白”(绦 

虫),苏合香治疗心血管病;确认栝蒌治“消渴”(糖尿病),茵陈治黄疸 

等。槟榔、栝萎、茵陈、苏合香等至今仍用于临床。 

     总之,《本草经集注》是继《神农本草》之后,对中国药物学知识和实 

践经验的又一次全面、系统地总结,在中国本草学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 

作用。 

      (6)中医方剂学的发展与著作 

     中国的方剂学历史悠久、现存最早的方书是马王堆汉墓的《五十二病 

方》,但多数医方为经验实录而无方名。《内经》中已提到君臣佐使和“七 

方”的组方原则。到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时,方剂与辨证治疗紧密结合, 

方剂的组成和运用更趋成熟。魏晋南北朝时,医疗实践的发展,不断产生新 

的方剂。当时名医荟萃,使中医方剂学得到长足的发展。而且名医著书之风 

强劲,水平较高。晋代葛洪著《肘后方》,南北朝陈延之撰《小品方》,范 

汪撰《范东阳方》,姚僧垣撰《集验方》,徐叔响撰《杂疗法》,徐之才撰 

 《家传秘方》等,均真实地记录了医家本人的宝贵经验,收录了大量的民间 

经验方,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众多的方剂学著作中,以陈延之所编撰的《小品方》最具代表性。《小 

品方》原称《经方小品》,共12卷。约撰成于南北朝宋孝建元年至永徽元年 

 (公元454—473年)之间。该书共参考了18种、300多卷前人的医学著作, 

记载了大量的民间经验方。作者称著书的目的在于普及医学救急知识,并作 

为习医入门的读物。此书不仅在当时流行,隋唐时也备受重视,被太医署列 

为必读教材。《小品方》还传入日本,也被定为医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此书 

后来佚失。其逸文存于《外台秘要》、《医心方》等典籍中,1985年,在日 

本尊经阁 《图书分类目录》医学部中发现《小品方》残卷。从残卷中大体了 

解到书中的主要内容:第1卷包括序文、总目录、用药禁诀等;第2卷至5 

卷为内科杂病方;第6卷论述伤寒、温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