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后期科技史-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寓意着佛教法轮常转,象征前进不息;下层为钟形垂莲,代表佛教,象征美、 

力量、光明、神圣、吉祥、平安等,内涵十分丰富,而且垂莲已成为印度的 

国花。这种石柱雕刻技术和艺术形式对中国的华表建筑及艺术产生了直接的 

影响。这种柱头的造型图案已成为当今印度的国徽。可见古印度的石柱雕刻 

技术及其艺术成就是十分巨大的,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 

      (3)犍陀罗的雕塑技术成就 

     犍陀罗在古印度西北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亚历山大东征时,希腊文 

化的影响已波及此地区,以后又遭希腊、大夏诸公的入侵,使这一地区进一 

步希腊化。阿育王时代,佛教传入该地区,到贵霜国王迦腻色伽时,该地区 

已发展成为佛教中心。公元1世纪,在东西文化的结合交融中,出现了以印 

度佛教为内容,以希腊艺术为形式的风格独特的雕塑艺术,并且主要体现在 

佛象雕塑上。在过去的雕刻中都用脚印、雨伞象征佛,或用莲花、菩提树、 

轮室、佛塔指代出生、得道、说法、涅■的佛。而在此之后则诞生了雕塑佛 

象。如在《增一阿言经》中,就有优填王以牛头旃檀(zh1n )作t2n5尺高 

的如来像;波斯匿王用紫磨金作了5尺高的如来佛像的记载。佛像都以希腊 

神像为原本,顶上有髻,头后有光轮和发,服饰皱纹清晰可见,其雕塑技术 

和艺术水平都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另外,该地区的佛塔很独特,如迦腻色 

伽王塔的层基为5级,高150丈,上面又建了25层的塔。古印度的雕塑技术 

及艺术,到公元5世纪时,因■(y4)哒人的入侵而渐趋衰微。但犍陀罗的 

雕塑技术及佛教艺术,却对中国的佛教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佛 

教刚刚传入中国之时,其作用可说是决定性的。 



                          4。日本古代建筑的发展 



     早在远古,日本列岛漂离大陆,成为孤岛,而朝鲜呈半岛状与大陆相连。 

佛教的传播与普及,使日本的孤岛文化与大陆文化紧密联系起来。但是考古 

学家们认为,在佛教史前,中日两国之间就已有交往。《后汉书·倭传》记 

载:“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事见史记)求蓬莱神 

仙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逐止此洲,世世相承,有数万家”。日本和歌山 


… Page 113…

县新宫市有徐福祠及徐福墓。这些反映出早在公元前,就有中国人渡海至日 

本定居,并传播文化和生产技术。而来自西域的佛教,传入中国并形成中国 

佛教后,然后传播至东亚诸国,先是进入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百济、新罗3 

国,再从朝鲜半岛流入日本,中国的佛教建筑也随之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 

    公元前200年至公元300年,日本正处于变革之时,史称“弥生时代”。 

变革来自大陆的以水稻文化为代表的农耕文化的冲击。在这一时期,以长江 

下游为中心的稻作文化进入日本。这一文化在建筑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对日 

本影响很深。随着干阑建筑形式的传入,日本住宅出现了木架草顶,下部架 

空的所谓高床式建筑,并成为日本建筑造形的原形之一。徐福东渡日本后, 

日本房屋形制出现了开敞式布局。即地板架空,出檐深远,居室小巧精致, 

室内木板上铺设垫层,供坐卧起居。钦明天皇在位时(公元539—571),随 

着中国文化的深入和佛教的传入,日本建筑开始采用瓦屋面,石台基、朱白 

相映的色彩,以及有举架和翼角的屋顶,佛寺、塔、宫室开始涌现,住宅和 

神社的建筑式样也发生了变化。佛寺、塔均仿中国式样而建。专供祀奉自然 

神、氏族祖先和英烈人物的神社,已开始复杂化,式样也不断增多。以前仅 

有两种。一是“大造社”,平面为方形,室内有一根中心柱,屋顶为悬山式; 

二是“神明造”,其社屋为3开间,正面明间开门,悬山式屋顶,以伊势神 

宫为代表。伊势神宫建在三重县伊势市,是日本古代最重要的神社,由形制 

和布局大体相同的内外两宫组成。内宫建于垂仁天皇时代(公元前70—前29 

年),以正殿为中心,后面左右各有宝殿一座,式样都类似干阑式建筑,均 

为3开间,正门在明间正中,正殿有平坐周匝。三殿外围有木栅和四道板墙。 

外墙用板壁,草葺悬山屋顶,脊上有一排横置的腰鼓形“竖木鱼”,两侧屋 

面延伸上翘,侧面类似“个”字。外宫为丰受大神宫,建于雄略天皇时期(公 

元456—479年)。受古代日本住宅一屋一代风俗的影响,持统天皇时代(公 

元690—697年)规定了每隔20年重建一次的“造替制度”沿袭至今,到1973 

年已替造60次。由于严守古制,神宫仍保持原貌。 

    在日本的佛教建筑中,日本奈良法隆寺是现存世界上最古的木构建筑。 

关于其样式的性质及源流,观点不一,多有争论。据《日本书记》记载,法 

隆寺于天智9年(公元760年)烧毁。因此,现存法隆寺建筑应为后人所建, 

约建于7世纪末至8世纪初的奈良时代初期。但从样式和技术上进行分析, 

并与建于白风时期反映初唐建筑风格的药师寺相比,有明显的差异。从当时 

的中国、朝鲜半岛及日本之间的建筑交流来看,应是朝鲜半岛三国吸收、积 

淀和交杂中国魏晋南北朝以及隋代建筑风格的再现。这一时期,朝鲜半岛的 

高句丽及百济与中国交往密切。其建筑在中国的史籍中有所记载。《魏志·高 

丽传》中说:“好治宫室,于所居之左右立大屋、祭鬼神,又祠灵星社稷。” 

 《旧唐书》中描述道:“其所居必依山谷,皆以茅草茸舍,唯佛寺、神庙及 

王宫官府乃用瓦”。朝鲜半岛的百济与中国南朝文化关系密切,建筑也不例 

外。百济公州宋山里六号坟砖铭文记有“梁官瓦为师矣”,即是最好的证明。 

中国《梁书·百济传》记载:“大中通六年(公元534年),大同七年 (公 

元541年),累遣使,献方物,并请涅槃般等经义、毛诗博士并工匠画师等, 

敕并给之”,百济佛寺建筑随之隆盛起来。作为南北朝佛教建筑传播的中介, 

百济与高句丽对日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公元552年,百济不仅将佛教传入 

日本,并且向日本贡纳造佛工及造寺工匠,为日本营建佛教寺院,使日本建 

筑在体系上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 Page 114…

     另从样式成分上分析,法隆寺建筑具有相当古朴的早期建筑特征。如建 

筑细部上与中国北魏云冈石窟相似处甚多;云拱的曲线做法颇具有中国汉魏 

斗拱的特点。而法隆寺建筑的大木结构,与东汉时期形成的中国系木构建筑 

体系,即梁柱式结构体系具有相同的特征。在当时因榫卯技术尚未发达,因 

此,建筑整体的稳定大多采用裁柱入地(日本人称为掘立柱手法)的手法。 

这种手法一直被广泛地使用。随着技术的发展,立柱被移到柱础之上,建筑 

整体的稳定则采取依靠厚重墙体和加大柱径的方法。 

     法隆寺建筑的大木构成还有另一个重要特点,即统一横向构材的层层铺 

叠所呈现的井干状构成形式。《汉书·郊祀志》颜师古注指出,井干楼的做 

法及特征为“井干楼积木而高为楼,若井之形也,井干者,井上之栏也。其 

形或四角或八角。”《史记·索引》的描述是“积木为楼,言筑累万木,转 

相交架,如井干。”此外,《盐铁论》说:“今富者井干增梁”;班固在《西 

都赋》中讲“井干叠而百增,峙游极于浮柱,结重栾以相承,累层构而遂■”。 

这些记载表明井干结构手法,已在高级建筑及宫殿上被广泛运用。由此可见, 

在世界古代后期,中日建筑文化的关系及性质具有渊源一致的特点。日本建 

筑史学界认为:“虽然在佛教传来以前,大陆建筑的影响已被确认,但给建 

筑界带来巨大变革的是最先通过朝鲜半岛,尔后直接从唐传来的中国建筑样 

式。基于此,日本建筑的样式,直至明治维新,一直是作为中国建筑体系的 

一部分而发展的。”但是,尽管日本建筑的发展与演变不断地受到中国建筑 

的影响,但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必有其民族的特色。日本的建筑发展史正 

如日本学者伊东忠太所评价的那样:“是外来建筑的提取与同化的历史”。 



                          5。古代后期美洲的建筑 



     中美洲与南美洲(俗称拉丁美洲)在古代也有过较发达的文化历史。公 

元前1000年左右时,墨西哥湾一带出现了奥尔梅克文化。当时奥尔梅克人在 

墨西哥湾制作了重量达30多吨的巨大石刻人头象;建造了许多宗教建筑,这 

些宗教建筑多为金字塔形,顶部有平台,上面修有神殿。虽然规模不大,但 

这种建筑是古代美洲建筑的范例。建造在今墨西哥城西北的特奥蒂瓦坎和玛 

雅人兴建的堤卡尔城及奇清伊扎城,充分地反映出古代后期拉丁美洲在建筑 

领域里所取得的成就。 

      (1)特奥蒂瓦坎城的建筑 

     特奥蒂瓦坎原义是天神降生的地方,是古代美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 

里就是当时的都城及宗教中心。它位于墨西哥中部高原的河谷,离现在的墨 

西哥城仅有48公里,始建年代不详,大约为公元前500年左右,在公元前1 

世纪已有一定规模,公元3至9世纪为繁荣时期。其面积达20平方公里,人 

口20余万。为了满足,政治、经济、文化和城市生活的需要,城内建有供水 

渠道、水库、作坊、露天市场、剧场、蒸汽浴室、官署等。城市建设较为配 

套,功能比较齐全。城市布局也很有特点:主要建筑沿着轴线布置,建筑群 

的建筑物讲究对称,形体简单的建筑物多建在台基上,并以57米为城市建筑 

的统一模数;民居多为木结构草屋顶,建筑内部有采光和通风的庭院。特奥 

蒂瓦坎最具特色的建筑当属太阳神金字塔建筑群。这是一组供宗教礼仪活动 

的建筑物,包括月神庙金字塔、羽蛇神庙、太阳神金字塔等几座雄伟的庙宇, 

分布在一条长2公里的大道两侧,月神庙座落在主轴线一段,其它建筑形成 


… Page 115…

若干横轴,布局严谨,规划性很强。太阳神庙与月神庙大概建于公元1世纪。 

太阳神庙的金字塔分为5层,基座面积为225米见方,高64。5米,包括原建 

神殿则高75米,为已知最高的古代美洲建筑物。羽蛇神庙约建于公元2世纪, 

包括一系列长蛇状排列的金字塔,是古代墨西哥最吸引人的建筑物之一。这 

些凝结着美洲人民的智慧,反映美洲古代建筑特点的建筑珍品,至今仍是人 

类建筑史上的宝贵遗产。 

      (2)提卡尔城与奇清依扎城 

    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1,000年左右,玛雅人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以 

及洪都拉斯、危地马拉一带繁衍生息,先后在这里建立了100多座城市,以 

提卡尔城最负盛名。这是美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经考古发掘,该城遗址占 

地10。5平方公里,建筑物分布在南北向的院落和广场的周围。其建筑物以神 

庙、广场、金字塔、院落和回廊的优美组合而著称。就建筑结构而言,长于 

建叠涩拱。神殿上方建成方形顶冠,与殿身相比,高达两倍。金字塔底座也 

比较陡,加强了建筑物挺拔向上的感觉。殿内常绘有壁画,增添了神殿的艺 

术色彩。提卡尔城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是1号神殿。该殿建于公元500年左 

右。塔座10阶,座面长34米、宽29。8米,高30。5米,至殿顶通高47。5 

米。殿内为叠涩拱顶,外形高耸峻拔。还有Ⅳ号神殿,建在一高45米的3 

层金字塔上,通高70米,是提卡尔最高的建筑。金字塔脚建有四合院,大部 

分是宫殿或是祭司们的住所。而当时的民居建筑则规模很小,内部较为狭长, 

不利于通风,较为阴暗、潮湿。 

     美洲另一优秀建筑群是奇清伊扎城(又译作奇钦·伊查),该城是托尔 

特克的文化中心,这种文化与玛雅文化是平行发展的一种文化。因此,其建 

筑风格和技术也与玛雅建筑相象。与玛雅建筑相比,它更注意建筑物的内部 

空间,出现了柱式墙和柱廊。建筑也由粗犷转向细致典雅。该城的主要建筑 

是卡斯提罗神殿,为金字塔式,共9层,高25米。塔座为75米的方形,四 

面设阶梯,比例匀称,气氛庄重。塔前不远处建有战士庙,庙外有一大片石 

柱廊,柱为方形,上面刻有浅浮雕,形成风格独特的千柱群。 


… Page 116…

                     九、世界古代后期的手工业技术 



     手工业是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古罗马时期,欧洲各国在纺 

织、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玻璃制造等领域颇有成就。秦汉魏晋南北朝时 

期,中国的冶炼技术,造纸技术,陶瓷技术,纺织和印染技术,造船技术, 

制车技术,制盐、酿酒和制糖技术等手工业领域全面发展,进入了技艺繁荣 

的历史时代,为唐宋科技发展的高峰期准备了领先于世界的优越条件。 



                             1。古罗马的手工业 



     古罗马的技术成就是古代西方科技成就的代表。而古罗马突出的技术成 

就主要表现在手工业方面。其中尤以纺织、玻璃制造、矿冶和机械制造最具 

代表性。 

      (1)纺织 

     纺织业在古希腊、古罗马一直是一种倍受重视的家庭手工业,就连奥古 

斯都皇帝也对自己的妻女纺纱织布引以为荣。但是那时纺纱、织布的方法还 

很落后,人们普遍使用的是卧式织机 (由埃及引入)、竖式织机(由叙利亚 

人发明并为古代西方世界通用)、加粗经线织机 (史前欧洲所特有);织物 

纹样极为简单,仅有梭纹平布、挂毯、平纹布、纱布;织物的原料除了羊毛 

和亚麻外,还出现了棉花,但基本上是棉、麻混织,多用作船帆、天篷、窗 

帘。 

     到了公元2—3世纪,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一带,出现了改进的卧式织 

布机,机上增加了第三道综絖,以生产纬纱羊毛斜纹织布。以后又出现了拉 

织机,可将输入的蚕丝重织。 

     古希腊、罗马帝国时的纺织业中开始出现了印染技术,所用紫色染料是 

从生活在叙利亚和小亚细亚海岸的油螺中提取的。染料较昂贵,因而使用较 

少。当时的西亚一带已成为著名的毛织品染色技术中心。 

      (2)采矿和冶金 

     早在公元前1500年,亚美尼亚已出现制铁的方法。技工用木炭还原某种 

矿石 (有时需预先焙烧),生产出熔融的金属,然后铸成一定的形状,或与 

其它金属或矿石混合在一起进行再次的冶炼,最终生产出符合要求的特种合 

金,这种方法因铁的出现而显得落后了。炼铁需要较高的温度,必须在高温 

炼炉内,将矿石炼成含有矿渣和金属细粒的海绵块,除去溶渣,即制成了熟 

铁。这种方法被古希腊、古罗马人所继承。后来还出现了炼钢法,即把熟铁 

反复加热、锻打,使熟铁吸收炭火中的碳原素出现纲化,并掌握了在渗碳、 

退火、回火、淬火等方面加以控制的技术。另一种方法是将特种矿石直接投 

入坩埚中直接炼钢,这种钢当时称为“乌兹钢”。但古罗马却一直没有出现 

液态铸铁和生铁的制造方法。 

     到了希腊化时代又出现了黄铜,生产方法是把铜棒埋置于木炭和粉末状 

锌矿石内,然后对铜棒进行加热,使铜棒及锌矿石渗碳。这是十分古老的方 

法,大概起源于公元前 1000年的亚美尼亚山区,但是因为当时黄铜产量极 

少,为贵族们专用,所以影响不大,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汞在这时也开始被 

大量生产,主要产地在西班牙,用来提取和精炼金、银等贵金属。方法是以 

淘汰法 (水冲)粉碎含金、银等的矿层,得到含金、银的矿石,然后用汞齐 


… Page 117…

法提取金、银等。 

    在炼铜行业中,公元前1世纪的西班牙已普遍使用熔融法,即将不纯的 

铜与铅等贱金属形成合金,然后用低温加热,使铅等滴出,金、银等矿物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