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系青瓷罐等,它们的显微结构与近代瓷基本相似,瓷釉在外貌和结构上都摆
脱了原始瓷的原始性,可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瓷。
铅釉陶和青瓷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陶瓷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
时期,并奠定了南北两大宗的基本格局。
⑤纺织和印染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汉代纺织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
的提高,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量纺织品提供了最好的佐证。这些纺织品包括
绢、纱、罗、绮、锦,起毛锦,麻布比及刺绣品,印染品等。经鉴定,这些
纺织品丝缕均匀,单丝表面光洁,投影宽度和截面 (呈三角形)面积同现代
家蚕丝极为相近,说明当时的养蚕,缫丝水平很高。这些丝织品薄如蝉翼,
轻若烟雾,如素纱禅衣衣长160厘米,两袖共长190厘米,袖边和领口都用
绢缘,而总重量只有48克,其薄可想而知。织法主要有平纹、纱、罗、斜纹、
起绒等,其中的起绒法采取重经提花的工艺。纺织原料主要是丝、麻、葛、
毛等,立体感很强,这是中国纺织史的最早发明。
秦汉时代,随着纺织技术的传播,许多边疆少数民族也形成了各具特色
的纺织技术。黎族用木棉织广幅布,织法是在一个圆泯饼上插一只细竹棍,
做成纺轮,将木棉搓成线,并在纺轮上加捻成纱,并卷在竹根上形成纱锭,
在腰机上织成布。闽越、南越一带多用棉花、草棉织布。西北一带也有了棉
织品。秦汉时的织物多加印染,染料众多,不仅用植物染料,还有矿物染料,
并使用媒染刮矾等。魏晋时,在汉人染缬法的基础上又创造出纹缬、蜡缬、
夹缬三种方法,将纯素的纺织品,印染成色彩斑澜、花纹秀丽的工艺品,印
染后还进行了浆碾。印花工艺也开始出现,主要是印花和印花敷彩,手法是
板印、绘画相结合,板印定位为凸板,多数线条为手绘、简单洗练,多为一
笔而就。为了使花纹规整,出现了轮廓线和底线。
这一时期使用的纺织机械如手摇纺车、布机、提花机等,在当时都极为
先进。其中提花机两次传入欧洲,对欧洲提花技术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汉代纺车是由一个大绳轮和一根用于插纱锭的铤子组成,绳轮和铤子分装在
木架的两端,另以绳传动。这既可加捻,又能合绞,提高了速度和纱的质量。
… Page 122…
这时的布机是由楱经轴、怀滚、马头、综片、脚踏木等主要部件和一个适于
操作的机台组成。这为操作者提供了较好的工作条件,并能用脚提综变交,
腾出手来更快投梭打纬,大大提高了织布的速度和质量。公元6世纪时欧洲
出现的类似脚踏提综斜卧式织机,可能是从中国传入的。提花机是由布机发
展来的,但远比布机复杂,这时的提花机已有了机身和装造系统的联合装置,
基本上具备了中国传统提花机的各种主要部件,能够生产任何复杂变化的纹
样。
⑥造船技术的飞跃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水战开始显示威力,各诸侯国纷纷建立了水军,造
船业也随之兴起。汉代已建立了轻为完整的水军体制,并制造了用途不同,
类型多样的船舰。有“失登”——排在舰队最前列,用于冲锋;有“蒙冲”
——用于冲突敌船,船形狭长;有“赤马”——较小,快如奔马;有“槛”
——上下都用双层板,为重武装战船;有楼船,第二层叫“庐”,第三层叫
“飞庐”,第四层叫“爵室”,据《后汉书·公孙述传》记载,还有高达十
层的楼船,这种楼船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初步成熟的标志。同时,橹、
舵、帆等均被发明,并得到广泛应用。橹的使用,使船速大为提高,改变了
桨只有向后拨水时才作实功的状况。舵使人能轻便灵活地掌握方向,这无疑
使船舶技术的一大质变。帆是利用风力使船加速航行的部件,它的出现又填
补了造船技术的一个空缺。
⑦制车与木器工业
汉代的车,种类众多,以轺车最为常见。这种车有顶,但四周没有围屏,
多为较有身份的人乘坐。另有轩车(有车盖,有围屏,较为豪华,为很有地
位的人乘坐)、辎车(车盖与围屏封闭极严,较为舒适,适宜老弱病人乘坐,
为贵族妇女们乘坐)、粮车(车上无盖,也可安车篷,用于运送粮食及物资,
也可载人),辘车 (为独轮,用人力推动,能装载行李,又可载人,多为平
民所用。)等。汉代的车,车辕成双,多用1匹马驾车,有时为3匹。只有
皇帝的乘车为4匹马,但车仅有1条辕。车有立乘与坐乘两种,立乘的车车
身高,车盖也高,又称高车,多用于作战,又分为有盖与无盖两种;坐乘的
车,车身低,车盖也低,又称安车,多为代步之用。
汉代的木器也很多,主要有木俎,把杯、食具、木箅、木栉、木簪、木
船、木仓、木井、木屋、木猪等。这表明木料的使用范围远超过前代,其制
作技术自是多姿多彩的了。
⑧制盐、酿酒、制糖等行业的发展
汉代,出现了海盐、池盐、石盐等种类。海盐主要产于渤海,黄海沿岸,
用海水煮成;池盐主要产于山西、河北一带,用盐池的水煮成;汝山、越隽
产石盐;四川一带有井盐。由于盐的产地不同,盐的色质也有不同,河东所
产的盐为印成盐,青海一带有石子盐,北湖中有青盐,五原所产的盐为紫盐。
杨宪在 《古代四川的井盐生产》一文中对汉代四川制井盐的设备和工作情况
作了具体描绘,现引如下:“盐井上建筑有二层楼的四方木架,在木架上盖
有屋盖,在屋盖下装有滑车,滑车上的绳头两端,都挂有汲水桶。在西层楼
板上,都相对地站着两人,他们正在拉动绳索。在这个木架的二楼边,还装
有大漏斗和输送卤水的竹管,一直通到右边炉灶旁的卤池中,他们在汲得卤
水以后,便从高处把卤水由竹管输送到卤池中,以便放入炉灶上的锅中熬煮,
炉灶前正有一个人在烧水,用木柴作燃料,灶上排列着五个熬盐用的大锅。
… Page 123…
在输送盐卤的竹管后面,正有两个人背着煮好的盐在运出去。”这虽是对四
川汉墓申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图像的解释,但无疑是对汉代制盐生产过程的
描绘。汉代在四川已发现天然气,并用来作燃料熬盐了。
酿酒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手工业,殷商时已很盛行。到了汉代,官府开始
垄断酒的生产和销售,使生产技术得以提高,制麴术不断发展,原料也开始
多样化,从而使酒的种类不断增多。汉代的制麴技术已相当普遍,并有颇多
品种,主要是大麦制成的■,小麦制成的■等。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下》
写道:“一酿用粗米二斛,麴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这是关于酿酒原料
与成品比数的最早记录,这基本符合酿造原理。另外,葡萄酒的酿造应是中
国酿酒史上有意义的大事。葡萄本是一种野生植物,但大规模栽培的葡萄却
是西汉时从西域传入的。起初,只作水果供食用。东汉时期,西域的葡萄酒
酿造技术已传入中国西北地区,因为当时中国最富经验的是麦麴酿酒,对葡
萄酿酒技术未能大量推广。
制糖也是中国传统手工业之一。最早出现的糖种应是麦芽糖,至迟在周
代已开始制造,是用稻麦黍粟之类,浸湿生芽曝干,然后煎炼调化而成。到
战国时代,这种糖已大量见于民间,普遍用于烹调,并掺用蜜来作饼耙。汉
代这种糖的生产更为普通。到东汉末期,中国已出现蔗糖生产 (一说起于唐
代,另一说认为起于汉代)。蔗糖的原料甘蔗在汉代已常见,产量也超过前
代,出现了如“诸蔗”、“都蔗”等名称,这为我国的蔗糖生产提供了可能。
据《异物志》载,汉代已有汁如饴饧的沙糖。东汉张衡在《七辨》中,有“沙
饴石密”之说,“沙饴”就是沙糖。汉代中外文化频繁地交流,交趾一带的
煎糖法传入中国应是可能的。这无疑丰富了中国的制糖技术。
⑨笔和墨的生产
笔、墨是文房四宝中的两件,是古代书写的主要用具,在文化发展史上
地位重要。关于笔的制造,有虞舜造笔说(见明人罗颀所著《物原》一书)、
蒙恬造笔说(见晋人崔豹《古今注(下)》)等。但我们可以肯定在蒙恬之
前笔已经出现。汉代制笔业较为发达,原料多用兔豪,后来开始掺用羊毫。
汉代的墨,原料主要是石墨(即煤)、松烟两种。石墨在当时多作燃料,也
用于制墨。制法应为《齐民要术》卷九中所载的合墨法,后因其油性大、书
写不均匀而渐为松烟所替代。汉代松烟多产于扶风、隃糜,以终南出产的松
树为原料燃烧积烟制成,因此天下盛传隃糜墨。那时的墨,除用松烟外,还
掺有油烟 (桐油、麻子油、大麻子油)牛皮胶、鹿角、鲤鱼胶、秦皮、五倍
子、麝香等。不仅用于书写,还用于绘画、印刷、拓碑、染饰建筑物、画眉
等。有的墨中上品因能止血生肌、治疗目疾,又被列入药品的行列。
(2)魏晋南北朝时的手工业技术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是列国分踞、战乱频繁的时代,但却又是学术繁荣、
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时代。战乱使得各族人民四处迁徙,在全国出现了民
族大融合的趋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生产技术和工艺经验相互交流,使
手工业生产出现了一个新局面。封建政府建立了专职工匠制,加强了对工匠
的控制,手工业生产因此而加速专业化,工艺水平大大提高。冶金技术已达
到炉水纯青的地步,出现了灌钢法、白铜和青铜、石范铸件;制瓷部门正式
形成青、白瓷两大系统,色彩开始丰富起来,为唐三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纺织印染业规模不断扩大、范围也是有增无减;造纸手工业五花八门,出现
了众纸型,染纸与补纸技术也被广泛使用等等,代表了魏晋南北朝时手工业
… Page 124…
技术的发展水平。
①灌钢法的出现与鼓风技术的提高。灌钢法就是用生铁和熟铁合炼成
钢,先把含碳高的生铁溶化,浇灌到熟铁上,反复加热捶打,使碳渗入熟铁,
增加熟铁的含碳量,就象洗面筋,淀粉揉尽,面筋自现。然后分别用牲尿和
牲脂淬火成钢。牲尿含盐,淬火后冷却快,硬度也高于用水淬水;牲脂淬火,
冷却速度很慢,但却使钢韧。这种方法在当时特别先进 (大概最早起源于西
晋)。南北朝时,灌钢已很流行,陶弘景把它作为炼钢的主要方法。灌钢冶
炼法的发明和推广,使钢的生产效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从而使钢的产量大增,
被普遍用于制造农具和手工业工具。
炼铁离不开鼓风,炼铁技术的进步要求鼓风技术的提高。三国时魏国的
韩暨曾大力推广使用水排,节省人力、畜力,并能提高生产效率。这种水排
为轮轴装置,比东汉时的水排略有改进。钢铁的铸造技术也有了发展,铸件
中包括了除合金铸铁外的现代所有铸铁品种,另外还创造了生铁铸件经脱炭
热处理变成钢件 (铸件脱炭钢)的奇迹。
这一时期,冶铜工业已有相当的规模,为大肆铸造佛像,推动中国佛学
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时的铜矿主要集中在今山东、河南、湖北、四川、
江苏一带,但因技术等条件的限制,而使铜的生产也受到限制。但在这一时
期,白铜与黄铜的生产与利用,是中国合金冶炼技术史上的出色成就。白铜
是银白色的铜镍合金或铜砷合金。黄铜是铜与锌的合金,据中国化学史专家
推测,它大概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是由碳酸锌矿石 (时称炉甘石)与铜
在还原炉中提炼出来的。但有的矿冶学者认为:早在西汉时人们已会制造铜
锌合金的黄铜。此种主张以章鸿钊 《中国用锌的起源》为代表,南北朝时的
黄铜一般用来作装饰品,大概是产量很少的缘故。
②制瓷技术的成熟
由于北方的战乱和江南经济的发展,使这一时期的瓷器生产主要集中在
东南沿海、江南、四川等地。直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南北对峙形成之后,
北方才开始烧制青瓷,但北方这一时期的主要贡献还在于烧制成了白瓷。青
瓷在东西汉之交出现之后,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此时
的青瓷,胎质坚实,通体施釉,釉层较厚,釉彩光润,并呈青绿色。特别是
浙江绍兴、余桃一带的越窑产品最为有名,唐朝诗人陆龟蒙称赞说:“九秋
雨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其实青瓷不只有青色,还有绿、褐、黑等
颜色,这是由釉中所含的金属元素决定的,特别是与铁的氧化程度、含量有
关。在还原焰的作用下,还原不充分或铁的含量大,就会出现褐色、棕色、
砖红,以至紫、黑等颜色。
白瓷的烧制也开始于这个时期。白瓷主要由氧化钙含量来决定颜色的纯
净度,但也要求铁的含量越少越好,这自然要求对瓷土进行很好地筛选。现
知最上的白瓷产在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中出土的
文物,包括碗、杯、三系缸、四系缸、长颈瓶等白瓷制品,造型与北部青瓷
相同。这一时期的白瓷只产于北方,这可能与自然条件和历史沿革有关。白
瓷的出现,改变了单色的“一道釉”状况,为以后的青花、釉里红、五彩、
斗彩、粉彩等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白瓷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南青北白瓷
的生产体系已具雏形,制瓷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此外,黄釉、黑釉瓷器
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漆黑发亮、美观实用的黑瓷为中国制瓷业增加了新品
种,为日用瓷器生产开辟了新途径。在北魏迁都之后,又出现了复色铅釉陶,
… Page 125…
多为黄上加绿、白上加绿,或是多色并用,这种釉中挂彩技艺比前代大大前
进了一步;为唐代多彩瓷器的出现提供了保障。
这一时期的在瓷器装饰上,内容远较汉代丰富,技巧也较高,出现了刻
划、模印、贴花、堆塑、镂孔、施彩等工艺及图案类、花草类、人物类、建
筑类、彩绘类等装饰。图案类主要有弦纹、网纹、菱形纹、散点纹、云气纹
等;花草类有树叶、小团花、松枝等;动物类有龟、蛇、熊、牛、羊、虎、
狮、神兽、夔龙等;人物类有奴仆、舞士、飞天等;建筑类有楼阁、长廊等;
彩绘类有褐斑、绿条等。这一时期,瓷窑大量出现,其中有的已具相当的规
模,有的长达半华里,这表明瓷器制造已成为手工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部门。
伴随着瓷窑规模的增大,家具也被大量用于造瓷过程,一来可充分利用窑中
的空间和热量,又可提高瓷器质量。尤其是匣钵的使用,既可防止烟熏和尘
埃污染,又可避免釉的分解、碱类挥发、硅酸析出而减少光泽,有效地保证
了瓷器质量。
③马钧在机械制造领域的贡献
马钧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机械制造专家,生活于三国时期,为曹魏扶风(今
陕西兴平县东南)人,最突出的贡献是改进了翻车和织机。他对翻车作了极
重要的改革,从而制成龙骨水车。该车结构精巧,可连续不断地提水,效率
远比其它提水工具高,对于灌溉农田,发展农业生产作用巨大,被沿用了1000
多年。他将旧的50蹑、60蹑的绫机(织布机)改成12蹑,大大简便了操作
程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这种织机被广泛使用。他还制成了久已失传的指南
车,结构简单精确,其关键在于传动机构的或联或断,但却使木人的手臂始
终指向南方,当车辆朝正南行驶时,车辆和木人下大齿轮分开,不受车轮转
动影响,手臂朝南;当车辆偏正南方向左转弯时,车辕前端左移,后端右移,
使右侧传动齿轮放落,使车轮的转动带动木人下大齿轮向右转动,并抵消车
向左转弯的影响,使木人指向不变,向右转的原理同此。这种自动离合的机
械,体现了当时机械制造的高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