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广、耕作和作物栽培技术的改进提高等等。
①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与推广
铁制农具在战国时已被广泛使用,到汉代,随着冶铁业的进一步发展,
铁农具使用范围更加广泛。关于整地起土用的农具基本上是用铁制造的。如
原来的“耜”,已发展为犁铧的形状;“耒”也装上了铁齿,形如铁塔,可
供翻土之用;“臿”已近似今天的铁锹,可深翻土地,用于开荒和深翻土地
的钁大部分已改为铁制,一些钁、只镶了铁口;中耕除草的农具有铫、耰、
耨、等;收获农具如镰、锺等,都已变成铁制品了。这些铁制农具,西汉初
已推广到中原以外的地区,如辽东半岛,两广等地。到了东汉,铁制农具更
多。构造也有所改良,如犁的铁刃加宽,尖部角度缩小,较过去的坚固耐用,
便于深耕。大型铧已比较普遍应用,其它农具也较过去宽大。由此可知,汉
代铁制农具已成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所以 《盐铁论》写道:“铁器,民之
大用也;铁器者,农夫之死生也。”
铁制农具的广泛作用,使以畜力为动力的犁耕方法得到改进与推广。汉
①
武帝晚年,任用赵过向全国推广“用耦犁,二牛三人”的方法。即二牛挽二
犁,二人各扶一犁,另一人牵引二牛(一说为二人牵牛,一人扶犁)。另外,
当时还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这较之二牛三人的耦犁是一大进步。随着
驭牛技术的日益提高和活动式犁箭的发明,至迟到西汉晚期已有一牛一人的
犁耕法。当时犁驾结构中的犁辕、犁梢、犁底、犁衡到犁箭等畜力犁的主体
构件均已具备,犁壁 (同犁铧一体、纯翻土碎土,达到起垄作亩的目的)的
使用已十分广泛,设计技术很高。
汉代农具种类日趋完备,从整地、播种、中耕除草,灌溉到收获脱粒和
农产品加工的工具多达30多种。耧车是与犁耕技术同时出现的,又名耧犁、
籽耧、耩子、种莳,是一种耕播农具。耧车下面有3个开沟器 (即三脚耧,
① 《汉书,食货志》。
… Page 39…
一般用铁制成),中间装上一个盛种子的漏斗形耧斗。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
耧车,由耧脚开沟,一人扶耧,种子盛在耧斗中,耧斗通空心的耧脚,且行
且摇,种子自动流下。这种将耕播融为一体,而且一次能播二行,行距一致,
下种均匀的农具,大大提高了播种的效率和质量。因为只需一人,还节省了
劳动力。在灌溉排水方面出现了翻车(即水车或龙骨车),由东汉末宦官毕
岚发明,主体由轮轴、车槽,槽板等构成,利用槽板 (各板用木链连接)将
水带入车槽,顺槽提升上来,可用于灌溉,排水。如水源与农田的高度相差
很大,可用分段分层辗转抽水的方法,这对保证农业丰收有很大的作用。在
西汉晚期,还出现了能在谷物脱粒后,清理籽粒、糠粃的有力工具——风车
它是将叶片转动生风与籽粒重则沉,糠粃轻则飏的经验巧妙地结合起来,制
成的农用机械,提高了劳动效率。此外,在农具上值得一提的还有脚踏碓。
它利用杠杆的原理制成,柱的一头装有杵头,对准杵臼,另一头用脚踩踏,
使杵头一上、一下舂物。由于采用脚踏碓,较省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在此
基础上,人们又发明了利用水作为动力的水碓。
②代田法和区种法
由于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农田作业已渐趋于精耕细作,涌现了赵过的
代田法和汜胜之的区种法等先进的耕种方法。这两种耕作方法与战国时期推
行的“畦种法”相比,有着明显的优点,是农业耕种方法的重大发展。
代田法是汉武帝时大力推广的一种适宜干旱地区的耕作方法。是搜粟都
尉 (农业官员)赵过在甽(音圳,Zhen)田法(将作物种在低地处,以抗旱
保墒的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作法:在地里开沟作垄,把种子播
在沟里,等到苗长起来后进行中耕除草,并将垄的土推到沟里,培到苗的根
部。第二年在以垄作沟,沟为垄,如此轮番利用土地。这种耕作方法既能保
墒,又能维持地力,使土地生产率大为提高。
区种法是一种旱地丰产的耕种方法。其原则是:深耕土地,点种密植,
集中而有效地利用水和肥料,加强管理。即在小面积土地上,保证供给农作
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以求获得单位面积的高产。这种精耕细作的方法与
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相适应,因而较为先进。
③ 《汜胜之书》
秦汉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农书,如《董安国》、《尹都学术》等。但
基本上都散失了,只有《汜胜之书》的辑佚本传世。该书共2卷,约3000
余字;主要记载和总结了陕西关中地区劳动人民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经验和
发明创造,反映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提高和进步。书中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耕作
法则,即“趣时”(及时耕作)、“利土”(土地的利用和改良)、“各粪”
(施肥)、“泽”(保墒灌溉)、“早锄”(及时中耕除草)和“早获”(及
时收获),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该书还在前人分期施用底肥、追肥等技
术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施用种肥的方法“浸种法”。其作法是在种子外面裹
上一层蚕矢 (屎)、羊粪为主要原料的粪壳,使幼苗及时获取足够的养料,
促进根系迅速生长。使幼苗得到良好的发育,以增强植株的抗旱、抗虫的能
力。书中关于“保泽”即保墒的方法也很先进。其内容是根据雪情、雨情、
旱情、季节早晚、土壤结构等不同情况,采取或“蔺”(镇压)或“掩”(施
压)、或“平”(摩平)等等科学方法,以达到保墒育种的目的。这些方法
显然是对北方农业科技的总结和提高,并一直为北方的农业生产所沿用。该
书还总结了禾(谷子)、黍、麦、稻、豆、麻、桑等10多种农作物的栽培技
… Page 40…
术,对于自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直至收获的方法也都作了详细的论述。书
中第一次提出了麦谷的穗选法:“候熟可获,择穗大疆(即强)者,秆束立
场中之高燥处,曝使极噪,无令有白鱼 (捭麦),有 辄扬治之。取干艾
杂藏之,麦一石,艾一把,藏以瓦器、竹器。顺时种之,则收常倍。”这是
把穗选及贮藏的方法介绍得十分详尽。对于种稻,书中提出了适当选择稻区
的大小,掌握水的深度,以 及通过控制水流速度以调节水温的办法。对
于桑树的培植提出了桑苗截干法,即把一年生桑苗贴地割去;次年,根发新
条,长得更加茁壮。对于间作,书中讲道:“瓜田中种薤(Xi8),五月瓜将
熟,拔薤卖之,使与瓜相避。还可以杂种小豆,瓜田一亩,播小豆四五升,
其藿可卖。”总之,《汜胜之书》可以说是汉代对周期以来农业技术的全面
总结。不过,书中也有一些不科学或不甚科学的成分。如认为播种五谷各有
忌日:“小豆忌卯,稻麻忌辰,禾忌丙、黍忌丑、秫忌寅未、小麦忌戌、大
麦忌子。大豆忌申卯。凡九谷有忌日,种之不避其忌则伤败。……此非空言
也,其道自然。”这是阴阳五行论在农业中的反映,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迷信
思想。
④园艺、养鸟、蚕桑的发展
秦汉的园艺技术有着一定的成果,创造出“温室栽培”的方法。传说秦
始皇冬季在骊山山谷栽喜温瓜类获得成功。《后汉书》中则明确记载了“覆
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得温气诸菜皆生”的温室栽培技术。这是促成栽掊技
术的开端。同时《汜胜之书》关于在瓜田间种薤或小豆的记载,显然是间作
套种的雏形。这些方法经不断改进,被引用推广到大田作物种植中去。另外,
《汜胜之书》还提出用10株瓠秧接成一条蔓,限长3个果实,以保证瓠果硕
大的设想,虽不现实,但却是关于嫁接法的最早记载。汉武帝曾令人将荔枝、
龙眼、柑桔等热带或亚热带果树大量移植长安,并栽种汉朝使节从西域带回
的苜蓿、葡萄等作物。这表明当时已对育苗、起苗、护苗、装运、定植、护
养、防寒等整套种植技术广为应用,并且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秦代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曾在边郡设立牧师苑,为以后建立
大规模养马场开了先声。汉景帝在西北边郡建马苑36年,养马30余万匹,
养马人达3万,致使很多人都富有养马经验。同进,乌孙马、大宛马等良种
马也传入内地,更加丰富了当时的养马知识。东汉时又在四川、云南等地开
辟了国家养马场。随着养马业的兴旺,相马术也随之提高,并出现了专门的
著作。如《汉书·艺文志》的《相六畜》、《齐民要术》中所载的《相马经》,
都总结了相马的经验和规律,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东汉名将马援曾铸铜马
于洛阳宫中,作为良马的标准模型。1969年甘肃武威出土的踏飞燕铜质奔马
也是良马模型。
养蚕、缫丝很早就成为中国江南农民的家庭副业之一,到了汉代,蚕桑
技术又有了进一步提高,并在全国推广。从汉代画像砖和汉墓壁画中可以看
出,汉代地主已普遍从事有利可图的大规模桑田经营。至迟在东汉末,内蒙
古南部已有了蚕桑业。秦汉之际已出现了二化蚕,即一年产二次蚕,这使生
丝量大增。在养蚕方法上,有了“浴种”(用清水洗蚕卵以防蚕病)、整治
蚕室、涂塞隙缝和洞穴 (防鼠患和风吹,以使蚕儿顺利成长)等操作技术,
为提高丝茧质量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
⑤中外农业技术的交流
汉朝是中国同周边各国友好关系的大发展时期,张骞、班超等人的出使,
… Page 41…
使内地与西域各国的交往大大密切起来。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商业往来日渐
频繁。中国的物产通过丝绸之路运销欧洲和非洲。同时,中国的科技文化也
传到西方;而西方的科技文化也传入中国。其中,农产品的引进,极大地丰
富了中国的农业范畴和科技范畴。如芝麻、蚕豆、黄瓜、胡萝卜、葡萄、石
榴、大蒜和苜蓿等,都促进了古代农业的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以,中国与西域的农业技术,不但丰富了内地的农田和园艺技术,而且也
大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这是科技史乃至物质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陷入了大分裂的
时代。在300多年的岁月中,政局动荡,战乱频繁,社会经济遭受了极大地
破坏。但是各族劳动人民忍辱负重,仍然维持着农业生产的进行,并有着一
定程度的发展。当时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集中地体现在贾思勰所著的《齐
民要术》一书中。
贾思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生活于公元5世纪末到6世纪中叶(约
公元480—550年)。曾任北魏高阳(今山东青州市)太守。他对农业分外重
视,用毕生精力进行研究,善于吸取前人的农业科学成果和经验。他亲自到
河北、河南等广大北方地区省份进行农业生产调研,并进行农业和畜牧业的
生产实践,提出了农业生产的基本原则是“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则成功
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精耕细作,合理经营
的原则。他辑录前人文献,引用古书,广集民间流传的农业谚语、歌谣,吸
取农民的生产经验,撰写成了一部农业科学巨著《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成书于北魏末年(约公元533—534年),是中国现存最早
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科技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该书约12万字,分
为10卷、92篇。其内容十分丰富,除讲到农作物的种植、农具的改进外,
还涉及到林、牧、副、渔等业的技术知识。所以又是汇集了中国古代农业科
技资料的百科全书。它将中国古代的农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该书的
主要内容是:
①大田作物的种植技术
该书将耕田篇放在首位。篇中已不再单纯强调深耕,还指出要注意墒情、
地势、季节以及与其它环节的配合。书中反映出的保墒技术比汉代有了进一
步发展,形成了“耕一耙一耱”相结合的一套保墒措施,表明北方旱作地区
的耕作技术已基本定型。书中按季节将耕田分为春耕、夏耕、秋耕和冬耕;
按先后顺序分为初耕和转耕;按深浅分为深耕、浅耕和逆耕;按方向分为纵
耕和横耕。这比前代农书细致丰富得多。书中总结出了“秋耕欲深,春耕欲
浅”、“凡耕高田,不问春秋,必须燥湿得所为佳,若水旱不调,宁燥勿湿”
的经验。贾思勰在书中把耙耱的作用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明确指出其保墒的
作用,具体地论述了耙地的时间和次数。该书将收种即种子的选择、收藏和
种前的处理,列为全书的第二篇;强调种子优劣、播种时间迟早与农作物的
产量、品质以及病虫害的防治有着密切的关系;还具体记述了水选、浸种、
晒种等处理种子的方法,并对中国水稻催芽技术作了最早的记录。书中的第
三到第十三篇,作者对11类大田作物种植法均作了详实的介绍。对于轮作的
论述,更有特色。如谷田“以绿豆、小豆为上,麻黍、胡麻次之,芜菁、大
豆为下,”这是以前的农书所没有的。说明当时的农业技术又有了新发展,
对作物的种植规律有了更准确的把握。
②家畜饲养与树木栽种法
… Page 42…
中国古代关于畜牧业的书籍历来很少,而且极少受到重视。这样,该书
便成为流传下来的汇集了牛、马、猪、羊饲养法的最早辑本。书中记述的有
关依动物天性进行管理;重视良种杂交等内容相当珍贵。书中还收集了许多
兽医药方,使之成为最早记载兽医药的农书。
书中第4、第5卷专论果树栽培和材用木的栽培法。主要技术措施有移
栽、插枝、压条、嫁接等。该书指出,某些树必须移栽,其技术措施是:“凡
栽一切树木,欲记其阴阳,不令转移。大树髡之,小则不髠,先为深坑,内
树讫,以水沃之。著土,令如薄泥,东西南北摇之良久,然后下土紧筑。时
时灌溉,常令润泽,埋之欲深,勿令挠动……以正月为上时,二月为中时,
三月为下时”。这套植树方法至今仍被遵从。对插枝种树的方法,书中作了
详细的介绍:“先掘坑、将约1米长的枝条置于坑中,两端朝上,用石块、
土等压住,将坑填平,经常浇水即可。”“压条法”与插条法的不同在于长
出新根前,所压枝条与母本不分开,该法是用土将枝条压于地下,等条上的
新枝长高数寸时再用土盖上,来年即能与原枝分开,移栽他处。《齐民要术》
记述的插法,实际上是嫁接法,较为先进。书中以杜型为例介绍了具体的接
法:“用锯截杜,令去地五六寸,在锯口处斜扦竹刺皮木之际,深一寸,选
取梨树上向阳的枝条,长五六寸,也斜扦过心,大小长短与签等,剥去黑皮
(与杜重合部分,勿伤青皮),拨去竹签,将梨枝插入,木向木,皮向皮,
然后用棉布裹紧,封上熟泥,用土将树桩埋上即可。”书中还介绍了远亲嫁
接法,但成活率低。总体来说,书中所记载的技术还比较原始,而且应用也
不普遍,但是为后世树木栽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功劳不可埋没。
3。亚洲其他各国的农业科技
世界古代后期,除中国的农业技术取得巨大成就外,地处西
亚的塞琉古王朝、南亚的孔雀帝国印度,以及东亚日
本,在农业技术方面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为农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①塞琉古王朝的农业
塞琉古王朝是希腊化各国中势力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这里的肥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