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听闻佛法的法堂。根据百丈禅师的说法,佛法就代表佛陀,只要有佛法,佛像就没有必要。
不过在唐朝之前,禅寺就纳入了佛像,我们从云冈和龙门两处石窟就可看出佛像的重要。这两个地方有许多刻在墙上的佛像,大约是在公元三四世纪时完成的。唐朝之后,佛像对一般修行者也很重要。
问:我认为天然禅师烧木佛是为了教导弟子。但如果是我,为了展现我对佛法的了解而烧佛像,会不会就很不一样?换句话说,烧佛像这个动作如果不包含对佛法的正确了解,那反而是大不敬?
师:你要知道,天然禅师的故事是公案。公案中所描述的事情只发生一次,不能重复。如果后人重复或模仿公案,那就是造假,肯定不是开悟的表示。如果任何人听到公案而想重建当时的情景,就会造恶业。
问:但如果有人真正相信“能够烧掉的就不是佛”呢?如果有人真正相信自己只是烧木像取暖呢?那就不表示不尊敬,为什么又会产生恶业呢?
师:如果你的处境是必须烧佛像才能活下去,知道自己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的了悟,而是从知性上了解这只是一块木头,那就能这么做了吗?不,这么做还是会造业的。天然禅师之所以这么做,是要帮助弟子斩断执著,他是为了别人而这么做的,并不是因为自己快冻死了。如果你随他的例子重复同样的场景,那只是为了自己的缘故,而不是为了别人。你这么做没有道理,换句话说,因为你的动作是为了自我的动机,所以会产生恶业。
对于开悟者来说,佛像依然是佛像,木头依然是木头,两者在他心中是不同的。另一个人也许认为两者是一样的,这是那个人混淆不清,没有开悟。
重复公案是不智之举,公案是不能模仿的,如果有意模仿,就会产生麻烦。
问:我依然不了解。如果所有的东西都有佛性,为什么开悟者看佛像和看普通木头会不一样?
师:从佛性而言,一块木头、一尊佛像或任何其他东西都没有分别。但就现象界而言,其中仍有区别。以世间的现象而言,每件事情都是不同的,但在开悟者心中则没有区别。如果禅师连分辨日常现象的常识都没有,就会被认为是疯子。
问:早先您说认真的修行者以佛像为工具,作为表达感恩的对象。但在佛像前顶礼感恩,经常遭到一些西方人士的误解,认为这是崇拜虚假的偶像。
师:我先前说过,崇拜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一般人礼拜佛像是为了从诸佛得到某种利益或回应。第二种是,认真的修行者以佛像为工具,这并不表示认真的修行者没有得到利益;还是会有回应的,但回应来自个人的行为。认真的修行者,不应想要或希望诸佛能为他们做自己该做的事。
如果说能从诸佛得到任何利益的话,不管是尊敬诸佛或使用佛像作为工具,这些利益都是来自佛陀所教的法。敬佛能帮助人将佛法带入自己的修行中。因此,表面上看来是崇拜,其实是修行和练习。拜佛成为练习禅定的方法。然而,这是禅的观点,佛教的其他宗派有不同的教法。
问:从禅的观点来说,似乎拜佛和拜师父一样,都是暂时放下自我。
师:是的。
问:与佛像或佛的形象相关的就是“开光”的观念,能否请您就此进一步说明?
师:在开光仪式中,人们为了一般宗教修行者的利益而为佛像开光,程序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是开光的人祈请佛像所代表的佛陀、菩萨的名号或咒语。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作为频道,让菩萨或佛陀的力量和回应得以传达。当然,如果已经开光的佛像放在博物馆里,就不会有回应。如果放在寺庙里让人景仰,很可能就会有回应。开光的仪式,是把佛像从一般艺术品转变成宗教艺术品。对于主持开光仪式的人和一般的修行者而言,这个仪式本身就会造成不同的感受。而且,佛像本身在开光前后也有所不同。
然而对禅修者而言,没有必要使用已经开光的佛像。他们可以用任何佛像,因为他们的目的不是要从佛陀那里得到任何回应。
《禅的智慧》 第一篇(下) 佛教的功德观(1)
12佛教的功德观
问:您经常提到慈悲和功德,但对众生而言,不可能达到佛教所主张的终极的慈悲境界。例如梁武帝问菩提达摩,他造了那么多佛寺,有多少功德?菩提达摩回答:“没有功德。”因为皇帝做善事时心有执著。但是,除非开悟,否则不可能心无执著地行动、表现慈悲。这样的情况实在令人气馁。如果菩提达摩所言属实,那就意味着其实没有功德这回事。果真如此,回向功德又有何意义?
师:在梁武帝和菩提达摩的故事中,必须了解菩提达摩的用意在于破除梁武帝的执著。此事不宜就字面上来解释,说梁武帝的行为完全没有功德。其实菩提达摩试着指出,梁武帝执著于功德的观念。如果做事时心怀功德,自我中心就会愈来愈强,因此禅师经常会见机说教。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佛法。一个是从众生的角度,从现象的角度,也就是从所谓因地的角度来看。不论说了还是做了什么,都造了业,有业就会产生果报。因此,做好事、累积功德,自然会产生好的结果,这就是因果法则。对众生而言,因果是在世间或现象界的领域。在世间的因果是有漏的,也就是说,是自我执著的一部分,而且受到自我执著的影响。这些因果包括了善业、恶业及功德。
另一个是从开悟者的角度来看,这些因果超越了世间或现象界,是无漏的(没有执著),同样的,结果也是无漏的。这些现象就是菩提、涅槃、成佛。这些彻悟者是从果地回头看因。
从第一个角度看事情的人,是处于轮回中的众生。如果他们认为言行举止没有后果,恶行没有恶果,善行、功德没有善果,就是观念不正确。这些人很可能不会修行佛法,因为他们觉得毫无所得。更糟的是,他们可能说出、做出相信报应的人所不会说、不会做的事。
然而,彻悟的人观察、了解到其实根本无功德可言,功德只是因为自我而存在。开悟的人已经体证到空性,他们的功德已经转化为智慧。开悟的人也会说没有所谓智慧或成就。开悟不是由于智慧与功德,因为智慧与功德这些观念涉及自我。因此,从开悟的立场来看,菩提达摩“没有功德”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我们不可把开悟的境界和未开悟的境界混为一谈。如果开悟的人依然宣称功德存在,那么他们就没有完全开悟。如果未开悟的人宣称没有功德这回事,则是出于无知。有这种信念的人不会去修行,而不修行就永远没有机会真正了悟。因此,有必要了解因地(未开悟的境界)和果地(已开悟的境界)是有区别的。
我们可以从两个境界来解释梁武帝和菩提达摩的故事。从因地而言,梁武帝的确累积了功德,因为他做了好事。但菩提达摩是从果地的观点来回答,为的是要警惕皇帝,帮他摆脱执著,看穿现象的空性。他尝试让梁武帝了解,在任何情况下,行动本身、行动者、行动的结果,三者都是空的。不幸的是,菩提达摩的方法在梁武帝身上无效。
我们不该因为梁武帝的观点而轻视他。他是虔诚的佛教徒,忠心护持僧众,他的生平、行为都可作为典范,值得大家称赞,但他对禅宗直截了当的方法却不受用。历史上,菩提达摩和梁武帝之间的对话很可能从来没有发生,它之所以著名是因为与佛陀的教诲有关。
多少世纪以来,这个故事产生了很多混淆。为了帮助人更了解佛法,于是说了另一个故事来澄清一些事。这个故事涉及生于菩提达摩后数百年的百丈禅师(公元七二○至八一四年)。有一次百丈禅师开示之后,会众中有位老者对他说:“其实我不是人,而是狐狸精。许多世以前我是个和尚,有弟子问我,开悟的人会不会受制于因果?我告诉他,开悟的人不堕因果,一言之差使我五百世来都转世为狐狸。现在请您就此开示。”百丈禅师回答:“开悟的人不昧因果。”老人闻言,当下开悟,高兴地向百丈禅师顶礼,并说:“明天到后山,就会发现一只死狐狸,请为它举行僧人的葬礼。”第二天,百丈禅师前往后山,在洞里发现一只狐狸的尸体,就依照仪式火化。
这个故事很可能也是则传奇,但有很好的作用。许多人误解了菩提达摩和梁武帝的故事,因而受苦或导致他人受苦,所以有人创造出百丈禅师和野狐的故事。
禅宗不谈过程或进度,也不采取因地的角度,而只从结果或果地的角度来谈,因此总是采用负面的方式,而不是肯定的方式;也就是说,禅宗的目的在于打破各式各样的执著,不要人依赖或拥抱任何事情。
临济禅师(卒于公元八六六或八六七年)有一次说,三世诸佛都是笨蛋,他对菩萨和阿罗汉也有类似的说法。他的意思是说,所谓的诸佛、菩萨、阿罗汉其实并不存在。然而这是从开悟者的角度而言。对于众生而言,其实是有诸佛、菩萨、阿罗汉的。如果人们只看到临济禅师表面上的意思,可能就相信佛陀不存在,佛陀所有的教训都是垃圾,修行是没有目的的。如果你认为身为众生而不去修行是件好事,应该受到责备。另一方面,如果你认为佛法高深莫测而心生恐惧,也该受到责备。就像我所说的,禅经常是从究竟的立场来发言,这些是彻悟者的了悟与成就,是要人景仰、效法的,而不是心生畏惧。
《禅的智慧》 第一篇(下) 佛教的功德观(2)
禅的方法就像双锋利刀,既能帮人,也能伤人。利根或善根的人能从禅法中受益,能利用这些方法得到成就。相反的,业障深的人可能误解这些教诲,因而受苦。那就是为什么在修习佛法和修行时,必须跟随良师,以免误入歧途。
许多人误解禅的方法。有一次,有人对我说:“师父,我刚读了一些公案,它们实在神秘莫测。有一位和尚问禅师该不该念佛,禅师回答:‘念佛一声,就该漱口三天。’另一个故事说,有一位和尚问:‘佛是什么?’禅师回答:‘从没听说过佛这回事。’和尚就问禅师有关释迦牟尼佛的事,禅师说:‘如果当时遇到他,就一棒打死喂狗。’这仿佛是疯人讲的癫话!”
佛教中说,诅咒佛陀是五大恶业之一,这么说来这些禅师都该受到严厉的报应。但这些故事和菩提达摩与梁武帝的故事性质相同,用意都在当头棒喝,通常是对那些很接近开悟的人所说的。就禅宗而言,这些说法有时称作“转语”,禅师使用这种方法来破除执著。在这种情境下,禅师不是无知傲慢,而是用这种说法来帮助修行者。说这些话的禅师,很可能说完话之后就在佛前顶礼。如果人们听到这些禅师的话,又看到他们后来的行为,也许认为他们表里不一或精神错乱。其实,这只不过是他们运用方法来协助众生超越自我与他人、涅槃与轮回、佛陀与众生之间的分别。他们尝试粉碎人们依赖的相对观念。
许多年前,有一次在台湾举行禅七,有人问我他能不能不用数息的方法,而改用念佛。我问:“什么佛?”他回答:“阿弥陀佛。”我说:“我们这里没有阿弥陀佛,所以你不能念佛。”这个人回到蒲团上,左右张望,看到一尊阿弥陀佛的佛像,回过头来找我:“你刚刚怎么可以那么说?那边明明就有一尊佛像。”我说:“又不是我把佛像放在那儿的,是我师父放的。”
后来那位修行者见我向那尊佛像顶礼,又问:“你怎么可以向阿弥陀佛顶礼?”我说:“如果我的师父向阿弥陀佛顶礼,我怎么敢不照做?反正你就是不能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但这个人很坚持,说:“师父,我真的想用这种方法,因为我觉得数息毫无功德。”最后,我让他念阿弥陀佛的圣号。此后,我就允许人们在禅七中使用念佛的方法。
问:让我们从因地的角度来谈——因为我们毕竟都还是在这个层次。什么是慈悲的行为?什么又不是慈悲的行为?如果某人有慈善之举,却有其他动机——不是害人,而是自私的目的;而另一个人做了同样的行为,但动机却是为了利益他人,这样是不是不同的慈悲?产生的功德是不是也不同?从接受他们善行的人来说,这些行为是相同的,但一个人可能得到巨额的免税,名字刊登在报章杂志上,另一个人可能只是默默行善,不图名利。请问是否有差别?
师:如果某人做了善事,就有功德,那个人多少是慈悲的。问题是,那个人真正慈悲到什么程度,这要看行为后面的动机或意图。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是为了利益他人,那么他比只为了节税的人更慈悲。但他们都做了善行,因此都有功德。就一般法则而言,心理愈自私,慈悲就愈少,功德也愈少。
问:但是,我们所思、所言、所行都来自自私的心理,众生不可能完全无我地来做事。我想我能自动做一些好事,而不思索行为的后果,但事后看起来,可能会自我勉励一番。这样会改变我善行的功德吗?
师:做了善行,心里觉得很好,这是人之常情。只要执著于自我,就不可能没有自我中心。如果可以没有自我中心地做事,那就不涉及功德,可能就是佛菩萨了。只有在有自我的时候,才有功德可言。善行当然会造善业,得到功德,就像我先前说的,这全看你的心态。你的行为基础可能是贪心,也可能是爱心,而后者比前者更有功德。但在这两种情况中,行为和动机都来自自我。
问:执著可以分成不同的程度,还是非有即无?
师:是的,执著有不同的层次和程度。有些人对一切事情都执著,有些人极为贪心,有些人则很执著于某些事而对其他事根本不执著,还有些人欲望很浅。这全看个人而定,和修行的层次、心态、情况有关。如果你关心自己思想、言语、行动后面的动机,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修行,以便更清楚地觉察自我。
问:在佛教中,慈悲与智慧的关系如何?似乎两者携手并进,如一体的两面。但它们一定要配对出现,不能单一存在吗?它们是同一件事吗?
师:我们可以用两种方式来描述智慧。一种牵涉到自己,一种牵涉到你与其他众生的关系。运用智慧和他人相处,就是慈悲,慈悲只存在于和他人的关系中。真正的慈悲不可能离开智慧而存在,而究竟的慈悲只有在无我、无执的情况下才会存在。
《禅的智慧》 第一篇(下) 菩萨与阿罗汉
13菩萨与阿罗汉
问:阿罗汉和菩萨有何异同?证得阿罗汉时,除了安住在那个境界之外,还会想去做任何事吗?如果菩萨不再有欲望的话,又是什么因素促使他们继续前进呢?
师:证得阿罗汉时,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阿罗汉是否必然为小乘的修行者?菩萨是否也是阿罗汉?在什么情况下,阿罗汉会转向菩萨道?还是会永远停留在阿罗汉的阶位?最后,如果菩萨已经止欲,是什么因素促使他们继续修行?
并不是自己想成为阿罗汉,就能成为阿罗汉;而是需要通过长期的修行,止息或根除烦恼后,才自然成为阿罗汉。有些人听了佛陀的一句话或宣讲佛经,立刻断除所有的烦恼,祛除贪瞋痴,证得阿罗汉。这种人如凤毛麟角,但我们在佛经中却读过这一类的事迹;其他人则是以渐修的方式斩断所有的烦恼。
阿罗汉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已祛除了自我观,根除了疑惑。第二个阶段则是降伏了贪、瞋、痴。第三个阶段是完全断除欲界的贪和瞋。第四个阶段是真正证得阿罗汉果,祛除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中的贪、瞋、痴;在这个阶段,所有的烦恼都已断除。渐修的人和立即证得阿罗汉的人不同,渐修的人没有意图或欲望成为阿罗汉,他们的目标是断除烦恼。
就断除多少烦恼而言,小乘的阿罗汉和大乘的菩萨有相应之处。比方说,小乘佛教第一阶段的成就,是祛除自我观,并根除所有的疑惑;这里的“疑惑”指的是怀疑三宝,怀疑能否超脱轮回、断除烦恼。这在大乘佛教里就是到达了初地;这里的“地”指的是修行的丰硕之地,从这里可以产生智慧。总共有十地,第十地就是成佛的门槛。阿罗汉的第四个阶段,相当于七地。
要知道,在小乘和大乘的传统中,这些果位是极高的。这两种途径的差别在于菩萨更强调慈悲,首要之念就是如何帮助众生。由于他们一直与众生互动,就更难根除烦恼;也就是说,他们可能已经到达了初地,而且可能已经没有任何自我观或怀疑,但依然有很多烦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菩萨示现于众生的世界中,必须一直与众生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