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在美国印地安那州普渡大学,与居士们聚餐时,吃到圆圆的芝麻团,我问做麻团的人:“这圆圆的麻团,是由哪里开始做起?”做麻团的居士说:“是一捏便成了形,说不出是哪一点开始。”麻团上有很多芝麻,我又问:“这些芝麻是由哪一粒开始铺上去的?”他说:“滚就滚上去了,也不知是从哪一粒开始的。”但,到底有没有始点,我想应该是有,然做的人已不知是哪一点了。若要待弄明了麻团的起点才吃,那就永远吃不成了,因为还可以问芝麻及糯米的起源、制作麻团的起源、制作人的起源、上帝造物的起源、上帝的起源……永无止境!
因此,我们接着将依佛教的观点来说明生命的现象究竟从何而来,如何来发现此一生命现象,然后介绍如何利用此生命现象?又此生命现象对我们究竟有多大的价值及如何发现此价值。
人与人之间的称谓有我、你、他。而在《金刚经》里的称谓包含“我相、人相、众生相。”《金刚经》里将多数的你称为众生。“我”就是生命中的第一个,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我。此外,许多的他合起来,称之为“人”。人相、我相、众生相,便是一切生命的现象。
在时间上的过程,称为“生命”;在空间上的活动,称为“生活”。换言之,时间上的延续为生命的维持,空间上的活动为生活的运作。以佛教的立场看生命,与一般人所说的生命,略有出入。
从宗教信仰的立场而书,只有上帝能给予生命而拥有生命,然在一般人看来,除了人之外,动物乃至植物,凡能生存、生长的都有生命的现象。就佛教的观点而言,宇宙的生命,是以人为中心,动植物是其次的、附带的。生命现象中虽包括动物及植物,然以“人”为根本。所以讨论生命现象与生命的延续,佛教着重的是“人”的生命。
佛陀成佛,是为了救人,至于其他众生,不是说不管,但不是佛度众生的重点。
二、五蕴和合
佛经里认为生命的奥秘,是由“五蕴”组合而成的。换言之,构成生命的因缘的,是色、受、想、行、识等五种要素,称为五蕴。
第一为色蕴,色不仅是颜色,也指一切有形之物质。凡有质量、有阻碍或有形式的物质体都称为色蕴。人除了肉体之外,还有精神的部分,精神部分又分为四种,即受、想、行、识的四蕴。而其中,受、想、行的三蕴是精神部分,最后一个识蕴,是精神与物质的行为所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力量,是生死过程中一个连贯的东西,助我们延续生命,是由此生到彼生的一种力量。此一力量便是生命现象以及生命现象之所以继续不断的动力,总名为识蕴。
生命由前生到这一生,再到未来生的观念,这是佛教里一个独特的观念。生命由五蕴的五个部分组成,人活着的时候,五蕴因缘和合而产生生命的现象,称之为“活”。死了的时候,前四蕴的色、受、想、行四种现象离开,只剩最后一种识蕴。这个识,便贯穿到另外一次生命的开始,如此生死周而复始,是不间断的,是具有连续性的。
五蕴中的受、想、行三蕴,都是我们脑神经的作用及反应:受是感觉的意思,想是作一个判断,而行是反应,指如何处理事情。譬如,人家打我一个耳光,我感觉到脸上被打得麻麻痛痛的,叫作“受”;想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是“想”;而决定采取什么行动,也打他一个耳光,或者原谅他算了,便是“行”。挨打的时候是“受”,知道被打是“想”,要不要打回去的念头是“行”,众集业力并且接受果报的是“识”。
三、十二因缘
前面分析了生命的组成,现在再谈生命的延续。通过这一生到另外一生的延续现象,佛经里称为“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指十二个阶段,又可将之分为三个时期,即过去世、现在世及未来世。过去世包括三个阶段,无明、行、识;现在世包含七个阶段,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未来世包含两个阶段,生、老死。它们不断地循环,便是人类生命的三世流转。
无明、行、识,是属于过去世,有了过去世的识蕴,便有了现在这一生的原因。于现在世的这一生,入了胎的时候,称为“名色”,名是精神的部分,色是物质的部分,也就是前世形成的“识”。进入母胎时,与物质体相结合,此时称为名与色相结合,成为胎儿。当胎儿完成了人的形状,具备了六根,名为“六入”。所谓六根,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即是五官及身心。此时的“意根”是精神与物质同时并存的,换言之,意根是物质体但离不开精神,仅说物质体是指神经作用,但一定有精神的部分使之作用而称之为“意根”。就现代的人体解剖而言,只能看到神经的部分而看不见精神的部分,而六根中的“意根”却是一般人所看不到的,说不出的。
六根形成之后,十月满足,便出母胎。出生后,就会接“触”到周围的环境,产生感“受”苦乐、冷热、粗细等心理作用。然后便有如意和不如意、喜欢和不喜欢等情绪发生,此在十二因缘中,名之为“爱”。然后对于外境产生欣者追求、厌者抗拒的心态,就是“取”的运作了。换言之,取是有取有舍,此种取舍的行为,加起来实际就是五蕴里的行蕴。
在五蕴中,有了行为之后,便产生“识”,行为的业力,在十二因缘里便是“有”。有了业力积众而成的识蕴,便会到来生再去接受另一阶段的生命。而十二因缘中的“有”与“识”,略有差别:五蕴中的“识”,一定要到下一生去;而“有”不一定要到下一生去,此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很可能在这一生中就能得到果报的反应,所以名为“有”。有了什么呢?有了业的果报。如果此生不报,在未来世的多生多劫之中,终究也跑不掉。有了此生所作的种种业力,加上往昔生中所造种种业种而尚未现行受报者,便有未来世的“生”及“老死”,等待你去。若不亲证无我而了生死,便会生了又死,死后又生,头出头没,永在生死苦海之中打转翻滚!
《禅的世界》第三部分 生命与时空(2)
谈及因果,再举一个故事为例说明。我在台湾时,遇到一位太太向我抱怨说:“师父,这个世界不公平,菩萨没有眼睛,老天聋了耳朵!我一生没有做坏事,可是我的儿子却无缘无故就遇车祸死掉了。为什么许多人做了许多坏事,不得坏报,而我是好人,却遭丧子的苦报?世上岂非没有因果?”
我告诉她:“你尚不懂佛法,佛法要讲三世因果,你今生自己认为没有做坏事,你就真有那般清净善良吗?你能保证过去无量劫来的无量生中,从来没有做过坏事吗?而且你的儿子死了,说不定也是好事。”她感到非常惊讶,我再解释道:“目前你心里觉得儿子很好,但当你的儿子又是不孝顺,又是败家子的时候,你可能更痛苦。因此,儿子还没来得及给你做败家子,就已经走了,岂不很好。何况,娑婆世界的环境,苦多乐少,你儿子在此间的任务结束后,能到更好的世界投生,岂不更好。这生他做你的儿子,你们的母子缘告一段落,他就走了,正如到你家来服务的工人一般,工作做完了,就该走了,他要辞职,你总不能永远不让他走。若知三世因果的道理,心理才能得到纾解,不会忿恨不平,痛苦一辈子。”
她又问:“我下一生还能见到我儿子吗?”我说:“你若欠他多的话,下一生定能见到他。不过,下一生见面,彼此都已是另外的人了。”
四、生命的主人
我们若不透过佛法来认识生命,那么,生命的事实,只是无可奈何的一种现象,永远在生死中流转,周而复始。曾有人问我:“为什么父母要把我生出来,让我在这世界上受苦、受难?”其实,不是父母要将我们生出来,而是自己要被生出来,若无业感果报,是不会被生出来的。这虽不是出于自由意志,确是出于自作自受,因为由于无明烦恼,使得自己做不了主,若不修学佛法,也没有办法使自己得到自由与自在。
我曾遇到一个人,他的家境富裕,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及学校教育。可是一般人的生活,他都没有经历过,因此他反而羡慕一般的人。有一次,他对我说:“师父,我不知道我究竟是幸福、不幸福。我的父母对我实在太好,也因此许多事情我都不会做,也不懂。我没有办法像一般人那样过一般人的生活,有时,我觉得这是生命中的无奈,我无法如一般人那样的自由自在。”在常人想像之中,有钱人家的孩子,一定是非常满足的,想不到还有不满足的人,而且似乎比穷人家的孩子更不满足。
由此可见,人在世上,对自己生命现象的处境,很少能感到是非常完美的。换言之,即使一生一帆风顺的人,在他们的心里,仍有苦恼,仍感怀疑:“为什么好像孤零零地被生在这个世界上?”因此,我们在听到佛法之后,就应该了解到生在世界上来,是因自己的往昔因缘所造成,不是受制于他人,也没有被谁作弄。而能不能有办法来改善自己、提升生命,才是重要的课题。
五、提升生命
生命的提升,首先是不造恶业,要造善业。若能够不造恶业,多造善业,对我们的生命,不能说立竿见影,马上就能改善,至少将会改善,如若这一生不能改善,未来生也能改善。将希望与信心寄托于未来,对佛法有信心,便对自己能够去恶向善有信心。
佛教所说的“业”,可分为两大类:一为有漏业,另一为无漏业。有漏业是你做多少行为便会得到多少果报,果报完了之后,业便没有了;也等于说,赚了多少钱便花掉多少钱,花完就没有了。有漏业又可分为黑业及白业两类:黑业是造作恶业,而白业是造作善业,黑业有恶报是堕落三恶道,白业有善报是转生三善道。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受报的同时,又造新业,或白或黑,因果相循,永无尽期,故称有漏的业海是茫茫的苦海。
无漏业乃是行善不求报,只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漏业亦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修得解脱道以后,就不再到这个世界来,故称之为光为自利的小乘,造的是无漏业,修的是无漏学,但在进入涅槃道的解脱境之后,也不再到世界上来了。另一类的无漏业是以利他为优先的大乘菩萨行,凡对众生有益的事,永远尽力去做而不求果报,他们虽已不需在这人间受种种苦难,但由于众生还在苦难之中,所以永远还在娑婆世界救度众生。
六、三无漏学
至于无漏业的修行,是以戒定慧的三无漏学为基础。以“戒”而言,有消极和积极的两个层面:消极方面,是一切恶事不可做;积极方面,是一切好事不得不做。
以“定”而言,打坐,当然也可以称为习定,也可以得定,可是若在平常生活里面,能够心平气和与他人和睦相处,反省自己,不闹情绪,这些也都是定的工夫。经典里教我们许多纠正情绪波动,平息心情混乱的修养方法,无非都是定的工夫。
定的工夫,在一般的情况下,几乎人人都能做到。未受刺激时,当然可以不动情绪,一旦遇到环境中的人事物,和自己的利益冲突、意见相左之时,仍能不会生气,就很难了。人们往往在信佛学佛之后,仍免不了夫妻吵架,那就得用修行的方法来对治。曾有一对夫妇,在大吵一顿之后,跑来找我,双双向我请示:“师父,我们已经学佛多年了,仍不能不吵架,该如何是好?”我说:“很简单,知道吵架不对,以后就不要再吵,万一又吵起来,则要相互忏悔、相互道歉,然后每天要定时做功课,无论是拜佛、念佛或者是打坐。如此修行之后,遇到外境与自己冲突的时候,便不会那么容易动情绪,当然也不易跟人吵架了。”在修定的过程中,修行的方法很多,可能包括诵经、念佛、持咒、拜佛、忏悔以及打坐等等。
以“慧”而言,也有不同的层次。基础的层次是信解因果和因缘的道理;最高的层次是大自在、大解脱,也就是佛的境界。普通人,欲达佛的层次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享受一点佛法的智慧,则是很容易的。若能深信因果,则不会怨天尤人;若能明白因缘,则会促成好因缘的成熟,改善坏因缘的变迁,如此,对未来将抱着无限的希望,对自己、对他人,用因果、用因缘,也都能够得心应手了。
七、自觉圣智
生命本身就是时间和空间的总和,如果能从生命得到解脱,便是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范畴。人们对生命的无奈与困扰,无法自救,便要用佛法的智慧来处理,有了智慧的人,自我中心的思想,自然淡化,而至消融消失,那便是证人无我的实相,亦即是佛的境界——禅宗所谓的“明心见性”。由于自我中心彻底消失,而生命的现象依然存在,既是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也是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外,无以为名,名为“解脱自在”。
(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四日讲于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刘德如整理)
《禅的世界》第三部分 理性与感性(1)
一、接受理性和感性的事实
理性,就一般人的理解而言是好的,可是理性究竟是什么呢?是指每一个人都有其理想、理念、理论的依据和逻辑的思维方式。例如,哲学、宗教、政治、艺术都有其派别及系统的理论根据。这么说,是不是理性都是对的呢?不尽然。因为你有你的,我也有我的,如果彼此互相争执就产生摩擦,理性之争就会演变成感性的结果。可见理性虽好,但不是真好,这就是人世间无可奈何的事。反过来说,理性既然有问题,是不是就不要理性呢?如果持这种见解的话,将更麻烦。所以,在不够好的情况下,人类依然要有理性的态度和修养。
感性,人们常说感性的人是不理智的。可是世间的活力是由感性来带动的,例如,夫妻之间、亲子之间是感性的感情在不断地维系着,宗教上的信仰和艺术的创作,又何尝不是感性的呢?感性为社会带来柔和、安详的心灵,以及对幽美环境的感受;反之,当感性变成情绪化的冲动或过于泛滥,势必为人类招致无穷的苦难。
虽然理性和感性的极端,会导致祸害和困扰,可是人间相就是如此,因为我们都需要它们,也离不开它们。从佛教的立场来说,必须承认并且接受感性和理性的事实,而且若要改善人生,我们必先从如何调和理性及感性的问题上着手,其次是超越理性和感性,最后便可自如地应用理性和感性。唯有如此,才能替人类创造人间净土的果实。人间净土是否仅是理想?会不会真的实现?则完全基于我们的信心和努力。假使我们时时为理性和感性起争执,不善于处理,那么人间净土永难出现;反之,我们若能善于处理它们,人间净土就会在你我之间的生活环境中开展出来。
二、放松能够化干戈为玉帛
在讲到如何做之前,我们先来做一点练习,因为仅仅从理论上来讨论感性或理性,对我们日常的生活,往往使不上力。很多人在观念上和理论上都非常地清楚明白,可是在生活中和他们相处时,就会发现他们没有办法把握自己、教育自己,能对他人教训、指责、批评,就是无法教训、管理、训练他们自己。练习方法是从抛开自己的执著之后,再来体验世间是什么。抛开自己的执著,是指放下身心世界,当我们能把自我身心世界全都放下以后,再认识和再投入我们的身心世界,作进一步的认识和改善之时,就会使你觉察到净土离我们并不太远。
我经常在演讲之前,劝导听众们练习三分钟的静坐法,以三分钟到五分钟的时间将身心放下,放下以后将会感觉到世界突然改变了,跟自己原来所接触到的就有一点不一样了。各位是否想学呢?(大家同声齐答:“愿意学。”)
那么,请坐好,背脊靠在椅背上,将眼睛微微闭上,身体的肌肉、神经放松,小腹的肌肉也要放轻松,胃部没有负担,再将手、臂、肩、脸上的肌肉放松,头脑放松而有空灵之感,眼球不用力,头脑不想任何东西,将身体的重量或一切的负担,全移交给自己所坐的椅子,然后不管身体、头脑,总之什么也不管,就是让自己充分地休息、安静。三分钟后,请将眼睛张开。请问大家,刚刚练习的这段时间里,已能放松也感觉到身体、头脑很轻松又舒服,有这种体验的人请举手。好,可见一半以上的人都体验到了,但仅以三分半钟的时间练习是不够的,要时常练习。
现在奉劝各位,当你察觉到自己的情绪起伏不定,满腔的忿恨不平,身心紧张、语无伦次、情绪激动难以控制,这是感性急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