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禅的世界:传统宗教文化丛书-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割舍自身的一块肉拿去给狗打牙祭去,没有这样的事。观受是苦与观身不净连带的,因观身不净,而观察到身体所带来的并不是好事,都是麻烦事、不清净的事,所谓不清净,指的是烦恼的根源,制造罪业、生死的根源。一般的人把身体当作净,把感受当作乐来看,根本没有想到它是生死的根源。

    我们为什么会喜欢这个身体的种种呢?有时肚子饿了,吃饭的时候,吃得很饱,很舒服;口渴了,喝水的时候,喝得好舒服;累了,上床睡一觉,睡得好舒服;热的时候,有凉风徐徐吹来,吹得好舒服;恋爱的时候,亲密地拥抱,也觉得好舒服……做舒服的事,感觉身体很可爱,于是起颠倒想,以为身体是受乐的根本。痛苦的时候是有的,但不会记得住,只记得好的,所以会对身体产生执著。

    很多人不能认同佛教讲苦,他所感觉到的都是乐。但若深入地分析、观照下去,就会发现,所有一切的乐,都是苦的因素,都是带来苦的原因;而苦是没有止境的,乐是非常有限的。这一生的苦,连续到未来生的苦,即便是这一生,到最后,此身还是会死亡、会败坏,结果还是苦。所以说有受皆苦,“乐”不过是一个假象。因现象的本质是无常,无常故苦。

《禅的世界》第一部分 四念处(2)

    (三)观心无常

    心是什么?前面已提及,心是从身体的感受,而产生的反应和执著。我们的心,念念不停地跟着所有的受在变化。既然是刹那不断地改变着,这心当然是无常的。可是,一般人总认为心是永恒的,譬如,男女间的山盟海誓,海可以枯,石可以烂,我们的心永远不变……之类的,此即“常心”。

    执著我们的心是恒常的,这种幻觉,是因为不能观照到心念的变化。所以错认昨天想任何事的,是我的心:在三年前、十年前、五十年以前,那个动脑筋在想的,也是我的心;身体也许变了,我的心没有变,环境变了,我的心没有变。其实,不是我的心在动,是我的念头在动。他无法想到心之所以为心,实际上,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间的连锁、连结,不能如是观察,则会愚痴、固执地想像成是同一个人的心,在不同的时间,想着不一样的事。其实心念刹那变异,本是无常。

    (四)观法无我对于身、受、心三个项目,我们如果从身观察起,身受心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都在交互变化。既然是能够变化的,当然不是常的,既然是可以变化的,里头有没有“我”呢?如果能够变化的是我,那在变化的过程中,究竟“我”在那里?所以一切法,不管是心法还是色法,无一不是因缘和合的暂时显现。暂时显现其间,每一点每一点连缀起来,便成为一桩事。从时间上看,是一个过程,从空间上看,是一个集合体,可是这种集合体仍然持续在变,过程也不断在变。“我”在哪里呢?哪个是我呢?身体是我吗?心是我吗?接受的“受”是我吗?人们通常认为,身体是我,我在接受,我在想,所以身受心通通是我。但把这些东西放在空间、时间上来看,就只是因缘的结合、因果的关系,“我”是不存在的。用什么来观身、受、心、法?用慧。在什么时候来看?在得到五停心的定以后。停于定,止于定时,心根本不动。若得定以后;心能够动,这不叫念头,叫慧,是很清楚的观照。

    以慧来观身、受、心、法的时候,这个慧本身有被它所观的对象。如果观一观又停掉,不能持续地一直观下去、观完成,那是代表刚刚开始用功的阶段。可是渐渐修观〖JP2〗,先观身,观身能够不断,再观受;观受能够不断,观心,又能不断,三种连起来观,一气不断,此即四念处观成,进入世第一位。已在得阿罗汉果、出三界前的阶段了。

    四念处的进程分成四个层次,即暖、顶、忍、世第一位,并要配合十六行,即十六特胜来修,所以观成是非常不容易的。所谓十六特胜,它的目的是要证四圣谛: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四圣谛怎么修呢?就是从四念处而修。在观四念处的时候,把四圣谛加进去一起观,四圣谛每二谛中有四行,四四一十六共十六行。

    观四念处得力,才知道四圣谛的苦谛究竟是什么。能够了解到苦谛的实义,才能真切地生起不退的信心,直到证四圣谛,已能每一刹那、每一刹那,都连续地、不断地、不退地观照明澈,而且在观上面不会再离开了。故证四圣谛已具无漏慧,出离三界,永断生死。

    (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日讲于纽约东初禅寺禅修课程,蔡雅琴恭录于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十八日)

《禅的世界》第一部分 日常生活中的四念处观

    修五停心得成就便入定,然后出定而观四念处,那是次第禅观。由修定得有漏慧,再以有漏慧观四念处,由观四念处发无漏慧而出三界,证解脱果,这是相当花时间的修行方法,对于一般人而言,的确难得有此因缘修成四念处的观法。

    但是,在普通人的平常生活中,也不是无缘修习四念处的观法。事实上,我在指导禅修时,常常劝勉禅众,要时时照顾好各人自己的身心,应当“身在哪里;心在哪里。”“手在做什么,心在做什么。”“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如能做到,则行、住、坐、卧的四大威仪,无一项、无一时、无一处不是修行。凡是一举手、一投足,举心动念处,全部生命的动静运作,也都是用功办道的场合。这就是中国禅宗祖师们所提倡“禅在平常日用中”的大道理所在。此即是将次第禅观的四念处观法,用于中国禅宗的微妙之处。

    四念处的目的在于用观照身、受、心、法而发无漏智慧,也就是禅宗六祖的“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即慧,即慧即定,实则重于慧解脱,所以强调明心见性、顿悟成佛,这都是无漏慧的功能。大悟彻底,便得五分法身,名为涅槃妙心,又名正法眼藏。由此可知中国禅宗的禅修特色,无异就是四念处观的日用化与普遍化,把高难度的修行方法,转化成或动或静、任何时地都可灵活使用的修行方法。

    我在指导禅修方法时,所用的身、受、心、法四种观行,是比较容易练习的。

    (一)观身法不必观察身体的净与不净,但求时时明察身体的动作。从粗大的肢体动作,至关节、皮肤、头部的五官、脑部、胸腹的五脏、腰部、臀部、四肢等的活动,从粗而细,从外而内,从大而小,从点而面,从局部而全身,逐层观照,乃至明察秋毫,随时随地,都能清清楚楚。若能观照成功,动中即是禅定,便会持平稳定,头脑宁静,身体康泰。

    (二)观受法

    受是觉受、触受。身体的五根与外境的五尘接触而得的心理反应是或苦或乐,或是不苦不乐,是谓触受。身体本身的生理机能互动互用,例如,消化系统的运作、循环系统的运作、禅坐中气脉功能的运作等,均会使你产生心理的反应,或苦或乐,或是不苦不乐,是谓觉受。此法若能观照成功,便不会有逆境不顺的烦恼心出现;因为观察受苦受乐,苦乐本身仅仅是受,观受是受而非苦乐,心即能够明净安静,不为苦乐的触受与觉受而影响情绪。

    (三)观心法

    心念的活动,与身、受相连,一切烦恼,均以身体的五根为媒介,均以触受与觉受为取舍,逢苦则忧、遇乐即喜,喜则生贪、忧则生瞋。平常心境不苦不乐,亦無贪瞋,似非烦恼,实则因其无记,即是愚痴。故“心”的内容,包含了苦乐忧喜舍的五受,也具足了贪瞋痴三毒的全部。如何观心?即是向起心动念处用功,观照每一个念起念灭处,究竟是在想些什么?心相如何?心情如何?每一念的相应处,究竟是跟五受的哪几受有关?又跟三毒的哪几毒相连?观心之时,不是不许心念活动,而是明察心念在做什么。此观若能修成,性格必可稳定,智慧也会出现。观心之时,觉察念念生灭,生灭之中,没有永恒的心相可见,即能亲见无常的真理,也就能够从厌离烦恼而转化为享受无常即无我的生活了。

    (四)观法法

    法的内容,是指色法及心法。色法的物质现象,主要是指生理的肉体事实;心法的心理活动,主要是一切语言、文字、形象等符号印象,在心中留下的种种思想、观念、分别、执著。常人均将自己的价值观,视为生命的重心,若用此方法,加以观照,便是在群魔乱舞的场面,遇到了照妖镜,即原形毕露,无处逃遁。一切的思想、观念、分别、执著,均是从心相、身相、物相产生的印象及符号,既然已用观身、观受、观心等方法,照见那些现象均非永恒的实法,当然也就没有实我、常我、真我可求了,故将此法观成,当下即证无我的实相无相。

    如以上所说,似乎还是不易修学。其实初学的人,宜从某一个特定的动作或触受开始观照。例如拜佛时,观照拜的动作是观身,观照拜的肢体觉触是观受,观照所受的心念反应是观心,观照心念反应的情况是观法。又如经行时,观照脚步的动作是观身,观照经行时肢体的觉触是观受,观照所受的心念反应是观心,观照心念反应的情况——有执著无执著等是观法。以此类推,在日常生活的随时随处,只要有举手投足的动作处,有身心的任何反应时,均可练习四念处的禅观法门了。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圣严撰于纽约东初禅寺)

《禅的世界》第一部分 禅修方法的演变(1)

    禅的修行方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六祖惠能以前。

    第二个阶段,是在六祖惠能以后的两百五十年之间。

    第三个阶段,是在五代宋初起至明清之间。

    一、菩提达摩的禅修方法

    六祖以前,菩提达摩即把禅法介绍到中国来了。菩提达摩所介绍的修行方法,在一篇文献《二入四行》中有记载,分为二部分:“理入”及“行入”。

    “理入”,不用理论,也不用方法,只是教人:心不要有念头,心就如同墙一样。也因此传说菩提达摩在嵩山面壁九年。墙是不动的,但你可以在墙上挂东西,你可以在墙上写、在墙上画。也可以说心可以有反应,只是它本身是不受外境所动的。

    菩提达摩又说了四种修行的方法,称为“行入”:

    (一)报冤行:当你遇到不如意事时,不要抱怨,因为那是过去世所作的因而得的果报。

    (二)随缘行:当你感到幸运、顺利时,不必太欢喜。那是由于过去世中自己的努力,以及现在众多的助缘而得的成果。

    (三)无所求行:做任何事并非为了目的而做,只是为工作而工作,为修行而修行。

    (四)称法行: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能够怎么做就怎么做,不是有主观的想做或不想做什么。

    现在来介绍惠能以前的二位祖师。一是四祖道信,另一位是五祖弘忍。今天不介绍他们本身,只介绍他们的修行方法。

    二、四祖道信的禅修方法

    四祖道信的《人道安心要方便门》告诉我们:若是刚学打坐的人,应选一个安静的地方,衣服要宽松,并要有正确的坐姿,也就是要把全身的肌肉、神经放松。开始时,身心没办法放松弛,因此我在教人禅修时,教人以手按摩来帮助放松,然后深呼吸,以驱出体内的浊气,吸入新鲜空气,使头脑更清醒,心保持平静,注意呼吸的出入。心不急,念头越来越少,头脑越来越清楚,这时,你的心会由杂乱、不平衡而渐渐平静下来。

    凡是打坐,身心都会有反应。这些反应会扰乱你继续努力,阻碍你修行到更好的境界。所以四祖说的修行方法是要放下身心,不管身心的任何反应。

    这样以后,有二种情况可能会发生:一是入定,即是心念统一;另一是身心和外在的环境统一。一般人说这种情形是解脱或开悟。事实上,并没有开悟,只是前念与后念之间保持着稳定的状态,集中在一个点上。因此四祖说要“内外空净,即心性寂灭”。不但环境空、身空、杂念空,连统一的一念心也要空。

    这是由打坐进入定境,然后再从“舍下”定境的层次,进入禅法的悟境。

    静坐、禅定与禅的内容大有不同。静坐的层次,只能使你身体松弛,头脑轻安;禅定的层次能使你达到身心统一,最高的境界则是前念与后念,念念统一,但不能把自我中心的念头放弃。而在禅的境界,是要放弃定境后,无我的智慧自然出现。

    三、五祖弘忍的禅修方法

    再谈五祖弘忍的禅坐方法。他在《修心要论》(即《最上乘论》中说:“刚学坐禅的人,应依据《观无量寿经》中的十六种修行观法之第一种,叫作‘日没观’。在太阳快下山时,光线柔和最宜作落日观。”五祖的《修心要论》云:“端坐正念,闭目合口,心前平视,随意近远,作一日想,守真心,念念莫住。”《观无量寿经》的原文则云:“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令心坚住。”五祖的意思是说心里观想着在平视线外,有一轮落日光景的太阳。太阳可远可近,继续观想着,不要离开那太阳,渐渐地,你便忘了自己,你的心中只有落日时分的太阳。如此的落日观,开始还很清楚有一日轮,慢慢的,太阳可能不见了,而只有落日之光,连你自己也与落日之光合而为一,没有身体,没有心,好像整个宇宙都化成了落日之光的世界。这种方法很有用,只要浸淫在落日的光里,则可以使你修成“落日三昧”。

    五祖弘忍又说夜间打坐时,可能见到种种善恶境界,也可能见到青、黄、赤、白等种种光,甚至会发现自己的身体变成很大的光,或见如来身相在你面前出现,或见种种变化,凡此种种似乎都是好的现象。如果只是静坐、诵念经咒,或礼拜诸佛菩萨,这的确是很好的瑞相。

    但是五祖弘忍,却把这些境界,要我们习禅的人,当成妄想境。他说当这些境界的出现或变化时,应该“但知摄心莫着,并皆是空,”应当立即收起你的攀缘心,不能把念头执著、沉迷于这些境界中,且告诉自己:这些都是幻觉,都是空的。他还举了四句经证:“十方国上,皆如虚空,三界虚幻,唯是一心作。”也即是:十方诸佛国土,及十方的一切凡夫世界,不外乎是唯心所现,心外既然无物、无法、无境界,尚有什么善恶境界可取可着的呢?

    为什么有虚幻?乃因心理出现了意识。这意识可分为二种:一是使我们的心在造种种因,而产生反应的意识;另一种是心在想像,而产生的反应。

    由此可知弘忍的修行方法,是从“观”入手,而所得的种种反应,不管是身相或是心相,都认为是虚妄的。这才能获得禅的智慧,也就是解脱的境界。

    四、六祖惠能的禅修方法

    六祖的修行,是没有方法的方法,只以某种方式表现,可能以故事来表达,也有以理论来表现。

    惠能自五祖弘忍处得了衣钵,传承禅法后,立即受五祖指示而逃往岭南,五祖的其他弟子们觊觎衣钵久矣,因此立刻去追赶,其中有陈惠明者,原为四品将军,头一个追上了惠能。惠能便将衣钵放在石上,隐身入草莽中。惠明提不动,乃呼唤云:“我为法来,不为衣钵来。”惠能自草丛中出,对惠明说:“你既为法来,若依我所说,即可得法;请先屏息诸缘,不思善,不思恶,正当此时,找找你的本来真面目何在。”所谓本来真面目,就是佛性、真如、悟境、菩提、无我的自在、解脱的境域。

    这位将军果依惠能所说去行,却发现他遍寻不着他所要找的。也可以说,他丢了所有的东西(我执),也得到他所要找的悟境了。

    最最要紧的不是要得到什么,而是能丢掉自我的烦恼。惠明丢了善与恶的种种分别执著,也就是在放下自我判断、自我中心的价值之时,便能见到本来真面目。这方法很简单,不须打坐,不须修行,就能得到智慧。因此很多人喜欢这种六祖所教的修行方法。唯想找到入门,也不简单。

《禅的世界》第一部分 禅修方法的演变(2)

    《六祖坛经》说:“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定就是慧,慧就是定,如果得了真智慧,你就已经在定中。所谓定,就是心不动;所谓慧,就是心中无物,却仍旧能对内外境界观照分明。事实上,心中什么都没有,就是真正的定;若能如实反映万物,便是真正的慧。

    综合六祖的禅修法门,只有三个名词,就是“无念”、“无住”、“无相”。也可以说整部《六祖坛经》的精华,用这三个名词,就可以概括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