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殿上解急,他的同伴责怪他:“你!怎么可以在佛前小便呢?”这位和尚说:“那么,你告诉我哪儿没有佛,我去解!”
我们前面说过“当下即是全体”,任何一点,都是佛身所在,即使是一粒尘沙,也都是佛的全体。既然是有佛的地方都不能小解,那还有什么地方可以解呢?这位和尚并没有否定佛的存在,也知道佛是应该尊敬的。可是,正如人吃饭是正常的事,解小便也是正常事;佛是值得尊敬的,人解小便,又有什么不尊敬呢!
不过,全体遍在是佛的理体、佛的法身,这是悟后的境界,而且是在这座荒庙里,无人也没厕所的情况下,所以对他来讲,佛殿跟厕所都是一样的。凡夫尚未见佛性,未明佛的理体、法身,则不应该效法。
悟后的智慧是灵活的,是无碍的;一般人的常识和知识是有阻碍的,是无法自在的。因此,普通人总是被常识及知识所困扰而处处惹烦恼,常常不自在。
《禅的世界》第一部分 禅的智慧(4)
(四)禅是无得无失的事实,智慧是黑白分明的心用
我们理解到空的事实,因为是空的,所以明白“失去”和“得到”是同样的事,因此是无得亦无失。得与失,只是一种过程、一种现象,现象的本身,正在有所得的时候,同时也有所失,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越多。
一般人认为,得到的越多,自己的安全感越大。其实,从禅法的立场来看,有所得者未必是实质的保障,有所失者也未必不是好事。而且应该得的才可得,不应该得的不能得,得了反而累赘;应该失去的必须失,不失则很麻烦。何况应该得到的得到了,不算是得;应该失去的失去了,也不是失。
例如,有人做工一个小时至少要赚五块钱美金,拿到钱时,不必欢喜地说:“我得到了五块钱。”因为那是以他做工而换取的五块钱呀!转过身,买了牛奶、面包,吃完了也不必叹道:“我的钱又丢掉了。”因为那也是交换呀!数小时之后,上个洗手间,吃的东西通通跑掉了,则很少人会说:“我失去了它们。”因为谁都知道,那是应该排泄掉的,不叫作失去。
既知应该得的不叫得,应该失的不算失,正常的人,正常的生活,便是无得无失。得到的时候,不用欢喜;失去的时候,不必悲伤。
也许有人认为“禅”是一种莫名其妙的观念,“禅师”可能是疯子、傻瓜。大家不要因为刚才我讲了佛殿上小解的故事,而以为所有的禅师或开了悟的人都是疯疯癫癫的。其实禅悟者是智者,智者没有烦恼、执著,但对于现象的存在是清清楚楚的,比一般人更清楚,而且是绝对的清楚。
禅画的“十牛图”中,最后一图是一个和尚拿着一个布袋,袋里装满了东西,见到不同的人就给予不同的东西。那表示说,一个大彻大悟、有大智慧的禅者,他会以无量的佛法来适应所有的人。依不同个人的不同需要,给予不同的佛法,而对于各人的需要,他是绝对的清楚,不会弄错的!
“禅”是从“佛”而来的,我们必须要尊敬“佛”,学佛“法”,亲近“僧”。要知道能够传授成佛方法的老师,必出于如法修行的清净僧团。我们必须跟着老师学习而得智慧,如果不依照老师的指导,而想自己依佛法自修、自开悟、自解脱,虽有可能,可是极其困难,而且易入歧途,极其危险。
(一九九二年四月十二日讲于纽约大学法学院二一○大教室,陈果纲整理)
《禅的世界》第二部分 智慧与福报(1)
一、福慧双修
一般人拜佛都想祈求福报,但是有福报却不一定有智慧,若无智慧,福报本身就可能带给我们困扰。有福的人一定要有智慧,有了智慧,才知道如何运用福报和增长福报。因此佛教主张“福慧双修”,主张“悲智双运”,那才算是健康的修行。
不管是福慧双修还是悲智双运,都要知道如何来培植和运用自己的福报,至于如何培植,就必须靠智慧。譬如,有人希望从商赚钱,就得先去学习工商管理、学习企业经营。再如昨天我遇到一位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财务管理博士,我问他赚了多少钱,他回答说:“我只知道怎么替别人赚钱、管钱,自己没有钱。”知道怎么替人赚钱、管钱,而自己没有钱,就是有智慧而福报不够。很多公司的老板本身并没有读多少书,但是他们能够用很多具有高学历的专家、学者来替他们赚钱。类似的老板,虽然未受多少正规教育,但也不能说是没有智慧,不过,能有用人的智慧,还得要有赚钱的福报。
一个人如果把人做到亲痛仇快、众叛亲离的程度,可以说他是没有智慧,不会待人;在家庭里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阋墙,也都是没有智慧加上缺少福报。善于处人是智慧;受人善待是福报。如果一个人能够把认识的及不认识的人集合在一起工作,找来在一起生活,自己虽然没什么钱,能够有人,则不仅是财富,且是福慧双修。福报是从哪里来?是靠无私的智慧来,就像上面所讲的,把许多个性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的人,集合在一起愉快地工作,这是需要人缘和智慧的,人缘就是福报,再加上智慧的运用就是一种财富。
佛教所讲的智慧,不全同于知识和学问。知识和学问可以从书本中或学校里学习;智慧则是要从内心的体验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运用而获得。有些人虽然读了很多书,但是没有人缘,不通世故,走到哪里都不受人欢迎,想做任何事,别人都不愿认同、参与,这种人就算是少福少慧了。这种人可能有满腹的经纶,同时也有满腹的牢骚,更不幸的是尚有十足的骄气。
常言道:“做事容易做人难。”可是,识人才能用人,有人才能成事,成事才有福报。如果没有人来相助,必不能成就大事。同样一件事情,如果仅靠一个人单枪匹马,孤军奋斗,虽然也可以做出一点什么来,然其过程辛苦而成就有限。如果能集众人之力,众志成城,同心协力,做同样的事,便能可大可久,造福更多的众生了。故在佛法中,强调和乐,主张群策群力,所以在《华严经·净行品》中,勉励学佛的人,要能够做到“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二、绝对客观
现在我要从禅法或佛法的观点来谈智慧。禅的智慧,是先要把自我的执著心抽空。何谓自我?就是闭锁的主观意识。通常,人都以主观和客观来面对每一件事情,如果比较客观的来处理事情,就是比较理性,也比较接近智慧。如说这样就是有智慧,也不完全正确。所谓客观,必然还有一个对象存在,一定还有一个与客观相对的主观立场,所谓绝对客观的可能性是很少的。遇到事情,人们都是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的观点作为标准而加以判断。请问各位,既已预设标准的判断,还能算是客观吗?
例如,有一次,我遇到一位心理医生。
“请问您是以什么来为病人治病?”我问他。
“我客观地凭自己的专业知识。”他回答。
“请问您的专业知识从哪里学的?”
“我的专业知识是从书本的研究、老师的教导、个人的临床而得来的。”“老师和书本上的专业知识又从哪里来的呢?”“老师和书本上的专业知识是他们从书本及经验累积起来发现的。”从以上的对话,各位可以理解到这位医生所讲的客观,只能算是比较理性的客观,而非绝对性的客观。因为客观里面已加了人为的因素,因此我告诉这位心理医生:“您这样只能算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也就是说,病人需要帮助,您拿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帮助对方,并不是纯以病人的需要而给予恰到好处的帮助。”医生回答说:“是呀,如果我有那般能耐的话,我就不用来向您请教,不用来学佛,也不必来跟您修学禅法啦!”
如何才能帮助病人呢?在禅法的立场是把知识和经验都摆开,不看对方需要什么就给他什么。话是简单,问题是一般人能做得到吗?若要放下专业知识而去面对某种环境或对象时,总会让我们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所以世间法,还是要借重于专业知识。若要正本清源,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便要采用佛法:第一,从佛法的观点,知道应将自我放下;第二,从自身的修行,练习着把自我放下,同时也用佛法的观点及方法来帮助他人。当自己的智慧尚未开发出来时,要借佛法的智慧,如果没有佛法的智慧,我们就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帮助自己,也不知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帮助他人了。
三、放下自我
当你修行修到能将主观和客观完全放下之时,在禅宗称为“绝观”,也就是既不以自己的观点为观点,也不以他人的观点为观点,完全是以智慧来处理当前的事情。这便是无我的智慧,可以称之为悟境。
既然必须放下自我才能得到佛法的智慧,请问什么是“自我”?自我本身可以说没有这样东西,就因为本身没有这样东西,一般人不知道,所以放不下。世界上有两种人放不下自我:第一种是不知道什么是自我的人,第二种是觉得自我非常重要的人。
“自我”到底是什么?是一个念头又一个念头的连续,使我们产生自我的存在感。但是请问,你昨天的思想跟今天的思想,是否一样?你十五岁时的思想跟二十岁时的思想,是否相同?当然不是,人的思想时刻都在变动,人体的细胞也时刻都在变动,佛法称这种现象是“无常”。人的身心无常,属于身心所有的眷属、财物、名誉、地位等,也在改变,亦都是无常。能够了悟万法无常是智慧;能够运用无常的万法自利利人是有福。
《禅的世界》第二部分 智慧与福报(2)
四、来去自在
外在环境中的自我,也是时刻在改变的。譬如,昨天你看到一位女孩,觉得她长得实在难看,今天和她深谈之后,发现她的心地善良,个性温柔,虽然外貌稍微差一点,但是心地很美,当你有这种思想的时候,对这位女孩的观感,马上就改变过来。所以,自我观念的改变,会影响你对外在价值的判断;也可以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会因为你的自我而改变。如果内心能够平静,自然也能看得清外在的环境,遇到事情就不会那般地执著。
若能放下自我,便是得大自在,便能来去自如。这都是内心的境界。也就是说,若要我来,来了很好;若要我去,去也不错,这叫来去自在。并不是说你要到哪里,就去了哪里;你要来这儿,就来了这儿。曾有一位禅师,身体虽然被关在牢里,心里却相当自在,旁人问他:“您在牢里做些什么呀?”他回答说:“我在遍游十方三千大千世界。”禅师不但在牢里身心自由,放出牢去当然也会觉得很好,这叫来去自如。能有这样的功夫,便是智慧的表现。这种智慧,就是不要把原来不是我而妄想当成我。一个人如果能把自我放得下,不仅是智慧,也有大福报。智慧不见逆境,福报不遇困扰。
爱和恨,看来相反,实是一体的两面,好像手掌和手背,当你看到手掌的时候,你看不到手背,事实上手掌和手背是连在一起的。爱和恨本是一体,贪和瞋也是同性。佛经中以慈悲代替清净的爱,慈悲是无条件地付出,一般人的爱则是亲疏不等的关怀。慈悲是纯客观的爱,爱是出于自我的慈悲。
以前我在大觉寺的时候,有一些美国青年来跟我学打坐,他们多半是大学生或大学教授,有几次我们发动大家到庄严寺去开荒,大伙儿做完工作以后,我对他们说:“真不好意思,让大家辛苦了。”他们说:“这是我们喜欢做的事,所以很快乐!”这种喜做义工的观念、风气很好,不过喜欢本身和布施供养是不太一样的,喜欢是为了自我,布施供养是为了大众。
五、智者与菩萨
人都因为种种的自我而起烦恼,像现在各位坐在这里听经,听完以后如果觉得有道理,请问:“是谁认为有道理?”是诸位的“我”。同样的,如果听了不满意,请问:“这又是谁不满意?”仍然是诸位的“我”。事实上各位并不一定要完全相信我的话,自己还可以保留一点自己。“保留自己”是很重要的,但这保留自己的又是谁?还是诸位的“我”。
智慧一定要从自我开脱而得,不要作茧自缚。少一点福报,缺一点物质,还不要紧;如果没有智慧,多了烦恼,就不合算了。因此,有钱可能有福,也极可能无福;没钱可能无福,也很可能有福,差别是在于有没有智慧。有钱又有智慧,知道如何善于赚钱、善于用钱,这种人是福慧双全。
曾有一位有钱的太太,在她丈夫去世之后,便把所有的财产均分给了子女,在她想来,儿孙都是她的,将来都会孝顺。但到后来,她的晚景凄凉,钱在身边的时候,钱是她的,儿女也是她的;一旦把钱分给了儿女,儿女和钱,都不属于她的了。所以,有一位有福报又有智慧的老人告诉我:“老人应当有四要,第一要有老健康,第二要有老伴,第三要有老本,第四要有老友。”我告诉他:“最重要的还要有老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可能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收放自如的快乐人生。像那位老太太把子女当成是自己的,把钱分给了子女,子女的钱自然也就等于是自己的了。事实上这位老太太的想法不错,只是因缘的变化出乎意料。子女与老本,都不是绝对可信,如果有了智慧,那才可靠,没有智慧就没有福报。这也就是为什么财布施的功德,不如法布施的功德之原因所在了。
以此可知,没有钱的人只要有智慧,就会有福报,没有钱而有智慧,仍可活得很自在,仍会到处有人缘。有些人,越穷越可恶,让人看了就讨厌,那就是因为他们既不知求智慧,也不想培福报。有些人,外在虽然穷,内心很知足,安贫乐道,陶然自得,这是人间的智者了。有些人,不论有钱没钱,自知福薄慧浅,便来惜福培福,供养布施,奉献他人,结果便成了自利利人、悲智双运的菩萨行者。
六、培养福报
当我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我只租赁一间四个半榻榻米的房间,觉得已够用。我有一位同学租的是十三个榻榻米大小的公寓,他却经常在我面前叫穷、叫苦,叹住处局促不自在。我告诉他:“我的房子才四个半榻榻米,我住起来非常舒适自在,你的已经比我的大多了!”他说:“因为你是和尚啊!”这就是说一个不知足的人,在任何情形下都不会自觉有福报;同样的,有的人,虽住在深宅大院、高贵的华屋,也不会觉得自在满足。
以智慧来生活,以智慧来用钱,就会让你享受到惜福的快乐、培福的满足。以智慧来用钱,就能以少数钱做伟大的事,救多数的人。以智慧来处理金钱,便能使小钱变成大钱,用钱滚钱,不断地增加,成为大富长者。培福等于赚钱,布施功德犹如把无形的财产不断地存入银行,到最后你不仅成了银行的股东,也成了银行的老板,整间银行都是属于你的。没有智慧,便不会用钱,越用越少,福报也越来越小。福报就是拥有,而不是损耗。
福报像水,你我就像水面的船。福多水涨船自高,容易行驶;福少水低船搁浅,寸步难行。有智慧的人,不论有钱没钱,都能处处惜福,时时培福,所以有福;无智慧者,人在福中,仍不知福,一味损福,所以无福。别说未来的因果,纵在眼前,也不感觉到幸福,那便等于无福。
培福当从惜福做起,如同我们吃青菜时,往往会把外叶和根部丢弃,专挑中间最嫩的菜叶来吃;事实上,菜叶可以吃,外叶、菜梗、菜根也可以吃,把这些丢掉了等于是暴殄天物。
但是,培福不是为了享福,否则也是不智。例如,过去曾有位很穷的老僧,自知无福,希望来生得好果报,又无身外的长物可以布施,就把衣服脱光,坐在草丛里喂蚊子,终其一生,不知道结了多少蚊子的缘,培植了多少福报。待老僧死后,由于他修苦行的福报,转生为人,即成了一国之君,做了国王,嗜吃鸭舌,每餐一碗。有一天皇宫门前来了一位僧人求见国王,僧人出示一样东西,问国王想不想看,国王当然想看,僧人即运用神通,让国王看看他自己的前生,国王才知道自己的前生是一位出家人,以及自己喂蚊子的经过情形,而那些蚊子有的变成了人,大部分变成了鸭子。鸭子一队队地来到王宫的御厨,一碗一碗的鸭舌上了国王的餐桌,到最后稀稀疏疏,已经没有几只了。这位老和尚就对国王说:“大王啊,剩下来的鸭子只有这几只了,吃完时,你的福报享尽,也当准备后事了!”国王看了、听了,十分害怕,从此再也不敢吃鸭舌了。
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