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周北投中华佛学研究所邀请一位牧师演讲。牧师上台首先说:“对不起,我是基督教的牧师,一定会讲基督教好。”这话一出,立即引起了同学掌声,牧师反而感到纳闷。我就对他说:“你说基督教好,这是正常。倘由我们来讲,也不好说基督教比佛教更好呀。请你来,主要就是借你的观点来介绍基督教。”
结果,这位牧师,当场邀请我,下回去向他们基督教的学生演讲佛学。以传教士及法师的立场,各说自己的宗教为优,是绝对正常的,但也要能相互尊重,唯有如此,才能增进人类的幸福。能相互尊重,人与人之间的争执就少了,对立、纷争也少了。此时,似乎可以约略体会到“净土”的味道。
四、什么是净土
什么样的地方是净土呢?1没有困扰的生活环境,2没有罪恶的社会环境,3人的内心不会矛盾及烦恼。
罪恶是什么?简单地说,罪恶因人造,罪恶因人起。烦恼之心是罪恶渊薮;损人利己和损人不利己,都是罪恶。个人对家庭、社会都会造罪恶,大罪恶是使人的财产、生命受到损害,小罪恶是令人烦恼、不舒适。
但人们往往不自觉地制造罪恶!大家只注意到报上绑票、强盗等大罪恶,却忽略了自己的言行是否无意间也造成了伤人的小罪恶。我们常愿社会无罪恶,却少想到也让自己不制造罪恶。
罪恶来自烦恼,烦恼则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内心的矛盾而来。自然环境的不正常,会令人不自在、不愉快,而如何适应自然环境,让自己愉快,则是重要课题。
有一次在我们的“禅七”中,突然断了电源,暑热难当。我对大家说:“天气热,身体热,由它热,内心不要热就好!”因为“天气”、“身体”都不是“我”,摒除这些,自然热不起来了。其实对付天气、环境、内心的问题,都应以同样的办法来解决。
另有一次,我曾口头对一位居士不太客气,他回去就写封信来,除了解释他自己,又谴责了我。隔三天他来问我:“信接到了没有?”我说:“接到了,也看得仔细。”他问:“你觉得如何?”我只说:“我已知道你如此说了,但我并不生气。”这使他觉得意外,事实上天下本无事,只是庸人自扰之。
说起战争,应是人的天性,人与人争,人也与自然争战。有次美国有“和平派”与“战争派”之争,和平派声势浩大而赢了,结果报纸上标题:“和平派战胜了。”这是多么愚痴的讽刺啊!既是和平,还有战胜吗?
佛教徒要使世界不战争,就要由个人做起,以慈悲代替怨恨,世界上暴戾气氛将会减少。人人接受佛法理念,世界也会减少纷争。
所谓和平就是没有恐惧,也就是生活、生存、名誉、财产都不受威胁。恐惧的心,与生俱来,恐惧来自不安全的感觉,而怕死则是不安全的主因。身体是暂有的,学佛的人如何才能不恐惧?就是把自己当作:1没有生过,2已经死了。唯有置死生于度外,才可免于恐惧。
因此,和平安乐的环境,不在心外,而是在各人自己的心里。所以,如果在大家心中有了净土,人间环境才是净土。《维摩经》说:“直心是道场”、“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若能做到心中无私、无欲、无贪瞋烦恼;所见世界,便无一处不是净土。从佛眼看众生,大家都是佛;因为佛的境界,没有人能打扰他,使他烦恼,这不是净土是什么?我们虽尚未成佛,但可学其精神,要求自己学着来做,便能使自己的世界成为净土。
下面用几句话来送给各位,作为结束:“一念存好心,一念生净土;一念离烦恼,一念见净土。一处有人行善,一处即是净土;处处有人行善,处处都见净土。”
(一九九一年三月十二日讲于台南市文化中心,《中华日报》三月十三日刊出,记者张立明整理)
《禅的世界》第二部分 禅与生活(1)
一、无话可说
在《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中,文殊师利菩萨云:“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转问维摩诘对于不二法门的看法,维摩诘居士竟然“默然无言”。文殊因此赞叹:“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可知真正的禅法,即是不二法门,也当无话可说。
二、禅是什么
今天,我也只能和诸位谈谈无话可说的禅法,却无法告诉诸位禅法的内容是什么,因为真正的禅法是不可思议,无法以语言文字和思辨来解释的。自释迦牟尼佛开始,便认为真正的法,是无法用语言来说明的。所以他成道之后,说了四十多年的法,在临入涅槃时,却告诉大众说:“我这一生之中,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未曾说着一字!”
刚才裘李炯教授把我六十多年的生平,在短短的两分钟内介绍完了。请诸位想想,六十多年的经历过程,怎么可能在两分钟内介绍完呢?这就说明,任何一种现象,如果用语言文字来介绍的话,则只是一种浮光掠影的概念,而不是该一现象的本身。
中国的禅法,是指那不须通过语言文字及想像说明的任何一样事实;它是绝对的真实,随时随处都是现成的禅法,也没有一物就是禅法的本身。
三、什么是生活
每天的活动都是生活,奇怪的是,却不知道为何会如此地生活。小时候,父母要我们那样地生活;上学了,老师指导我们过学生的生活;在美国,追求独立自主快乐的生活;在台湾,追求民主富足平安的生活。可怜的是,我们经常是在大环境的摆布下,无法依照自己的意志来生活。往往我们希望能准时赴约,结果路上塞车而迟到了;打算晚上去看电影,结果是带着小孩到别的地方去了。所以,我们的生活不全是自己能自主的,而对于自己的生活也不是很清楚的,我们以为已经体会了自己所听到的、看到的、吃到的东西,事实上却不尽然。正如我现在讲的话,诸位听了,领会到的却是因人而异。这就表示着,客观的事实与主观的自我,所感觉到的生活并不相同。因此,我们常常不清楚其他的人发生了什么样的事,便以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猜测人家、代替人家、说服人家,往往我们是存着好心替人家解决问题,结果却增加自己的困扰,也为人家带来更多的麻烦。
因此,所谓生活,就是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他人,不断地互相帮助,也不断地制造错误。这就是人间生活的现象,但是,我们没有其他选择,还是要继续生活下去。
四、错误即是真实
如上所述,“禅”不是用语言文字和想像所可以说明的,而生活则是一种经常制造错误的幻象。前者是绝对的真实,后者是不断的错误。若以哲学或宗教的立场而言,错误有错误的层次,真实有真实的领域,这两种情况是不可能连接在一起的。但是,以禅法的观点而言,真实与错误,非一非异。以水为喻,大风袭卷起巨浪,小风掀动起小浪,微风吹拂起涟漪,无风则平静如镜;缘风的大小,波浪有巨细,水性则非异。哲学与宗教是一种理论思想、感应和信仰,禅法则是一种在虚妄的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真实经验。当我们训练自己的心,使其从混乱的情况变成稳定,进而成为绝对的和平时,就能经验到“真实就是虚妄”的禅法。
我们的心从出生以来,都是在环境的影响下运作,从来没有平静过。即使是安静地坐在那儿,不看电视,不听音乐,也不读报,心却动得更快,脑子里思绪不断,仿佛自己在播映许多的影片给自己看。如果静坐在那儿,脑子里非常清楚,既没有过去,也不想未来,没有任何思绪,这人一定倍感无聊。因此,对于真实的世界,就没有办法知道。
禅的观念告诉我们,真实是永远不动的,也唯有在杂念不动之时,所看到、所听到的,才是如实地看到和听到,只有妄心不动时,所经验的现象才是真实的。但是,仅凭观念,尚无法产生真实生活的经验,方法的实践,才能使我们体验到虚妄的生活就是真实的生活。
五、禅的方法
禅的方法,首重屏息诸缘,心无旁骛。因此,在用方法的时候,不要注意任何周遭环境的动静,即或有架飞机失事,跌落在你身旁,也是不要管它。
禅法的修习并非一蹴即成,因为你从小紧张到现在,要立刻把身心放松是办不到的。所以应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练习,使你的心渐渐从混乱紧张中安定下来,才可能在虚妄的生活中体验到真实的世界。禅的理论和禅修方法,若不能在平常日用中勤加薰习,遇到问题时便会束手无策,唯有坐地就缚。所以,禅与日常生活,有其密切的关系,否则,它将仅是一种学说而不是实用的禅法。
禅的方法,有动、有静。对一个初学者,动的方法不太可能深入,而静坐的练习,能获得较深的经验。日久经验丰富且深时,在动的时候,不管做什么,身体动,心还是安定的。如今也有一位缅甸禅僧,发明了一种“动中禅”的修行法,亦能使人安定身心,原理是依据“观身、观受、观心”的法门。至于中国佛教,有渐悟与顿悟两派的修行。渐悟的修行,非常重视打坐;顿悟的修行,不反对打坐,但亦不以打坐为主要方法。但是,多半的人是需要以打坐为基础的。
六、禅与无我
宋朝时,有位大慧宗杲禅师,有一天他派一位尚未开悟的名叫道谦的弟子,从浙江的径山,送一封信到湖南的长沙,去给一位张居士。这位弟子相当苦恼,便发牢骚给很多人听,他说:“师父不成就我好好用功修行,我已经出家二十年,至今连门都没摸到,却叫我去送信,荒废了道业!”他的意思是,这么去送信,来回千里迢迢,将宝贵的时间给浪费了。另一位开了悟的弟子,名叫宗元,听到这位弟子发牢骚,就安慰他说:“你放心,我陪你一起去。在路上的一切,我都可以帮你做,只有五件事需要你自己料理,那就是着衣、吃饭、屙屎、撒尿、驮一个死尸路上行。”道谦听了,不禁高兴得手舞足蹈,欣然上路,后来也不用宗元陪他去了。
请问,那位笨弟子为什么可以开悟?只因为一旦心无二用,便能云开雾清,立见明月当空。出差前,他为追求开悟,并不知道开悟是什么;在路上,他什么也不管,什么也不想,只顾他自己个人生活里最单纯的事情,穿衣、吃饭、上厕所,驮着死尸似的身体走,心中不再受到任何妄念所干扰,不想过去,不想未来,也不想现在发生些什么事,只是很清楚地知道他在做着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烦恼越来越少,而情绪不会再波动。所以,他也见到了真实的世界是什么了。他以前所见到的世界,都是以自己的知识和错误的感觉来作判断的;现在,放弃了自我主观的判断,直接来体验生活,所以才能看到真实的世界。
我们通常认为自己的自我是真的,自己的所思所见、所解所受也是真的,因为是我在想、我在看、我在听、我在说、我在做;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这些都是虚妄的。
举例而言,我有位学生,认识我差不多有十年了,他以为他是在学禅,但是,我认为他是在玩禅,只是到我们禅中心来,看禅、听禅、坐禅,但没有很认真地来体验禅的生活和禅的精神。
《禅的世界》第二部分 禅与生活(2)
他见到我时,刚刚和他的太太离婚,所以请求出家,我说:“你不能出家,应该再找一位太太。”嗣后的岁月中,他曾三度结婚又离婚,最近他来见我时,我问他:“你每次选择结婚对象时,是不是出于你自己的意愿?”他答:“是啊!我选择的时候好像是我做对了,可是,慢慢地日子久了,便发现我的选择是错误的。”
这种人并不多,但是,我们每一个人事实上都像这个人一样,对于任何事情的选择、判断,大概总是错的多、对的少。所以人的生命的责任,便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改正错误。
以上两则故事,说明了人们大都不了解自己,故在大环境的影响下迷失了自己。我们通常所谓的自己,并非真正的我,因为我们所作的判断,都是在当时的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动作,所以那是环境而不是我。如果通过禅法的训练,我们便会找回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那是不受环境影响的真如佛性。
所以,禅的最高经验是无我,也就是先从错乱的自我转成稳定的自我,再舍稳定的自我而成无我。到了无我的程度时,才发现我跟世界,既不是统一的,也不是分开的。统一的是大我,分开的是小我,不一不异,无内无外,是一切事实的存在,却没有我的执著在其中。
七、禅修与学习能力
当我们学习一样东西时,如果心力不能专一,注意力不能集中,则对所有的见闻觉知,都不可能在记忆中留下清晰的印象,学习效果不会很好。
例如,一张摄影用的底片,照第二次则出现画面重叠,照第三次即可能变成毕卡索的抽象画了。又如黑板,若已写了字在上面,重叠涂写便很难辨认其内容了;若把黑板先擦干净,不留任何痕迹,再把听到的、看到的写上黑板,就很清楚了。我们学习东西时也是一样,学习前或正在学习时,要先把头脑清理清楚,不要东想西想,只是注意地听、注意地学,记忆力一定增强,理解力也会加速。所以禅修可以帮助大家提高学习的效率。
前面说过,禅的修行方法和观念,可以使我们的心安定下来,我们便不会受了环境的影响而迷失自己,因此可以接受到更多、更真实的消息。我们也谈到了禅法的修行不是一蹴即成的,需要付出耐心来练习。如果仅仅为了增进我们的学习能力与效率,打坐及参禅是最好的方法,至少也应该练习着随时让你的头脑休息。
一般人由于身心紧张,所以影响到学习的能力和效率,应当常常练习放松头脑,放松全身的肌肉和神经,让身心获得充分的休息。有时由于血液循环有问题,指挥全身放松而无法放松时,则应辅以轻柔的运动,身心自然健康,学习能力自然增长。
八、禅修与戒酒戒毒
刚才有人问我,禅修对于酒精中毒及麻药上瘾者,能有帮助吗?
在美国,尤其是年轻的一代,没喝过酒的人很少,没有用过麻药的人也不多。喝酒时会给人一种安慰感或安全感,用麻药时则使人有一种天马行空的感受。但是,酒醉或麻药用过之后,身体的感觉则非常地不舒服。而且饮酒跟犯罪及意外死亡有密切关系,美国青少年酗酒情况的调查报告所称,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有撞车、暴力攻击、自杀,皆与饮酒有关;在美国青少年学生中,一半以上的性攻击、约会强奸案,均与酗酒相关。其实,纵然不犯罪,饮酒吸毒都是慢性自杀的行为,所以必须戒酒、戒毒。
在禅中心,就有人是曾用十几年的麻药的,而他们渐渐地改掉了这种习惯。因为,用禅的修行方法和观念,能安定我们的身心,如果学会放松身心,这种感受,要比麻药和酒的刺激更舒服。禅坐时,身体舒服,心里平静,如果一天有一次打坐的话,能使你觉得整天心里平静,身体舒畅。所以,如果是已经酒精中毒的人,或是麻药已经用了很久的人,只要有一点决心学禅的打坐方法,学会以后,就能越来越觉得酒、麻药并不是一种享受,真正的享受是打坐。
酒与麻药,是让我们紧张刺激、失去健康;禅坐的方法,是让我们舒服自在、增进健康。但是,禅坐的方法不可能马上取代麻药、酒精的刺激,需要一天天慢慢地改善,这要付出恒心及毅力,也需要亲友的照顾、关怀与鼓励。
(一九九一年十月十五日讲于美国纽泽西州蒙克莱大学,陈果刚整理)
《禅的世界》第二部分 禅的心灵环保(1)
环保一词,已是非常流行的现代语,它的意思是保护我们生活环境的自然生态,使之产生自然的调节。如果破坏了自然生态的自然调节,就会为自然带来灾难,为人类的生存造成危机。
一、什么叫作环保
人类也是自然生态之一,破坏了自然生态,人类大众本身就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佛教主张不杀生,祈求尽量少杀一点。现在许多地方由于饲养鸡、鸭,尤其是养猪,对四周的居住环境产生了破坏,水质、河流受到污染。而在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美国及日本人在当地砍伐森林,拓展畜牧,将养大的牛,运回自己的本土销售,他们虽然没有破坏自己国家的环境卫生,却破坏了地球上其他地方的自然资源及生态的调节。
保护人类生活环境的卫生就叫作环保,人类生活在地球,但是人类却逐渐地将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