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城唱晚--中国八大古都的忧伤与宿命-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序言:穿 越 城 墙

  北京:在必然与偶然之间

  一个王城的成长轨迹

  这是一个充满宿命感和飘忽感的都城。如果从周武王克殷算起的话,北京建城的历史已有三千余年了。但是,在地理条件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为什么自3000年前起源直至唐代末2000多年间,北京却始终只是地方政治中心而不能上升为国家的首都呢?

  脆弱紫禁城

  紫禁城就这样一层层地被围裹着、一道道地被圈护着成为城中之城。而整个北京城似乎变成了一个以紫禁城为中心,设施完备、防御严密的巨型工事。既然禁城坚如磐石又防守严密,宫禁面面俱到又处罚严厉,那么到底是什么东西最后攻破了一个固若金汤的帝都呢?

  王城背后的王府兴衰

  有王城必有王府。王城的兴衰必然导致王府的兴衰。反之亦然。数百年来,王府井的沧桑沉浮折射了一个王城的厚重与悲凉。

  当城墙成了〃活化石〃

  皇帝显然没有意识到帝都正面临巨大的危险。固然,在冷兵器时代,城墙的防御功能对一个城市是起决定作用的,但进入近代社会以后,随着现代兵器的发展。古代城墙的防御作用已大为减弱。一个帝国结束了,而帝国的城墙也终于成了〃活化石〃,只能在风中孤立无言。

  最后的国子监

  考生中了进士,官府没钱刻石碑,结果是进士们自己掏钱刻石碑,刻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再搬入国子监,与其他的进士石碑立在一起。帝都文化斯文扫地如此,王城怎能不唱晚?

  西安:一个王城的背影

  悲情之城

  每一个王朝末期的动荡战乱,都会采取极端手段破坏城市建筑,甚至为了显示征服者的胜利,摧毁前朝文化和扫荡前世影响,不惜动用非理性的残酷报复发泄让都城全部毁灭,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让被征服者心理震慑。长安终于大难临头。

  城墙的宿命

  西安的城墙是青色的,刻满了风霜与沧桑。可以说,古城墙上的每一块城砖,犹如古书函般,都是解读这座十三朝古都的典籍。站在城墙上听风吟唱,世人会很容易理解西安这座城的厚重与悲凉。

  那些曾经的历史现场

  西安曾经是中国厚重历史的巅峰,但是当时光漫流,古时的辉煌不再,留给现世的只剩下残破的城墙,荒废的文物,以及西安人对历史的沉迷与眷恋。西安到处存在着历史的气息。这气息在残破的街道,在一声声的鼓声和钟声,在人的行走间,更在那些曾经的历史现场。

  秦腔遥远

  数千年来,秦汉雄风,盛唐气象,裹挟着古老而沉重的大秦之音,艰难地行走在庙堂和民间的话语之间。只可惜,到如今这只能是王城唱晚了,真正的王城唱晚。今天的秦腔已无法再现当年的辉煌,因为秦腔芳华已逝。

  帝都尴尬

  作为一个典型的废都,一直以来王城的命运与遭际对这个城市人的心态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王城唱晚,王城人内心的感受难与人言。在自负与自卑之间,一个曾经的帝都尴尬毕现。

  南京:可疑的王气

  南京往事

  南京历史上曾经用过的名称有44个,这其中每一次地名的变化,往往都联系着改朝换代荣辱兴衰。如今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六朝金粉,实际上是火光血影中不断上演的颠覆与再颠覆的悲喜剧。

  王气与历史悲喜剧

  〃一国亡来一国亡,六朝兴废太匆忙〃,郑板桥的一句话道出的正是金陵的亡气。南京既在〃金陵王气〃的氛围中书写自己的历史,又在人们对〃金陵王气〃的讥嘲中饱受奚落。从王气到亡气,南京演绎了一个王城的命运。

  那些伤感的时代遗痕

  南京,这个王气不旺的六朝古都,经历了历史的悲欢变迁,现在,只是一个苍老得有些平庸的城市,〃英雄一去豪华尽〃,所以朱自清会说:〃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时代的遗痕。〃

  六代豪华春去也

  虎踞关位于清凉山东侧,名与龙蟠里相对。不过作为首都,南京所能做到的,只不过是为中国历史贡献一代又一代的亡国之君罢了。废都南京城下,几多白骨,几多劫灰。

第2节:目录导读(2)


  帝都斜阳

  帝都斜阳,今天的南京依然拖着长长的历史的阴影。老实平淡的日子遮住了过往的辉煌,这跌落是如此之大,好比从前是门庭若市,现在是朱门深锁。王城终于衰落。

  洛阳:花事已灭 春秋已谢

  骄傲难以承受衰落之轻

  洛阳的骄傲,来自于十三个朝代的繁华烟云,来自于牡丹花开的富贵灵气,或者源自道学、理学等发祥地的大智慧。这种骄傲,其传承的是中原文化的积淀和底蕴,而难以掩饰的则是帝都斜阳的落寞与忧伤。尽管牡丹富贵依旧,龙门石窟的历史尘烟仍在。

  中国之城

  洛阳不仅是名副其实的〃三教祖庭〃,而且也是玄学和理学的诞生地。玄学诞生并兴盛于洛阳。这五大思想流派,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品格〃的形成影响深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当重心错位时

  当古代中国的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俱在黄河中游和下游地区时,许多帝王出于巩固江山的考虑,往往不惜代价经营洛阳,但在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转向东南、政治和军事重心移至北方之后, 洛阳做为国都的优势便不复存在

  洛阳衰变

  〃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东风容易别〃,当最后洛阳花事已了,与政治中心舞台从此作别时,也只能听任历史的牛车,驮着自己昔日的繁华,渐行渐远了。

  一个人与一座城

  让我们进入洛阳的历史细节部分,了解一个城市的曾经的人文理想吧。洛阳曾经是司马光的洛阳。这座城市见证和承载了一部巨著的问世。这部巨著与这座城市的辉煌交相辉映,可谓光耀古今。

  开封:世间已无开封城

  六座开封城

  魏大梁城在今地面下十余米深;唐汴州城距地面十米左右,北宋东京城距地面约8米,金汴京城距地面约6米,明开封城距地面5米左右,清开封城距地面约3米深。层层叠压起来的6座城池,立体地展示了从唐代到现在的两千多年间,开封城的沧桑与悲情。

  从开封到纽约

  开封城的沧桑与悲情不仅震撼了国人,也震撼了世界。在20世纪即将过去的时候,美国《纽约时报》发表著名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的评论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

  此城只堪成追忆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地处华北平原南部的开封地区日见萧条,还有过几次被黄河洪水完全吞没的悲惨记录,以至于连作为一个省的政治中心的地位也被取代了。清朝末年修建京汉铁路时,张之洞大笔一挥,铁路线绕过开封拐到了郑州,这给了开封最后一个致命打击,使得开封最终沦落为一个二三流城市。

  帝都最后的象征

  曾经的繁华,刹那间是残垣废墟,当年的血泪,最后是只语片言,通通掩埋在千年的浮尘之下,消失在遥远的时空当中。千年后,人们能看到的,也只有这座孤零零的铁塔,冷峻伫立,隐忍不语,并由此成为一个帝都最后的象征。

  帝都余味

  走到今天,当年那个如此风光的都城,究竟还有什么现实的存在让我们去体味曾经的繁华呢?冰冷的铁塔不语,火热的开封小吃却热情洋溢,似乎还在向世人提示往日的荣光。当帝王远去,帝都残败,千年的美味依然不变。这是一个帝国永远的饕餮,这是开封人唇齿间千年不变的记忆。

  杭州:最柔弱不堪的都城

  都城记忆里的晨昏明暗

  太多太多的前朝寺庙,太多太多的都城往事,密密地聚集在西湖周围的山水中,树丛间,道路旁,使得杭州,似乎永远是人间的天堂乐土。活跃在这片乐土上的,有东坡这样的名士,柳永这样的才子,有林和靖这样的隐者,苏小小这样的名妓,有岳飞这样的将军,弘一这样的法师……历史在这里凝缩,传说在这里会聚,而存放在一个都城记忆深处的晨昏明暗,又有什么能够取代呢?

  别一种视角

  如果从自然地理环境角度解读一个都城的兴衰荣辱的话,杭州城的演变也为世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现如今,站在吴山上,俯瞰山脚下万家灯火繁荣依旧的城市,千年只不过是一瞬,南宋都城的万千气象仿佛就在眼前,让人心旌动摇,唏嘘不已。

第3节:目录导读(3)


  失落的城门

  王朝唱晚。王城唱晚。王城依旧在,只是没了维护王者尊严的城门南宋以前,杭州有旱门十三,水门五个。自元、明、清以来,杭州城已固定为十个城门,但是几经沧桑,杭州昔日的城门现在均已湮没,只剩下古城门遗址的石碑。

  柔弱之都多偏安之主

  在中国八大古都中,杭州可能是最柔弱不堪的都城了。柔弱之都多偏安之主。南宋共九帝,其中病死的6帝,国亡跳海而死的1帝,在元军追击下惊吓而死的1帝,被俘后又被冤杀的1帝。可谓可怜之都必有可恨之主,这些懦弱的皇帝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一个都城的命运。

  郑州:遥远的绝响

  一座庙与一座城

  现实中的文庙却只能寂寞委屈地活着,它几乎被郑州人遗忘了。这种精神性的遗忘在郑州人的历史记忆中可以说是致命的。郑州缺乏故事,缺少细节,缺少风情,缺少韵致。最重要的,郑州人缺乏记忆。他们遗忘了3600年前的那段历史,那段贵为国都的历史。

  3600年前的尘埃落定

  3600年前,一个伟大的王朝从此起步。没有人怀疑它已历经千年风雨,没有人怀疑它曾坐拥钟鸣鼎食,没有人怀疑它承载得起千古文明的浩浩气度,没有人怀疑它铸就了青铜文明金声玉振的蔼蔼华彩,尽管它已沉默数千年。

  都城之殇

  由于郑州为都年代距今太远,历史的尘埃终究掩埋了其夺目的光辉,这是一个幼年中国时代的都城之殇。而它所必然付出的代价就是…我们不得不承受5000年中国文明史中,只见后3000年文化古都,而不见前2000年文化古都的缺憾。

  中原大宿命

  尽管郑州是一座古都,但市民却很难形成一种对郑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失落和迷茫如影随形地伴随着郑州。郑州为何衰落至此?其实说到底,郑州衰落是数千年来中原衰落的大背景造成的。当南京、北京先后崛起,当洛阳和开封风光不再时,郑州也只能是怆然无语。

  有两个人

  很多年以后,郑州依然会记得在其城市命运史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两个人:伊尹和冯玉祥。这两人身上典藏着郑州故事,散发着郑州魅力,携带着探究国都郑州的窥镜和锁匙。特别是伊尹,是他在黄河南岸,在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交界地带策划了郑州市最初的母体,开创了郑州城这个未来中国人口密度最高地区的人类大型聚居地的历史。

  安阳:童年中国的荣光和惆怅

  三千年前是帝都

  激荡的洹水没把商王那〃茅茨土阶,四阿重屋〃的宫殿夷为平地、变为河川,但岁月的河流却把辉煌的殷商之都冲刷成为殷墟,把它打扮成华北大平原再普通不过的烟村草树,3000多年前的都城化为大地之表的一个叫〃小屯〃的村子。

  都城命运史

  在都城的命运史上,历史还安排安阳演绎了一个极富戏剧性的结局。1909年,袁世凯隐居洹上,韬光养晦,以此发迹逼清室逊位;并在民国革命大潮中当起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结果仅在位83天一命呜呼归葬安阳。这个意外却戏剧性的结局使安阳不仅成为中国第一都城,也埋葬了最后一个〃皇帝〃。

  碎片或传说

  安阳,一切都像我们所知道的,当年作为殷商的都城,随着商纣王在朝歌的鹿台上满身缠绕了流光溢彩的珠宝玉衣而自焚的火焰的熄灭,留给它的只是破坏殆尽的一片废墟;而在此后的两千年中,安阳从来没有在达到诸如商都那样的鼎盛与炫赫。那些曾经灿烂的文明,在今天只能以碎片或传说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了。

  甲骨文的重量

  假如甲骨文没有被发现,安阳也许真的只能够残存在历史的底稿里,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陪都。但是甲骨文改变了这一切。有了甲骨文,三皇五帝的种种丰功伟业不再是空口无凭的稗官野史。甲骨文,那些刻在兽骨龟壳上的文字所记载的,是中国真实历史的开始。

  古都之父

  《周易》是以占筮的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是讲变通的哲学,但是它却没有推测出其诞生地的兴衰荣辱。现如今,在中国八大古都中,只有殷墟消失得最彻底。所谓大道无言,想来真是不无道理。

第4节:序言 穿越城墙


  穿越城墙

  海 默

  穿越城墙

  穿越尘封的历史和岁月

  把手伸向时间深处

  抚摩历史的额头

  穿越城墙

  王城帝都的嬗变和兴衰

  在长叹与幽思中

  全部化作

  纸 上 的 忧 伤

  海默《穿越城墙》

  在那些遥远的朝代,一个个王朝的辉煌与衰落总是起于都城,又止于都城。

  穿越中国八大古都的城墙,去寻找王城帝都嬗变的轨迹和兴衰的密码。在中国八大古都的脸上,前世的沧桑与和今生的魅影挥之不去。

  每一个王朝开始的时候,首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便是:我把都城定在哪儿。

  中国都城历史悠久,它既是王朝兴衰的标志,同时也是古老的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上溯到奴隶社会时代,在黄河流域就出现了许多封建王朝的首都,这些都城都是当时的人气鼎旺的大型部落。如夏王朝(约公元前21世纪到16世纪)始建于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尔后数易其都;商王朝(约公元前16世纪到11世纪),始建于亳(今山东曹县南),尔后亦数易其都。它们是我国最早的古都。自西周伊始,各地城市迅速发展,仅根据六世纪初期成书的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一书的记载,上起夏商,下迄北魏,中国城邑数量即达3000余处。

  实际上,〃八大古都〃的说法只是近两三年的事情。在上世纪20年代学术界的说法是〃五大古都〃,它们是: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上世纪30年代经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先生提议,将杭州加入,于是有了〃六大古都〃的说法;到了上世纪80年代经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提议,再将安阳加入,于是成为〃七大古都〃;2004年在〃郑州商都3600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上,与会的1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通过研究论证,一直同意将郑州加入,于是〃八大古都〃的说法尘埃落定。由中国古都学会《中国八大古都》丛书编纂工作也同时启动。

  在中国古都城的迁移路线图上,〃水〃曾经是最重要的关键词。夏、商时期的国都就依黄河支流而转移。秦在咸阳建都100多年间,依赖渭河、黄河航运,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盛的国家,并进而统一了全国。秦朝以后各朝代的首都选择,日益显示出政治和经济双重考量的因素。中唐以后由于气候的变迁,黄河、渭河泥沙大增,渭河及黄河三门峡一带漕运十分困难,致使天子也常常不得不〃逐粮而居〃,建东都洛阳。西汉时期,朝廷最大的威胁来自北方的匈奴,定都长安就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到了东汉,匈奴的政治威胁降低,而广阔的中原地区具有更大的经济潜力,于是,东汉的首都定在了洛阳。唐朝一统天下,唯一的威胁就是北方突厥,因此,首都又选择长安就顺理成章。赵匡胤建立北宋,之所以定都开封是为了显示自己是合理取得天下,而不是政变。面对金国咄咄逼人的进犯,南宋不得不选择相对安全一些的杭州。朱元璋定都南京是出于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考虑。而元朝和清朝相继定都北京几乎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因为中国历朝历代政权,如果不是北方民族建立的,大多都受到北方民族的巨大威胁,所以他们选择了兼顾南北的北京作为首都。

  从一个个建都的历史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必然与偶然。但那只是故事的开始,故事的开始各有理由,然而,故事的结局却大都逃不出〃悲剧〃二字。

  这是因为都城太过重要。都城,承载着王气,承载着风水,承载着文明嬗变的脉络,也承载着王朝兴衰的密码。都城对于每个朝代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而都城一旦改变则意味着改变了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毫无疑问会对一个王朝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对都城自身而言,它的辉煌与宿命总是与一个个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