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方甚至〃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在女真人、蒙古人和满族人统治中国的过程中,他们对中州农业文明进行了残酷的摧残。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实行猛安谋克制,朝廷搜刮华北民户良田分给女真贵族。大定十七年(1177年)世宗说,〃女真人自乡土三四千里移来,若不拘刷良田给之,久必贫乏,其遣官察之〃,普通百姓失去良田,另授恶薄之田,女真人因不善经营土地,富田变贫。中原人或举家南迁,或发生争斗,山东、河南军民经常为田地争斗。中原经济一直徘徊不前,很难大幅度提高农业水平。
经济决定文化。经济落后,文化也必定走向衰微。想当初,华夏文明在中原透出第一缕曙光,钟鼎与玉器闪烁着灵光;中原人杰地灵,奇思妙想的中州科技以及令人叹为观止的书画石刻与建筑工艺,都让中原文化硕果累累,灿若星河,实为中华文明之瑰宝。到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中原文化从〃一览众山小〃的傲视四方的位置上跌落下来,不仅远远落后于长江文化和南方沿海文化体系,甚至落后于同期北方文化体系中山东、山西、陕西、河北等地区,形成文化环境的中原低谷。20世纪20年代,著名学者丁文江曾对二十四史有列传的历史人物进行综合研究,列举五千七百八十三位,从地理分布上可以看出中原人在北宋之前的辉煌和其后的衰落。在北宋之前,河南名人在全国所占比例各代都超过百分之十五,但南宋、明朝时仅分别占据百分之六、百分之七,远远落后于浙江、江西、江苏等者。中州文化的衰落也表现在著作数量上。学者王磊对中华图书大典《四库全书》做了统计分析,认为《四库全书总目》所列作者总量为六千八百七十三人,地理不详者七百八十二人,外国作者三十人,余计六千零九十三人,以目前省份地理分布排序,依次为浙江、江苏(含上海)、江西、福建、安徽、河南、山东……河南的三百二十二人中,一半以上集中在宋以前。尽管这期间中原个别自然科学家在局部领域也作出过突出贡献。比如植物学研究领域,固始人吴其濬出类拔萃;柘城人杜知耕和李子金,睢县人孔兴泰在数学领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但他们已无法与世界先进的自然科技水平,甚至无法与国内高水平研究相提并论,也无法改变中原文化的衰落大势。
第79节:郑州:遥远的绝响(7)
绚丽多彩的中原文化终于变得如此单调呆板、亦步亦趋!群星璀璨、异彩竞放的中原文化终于寥若晨星、阴霾不开!中原不再是中国帝都的高产地(中原曾经产生过郑州、安阳、洛阳和开封四大古都),而郑州也等不到再一次轮回的机会和可能,帝都之所终于无可奈何花落去、零落成泥碾作尘了。
有两个人
当然,记忆是不能忘记的。很多年以后,郑州依然还会记得在其城市命运史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两个人:伊尹和冯玉祥。这两人身上典藏着郑州故事,散发着郑州魅力,携带着探究国都郑州的窥镜和锁匙。
先说伊尹,作为故事片的主角,他身上起码有三大亮点:第一,他的〃从奴隶到将军〃的身世,充满戏剧冲突,跌宕起伏,曲折动人。这些故事,都是有史可考的。第二,他的厨艺,技艺高明,义理高深,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几千年,足以为后世师表。老子《道德经》作为哲学著作备受当代欧美学界推崇,其中〃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名言,可谓饮誉全球,但最初却出自伊尹之口。第三,最重要的,是他营造了郑州商城〃亳都〃。如果郑州商城遗址乃亳都无疑,那不用说,伊尹就绝对是郑州市最早的市民。是他在黄河南岸,在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交界地带策划了郑州市最初的母体,开创了郑州城这个未来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人类大型聚居地的历史。他不但是政治家、军事家,辅佐汤王南征北战,取得革命胜利,他还是规划师、工程师,在夏朝未灭之前,就开始筹划新都建设,并在胜局甫定之时,学习夏代营造宫室的建筑实践经验,指导工匠,完成了商朝建政之后第一座伟大都城的建设;并且首创了内城外郭的城池体制,肇始了以王宫为中心〃左祖右社〃的建筑秩序。郑州作为商都,作为商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共达200年时间以上。当时城市规模达到30平方公里左右,世界上没有哪个城市可以望其项背。
伊尹时代二三百年之后,由于自然灾害、政治与军事斗争等原因,郑州商都的功能逐渐衰减虚化,并且永远告别了首都的地位。东周(公元前770年)之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两千多年间,郑州城的地位始终受制于东开封西洛阳两座城市的影响。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朝代先后在洛阳建都;战国时期的魏和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等朝代先后在开封建都。盛唐与大宋时期,经济繁荣,对外开放,洛阳与开封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在鼎盛期,它们的发达程度分别在当时世界上达到了领先水平。夹在这样两个巨大的物质和文化实体中间,郑州的发展难有太大作为。隋唐时期,郑州城开始成为州治,郑州商城遗址一代接一代地加固、覆盖,始于汉代,直到明清,层层叠叠,积累积淀着郑州城的记忆。清末民初,国运衰微,开封洛阳一直在走下坡路,郑州则沦为县城,面积只有2平方公里多一点,人口2万左右,已经跌落到有史以来的谷底。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冯玉祥将军入主豫政,对郑州情有独钟。关于郑州城史发展,冯玉祥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他决定把〃郑县〃改制为〃郑州市〃(1927年),在河南省首创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建制。如果写一部郑汴洛《三城记》的话,这个事件,可以作为该书〃现代编〃的开端。第二件,是由他主导提出了两个郑州的〃新区规划〃方案:一是〃郑埠设计图〃,规划范围覆盖了今天东起经五路,西至京广铁路沿线,南起陇海铁路,北至农业路,面积约10。5平方公里;二是〃郑州市新市区建设计划草案〃,选择在京汉、陇海铁路交汇处的西南方向建设新区,南北长7公里,东西宽5公里,面积为35平方公里。两个新区规划方案各具特色,前者详尽规划安排了大量的公共建筑,包括中学、大学、影剧院、游艺场、图书馆、体育馆、跑马场、美术院、市政所、电话局等,展示了新的生存环境和新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后者侧重于城市发展方向、用地规模、功能分区的控制。以军旅身份,在战乱年代,对一个城市的未来深谋远虑做如此建设性的思考和筹划,冯玉祥之外,未有他人能有如此作为!只可惜两个规划方案,均未付诸实施。
现如今,伊尹和冯玉祥早已远去,曾经的国都〃此情只堪成追忆〃。这是一个旧都城最后的念想,因为在可预见的将来,郑州再次成为国都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在历史的慰籍声中,这座古城沉沉睡去它也只能沉沉睡去,在睡梦中寻找那春暖花开和春华秋实,寻找那帝都最初的自信和荣耀……
第80节:安阳:童年中国的荣光和惆怅(1)
安阳:童年中国的荣光和惆怅
3000年前是帝都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安阳曾经风云激荡。
这里是苏秦拜相的地方。战国时期,战争连绵,齐、楚、韩、魏、赵、燕等六国为了抵御秦国的进攻,商定共同抗秦。为了统一行动,共举苏秦为六国宰相。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六国于洹河上会盟,授苏秦六国相印。拜相台就位于安阳市西郊,这里也是破釜沉舟之地。秦二世三年(前207),秦将章邯围攻赵国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军救赵。宋义行至今安阳市内黄县楚旺一带,滞留不进达46日。项羽杀宋义,带兵渡过漳河,凿沉船,砸破釜甑,烧毁庐舍,只备3日口粮,以此向士卒表示死战决心,成为古今著名战例。
洹水汤汤,其流浩浩。源出太行的洹水一流就流了3000多年,似已宣泄掉所有的激情,又宽又深的河道里所存的,只是一汪不再流动的死水如果不是拦腰斩断这条河流的橡胶坝的存在,洹水也许就成了〃洹墟〃。
改变了模样的不只是洹水,还有商王的宫殿与城池激荡的洹水没把商王那〃茅茨土阶,四阿重屋〃的宫殿夷为平地、变为河川,但岁月的河流却把辉煌的殷商之都冲刷成为殷墟,把它打扮成华北大平原再普通不过的平庸之地,3000多年前的都城化为大地之表的一个叫〃小屯〃的村子。
洹水在安阳市西北部并没有遭遇什么大山巨丘的阻拦,这儿的黄土一马平川,极目远眺甚至看不到大地的边沿,但不知怎的,洹水在这儿就是不好好地走自己的路,它如同一条巨龙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曲里拐弯地盘旋。在这里出土的甲骨上,〃洹〃的右半部被契刻得犹如一条盘龙一般,〃洹〃的左半部还是那代表河流的〃水〃旁。〃龙〃倚〃水〃边就是甲骨文中的〃洹〃字,这〃洹〃字自古至今也从没有什么别的解释,是一个没有什么〃含义〃、没有别的用法的字儿,它所能陈述的全部意义,就是安阳这条孕育了殷商天子与黎民的河流。
在安阳市区西北郭家湾、花园庄、小屯村、武官村一带约3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也就是这片殷商故墟上,洹水河道扭成了一个〃S〃形,仿佛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太极图〃。小屯村在洹水的南岸,处在太极图的阳点上,在当时,这儿是宫殿区,是活人的地盘。而洹水北岸的武官村,处在太极图的阴点上,在当时,那儿是王陵区,是死人的地盘,是安奉亡灵的地方。在武官村发现了11座商代王室大墓,其中名震天下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在那儿出土的。
玄鸟是商人崇拜的图腾,《诗经》上有〃玄鸟生商〃,说的是一只黑色的燕子受命于天神生下一只蛋,这只蛋被一位采集野果的名叫简狄的女人吞而食之,然后就生下了孩子,他便是商的祖先契。商部落与夏部落一样古老,夏建立国家时,商是夏的一个方国。后来商汤灭掉夏桀,主宰了中原。这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发生的朝代更迭,被史家称为〃商汤革命〃。革命成功后的公元前1300年,商朝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由山东的〃奄〃(今曲阜)迁到河南的〃殷〃(今安阳小屯),历8代12王共253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后,洹水两岸这片曾经充满生命张力的土地逐渐荒芜下来,变成了一片废墟。
都城命运史
如果沿着时光隧道回溯到25000年前,安阳西部山区的小南海在那时已经有了原始人类生存。作为河南境内唯一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时代和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相当。中国上古时代〃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喾都曾在安阳境内建都,先人们逐步从这里走出蒙昧,开拓出中原文明。至公元前14世纪,商朝第十九代王盘庚迁都到殷(安阳),此后奠定了商代二百七十多年的都城,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稳定疆域的、长期定居的国都。商朝灭亡后,周公平三监之乱,大迁殷民,使这座当时世界上最美丽的都城繁华散尽,逐渐沦为废墟,史称〃殷墟〃。
第81节:安阳:童年中国的荣光和惆怅(2)
殷都沦为废墟后,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安阳一带又先后兴起了两个重要城市,一个叫邺,一个叫安阳。邺城西倚太行,北临漳河、滏阳河,南临洹水、淇水,是古代从山东到西北、从中原到幽燕的必经之地,扼河北咽喉,自古以来就有〃天下之腰膂〃的美称,而且它东南北三面与我国经济发达最早的黄河下游相毗连,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春秋时期,齐桓公就在此筑城,但是那时邺城还只是个军事堡垒。战国时,魏国西门豹、史起先后为邺令,他们营建的水利设施大大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此后,邺的南面兴起了另外一座城市,有一个怪怪的名字叫宁新中。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的军队攻克宁新中,将其改名安阳,这就是安阳名称的起源。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洛阳和长安等都城历经战火摧折,相比之下,邺城显得生机勃勃。袁绍拥有冀、青、幽、并四州,中心据点设在邺城。此后,曹操平定袁绍,夺得邺城后,将自己的大本营建在这里。曹操选邺为都,与邺所在的地理形势有关。邺处于古代〃山东〃(一般指函、崤以东的黄河流域东部、太行东西)地区的中心。背靠太行,有滏口之径可通山西;面临黄淮海平原,有大道可达南北。曹操占邺后,即有据以为都之意。因魏郡治邺,故自号魏公、魏王;并在都邺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邺的政治、经济地位。
首先是扩大以邺为中心的王畿之地。东汉末,邺已为冀州、魏郡治所。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割河内郡的荡阴、朝歌、林虑,东郡的卫国、顿丘、东武阳、发干,金巨鹿郡的瘿陶、曲周、南和,广平郡的任城,赵国的襄国、邯郸、易阳等14个县属魏郡,加上原魏郡所领15县,共29县。于是魏郡不仅在人口上,同时在地域上成为冀州境内最大的一郡。以邺都为中心的半径,北面到了河北中西部,东面到了鲁西北,西南包有淇水流域,南抵于河。这方圆数百公里的土地,都在王畿范围之内,邺都所在魏郡的行政地位获得空前提高。
其次是发展了邺都水运交通。建安九年春正月,曹操为攻打邺城运输粮秣所需,〃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运〃。虽然那时邺城尚未攻下(同年八月攻克),但此举对以后邺都水运交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又开平渠、泉州渠、新河,都是白沟水运航路的延伸。十八年又开利漕渠,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漕,此后邺都水运可由漳水经利漕渠进入白沟,向北可达河北平原北端,向南可由黄河抵达江淮。邺都成为黄河下游大平原上水运交通的枢纽。
其三是大力发展邺地的农业生产。为此修复和改建了西门豹、史起的引漳灌溉工程,由此邺都一带农田得到了很好的灌溉,农业生态处于良好的环境。左思《魏都赋》云:〃磴流十二,同湖异口。畜为屯云,泄为行雨。水澍粳稌,陆莳稷黍。黝黝桑柘,油油麻纻。均田画畴,蕃庐错列。畺芋充茂,桃李荫翳。〃邺城的农业生产呈现了一片富庶景象。无怪乎后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途经邺城,崔光曾建议定都于此,理由是〃邺城平原千里,漕运四通,有西门、史起旧迹,可以富饶。〃这与曹操时代的经营是分不开的。
曹操时代对邺都本身的城市建设,让一个古都开始变得血肉丰满。曹操时代的邺城是在春秋齐桓公时旧址基础上建成的,即今邺北城。据左思《魏都赋》及张载注记载,城内有一条东西向大街,东通建春门,西接金明门,将全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城北部为官署区,正中为宫殿区,又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为全城北半部的中心。中间为文昌殿,〃极栋宇之弘规〃(《魏都赋》),是朝会四方、宴享宾客之所,国家大典在此举行。殿前正对端门,端门之前南当南止车门,又有东西止车门。端门之外,东有长春门,西有延秋门。门外即东西大街。
东部为宫殿署区。正中为听政殿,为曹操处理政务的地方,是政权中枢。建筑朴实无华,〃木无雕锼,土无绨锦〃,以示为政节俭。听政殿前听政门外为升贤门,左为崇阳门,右为顺德门,三门皆南向。升贤门外向南依次为宣明门、显阳门、司马门。司马列门为宫殿正门,门外即大街。在听政门至显阳门之间东侧为中央政府台省所在,例如纳言闼、尚书台、内医署和谒者、节符、御史三台阁及丞相诸曹。南出司马道,道路两旁有相国府、御史大夫府、少府卿寺、奉常寺、大农寺、太仆卿寺、中尉寺等。听政殿后为后宫掖庭,是曹操起居之所。宫殿区之东为戚里,《魏都赋》云〃亦有戚里,填宫之东〃,为宗室外戚贵族所居。
第82节:安阳:童年中国的荣光和惆怅(3)
东西大道以南为邺北城的南半部,有南北向的三条干道,中轴线干道由南门永阳门北通宫城端门和文昌殿,东面一条干道由广阳门北通官署中心司马门,西面一条干道由凤阳门北通铜雀园。在东西南北城门中心有赤阙、黑阙两座,为〃最是其通街也〃,亦即城市的中心。三条干道的左右为居民区,划分为若干里坊。当时的邺都商业十分繁荣,百货纷陈,互通有无。四方土产,均集于此。还有制造各种器物的手工业作坊,〃器用周而长务,物背空窳而就攻〃。城内还营建了宫邸客馆,接待四夷使臣和公私旅客。从曹操时代开始,以至整个北朝,邺都还是黄河流域的文化中心,曹氏父子都是文学大家,在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