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俱舍论疏-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非是評家之義。此論云。此依俱有·相應異熟三因作論。與婆沙第三說同。正理論云。如本論說。若法與彼法為因。無時此法非彼法因。豈不過現與彼為因未來非因。便摺苏f。無摺诉^。此依俱有相應異熟通三世因密意說故。有餘師釋。雖此通依六因作論。而無有失。未來既無同類·遍行。如何可說無時非因。未來雖無。而此意說。能為因後無時非因。又此未來亦定應有。謂有為法。於正生時定能為因殄諸障故。依此密說無時非因。然經主言彼非善釋。以未來法正生位前。非同類因後方成故。如是過難前已釋通。謂非未來有前後故。就三世說無時非因。意顯更無第四時故。若爾。等無間緣應同此說。然本論不許故。本論言。若時此法未至已生非等無間。無斯過失。所以者何。等無間緣據開避力。非正生位有開避能。要已生時有開避力。若至已滅名已開避。同類因者如種子法。於正生位住種法中。至已生時正能取果。故因非類等無間緣。准上正理。雖有此救未能遣難。在未來時。因緣二義俱未來故。何得獨因。答云無時非因。正理自釋。與此論同。取婆沙第三說為正。問未來正生位法在餘未生法前。如何得說無前後耶。正理釋云。過去諸法雖皆是前。而取果時已定前後。非未來法於正生時。作用別餘可立前後。要至現在已生位中。方簡未來令成後位。以已作用取彼為果。
    論。有謂未來至無時非因。敘婆沙異說也。
    論。彼於所難至未至已生。論主破也。
    論。然彼釋至非善於文。敘救破也。如文可解。論。是故應知前釋為善。結歸三因作論為善。論。若爾至即所除法。第二染污苦諦難也。此不正義家誦品類足論第三節文。與正義家不同。正義宗云。除未來有身見相應法。此是舉身見除相應法也。以未來身見從過去現在身見生故。而不能更生有身見。未來既無同類·遍行二因。故知。身見望於身見更無餘因。故舉身見除相應法。由此但言除未來身見相應苦諦。不言及彼。不正義宗誦第三節文。即加及彼二字。云除未來身見及彼相應法。既有及彼二字。即是兩件除法。身見亦是俱句故除。即是未來身見能生身見。身見望身見。無相應·俱有·異熟因義。既言未來身見與身見為因。故知即是同類因也。
    論。彼文應說至由義應知。非此是正義通也。准未來世無前後義說除身見。應知非也。論。復云何通至所依所緣。第三因果決定難也。論。應知彼文至色等六境。此是通也。因決定者。據四因說。不據同類·遍行二因。果決定者。謂增上士用及異熟果。非等流果。論。若爾同類因。應本無而有。第四本無今有難也。論。許故無過至果非體果。答也然位本無今有。非體本無今有。此論唯有四難。正理·婆沙皆有六難。正理云。又品類足論當云何通。如說云何非心為因法。謂彼已入正性離生補特伽羅初無漏心。及餘異生決定當入正性離生者初無漏心。然彼異生未來所有諸無漏心。皆非心為因。何故唯說彼初無漏心。解云。異生位中諸無漏。皆在未來無同類因。云何偏說初無漏心非心因也。論既唯說初無漏心無同類因。故知未來有同類因。正理論云。又作是釋。彼文不辨同類因義。何者唯辨二種異生。謂有般涅槃法。及無般涅槃法。文雖不舉無涅槃法。義准理門顯示知有。謂彼既說有餘異生決定當入正性離生。由此義准。亦有異生決定不入正性離生。准上論文有涅槃法名非心為因法。決定當入正性離生名有涅槃法故。亦名非心為因法故。有人引婆沙云。有餘師說。彼文不辨同類因義。何者唯辨二種異生。謂有般涅槃法及無般涅槃法。文雖不舉無般涅槃法。義准理門顯示知有。謂彼既說有餘異生決定當入正性離生。由此義准。亦有異生決定不入正性離生。此即名為無涅槃法。即無涅槃法名非心為因。有人解云。有般涅槃法有初無漏心。與涅槃為證得了因。名心為因。若無般涅槃法。無初無漏心。與涅槃為證得了因。名非心為因。今詳。此文應是抄寫者铡朴心鶚劮切臑橐蚍āH糇鞔私馕募磁c舊婆沙同。亦順上論文。論自問云。云何非心因法。此問非心因法也。論自答云。謂彼已入正性離生補特伽羅初無漏心。及餘異生決定當入正性離生者初無漏心。准此論文。二種有情初無漏心是非心為因法。餘師釋云。既說有餘異生決定當入正性離生。由此義准。亦有異生決定不入正性離生。此即名為無涅槃法。准此餘師既云雖不舉無涅槃法。及云決定當入正性離生是有般涅槃法。又決定當入正性離生是非心為因法。准此故知。非心為因是有涅槃法。如何得說無涅槃法名非心為因。故知說有涅槃法名非心為因也。問若爾何故說有涅槃法為非心為因。答深法師釋云。涅槃是非心。初無漏心與涅槃為因。名非心因法。今詳。非心為因者。不用心為因。無漏之心唯同類心與心作因緣。初無漏心無心為因。正理論云。有餘師釋。彼文亦辨同類因義。然彼唯說若心畢竟非心為因。雖彼未入正性離生者諸無漏心。皆非心為因。然彼若入正性離生。唯有初無漏心是非心為因法。餘心無不以心為因。正理又云。識身足論當云何通。如彼論言。於過去染污眼識所有隨眠。彼於此心。或能為因非所隨增。或所隨增不能為因。或能為因亦所隨增。或不能為因亦非所隨增。且能為因非所隨增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前同類·遍行。即彼隨眠若不緣此。設緣已斷及此相應隨眠已斷。為所隨增不能為因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後同類·遍行。即彼隨眠緣此未斷。能為其因亦所隨增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前同類·遍行。即彼隨眠緣此未斷。及此相應隨眠未斷。不能為因亦非所隨增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後同類·遍行。即彼隨眠若不緣此。設緣已斷。若所餘緣。若他隨眠。若不同界遍行隨眠。如彼過去染污眼識。未來染污眼識亦爾。過去四句其理可然。未來如何可立四句。解云。未來眼識隨眠無前無後。如何得說有四句耶。正理論云。又作是釋。彼於未來應作三句。除所隨增不能為因。彼無後故。然說未來如過去者。顯正生時必入現在。望餘未起可立為前。對此可說餘名後故。有餘師釋。此說未來亦有四句。不言未來有心前後同於過去。謂有同類·遍行隨眠。在未來世。於彼未來染污眼識。緣而未斷。是所隨增不為因故。解云。此中說因者。是因緣。五因隨有。皆得是因。隨增者。通相應所緣。隨有其一皆名隨境。此正理文與婆沙同。論。若同類因至當有何過。上明未來世無同類因。有六難。下明未來世有同類因有二難一本論不說難。二互為因果難。當有何過。問也。論。未來若有。本論應說。此第一難也。論。本論唯說至故無有失。此是不正義家。通本論中不說難也。本論唯說取與果因。未來無取與故所以不說。論。無如是義至無同類因。論主破也夫等流果必果後因先。未來既無前後。如何有同類因引等流果。未來當生前後不定。若未來世先是果者。若遇緣先生。即因在未來果在過現。即是已生法為果。未生法為因。如過去法非現在果。故知無未來法過·現為果。果先因後故。故未來世無同類因。論。若爾異熟因至無前後故。外人引異熟因為例難也。論。無如是失至未來非無。論主通也。如文可解。正理論云。若爾異熟因亦勿未來有。此彼非類。所以者何。此同類因。與等流果善等無別。若無先後應互為因。既互為因。應互為果。互為因果與理相摺<葻o理能遮互為果則應許有果在因先。亦有二心互為因義。是則摺Πl智論文。已上即是互為因果難也。婆沙云。問若未來世有同類因。即應二心互為因果。答如四行相各有繫屬。餘法亦然。故無斯過。謂未來世無常行相。有四行相應無間生。彼是所修繫屬於此。無常行相與彼為因。彼非此因繫屬此故。無常行相起必先故。苦·空·無我行相亦爾。餘有為法類此應知。故無二心互為因果。若作是說。有依第四靜懀У冒⒘_漢果。能修未來九地無漏。所修無漏皆繫屬此。故後依餘地拢垃F在前。更不能修未來無漏。無餘拢览M屬此故。應在過現非同類因。是則摺Υ酥兴f前生善根。與後生者為同類因。乃至廣說。勿有此失。故未來世無同類因於理為善。
    論。言同類因至定依何說。已下明無漏有漏為因差別。此即問也。論。定依有漏至皆互為因。答也。前說同類因唯自地者。依有漏說。若依無漏九地展轉為因。論。所以者何。問也。所以有漏異地非因。無漏異地互為因耶。論。此於諸地至由同類故。答所以也。一如客住故。二不墮界攝。三非諸地愛執為已有。由此三因。地雖不同展轉為因。由同類故。論。然唯得與至加行生故。總釋與等勝為因也。論。且如已生至是名為等。別釋等為因也。
    論。又即此忍至是名為勝。別釋勝為因也。
    論。如是廣說至更無勝故。苦法智忍已後諸無漏也。其無生智唯與等為因。更無勝故。異乘拢罒o因義故。盡智已下皆與等勝為因。正理論云。由是道諦雖地不同展轉為因。同種類故。然非一切為一切因。與誰為因。謂等勝果。加行生故非為劣因。初定拢烙幸莱醵āD酥痢S幸罒o所有處。二定等道應知亦爾。於依自·上有。於依下地無。謂依初定初定拢馈Ec依九定九地拢罏橥愐颉<创宋ㄓ靡莱醵ǖ罏橥愐颉2挥靡郎下}道為因。以性劣故。依第二定初定拢馈3莱醵āEc依餘定九地拢罏橥愐颉<创宋ㄓ靡莱醵ň诺芈}道為同類因。非依上地。乃至。若依無所有處初定拢馈Nㄅc依此無所有處九地拢罏橥愐颉<创送ㄓ靡谰诺囟ň诺芈}道為同類因。如依九定初定拢馈pN定拢酪漓毒诺亍kS其所應當廣思擇。論。又諸已生至為同類因。此明三道為因異也。論。又於此中至為同類因。此明利鈍為因別也。正理論云。又諸已生見道·修道·及無學道。隨其次第與三·二·一為同類因。展轉為因亦不摺怼H绾吾嵘鷦贌o漏道。能與前生劣無漏道為同類因。而不摺怼Ul言後生勝為前生劣因。前生鈍根種姓修道。與自相續未來決定不生利根種姓見道。為同類因。何理為礙。一切有情各別相續。法爾安立六種種姓。無學望前應知亦爾。然有差別。謂有前生無學拢馈l蹲韵嗬m後生修道為同類因。無學退已。於修道中可有轉生利根義故。若爾應與本論相摺H缯f已知根與未知當知根。為所緣·增上。非因。非等無間。如是具知根於二根亦爾。此無相摺叙N意故。如次前說。有餘意文處處皆有。即是此等。故應顯示有餘意文。今此文中有何餘意。謂依後生如是根姓所攝已知根。即望前生如是根性所攝未知根密作如是言。為所緣增上。非因等無間。劣故。後生故。此文但說已起作用。依相續轉諸無漏根。如說有用世第一法。若爾有情各別相續。法爾安立三乘菩提。如是亦應聲聞乘道得作獨覺·佛乘道因。獨覺乘道作佛道因。無斯過失。性極遠故。若已升陟聲聞道者。無容更生餘乘道故。若爾已升陟隨信行道隨法行道。無容更生。是則前生隨信行道。與未來世畢竟不生隨法行道。應不為因。問也。亦無此失。諸鈍根道。可有轉成利根道故。謂即由彼隨信行根諸蘊相續。可有轉得屬隨法行。蘊相續根。非由已升聲聞乘道諸蘊相續。可有轉得獨覺佛乘蘊相續道。依如是義故有說言。雖無是處而假分別。若見道中有出觀者。隨信行道亦有轉得隨法行根。然無出義。故根差別與乘不同。今詳。拢缆杂腥潯R环N姓。二前後位。三所依地。就三之中種姓最親。次前後位。後依諸地。所以得知如是次第者。同依諸地修九地道。下與上因。非上下因。就此依中上地見道。與下地修道及無學道為同類因。故知地疏於位。又依鈍無學道。得與利根根有學為因。故知位疏種姓。正理論任細而論。俱舍論等順其本論。論。上諸地至或等或勝。問也。論。由因增長至為未來因。答也。
    論。為唯拢乐翞橐蚍橇印柎鹨病U摗<有猩ㄆ潴w云何。問加行生體也。論。謂聞所成至為因非劣。總略答也。論。如欲界繫至以無故劣故。此指事答也。論。如是諸法至除前劣故。就同地中。聞思修惠復分九品。與等勝為因也。論。生得善法至染污亦爾。明生得善等也。正理論云。生得善法與加行善為因。非加行善與生得善為因。以彼劣故。又生得善亦有九品。一切相望展轉為因。容一一後皆現前故。有餘師說。定一心中得一切故。然由現行異熟九品。可施設有九品差別。染污九品准此應知。復由對治有九品故。可施設有九品差別。論。無覆無記至二一為因。次明無覆無記為因差別。准義同類異熟九品展轉為因。餘二與等·勝為因。非加行生。加行生故。論。又欲界化心至而無所獲。此明化心為因差別也。論。因如是義故有問言。自此已下問答分別也。
    論。頗有已生至於一切劣。此明已生法勝。不與未生劣為因也。論。頗有一身至未來無故。明後雖劣非前勝因。論。頗有前生至已彼劣故。明前已生勝無漏法非後已生劣無漏因。
    論。如是已說同類因相。下第四明相應因也。論曰至是相應因。此出體也。即心·心所更相隨順。共相應義名相應因。即是用相應法為因。持業釋也。及是與相應法為因。屬主釋也。論。若爾所緣至為相應因。此釋頌中相應。有同一所緣·同一行相·同時·同依。然頌唯說同依。意者。由一所依義最要故。所以偏說。論。此中同言至應知亦爾。此釋同依。准此釋意。同所依者。是心·心所共一所依義。所緣亦爾。有人解前同一所依同一所緣。云依雖有二只依一說。緣雖有多且依一說者。即摺宋摹H淮隧炛械酝懒x通。准長行釋同一剎那。就剎那同中復有二種。一所依定同。二現起同。所依定同者。如一剎那眼通有三性識依。就染識中通與貪瞋等依。然此等法雖同一依。非相應也。故知雖同依一剎那眼根。亦非相應義。必須現起同一剎那方是相應。由此長行釋中。云謂若眼識。用此剎那眼根為依。相應受等。亦即用此眼根為依。此據剎那現起為依。由如是義應作四句。有是同一依非同時等。謂三性識。同於一根以為依定。起時不同及境不定。二起時境等雖同。而所依異。如眾人觀月等俱句可知。論。相應因體至義何差別。問也。心·心所法是相應因體。亦俱有因體。既是一因應無二。必應於中有其別相。如是二因有何差別。論。由互為果義互為因義。答別相也。如商侶相依共撸щU道。由互相依得度險道。即是互為果義。亦是互為因義。即如商侶同受同作食等事業。其中闕一皆不相應。是故極成互為因義。問如商侶同行。闕一如何皆不相應。此如商侶同時行者食等事業。住必同住。行必同行。食必同食。若於一人不同所作。則不住。不行。不食等也。正理云。若相應因則俱有因。此中二因義有何別。答云。非相應因即俱有因。由此二因義各別故。然即一法是相應因亦俱有因義。差別者。不相離義是相應因。同一果義是俱有因。又展轉力同生·住等是俱有因。若展轉力同緣一境是相應因。准此二論。辨因差別。故知六因辨異就用非體。其相攝亦用非體。
    論。如是已說相應因相。下第五釋遍行因也。論曰至當廣分別。此出遍行因體。謂前已生遍行諸法。出因體也。與後同地染污諸法為遍行因。示果體也。隨眠品中遍行有三。一遍隨眠五部法故。謂十一隨眠。二遍緣五部法。謂十一相應法。三遍與五部染法為因兼四相。由遍與五部染法為因故。名遍行因。隨眠有三遍。相應法有二遍。四相有一遍。論。此與染法至亦生長故。釋同類因外別立所以也。此與染法為通因者。即是遍義。其同類因唯與自部·自地為因。遍行因與自地一切染法為因。力執不同故別立也。亦為餘部染法因故。由此勢力餘部煩惱·及彼眷屬亦生長故。釋通因也。正理論云。於自部攝諸煩惱中。同類·遍行二因何別。由有身見諸愛得生。諸愛亦能生有身見。二差別相如何可知。自部二因亦有差別。謂執我故。能令諸愛生起堅固增廣識盛。我見遍緣諸愛境故。愛令我見生起堅固。而不能令增廣熾盛。不能遍緣我見境故。由諸遍惑展轉相望。皆能遍緣所緣境故。一一遍惑皆互能令生起堅固增廣識盛。故此二因非無差別。一時一品能為同類·遍行二因有何差別。雖同時取二等流果。而自部果增盛非餘。故彼二因亦有差別。何故云何自部增盛。由二因門所長養故。由此為彼近生因故。令彼增廣·及識盛故。
    論。拢呱碇兄翞楸樾幸颉栆病S袑W拢吮榛笠褦唷XM亦用此已斷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