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俱舍论疏-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谓小4诵牟晃ň壱痪彻省5诙䦷熣f。據化事心及發身語業心。唯緣色聲故。第三師說。通六近行。通取化事發業及餘通果心。亦容別緣六境界故。有人云。初師為正。初師意發業心亦兼緣能造樱收摺7且病H裟茉煊|亦心緣。起善惡二業例亦應然。應同所造通其善惡。
    論。如是所說至無量差別。略說受支如上所說。若廣分別無量不同。
    論。何緣不說所餘有支。自此已下餘指別文。論曰至隨眠品當說。指餘文也。
  論。此諸緣起略立為三。自此已下有兩行頌舉喻顯也。論曰至煩惱業事。此中煩惱總有五喻。此文即是第一喻也。論。如龍鎮池至相續無窮。第二喻也。論。如草根未拔至趣滅還起。第三喻也。
    論。如從樹莖至數起惑業事。第四喻。
    論。如糠裹米至應如是知。第五喻也。論。如米有糠至能感異熟。此中明業總有三喻。此所舉文第一喻也。論。如諸草藥。至更不招異熟。第二喻也。論。如花於果至應如是知。第三喻也。論。如熟飲食至應如是知。喻異熟果也。並如文可解。
    論。如是緣起煩惱業事。已下一頌。大文第九明四有餘義。論曰至無潤功能。此明生有唯染污也。然通一切。若生欲界即三十六。色無色界各三十一。皆能結生。不簡上緣無漏緣等。論。然諸結生至現起纏垢。明除隨眠餘纏垢等不能結生。
  論。雖此位中至煩惱現起。明結生位心雖昧劣。由數習力邪見等。惑皆能現起。
    論。應知中有至猶如生有。此明中有結生剎那同生有也。論。然餘三有至善染無記。明餘三有通三性也。論。於無色界至可立中有。明無色無中有所以也。
    論。頌中不說至許具四有。釋頌意也。
    論。有情緣起已廣分別。已下三行頌大文第二明四食也。論曰至食而住。此明四食是佛說也。論。何為等食。問。
    論。食有四種至四識。列四名也。論。段有二種至翻此為粗。此釋段食。於中有三。一問細粗。二明界繫。三明體性兼釋名。此文初也。污蟲者。謂因津污濕氣而生。即細濕生蟲。餘文可解。論。如是段食至生上界故。此文第二界繫分別。正理論云。非上界身依外緣住。色界雖有能益大種。而非段食。如非妙欲。如色界中雖有微妙色·聲·樱ぞ场6灰錾县澒什幻钣H缡请m有最勝微妙能攝益樱6吘篃o分段吞噉故非段食。雖非段食攝。而非無食義。如喜雖非四食中攝。而經說為食。以有食義故。如契經言。我食喜食。由喜食久住如極光淨天。若爾欲界亦應唯口分段吞噉方名段食。不爾。欲界吞噉為門。餘可相從立此名故。非於色界小有吞噉。可令餘樱鼜谋藶槊J枪识鐭o相類失。若人生在北俱盧洲離段吞噉壽豈斷壞。雖不斷壞。而所依身形色疲損苦為存活。若爾何故彼由食住。香等為食非要吞噉。彼定常嗅如意妙香。或樱蓯埏L等妙樱S直松碇杏心芤鏌湣;蚍怯缃再Y段食。亦非段食定唯欲界。從多。就勝。故作是言。下有。上無。不應為難。論。唯欲界繫至分分受之。第三出體兼釋名也。
    論。光·影·炎·涼如何成食。問。若欲界繫香·味·樱允嵌问场脱钥诒欠址质苤9狻び啊ぱ住黾葻o口鼻分分受義。如何成食言不簡也。論。傳說此語至如塗洗等。有兩釋。如文可解。正理論云。然段食體事別十三。以處總收唯有三種。謂唯欲界香·味·樱R磺薪詾槎问匙泽w。可成段別而吞噉故。乃至。又諸飲等亦名段食。皆可段別而受用故。豈不求食為除铮省H绾物|渴亦名為食。由此二種亦於根大能增益故。如按摩等。又於飲食無希欲心身便疲損故二名食。又有铮史矫麩o病。故為食事此二勝餘(十三事者。十一種樱O恪の抖骋玻U摗I嗫沙芍梁尉壏鞘场4藛柹鞘乘浴
    論。此不能益至境各別故。答也。聞香等時能益自根。見色時不能益眼故非是食。先益自根後及餘身可名為食。當不能益自根大種。況能及餘。言解脫故者。謂已離欲者。論。有時見色至而無益故。通釋伏難。正理論云。色處何緣不名為食。是不至取根所行故。以契經說。段食非在手中器中可成食事。要入鼻口牙齒咀嚼。津液浸潤。進度喉咽墮生藏中。漸漸消化味勢熟德。流諸茫袛z益諸蟲乃名為食。爾時方得成食事故。若在手器以當為名。如天授名那落迦等。雖彼分段總得食名。而成食時唯香·味·樱枙r唯此為根境故。若總分段皆名食者。聲不相應亦不應是食。非聲等物在彼段中。可如香等亦名為食。以不相續無形段故。非無形段不相續物。能住持身可成食事。又如何知色處非食。身內攝益根大功能。如香·味·樱粍e見故。爾時不生彼境識故。云云乃至。若爾何故於契經中。稱讚段食具色香·味。為令欣樂兼讚助緣。如亦讚言恭敬施與。豈即恭敬亦名段食。具正助緣。如有讚花林具花果影水。豈影與水亦即是林。云云乃至。又舉色相表香·味·樱R嗝羁尚拦首魇钦f。經何不讚食具樱W摼呱纫颜f樱省7怯袗河|具妙色等。故有妙樱徽f自成。又唯樱幨钦媸丑w。讚此食體有色·香·味。故經說食體無缺減。論。樱^三和至通三界皆有。明後三食體及界繫等。論。如何食體不通無漏。問所以也。論。毘婆沙師至為滅諸有。舉婆沙師答。論。又契經說至故非食體。舉體答也。論。言部多者至為何所目。問。論。此目中有至說中有故。答也。求生。是中有五名中一名。論。何等為五。問五名也。論。一者意成至暫時起故。答。五名也。論。如契經說至起謂中有。此引經說中有名起。有壞自體起者。謂死有壞本有自體中有起也。有壞世間生者。謂無情法因滅果生。論。又經說有至為第四句。重引經證。此之二經皆證中有名為起也。正理論云。如是四食體總有十六事。十六事者。樱鼮槭弧O恪の稙槎S|思識三。又正理說思食唯與意識相應。唯後三食說有漏言。顯香等三不濫無漏。何緣無漏樱确鞘场J持^能牽能資諸有。可厭可斷愛生長處。無漏雖資他所牽有。而自無有牽有功能。非可厭斷愛生長處。故不建立在四食中。即由此因望他界地。雖有漏法亦非食體。他界地法雖亦為因能資現有。而不能作牽後有因故不名食。諸無漏法現在前時。雖能為因資根大種。而不能作牽後有因。雖暫為因資根·大種。而但為欲成已勝依速趣涅槃永滅諸有。自地有漏現在前時。資現令增能招後有。由此已釋段食為因招後有義。謂樱仁碃酷嵊袝r。亦牽當來內法香等。現內香等資樱纫蛄顮慨斢小R嗄茏匀‘攣硐愕葹榈攘鞴J枪识问撑c後有因同一果故。亦能牽有故名為食。然香·味·樱w類有三。謂異熟生等流長養。由外香等覺發身中內香·味·樱畛墒呈隆9仕f食其理定成。論。又部多者至說名求生。述異釋也。論。幾食能令至求生有情。問。此四食中幾食能令阿羅漢增長。幾食能令餘有情增長。
    論。毘婆沙師說至老死緣故。已下明二種皆因四食住。諸有愛者亦由段食資當有故。引世尊說。四食皆為老死緣故。此中意證段食亦引當有。如前引正理釋。此明段食資現亦資當也。論。亦見思食至望絕便死。已下明思食正牽當有亦兼資現。已下引兩事證。如文可解。論集異門足至卵即敗亡。引集異門證其思食於現有資。論。此不應然至忘則命終。此是論主正本文也。今詳。此文若證思食義則不應。若各別論不思議力用義即無摺U摗F鹉钅杆荚陟队|位。述起思時。謂十二支樱r也。論。諸有漏法至說食唯四。問廢立所以。論。雖爾就勝至能起當有。此略答也。段食·樱衬芤娆F勝。思識二食引當勝故。故唯說四。論言所依者至業為勝。釋前二食也。
    論。言當有者至最為勝故。釋後二食也。
    論。故雖有漏至唯說四食。總結上也。
    論。前二如養母至生未生故。舉喻顯也
    論。諸所有段皆是食耶。問。能資身者有食用。無能資身無食用故不名食也。
  論。有段非食至皆有四句。此答。唯其段食。餘三亦有四句。可知。論。頗有樱戎翢o漏樱取4嗣髻Y益而非食。前說有食而非益也。且就不益不名為食。理實不益亦是食攝。論。諸有食已至資根及大。此明有損亦名食也。但於二時隨有一益即名為食。論何趣何生至皆具四食。明四生·五趣皆具四食。論。如何地獄有段食耶。論。鐵丸洋銅豈非段食。答也。論。若能為害至識食亦爾。難也。就中有二。一摺八木洹6‘品類足。此二皆說為緣資益方名食故。如何乃言洋銅·鐵丸亦是食耶。論。彼說且依至皆有四食。答也。前四句中及品類足且說資身。毘婆沙說據得食相。由斯故說鐵丸洋銅得食相故亦名為食。孤獨地獄亦有唯益無損段食。如人中食。故說五趣皆具四食。准此論文八地獄中無益身食。
    論。世尊所說至林中異生。因明四食問施食得果不同人也。論有作是釋至諸有腹者。述異釋也。論彼釋非理至挍量難勝。論主破。就中有二。一摺墓省V^經說施贍部林中一異生故。今言所有一切住贍部洲非是一故。二一切贍部異生理勝一百外道仙。何足為奇挍量歎勝。
    論。有言彼是近佛菩薩。述第二異釋。
    論。理亦不然至阿羅漢故。論主破也。施近佛地菩薩得福勝施俱胝阿羅漢。如何此中對外道仙挍量勝劣也。論。毘婆沙者至順決釋分。此述婆沙一百三十評家釋也。論。此名與義至自所分別。論主破。得順決擇分名贍部異生無所懀麚<葻o文證即是婆沙自所分別。婆沙一百三十引經與此有少異引經雖別大意皆同。然釋贍部洲異生有異。論。後身菩薩至此說應理。論主自評取此釋。與第二釋近佛菩薩有何別者。近佛菩薩非決定在贍部洲中。後身菩薩決定即在贍部洲中。然前有難。彼獲施福勝施俱胝阿羅漢故。
    論。爾時菩薩至且言勝百。通前難也。
    論。理必應然至對預流向。重審定也。所以得知理決定爾。以彼經中先將外仙對彼異生挍量勝劣。後重將彼離欲外仙。對預流向挍量勝劣。故知異生勝預流向失挍量法。先多後少故。若謂異生是順決擇分等者。即應將彼異生對預流向。挍量勝劣云施異生劣預流也。
    論。已說有情至有死生等。自此已下兩行半頌。大文第三明死生受識等。正理論云。今應思擇。於前所說中等四有。死·生二有唯一剎那。於此時中何識現起。此識復與何受相應。定心無心得死生不。住何性識得入涅槃。於命終時識何處滅。斷末摩者其體是何。此論略故舉前二問等後問也。
    論曰至初結中有。答第一問。舉其六位唯有意識以釋死·生唯意識也。所說生言應知亦攝初結中有。此位亦唯是意識等。故與生有同亦名生。中有初心亦名中有不名生有。既是中有。懀挝淖C亦得名生。正理論云。本論亦有以生聲說結中有位。有欲界繫見·修所斷二部諸結一時獲者。謂上界洠в缟鷷r。此等生言說中有始。由此頌說生言兼攝中有。
    論。死生唯許至不順死生。答第二問。正理論云。以死生時必昧劣故。由此故說下三靜懀ń中挠兴郎怼R愿镜責o捨受故。論。又此二時至必非無心。略答第三第四問也。謂死生位非是在定亦非無心。論。非在定心至能攝益故。別以三因證在定心無死生也。地界別者。謂身在欲界等入上界地定等。不可異地心而命終受生。縱令界·地同者定是加行起故。亦不可說命終等也。又定亦是能攝益故。正理論云。而非在定心有死生理。非界地別有死生故。設界地同極明利故。由勝加行所引發故。又在定心能攝益故。必由損害方得命終。諸在定心非染污故。必由染污方得受生。異地染心亦攝益故。加行起故無命終理。異在染心必勝地攝。何容樂往劣地受生。故彼亦無能受生理。一切異地淨無記心。加行起故無命終理。非染污故無受生理。論。亦非無心至無受生故。別明無心無死·生也。正理論云。又非無心有命終義。理相摺省K烙卸N。或他所害。或任呓K。無心位中他不能害。有殊勝法住持身故。處無心位不任呓K。入心定能引出心故。謂入心作等無間緣。取依此身心等果法。必無有別法能礙令不生。若所依身將欲變壞。必定還起屬此身心方得命終。更無餘理。又有契經。證無心不命終。故契經說。無想有情由想起已從彼處洠А7菬o心位可得受生(云云多釋)
    論。雖說死有至而無異熟。唯無記涅槃。答第五問也。論何故唯無記得入涅槃。問所以。論。無記勢力微順心斷故。答所以也。正理論云。劣善何故不入涅槃。以彼善心有異熟故。諸阿羅漢厭背未來諸異熟果入涅槃故。若爾住異熟應不入涅槃。不爾。已簡言厭背未來故。何不厭背現在異熟。知依現異熟永斷諸有故。依現異熟證無學果。知彼有恩不深厭患。諸阿羅漢深厭當生。故命終時避彼因善。唯二無記勢力劣故。順於昧劣相續斷心。故入涅槃唯二無記。論。於命終位至識最後滅。答第六問。寄問起也。論。頓命終者至亦心處滅。答也。阿羅漢人無所往後有故於心處滅。論。有餘師說彼滅在頂。述異師說。此師意說。涅槃最勝故於頂滅。論。正命終時至一處都盡。釋上識滅處也。識無方所不可辨處。隨身根滅處言識滅處也。論。有漸命終者至是謂末摩。答第七問。即以身中有異支節名為末摩。無異物也。正理論云。謂於身中有別處所。風·熱·淡盛所逼切時。極苦受生即便致死。得末摩稱。論。若水火風至故得斷名。釋斷名也。風·水·火等能樱忝鼣嗝麛嗄┠Α7侵^如斬薪等分為二分名之為斷。正理論云。好發語言譏刺於彼隨實·不實傷切人心。由此當招斷末摩苦。論。地界何緣至隨所應起。釋地不能為斷末摩所以。論。有說此似外器三災。述意說也。論。此斷末摩天中非有。明斷末摩有無處也。
    論。然諸天子至非定當死。此明天中小衰相也。論。復有五種至必定當死。此明天中有大衰相。正理論云。此五相現決定命終。設遇強緣亦不轉故。非此五相諸天皆有。亦非此五一一皆具。總集而說故言有五。如何得知非一切有。由教理故。教謂經言。三十三天有時集坐善法堂上。共受法樂中有天子福壽俱終。即天眾中不起于坐俄然殞洠Ф疾挥X知。經說諸天五衰相現經五晝夜然後命終。寧不覺知不起于坐。理謂衰相皆是不善圓滿業果。非一切天皆同集此不善業故。
    論。世尊於此至何謂三聚。自此已下大文第四明三聚眾生也。論曰至三不定性聚。列三聚名也。論。何名正性。問。論。謂契經言至是名正性。答正性也。此無餘斷即是有餘無餘涅槃。即此涅槃名為正性。正理論云。何故唯斷說名正性。謂此永盡邪偽法故。又體是善常。智者定愛。故世尊亦說拢烂浴=浾f趣入正性離生故。
    論。定者謂拢凉拭āa屨ㄒ病4酥^得無漏斷得不越七生得涅槃故。
    論。諸已獲得至何非正定。問也。若以定得涅槃名正定者。得順解脫分善定得涅槃。何不從此名為正定唯取拢恕U摗1酸峄螂S至不名正定。答也。此有四釋。一或後時墮邪定故。二得涅槃時未定故。三非如預流·極七返有等。四彼未能捨邪性故。
    論。何名邪性。問也。論。謂諸地獄至是名邪性。答也。謂三惡趣名為邪性。正理論云。何名邪性。謂有三種。一趣邪性。二業邪性。三見邪性。即是惡趣五無間業五不正見。如次為體。論。定謂無間至故名邪定。釋邪性也。即是定墮地獄故名邪定。
    論。正邪定餘至可成二故。此釋第三不定聚也。非定屬一得不定名。住增上忍·及第一時時少不說。及未捨見邪性故。

俱舍論疏卷第十

霜月七日夜半點了
闇眼彌疲燈下
覺樹記
以興福寺慈恩院本一交了乘忍法師
俱舍論疏卷第十一

                  沙門法寶撰
              
     
        

分別世品第三之四

    論。如是已說至今當說者。此下當品大文第二明器世間。於中有三。一述所居器。二述能居量。三述分齊。就明所居器中。一別明小器。二總明大千。就別明小器中。一明三輪。二明九山。三明八海。四明四洲。五黑山等。六明地獄。七明日月。八明天器。此下三行頌。第一明三輪。頌文可知。論曰至形量不同。此明三千大千世界形量不同。三輪等異諸部同許。論。謂諸有情至踰繕那。明風輪廣厚也。論。如是風輪至風輪無損。明風輪堅密。大諾健那者。是人中神名。此云露形。有大力也。
    論。又諸有情至踰繕那。此明水輪厚也。廣同金輪故此不說。論。如何水輪不傍流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