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俱舍论疏-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平錈⿶雷鲾鄬χ巍5诰艧o間道中二隨轉戒。通與破戒及起破戒煩惱作斷對治。依婆沙十七。對治有五。一捨。二斷。三持。四遠分。五厭患。未至定初方便道。與破戒惡作捨對治。初入定時。捨破戒惡成就得故。前八無間道。與起破戒惡煩惱作斷等對治。第九無間道。與破戒惡及起彼煩惱為斷對治。上五禪地。與破戒惡及煩惱。為厭患及持遠分對治。無色界與破戒惡及煩惱為遠分對治。論。由此或有至如應當知。四句分別。如文可解。
    論。若爾世尊所說略戒。下半頌。第三因論生論明意根律儀。若律儀唯是無表。何故略戒乃至云意律儀善哉。。又契經說眼根律儀。此意及根律儀。以何為自性問。
    論。此二自性非無表色。答。論。若爾是何問也。下半行頌。答也。論曰至顯勿如次。釋頌文也。言正知·正念合者。合此念惠為意律儀。合此惠念為根律儀合言顯非如次。正知為意律儀。正念為根律儀。正知·正念能防惡故名為律儀。
    論。今應思擇表及無表。已下第四明時分也。文中有六。一明成善惡戒時分。二明成中時分。三明住二戒兼處中時分。四明表時分。五便明惡戒眾名。六四句分別。此文初也。論曰至恒成現在。釋成現也。住別解脫補特伽羅。明成別解脫人也。未捨已來恒成現世。明定成現世也。論。此別解脫至遍流至後。釋遍成過去也。住別解脫人。未捨已來初剎那時唯成現在。第二剎那後遍成過去。論無散無表至勢微劣故。此釋不成未來所以。正理論云。前生所得別解脫戒。於今受戒最初剎那。如靜懀蓛x。何不成過去。此責非理。此戒與心非同果故。離染心等皆同一果。故彼戒如心得過去生者。又別解脫未曾得故。應如勝品靜懀蓛x非初剎那中得過去生者(解云。離染心等者。等取一切有戒定心。皆與戒同一果故。勝品靜懀д摺V^無始曾未起者)。論。如說安住至亦成過去。釋惡戒也。同善律儀成現在世及過去也。論。諸有獲得至必還得彼故。此釋靜懀蓛x成過·未也。正理論云。此中應作簡別而說。以順決擇分所攝定律儀。初剎那中不成過去。餘生所得命終時捨。今生無容重得彼故。又非一切有情曾起。有涅槃法者。方可有彼故(准此。有涅槃者是有解脫分善已去。解脫分前無容有。煖等戒故應分別說。若煖等俱戒不定成過去。捨已不重得故。若餘定戒成過去故。此應簡別說)。
    論。一切拢咧料任雌鸸省a尩澜湟病Nǔ畛蹩喾ㄖ侨桃粍x那中不成過去。爾時未有過去道故。自餘拢吣酥廖慈霟o餘依前皆成過未。論。若有現住至有成現在。釋定道戒成現在也。正理論云。理應但說在定·道時成現在世。定道無表不應言住。如住果言唯說果成。非果現起。今但云住。云何得知定·道現前。非但成就。是故彼說猶令生疑。不能定證成現無表。故應但言在定道言。雖說住言勞而無用。今詳彼意。前文已說成就去來。此句正明成就中世。故知說住顯起非成。以非唯成。證成現故。定·道無表隨心轉故。散心現前必無彼故。
    論。已辨安住善惡律儀。下半頌。第二成處中無表。論曰至種類所攝。此釋處中多無無表。若有無表是善·惡類。論。彼初剎那至說成現在。釋成現在並頌中字。
    論。初剎那後至二世無表。釋成二世。如文可解。
    論。若有安住律不律儀。自下第三一頌。明住律儀不律儀人成處中善不善無表。
    論曰至不善無表。此釋住律儀成不善無表。如文可解。論。住不律儀至諸善無表。釋惡戒成善無表。論。乃至此二心至通成過現釋成兩世。此二心未斷者。雜心云。至彼纏所纏。盡已盡。當知此即二心止已。無表即斷。與彼不住律不律儀有少不同。
    論。已辨無表成表云何。自下第四一頌明成表也。論曰至恒成現表。此釋表業正作之時恒成現表。論。初剎那後至如無表釋。釋成過去不成未來。論。有覆無覆至逆追成者釋二無記無成過·未。法力劣故。逆謂未來。追謂過去。
    論。此法力劣誰之所為。問也。論。是心所為。答也。論。若爾有覆至勿成過未。難也。能發之心既成過·未。因何所發之表唯成現在。論。此責非理至成有差別。答也。表是色法。昧鈍心故。表色依心起故。心等不然。無記表業從劣心起。其力倍劣彼能起心。故心成三世。表唯成現在。
    論。如前所說住不律儀。已下半頌。第五明不律儀眾名。論曰至名不律儀。釋眾名也。以五義不同故立五名也。論。然業道名至立餘四名。釋名通局。如文可解。
    論。或成表業非無表等。下一頌。第六明成表非無表等四句分別。論曰至所發表業。明成表業非無表也。不住善惡戒。起下劣思造善惡業及無記業。皆唯成表不成無表。論。除有依福及成業道。除有依福及成業道。雖下劣思亦發無表。此第一句。論。唯成無表至或生已捨。釋成無表非成表也。此第二句。正理論云。豈不已得靜懀М惿癖砦瓷O壬咽АR喑蔁o表非表業耶。何故頌中但標於拢且咨呃硪嗫扇弧:喂梳屩袠艘咨摺
  論。俱成非句如應當知。第三·四句。如文可知。婆沙一百二十廣。即煩不錄。
    論。說住律儀至由何而得。自下一頌。大文第五明得三律儀也。論曰至亦心俱故。此釋得彼心時即得彼戒。論。彼聲為顯至簡取無漏。釋頌彼。拢勺帧1酥^前靜懀Аlo懀o漏故。拢Nê喨o漏。有漏非拢w故。論。六靜懀У刂寥玑岙敱妗K母炯爸虚g初未至無漏定。非上三未至。如後當辨。論。別解脫律儀至由他教得。釋得別解脫也。從他教者謂能教者他。非一切。然十眾別人皆是他也。等者。等取自然得戒等也。
    論。此復二種至餘五種戒二種他。謂別人及眾。四人已上名曰僧伽。戒八眾中苾芻等三從眾得也。補特伽羅是別人。謂餘五種從此得故。若勤策·勤策女從二人得。若近事·近事女近住從一人得。論。諸毘奈耶至復說等言。別釋等字。論。何者為十。問也。論。一由自然至共集受具戒。已下答也。正理論云。自然謂智。以不從師證此智時得具足戒。即是佛及獨覺至盡智時得此戒也。二由入正性離生。謂五苾芻。正理論云。由證見道得具足戒。此即憍陳那等五苾芻也。三由佛命善來苾芻爾時俱戒。謂耶舍等。耶舍此云名譽。正理論云。由本願力佛威加故。四信受佛為大師爾時得戒。謂大迦葉等。五由善巧酬答。謂蘇陀夷。蘇陀夷此云善施。年始七歲善答佛問稱可佛心。雖年未滿二十。佛令眾僧羯磨受具足戒。善巧酬答別開一緣。非酬答時即發也。言酬答者。佛問彼言。汝家在何處。蘇陀夷答言。三界無家。六由敬受八尊重法。爾時得戒。謂大生主。舊云大愛道者訛也。梵云摩訶波闍波提。摩訶此云大。波闍此云生。波提此云主。是大梵王千名中一名也。眾生多故名曰大生。梵王能生一切眾生。與大生為主。名大生主。從所乞處天神為名。大生主是佛姨母。佛遣阿歎為說八尊重法。彼即敬受。爾時得戒。此八是尊大苾芻法。故名八尊重法。舊云八敬。於尼眾中最初出家。廣如律說。七由遣使。得戒。謂法授尼。尼名法授。此尼端政。欲往僧中恐路有難。受具戒時不對大僧。大僧遣尼受法轉與受戒。故名由遣使得具戒也。為護難故別開此緣。八由持律為第五人。謂於邊國以無僧故極少猶須五人。以和上不入眾數餘四成眾。減不成眾。於五人中必信一人持律羯磨。故言持律第五。減五不成。多即不遮。九由十眾。謂於中國僧多之處。極少猶須十人。多亦不遮。十由三說歸佛法僧。謂六十賢部眾。佛遣阿羅漢為說三歸受得具戒。
    論。如是所得至表業而發。論主制上得戒非定依表發無表也。婆沙一百二十二云。若住別解脫律儀。及住不律儀。現無身表。有二說。一云第二剎那以後。彼初剎那必有表故。二云彼初剎那亦是所說。有現無身表受不律儀故。滅定中得具戒故。解云。現無身表受不律儀者。謂受事得不律儀。在滅定中得具戒者。謂那舍沙彌第三羯磨入滅定等。又亦容是上法見諦得戒等也。此兩說中後說為正。入無心定時無表業故。婆沙云若住別解脫律儀及不律儀現無身表者。此據現無身表。依過去加行表發者。亦得是現無身表。不得定是欲界無表離表而發。正理四十二云。有餘師說。非於欲界一切無表悉依表生。如得果時五苾芻等。准後師釋。前必應云欲界無表定從表生。正理通餘師引證云。然彼先時決定有表。准此論文。正理斷取欲界無表定從表生。若無根本從加行生。然此兩說與婆沙不同。婆沙云。若住別解律儀現無身表。一說據後剎那。一說初容無有。不說從加行生。亦得是住律儀無身表業。即不得是離表而生。有人铡屩^為同也。此論中云如是所得別解脫律儀非必定依表業而發。又論云。七善業道若從受生。必皆具表無表。受生尸羅必依表故。佛及五苾芻別解脫戒。不從受生故不依表。論主存也。故言非必定依表業而發。正理論師不許此義。故云然彼五苾芻等先時決定有表相續不斷。至得果時從彼而發。又論主。亦言非欲界無表離表而生。故知論主說佛及五苾芻得別解脫時身亦有表。論師此釋前後自摺4負煳臅尅2豢梢徽撏韵嗄矘J。
    論。又此所說至要期而受。自下大文第六明二邊際。文中有二。一明別解脫戒。二明惡戒。此文初也。論曰至晝夜邊際。明別解脫戒。唯有二邊際。論。重說晝夜為半月等。此通伏難。難云。若唯有二分齊。何故經中。云或半月或一月受近住戒。通云。說半月等者。此說重受日夜戒。滿半月等名半月等。非是一受經半月等也。如無量壽經云。日日如是受王八戒。即是日日受經半月等也。論。時名是何法。問時體也。論。謂諸行增語至立晝·夜名。答也。增語是名。即是有為法光位闇位。立晝夜名。論。二邊際中至非亦得起。經部難也。盡壽分齊有三道理戒後不生。一依身別故。二別依身中無加行故。三無憶念當受時所遮防故。一晝夜復。或五。或十晝夜等時。何法為障令戒斷訖。論。必應有法至一晝夜故。有部答也。法性微細唯佛能知。經中既說唯一晝夜。用應有法能為障礙。論。於如是義至一晝夜戒。經部令有部等尋思經意。經說唯一晝夜者。以所化根難眨省G艺f一晝夜。非謂越一晝夜戒不得生。
    論依何教理作如是言。有部反問經部。
    論。過此戒生不摺砉省=洸看鹄怼
    論。毘婆沙者至不許斯義。有部以無教故不許。正理破云。復減於此。何理相摺V^所化根有難眨摺R言S為說晝夜律儀。何不為眨麧u難眨摺Uf唯一夜一晝須史。以難眨卸嗥饭省S纱酥薪《〞r。若減若增便不發戒。世尊觀見故唯說此。是故經部與正理師無諍理中橫興諍論。
    論。依何邊際得不律儀。已下半頌。第二明惡戒邊際。論曰至智人所訶厭業故。明惡戒唯有盡壽無晝夜也。以無對師要期受故。論。若爾亦無至得不律儀。難。若以無對師受一日夜即無晝·夜。亦無對師要期盡壽。應無盡壽。論。雖無對師至故不立有。通難。由起畢竟壞善意樂故。得盡壽不律儀。雖起暫時壞善意樂。不對師故不得日·夜不律儀也。雖暫時壞惡意樂心。以對師受得近住戒。若有對師受不律儀。亦令得惡戒。然無受者故不立有。論。經部師說至阿世耶故。述經部宗。經部說。如善律儀無別實物名為無表也。但於現思上善別防惡功能。所熏習種子功能。假立無表。此不律儀亦應非實。即欲造惡不善意樂相應意思。熏身語七差別功能熏成種子假名惡戒。由此熏習七思種子。後時善心雖起。名為成就不律儀者。以不捨此惡意樂故。惡意樂者。如意樂一生以殺自活中間。雖行施等起其善業。此殺意樂而不息也。阿世耶。此云意樂。攝大乘論。以欲及勝解為意樂體。亦是思願。願體亦同。
    論。說一晝夜近住律儀。大文第七明近住戒。於中有三。一明受戒儀式。二明八支所以三明受人不同。此文初也。論曰至齋竟亦得受。釋受時也。准此論文。先無要期者齋後受戒不得。又准此齋前總名晨旦。正理論云。受此律儀必須晝夜。謂至明旦日初出時。婆沙一百二十四云。一晝·一夜不增·不減。謂清旦時從師受得。至明清旦律儀便捨。乃至。時分定故。光闇往來易了知故。論。言下座者至不發律儀。釋受律儀也。若不在下床等。即不恭敬。有慢心故不得律儀。病者雖不曲躬等。無慢心故亦得戒也。論。此必從師至能不摺浮a尨寺蓛x無自誓受。必從師也。論。受此戒者至二俱不成。釋從師儀式也。論。具足受八支至近住不成。釋具支闕不成也。正理論云。具受八支方成近住。隨有所闕近住不成。諸遠離支互相屬故。由是四種離殺等支。於一身中可俱時起。以諸遠離相繫屬中或少或多相差別故。論。受此律儀至如新異故。釋律儀嚴飾異也。富貴者常嚴身具雖復精花。不生憍逸故亦得戒。論。受此律儀至日初出時。釋戒捨時也。
    論。若不如斯至不得律儀。總釋也。一若不且受。二若不在師下床。三若不從師受。四若不隨師教受。五若不具八支。六若不離嚴飾。七不盡晝夜。七中隨闕一緣不得律儀。但得處中妙行。正理論云。然為令招可愛果故亦應為受。廣如婆沙二十三說。論。又若如斯至深成有用。明近住利益。論。言近住者至近盡壽戒住。釋名也。兩釋無評。正理論中兩說如前。又云。有說此戒近時而住(解云。此時促名為近住。以是婆沙第三家釋也)。論。如是律儀至說此名長養。釋異名也。
    論。何緣受此必具八支。自下第二有一頌。明八支所以。論曰至厭離心故。明八戒有三種支。一尸羅支。二不放逸支。三禁約支。如文可解。正理論云。厭離能證律儀果故。論。何緣具受如是三支。問。何緣要須具受尸羅等支。論。若不具支至諸惡業故。答受尸羅支所以。若不受尸羅支。不能離性罪。論。次離飲酒至諸事業故。答。若不受不放逸支。不能離失念故。若失念忘失應作不應作事心樂故遂犯尸羅。論。後離三種至心便離憍。答。若不受禁約支。心便憍舉尋即毀戒。正理論云。謂香鬘等若恒受用。尚順憍慢為犯戒緣。況受新奇曾未受者。故一切種皆應捨離。論。若有能持至心縱逸故。受齋有二事。一自憶受近住戒。二於世間深生厭離。若非時食二事俱無。
    論。有餘師說至分為二故。敘異說也。太法師云是龍樹說。此法師意說。既云齋戒故以不非時食以為體性。除齋餘有八種說名齋支。果塗飾香鬘為一。舞歌觀聽為一。食節有八支。齋梵名鄔波婆婆。此翻為齋。或名近住。論。若作此執至隨行隨作。論主與餘師出摺涍^。若謂餘戒有八。齋為第九以為齋體。何故經說離非時食已便作是說此第八支。既言第八。明餘唯七。又言支故。明非別立離。非時食以為齋體。不是齋支。論。若爾至名齋支。餘師反問。既齋等八事總是齋支。別立何法以為齋體。論。總標齋號至應知亦爾。論主答也。如文可解。
    論。毘婆沙師至支非靜懀А⒂胁孔凇W忌嫌腥缏暪手乐У扔麽屛囊病
    論。如是所說至即正見等支。總責非理。如何自體與自體為支。論。若謂前生至不具有八支等。破轉計也。正見等若三摩地等。不可即此正見等為道等體。即用此正見為道等支。亦不可說前生正見等。與後生正見等為支。最初念時應無八支故。正理救云。經主於此謬作是責。不可正見等即正見等支。若謂前生正見等為後生正見等支。則初剎那拢赖葢痪哂邪酥У取7菤称派痴f正見等其體即是正見等支。亦非前生正見等。為後生正見等支。然於俱生正見等八。唯一正見有能尋求諸法相力說名為道。以能尋求是道義故。即此正見復能隨順正思惟等。故名為支。所餘七支望俱生法能隨順故說名為支。非能尋求不名為道。實義如是。若就假名。餘七皆能長養正見。故思惟等亦得道名。見名道支亦不摺怼S纱祟愥岧S戒八支。經主於中何懀f過。俱舍師破云。若就實義。正見但應言是道。是正思惟等支不應言亦道支。既言亦道支還望於道。若就假名。餘支。亦應名道。何故但言是道支。
    論。為唯近事得受近住下半行頌。第三明受近住人別。論曰至除不知者。釋餘亦有。謂受近事及但受三歸等皆得戒也。婆沙一百二十四云。問誰應受此近住律儀。如是說者。亦拢R喈惿R嘟隆R喾墙隆N词芙乱蝗找箽w依三寶等者。即是婆沙非近事也。若不受三歸受近住戒不得。除不知者。正理論云。除不知者。由意業力亦發戒故。婆沙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