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刻。现在你们年轻人,你来看我,你是客人呀!我来烧茶,当主人应该的。这就是 “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这真是前辈的风范,就这么一个动作、一句话,佛法都开示完了。
又譬如当年我去看马一浮先生,一代硕儒,当时我名片一递进去,搞了半天,我坐在冷板凳上,心里也差不多要起火了,你这个老头有什么了不起!可是接着人家那个中门忽然打开了。古时候屋子的中门,平时是关到的,现在突然哗地打开了,这才看到马先生从中门出来,两排的学生,列队随后而出,问哪位是南先生。这是大开中门迎接,弄得我赶快跪下。这一棒子打得我可厉害了,原来一肚子火,等那么久,你摆什么架子呢?原来人家是在里头隆重准备接待你,人家叫学生赶快穿衣服,跟我出去接客,而且平时都走偏门的,这次大开中门。马先生和众弟子从中门那个大礼迎宾地出来,一下我那个双腿啊!不知膝之曲也!自己都不知道两个腿会跪下来。请注意,年轻人啊!这都是我亲自经验的前辈的风范。那么,马一浮先生接见我的这个动作,就是《法华经》中佛说的不轻后学,也就是孔子所说的 “后生可畏 ”。并不是我可畏,而是人家对后生的期待重视。
真正的佛心是什么?
大家看看, “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的善心境界,不得了啊!修行要这样修才行。行善布施你说有什么功德呢?做好事,自然有好报,至少的好报,你心里头已快乐了嘛!你做了坏事,这个报应马上来,虽然偷了他一点点,总是不安呀!不晓得怎么办好耶!果报是很现成的。所以,利他实际上就是自利。心理的行为可用物理来比喻。你把拳头拼命捏紧,为什么那么痛呢?因为向心力强的时候,它立刻物极必反,离心力起作用,非放开不可。人也一样,尤其你们年轻人谈恋爱,往往你越追他,他就跑了,不理他,他又来追你。我们越给人家的时候,心理的力量回转来,你心越踏实越安祥,更圆满。处处想顾自己的人啊!非常痛苦的。而且顾自己的人,睡也睡不好,一切烦恼得要命,这是很自然的力量反应。所以说,善行并不是都为他,严格而言根本是自利,也才是真正的自利。
大悲心者,是普济义。故言欲拔众生苦故,即是利他之行本也。
行一切善严格来讲还是消极,为什么是消极呢?因为行善的结果,果报是自利。真正的利他,那佛的菩提心,没得条件的,无所谓善不善,只有大慈大悲地施出去,比方像物质世界的太阳一样,它的光明照下来是普遍的,没有条件的,没有说善人头上才给他亮光,恶人头上不给他亮光,没有的,它一概是光明。你自己看不到太阳光,是你自己把它遮掉的,太阳光它永远都是透下来,大悲心如太阳光明一样普照下来。这是纯利他的行为,是普济的道理。
因此说发大悲心的人,是 “欲拔一切众生苦 ”,是要度尽一切众生,没有前提,没有后设。所以拿另一层道理讲,佛是大痴心、太多情了, “即是利他之行本 ”,这种痴心多情是利他的根本,没有其它原因,这才是学佛真正的发心。一个人真正得了佛法的修养,有一点点心得的时候,这三种直心、深心、大悲心的心理自然会发起。检查自己的心理行为有没有这三种心理行为的一点影子,你就知道你自己了。你说我也在学佛,我也有心得,根本是胡扯。
经常有些同学们来讲: “我这两天坐得很好。 ”我就瞪眼睛对他,你坐得很好,同我有什么相干?一开口就是为自己,对不对?同一切众生有什么相干?我们要检讨自己。所以,再三地说,善行到了,功德到了,你坐得好不好没有关系,你真做了功德,你把腿盘起来试试看,它立刻就到达某一个境界了。这就是证明唯心的力量有这样大。一个善的行为,比你坐在那里搞枯禅,像枯木一样坐在那里一万年厉害得多,这是行为的厉害,也是心的力量。
第八十九章 万象拈作一毛看
永明寿禅师引用《起信论》方面的著疏讲了直心、深心、大悲心三心的道理后,就再直心这一项续作说明:
又此初一直心,唯正念真如之法,是宗是本,因此起深重心大悲心是行。
修行不利世,你成佛与我何干?
平常学佛讲 “直心是道场 ”,什么是直心呢?等于你们春节专修,有些人偶有所得,坐着也好,走路也好,有一种坦然而住那样境界的感觉,心中无念,这也就是一种直心。这里讲直心是 “正念真如之法 ”,点出了这直心是 “是宗是本 ”,是佛法的宗旨、学佛的根本,由此直心便会生起深重心和大悲心的行为。你若真能在这个念念空的境界,坦然而住,定久了,自然对佛法的一切事理产生深入而敬重的体会,也同时会自动自发而有利世利人之意。起深重心,起利世的心,这是佛法起用。假使不起用,你天天在那个空的境界里一万年,就算这样叫成佛,那你去成你的佛,多你一个佛,同我屁都不相干,因为一切只多你一个空的东西嘛!那个有什么用呀?佛法的价值就在它能利益世界,救度众生,所以行是佛法最后圆满的表现。
又开此直心为十心:一广大心。谓誓愿观一切法,悉如如故。二甚深心。谓誓愿观真如,要尽原底故。三方便心。谓推求简择趣真方便故。四坚固心。谓设逢极苦乐受,此观心不舍离故。五无间心。谓观此真理,尽未来际不觉其久故。六折伏心。谓若失念,烦恼暂起,即便觉察,折伏令尽,使观心相续故。七善巧心。谓观真理,不碍随事巧修万行故。八不二心。谓随事万行,与一味真理融无二故。九无碍心。谓理事既全,融通不二,还令全理之事而相即入故。十圆明心。谓顿观法界,全一全多,同时显现,无障无碍故。
接着我们来了解这个直心所包括的十个内涵。我们第一念发心要学佛修道,这一念一直下来,坦然而住,念念空,依唯识宗的分法有十心的范围。密宗的主要经典《大日经》和其疏论也分十心,叫十住心。《大日经》同净土法门有关系,经中的大日如来也是无量光、无量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前,日本人在杭州里西湖日本领事馆的大石头上,贴了四个字 ——大日如来,唉呀!我们年轻人看了,连佛经都不想看了,很痛恨。他们把佛经用到侵略性的道路上了。大日如来在哪里就是我们日本人要来了。等到抗战结束了,我到杭州先去看这个玩意儿,已经被铲平没有了。我们还是回转来讲唯识分法的这十心。
细检己心大道明
“一广大心。谓誓愿观一切法,悉如如故。 ”一个学佛的人,尤其是一个学佛的青年,当然我们老年人学佛的,已经学了那么多年都知道了,现在最要注重的是你们年轻人,要怎么样呢?第一要发起广大心,换句话说,一个真正学佛的人,先学度量的宽广,没有度量,什么都免谈了。讲到这一点,我有无比的感慨,我经常发现,年轻人不学佛都蛮好的,一学佛啊!反而好像都得了狭心症,越学越小,根本与佛法相违背,如果这样那又何必来搞这一套呢?所以我经常告诉你们,你们好好的人不做,为什么来学佛呢?大概在坐的青年都挨过我这个棒子。你来问我佛法,你为什么嘛?干什么呢?真正学佛可以呀,先要发起广大心,胸襟宽广,志量恢宏,这样才够得上学佛的条件。一天到晚闭目锁睛,变成愣头愣脑的样子,一身的佛油气,那已经走在狭心症的路上了。
佛法的真正教育,先要能发广大心, “誓愿观一切法,悉如如故。 ”这个誓愿很严重喔!赌了咒一样的,要如何呢? “观一切法悉如如故。 ”青年同学们请注意,我们一般学佛的人之所以广大心发不起来,是因为观一切法皆空空故,误解了空。一说学佛,唉呀!空的、什么都空的,一切都不管,然后只有打坐才好,只有吃素才对,只偏重在一点上作文章。现在《宗镜录》这里下面告诉你,要发愿观察一切法都是如如,都是佛法,都是如如不动的。所谓一切法即如来,一切出世法、世间法都是如如的佛法。我们看四弘誓愿之一的 “法门无量誓愿学 ”,我们学了几个法门啊?先不要讲佛法,你的学问如何,世间的事理懂了多少?恐怕你所修的本科本门,你都没有学好。一个学佛的人,要发广大心穷一切事理,观一切法统统如如不动,都合于佛法的原则,这就要看《华严经》的境界了。
我们要有这样的广大心,不要有宗教门户的狭隘观念,更不要有宗派门户师承的狭隘想法,一切圣贤皆是我们的老师;一切善人皆是我们的善知识,甚至,一切恶人也是我们的善知识。不要说: “唉唷,他是不学佛的,我们是学佛的。 ”每到一个地方都坐两边,这种行为我看了都头大如斗。
“二甚深心。谓誓愿观真如,要尽原底故。 ”真正学佛要有深心,要发愿把人生的本末究竟彻底弄清楚,修行就要观真如,体悟到本体而证道。今天得一点境界,明天得一点境界,那算什么呢?找到一切法的本源才是上策,才是目的,这就是深心。
“三方便心。谓推求简择趣真方便故。 ”学佛人要懂得方法,方便就是方法。我们中国的文化里头,佛经翻译创作了两个字 ——方便。以后,后世人把方便都滥用了。方便在这里是方法的意思。
我们学佛要懂得一切方法要尽量研究 “简择 ”,扼要选择真正有用的方法。要找出哪一种方法对我成道有帮助, “简择趣真方便故 ”,这个 “趣 ”字,不是兴趣,是同 “趋 ”字相通,趋向、进入的意思。哪一种方法能使我们趣入了道成佛的境界,你要 “推求 ”。学佛要懂得方便,要研究方法,不能乱迷信一种方法。同时,所谓方便包括了做人、处世、自修、利人和学识多方面的事理,都在佛法修学的范围内。
再来,第四是坚固心,发修道的坚固心。
“四坚固心。谓设逢极苦乐受,此观心不舍离故。 ”你真正修心养性有所心得,遭遇到极痛苦的事,这种观真如的心也不会岔开,当然若是天天在幸福中舒服地过日子,也一样不会背离。这个在理论上听到很容易,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自己修行的心很坚固,有时候想自己比石头都还坚固,但是真正一碰到痛苦的事件、极痛苦的刺激,乃至于极高兴极幸福的环境,道心马上掉了。所以,这一点非真正悟道的人,非真正有坚固心的人,没办法做到不动摇。
“五无间心。谓观此真理,尽未来际不觉其久故。 ”其实这十种心不一定是指悟道以后起修的道理,我们平常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是一样,悟的人是这样,没有悟的人也应一样。所谓无间心,就是此心不断地精进努力,这是非常难的。
一个人研究佛法的真理,要准备多少年啊?我们经常听年轻的同学说: “唉呀!我都打坐三个月了。 ”还有些说: “我已经坐了好几天,一点影子都没有。 ”嗯!你看,都是一种做生意的心理,已经投资了几块钱了,马上要收回。道心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那还只是中国世俗文化的名言。以佛法来讲,还不止于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一方面的佛法的心理是无间心,你要追求研究佛法的真理,没有任何时间中断,而且尽于什么时候呢?未来际。这未来际是佛法时间观念。以过去和未来来讲,过去有多少时间呢?不可数,不可知,不可量,没得数字。同样未来际也是无量,没得数字可以计算的,换句话说,是永远下去,永远研究下去,这个中间你不会有时间的概念,不会有久暂的观念,只是一直不断地修行下去,这个样子叫做无间心。
就像我们经常看到一般做学问和修道的朋友,最多是搞了一年两年,然后中间遭遇到环境的挫折,便什么都完了。譬如有许多年纪大一点的朋友,本来修道很勇敢,求学问也很勇敢,忽然环境一个变动,或者是从工作上退休下来,或者是钞票少了一点,那个道心就跟着工作和钞票掉了。所以讲到佛法的无间心,大家都要非常惭愧的。因此我经常说,假如修行求道的人,把这个事情摆成第一位,其他摆成第二位,这个人修道必定是成功的。可惜我们大家,把这种事情当成是兴趣,只是一种兴趣主义,摆在第二位,功名富贵是第一位,这样修行在佛法原理上都是不相合的。我们现在引进佛法的精华,报告它的原理。
“六折伏心。谓若失念,烦恼暂起,即便觉察,折伏令尽,使观心相续故。 ”学佛要能把自己的思想情绪观念降伏得下去,譬如《金刚经》第一个提出来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
人要把自己的狂心降伏很难。在这里换一个名称叫折伏心,折伏就是把妄念掐断。那么这里面包括几点,第一个是失念。失念在佛学上、做学问上是非常严重的,我们要认识什么是失念。譬如我们背书,刚刚看到这个文字很好,想背下来,但却硬记不下来。为什么记不下来?不一定是脑筋衰老,而是你心里不够凝定。这种背不下来的情形就是一种失念。
所以年纪大了,我们觉得是脑筋衰老,当场的事情或看了的书,不像年轻时一样记得,马上就忘掉,忘掉就是失念,但这并不一定是衰老的关系,而是那个心境的清明本相,被人生的经验染污得太厉害了,散乱得太严重,因此老年人容易失念。
何以证明老年的失念,不一定是脑筋衰败了呢?因为老年有一个念头很重,孔子也说过,人到晚年要 “戒之在得 ”。你愈老愈什么都想抓住,这个房子买了以后,将来怎么维护它?或者打听一下,最近有没有涨价,还有要放两个钱当养老金啊!利息方面怎么办呢?这些念头你绝不失念。这不是一个笑话的问题,诸位要严格检查自己。可见我们大都不是衰老了记忆力不够的失念,往往是心理的染污,越来越厚了,所以清明的正念丧失。
同样的,年轻的同学们也是一样。当然我是双重资格都有的,我也是从年轻来的,而且现在也是步入晚年,几乎是垂垂向暮的境界了,所以经验上的体会都非常确实。年轻,也同样地失念。年轻散乱心重,甚至有些年轻人没有散乱,那个痴念却很重,因为脑子长得不够成熟,因此脑子经常一团白一样。所以我跟年轻人谈话,我说你们读书读不进去,思想意志不能集中。许多年轻人看书,经常感觉头脑像有一块板隔住一样,闷闷的。不是闷闷不乐,而是整天到晚昏昏噩噩,昏头昏脑。如果自己有兴趣的时候,那可好得很,若不是在那个妄念的兴趣上,他马上就闷住了,这种情形都叫作失念。
失念就是正念丧失了,所以佛法要大家修定,所谓定就是止观,不散乱又不昏沉,就是定,就是止观。你有一丝一毫的思与想的心,就是散乱,你有一点不经意,就是昏沉,这就不是定了,不定当然是失念。办事也是这样,经常忘了这样,忘了那样,失念了。这失念是非常糟糕、非常严重的。所以真正的修持,失念这种情况要把它折伏下去,失念不能折伏下去,修持毫无成果。
被美化的烦恼
第二点是烦恼,烦恼是人心中根本不能有一点保存的。烦恼不是痛苦,譬如妄想多了是烦恼,昏沉严重也是烦恼。烦恼是讲不出来的事,心中一天总是有事,什么事?讲不出来,说不明白。譬如,你们现在年轻人很少看到古书《红楼梦》里头所讲的: “尽日里情思睡昏昏 ”,那就是烦恼,一天到晚生活中头脑闷闷的。这种闷闷的状况,心里不舒服的状况,在《百法明门论》中有提到,严格地说,修持的人都要认识清楚。像我现在这个状况正在烦恼中。烦讲不出来这个佛法道理的幽微处,很闷。你说为什么?那真是《西厢记》上所说而我经常引用的: “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西厢记》还有许多名句,比如: “花落水流红 ”。从文学来讲,这个境界多美啊!看到花掉下了,红的花在流水中,水流都变红色了,然后看到这种 “花落流水红 ”的境界,你不是掉眼泪就是忧烦起来了,真是 “闲愁万种 ”。那个愁是闲愁。什么叫闲愁呀?吃饱了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