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文化素来讲因果,因此世代尊师重道,孝顺父母,都讲绝对的因果律。
我经常跟青年同学讲到道德观,大家说现代青年人没有道德观念,我说我反对,怎么没有?古今中外,道德情操不变,道德的观点两样,如果说现代人没有道德观念,你真是同我一样糊涂!
人类过去的道德是宗教性的,讲因果律、报应;现在的道德是经济的价值观念 ——有没有价值。你不能认为价值观念不是因果道理。懂得观点两样的道理,就明白新的文化开始怎么去领导?你光想返古,用旧的因果律观点迎合未来时代,培养道德情操,无异背道而驰,几乎把每一代的善念变成焦芽败种,这是我们教育错误的责任。老一辈大多被旧教育不求新、不求变的包袱捆住,自己也不知道,因此害了后一代,罪过很大。我们要知道如何开发后一代道德的基础,伦理的观念情操一样,就是方式不同,赶快变更自己的方式。
过去传统文化,讲因果是道德性、宗教性,不只中国,世界上皆如此,现在是价值性,过去所讲的因果是三世因果,父亲做坏事,报应在子孙。我们小时候要当着父亲的面,背《朱子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慝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老一辈都知道,年轻人不知道,好像我在念无上等等咒。
(编案:朱子指明末清初大儒朱用纯(西元 1617~ 1688年),年十七补博士弟子员。越二载遭国变,痛父殉难,弃去儒冠,故乃称 “布衣 ”;不能效王裒庐墓攀柏,而时时辄洒其泪,故自号 “柏庐 ”。从此隐居教授以养其母,潜心《四书》、《六经》及濂、洛、关、闽之书,探索融会,务在躬行实践。生平严以律躬,不欺暗室。每日晨兴,必谒宗祠,庄诵《孝经》一遍。晚年作《辍讲语》曰: “中庸成己成物,罔弗由诚。然后谓诚者,不外乎伦常日用之间。今人心中不脱卑鄙二字,伦理上只办得苟且二字。以此读书, 虽可语于圣贤之学?虽日事讲贯奚益哉! ”
及其临终,命设父像,扶起再拜。以平日所著删补蔡虚齐《易经引蒙》及《四书讲义》二书,嘱其子曰: “谨藏诸笥,吾将以此见先人于地下。 ”复语门弟子曰: “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 ”言讫而逝,年七十二。
这篇《朱子治家格言》影响中国社会民间教化甚巨,但恐已为现代青年所轻忽。近年来因社会急剧变迁,其内容或有不合时宜之处,然其一贯精神仍颇有可取之处,谨录全文,以便览读慎思明辩。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节约,宴客切忌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礼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俭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赀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妻求淑女,勿计厚奁。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持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牲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嫉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慝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餮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胜天;为人若此,庶几近焉。)
因果三式
过去,因果是讲直线的,祖宗做不好,祸延子孙,这个问题很大,祖宗做不好,子孙有何罪呢?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 ”,不错,是自寻烦恼,可是妻女又为什么应该受报呢? “慝怨而用暗箭 ”,子孙又有何罪要替你受这个报呢?
中国这个因果律讲直线代代报,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也不是至理。
佛家讲的三世因果是 “自报 ”,与中国所言 “祖父、父母、我 ”的三世因果不同,佛家讲 “前世、今世、后世 ”的三世。这两个东西是有关系的。中国所讲的报应是这么个十字架;佛家的报应是这么个圆圈里加上个十字架,像一个田,啊!真是福田。
西方的因果报应呢?与中、印又不同,很简单,善人升天,恶人下地狱,两头报,中间偶然站一下。中间怎么来的?他怎么那么有钱、享福?我怎么那么苦?这个不知道、不管,这是两头报。那么,不善又不坏,站在中间好不好呢?站不住的,自己还做不了主,要等到世界末日上帝审判,这是西方的因果报。
东西方文化各个宗教、各个民族对因果报应的观念不同,深入研究又是一篇博士论文。讲得最圆满的,对不住!还是我们这位,在那里闭眼睛的本师的学问最大,果报讲得最圆满,三世因果包括了上下左右,这是佛法的基础。
这一篇讲的是明辩因果。实际上,我们常讲 “一切唯心,万法唯识 ”,在哲学立场一听,很高明,唯心唯识这两句话是真正的因果论,从形上到形下,真正的至理。所以这一段特别重要,因此必须从这一篇讲起。
夫大乘圆顿,识智俱亡。云何却述缘生,反论因果?答:经云 “ 深信大乘,不谤因果。 ” 又云 “ 深入缘起,断诸邪见。 ”
问答对话题,假使重新编排这本书,以一问一答方式分成两行书写,后世青年看起来比较清楚,有问题可找,会喜欢看。
他说大乘佛法是圆满顿悟,一切皆空,本性自空,到了这个境界,识智俱亡,无所谓唯心唯识,也无所谓有智慧。有一知、有一念已经不是了。那么,既然本体是 “本来无一物 ”,又 “何处惹尘埃 ”呢?
佛法讲缘起、缘生,又讲建立在因果上,你看永明寿禅师把佛法做假定性的问题来回答。
“深信大乘,不谤因果。 ”刚才提出信解行证,你要相信佛说的,大乘道到了彻底究竟既然是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哪里有个因果报应对不对?那就不对了!他说大乘道不谤因果,谤,不完全是毁谤之意,曲解、误解也是谤。因果绝对存在。
又云 “深入缘起,断诸邪见。 ”体是空的,空的体起用,就是缘起,一用就有因果。所以,根据中国《易经》文化的一句话: “动辄得咎 ”。房间绝对空,没有事,有一点灰尘落下,一动就有因果。动就有用,一起用,就有因果。缘起,因果就来,所以说 “动辄得咎 ”,不动则已,一动毛病就来。
所以我经常说孔子讲《易经》讲得好极了!研究《易经》必须先了解《系传》。孔子言: “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 ”
算命、看相、看风水都从《易经》文化来。严格言之,吉凶二字就是好与坏,没有第三样。悔吝:悔是佛学所讲的烦恼、痛苦;吝是不通、障碍住、蔽住;悔与吝两者是小凶。好就是好,没有大好、小好之分;不好则有小不好、大不好的差别。《易经》八八六十四卦,有时吉、有时凶,有时悔、有时吝,归纳起来只有两样:好与坏。问命好不好?事情可不可做?当然可以,不好就坏。做生意十年,赊本了,很简单嘛!天下事不好即坏,不用算命卜卦。不过人在小坏中不觉得,以为自己在好中。
中国有两句哲学名言: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好事没有两样一起来的;倒起霉来不是一件喔!刚刚打破碗,完蛋!又割伤手、又弄脏衣服。这是中国人生哲学,人生懂了这些就知道事情的来历。孔子说: “吉凶悔吝,生乎动者 ”,做人做事,一动,四分之一的成份可能是好;四分之三必然是坏,可见吉之难。可是世界上的人愚痴、贪瞋痴,不管凶悔,都在求吉。学佛法的人懂得一动就是缘起,也不要算命、卜卦、求神了,自己就会懂了,你这个起心动念、缘起对不对,因果律摆在这里。要不然,自认为佛法是空的,不懂得真空生缘起的道理,就落在断见、邪见上了。这些非常重要,在讲邪见,所以要注意!
夫唯识之旨,不出因果。正因相者,由识变故,诸法得生,以识为因;正果相者,由种识故,生诸分别法体之果及异熟等分位之果。所以上至诸佛,下及众生,皆因果所收。何得拨无,堕诸邪网?只为一切外道,不达缘生,唯执自然,拨无因果;二乘眇目,但证偏空,灭智灰身,远离因果;世间业系,无闻凡夫,五欲火烧,执著因果,尽成狂解,不体圆常,皆背法界缘起之门,悉昧般若无生之旨。
永明寿禅师集中经论的主要重点,告诉我们一般学佛的人,要特别留意因果的基础理论,乃至小乘罗汉不懂因果,搞错了,都落在邪见上,严重得很!所以好多年来,我经常说佛法基础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上,讲尽管讲,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我们现在从文字上研究唯识宗、法相宗宗旨。实际上,唯心唯识不出因果,因是因,果是果,譬如拍桌子, “啪 ”一下,拍桌子是因,发出声音是果,因果同时,就那么快,因中含果,果中含因,几乎没有办法分辨,有这样严重。不是说,我打了他一个耳光,明天他看到我对我吐口水,果报才来,中间利息不算,不是这么回事。 “啪! ”因果就是那么快。
这个道理要搞清楚,才能谈悟道。唯识之旨不出因果, “正因相者,由识变故 ”,因果并不是个阎王、上帝、菩萨在那里用电脑跟你算帐,是你自己的心识在变。孟子再三引用诗经的话: “自求多福 ”。反过来说,我们遭遇不好,是自求多祸来的,这是自求的、自变的,儒家、佛家、道家一样。孔孟之道强调自求多福是深信因果,一切唯心唯识是自变的,这个道理非常深刻、非常基本。
第九章 古镜坦坦轮回长
研究完四十二卷后,从四十三卷开始是关于唯识的讨论。这是研究唯心唯识学理最重要,也是学佛最基本的地方。
夫唯识之旨,不出因果。正因相者,由识变故。诸法得生,以识为因。正果相者,由种识故。生诸分别法体之果及异熟等分位之果。
到这里算一小节,现在再重复讨论这一段,因为这一段节是研究佛学、唯心、唯识,以及学佛基本观念 ——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关系最重大的地方。
“唯识之旨,不出因果 ”。佛法讲唯心唯识。唯心是一般总称,实际上,佛法经常用到心、意、识三具名词,尤其禅宗语录记载最多。譬如禅宗大师提到参话头,话头怎么参?离心、意、识参。对一般人而言,这个话当然很难懂。后世参话头要起疑情,起疑情后又讲离心、意、识参。这几十年在台湾大家少见,当年在大陆,问禅宗门下的老和尚,话头究竟怎么参?师父回答: “离心意识,参 ”,头一歪就不理你了。现在同学问什么叫 “离心意识 ”,他早跑掉,理都不理,问下一句意思就太笨了。和尚长袖一甩,不足道也!进去了。嗨!那个滋味真难受,不过也蛮有味道。问这么一句,被人家袖子一甩,头一歪,进去了,这个师父才像个师父,高不可测!
佛学上经常用到 “识 ”
一切唯心,这个心,不是西方哲学观念,或我们现在所了解思想、脑子、情绪分别的这个心。这个心的名词,代表宇宙万有本体生命本来的心,为了让大家容易了解起见,我们解释为: “体 ”。
意,是现象,在唯识学分二大层,详细分还有更多。唯识把心的作用分为八个部分,意识在第六位,前面还有识,眼有眼识、耳有耳识、鼻有鼻识、舌有舌识、身体感受有身识。比如诸位坐在这儿看着我、看着黑板,意识、眼识、耳识,注意力集中在这儿,然而你的身体感觉是否舒适?空气冷不冷?虽然没有注意,却自然有反应,这就是身识。眼耳鼻舌身前五个识,加上意识六个部分,不仔细分析,好像只有一个作用;仔细分析,六个部分在刹那间同时作用,当然后面还有两个部分(末那识、阿赖耶识)也在用,没有觉得而已,暂时不去管它。现在讨论佛学经常提的心、意、识三个东西。
普遍所讲唯识学,以相、用为主,透过相、用来说明一切万法唯心的作用,所以识分八识,心识者心王,心是最后的总管,在名词上要先了解这个。
我们插一段话,年轻时调皮,研究禅宗、佛学,问老和尚话头怎么参? “离心意识参 ”,离心意识还参个什么,他这样一甩,我们也一甩。离了心意识还要我参?还要问你啊!所以禅宗有许多密法,叫 “瞒死人 ”,瞒是古代说法,瞒你,骗死人,有许多不了解的,认为话头真难参,离心意识参,打起坐来拼命想离心意识,心意识离了就不要参话头,既然参话头,心意识全体在用,又想离心意识,又想参话头,不神经分裂才怪!离心意识参是这么一回事。那么,古代大禅师错了吗?没有错,这是一种教育法,这个教育法提起你的疑情,引起你的怀疑。离心意识怎么参?难道心意识以外还有一个能参的东西吗?参的本身全体是心意识的作用,离了心意识又叫人参,离了心意识我去睡觉了,不过睡觉也是心意在作用。
这里所提的唯识,不是只讲这一部分,包括心意识全体。拿现在新的观念和西方文化观念来说,佛法所讲的心,不是西方哲学或一般心理学所讲的心。这个是形而上的,代表宇宙万有全体,本体的那个心包括心物一元的作用的这个心,唯识也是这样。
本体论的迷思
所以说 “唯识之旨,不出因果 ”,换句话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宗旨,皆是唯心的作用,是唯心、唯识所变。这个道理是什么?佛法是有一个主要的问题要了解,从佛学立场讲,宇宙万有生命的来源怎么来的?因缘所生,无主宰。说有个上帝、造物主或有个第一因创造万物都是错误的。宇宙万有生命来源无主宰,并没有一个 “它 ”——对象,绝无上帝、神或佛菩萨的对象来做主宰。神、玉皇大帝所以有主宰特性,是人世间权威控制一切的观念所产生的,不要把本体论搞错了。
那么,既然无主宰,是自然的啦!说自然来的,也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那一切天地间的万有,如山、石头、太阳、月亮都是自然有的,自然有也可以说是唯物的,宇宙都是唯物变的。什么叫心?所谓心也是物的作用。那问题就来了。
他说,不是的,不是自然来的;无主宰非自然,一切万有是因缘所生,所以叫 “缘起性空 ”。 “无主宰,非自然 ”,这两个观念在学理上是非常深的。大家千万注意,这个观念道理没有搞清楚,都偏差到唯物思想范围去了。对一切否定,这在哲学上又产生了一个什么严重的问题呢?现在整个人类文化史上出现这个大问题,有些哲学家或宗教哲学家认为佛教理论不承认有主宰、不承认有一神能创造万物,是无神论。换言之,无神论者、唯物论者是同一路线,唯物哲学也否认有一个主宰,也是绝对无神论者。研究佛学的同学,尤其是出家研究佛学的同学,你们局限在庙子的佛学中,没有接触到外界,当然不知道,对庙子外的世界不了解,这个问题有如此严重。
所以有一批学者,乃至法师们非常反对真常唯心论,一味提倡性空缘起,其论调与著作不知不觉走上无神论。佛法是无神论吗?不是的。大家要注意!人类今天的战争、苦恼全是思想问题,现在人类文化思想问题造成这个困扰,与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