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镜录略讲-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 “事 ”就是定力的功夫,功夫到了,智慧就出超,虽然身体在世间,做生意也好、做公务员也好,挑葱卖蒜开车乃至挑粪都可以,但他是出世的高人,他已经是菩萨的境界,世法即是佛法。

 

   “宁须斥俗崇真耶? ”这时你不要认为这个是在家人、普通人没有佛法,认为住山的、出世的才是真的佛法,那完全错了!在这个时候没有差别的。

 

    但是未入宗镜,境智未亡。与梦念而异法现前,发阃(焰)想而殊途交应。致玆取舍,违背圆常。所以不能喧静同观,善恶俱化者,未闻宗镜故耳。

 

  但是一般人没有悟道,没有证达宗镜的境界,境是境界,智是智慧,两者均未达到空。真正大彻大悟是 “智境双亡 ”,好像等于我告诉你们这杯茶不冷不热,只有三分热,你们听懂了,没有喝体会不到,喝了一口才知道这杯茶温到什么程度。境智双亡,既没有茶,也没有著温也没有著凉。你们诸位听了,也懂了,不是你们的,这是 “理 ”上懂。 “事 ”上到了以后,境智双亡。没有到达这个境界是境智未亡,没有空掉。

 

   “与梦念而异法现前,发阃(焰)想而殊途交应 ”。又是一副对子,永明寿禅师文章写到最后的结论,才气就洋溢出来了。 “与梦念而异法现前, ”他说平常都在打妄想,白天瞪着眼睛做白日梦,夜里睡觉做妄想梦。妄认这是小乘那是大乘,这样对那样不对,妄起分别心。 “发阃(焰)想而殊途交应 ”,所有想法都是虚妄的阳焰之想,把各种事情弄得乱糟糟。

 

   “致兹取舍违背圆常 ”。因此有分别心,此对彼非,有取有舍,违背了佛法真正圆融常住的真心。

 

   “所以不能喧静同观,善恶俱化者,未闻宗镜故耳。 ”到这个时候不能喧静同观,静与闹不能同观而达平等境界,因此有是非善恶之分别,不能泯然俱化,达到圆融的境界,都是因为没有明心见性,没有悟到宗镜。


             第三十二章 空中好翻身
 

  上次讲到 “未闻宗镜故耳 ”。接下来又是另一段,是关于用功学禅学佛见地方面的问题。

 

                      任运非禅

 

   问:何不依自禅宗,蹑玄学正路,但一切处无著,放旷任缘,无作无修自然合道。何必拘怀局志,徇义迷文,可谓弃静求喧,厌同好异。

 

  看文字即可了解大致意思。永明寿禅师他由禅宗悟道,但一生提倡禅净双修。这里所提出来的问题并非完全假设,而是综合当时有人提出的疑问,问他为什么不直接走禅宗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的路线?

 

  我们要注意!永明寿禅师著作《宗镜录》时,正是五代末宋代初禅宗鼎盛时期,当时教下等各宗派的修持方法已逐渐衰弱,禅宗的五宗派盛行。另外,譬如继禅宗教理而起,在中国文化发展上大为兴盛的理学家就是一个例子,此外律宗也盛极一时。因为当时士大夫做学问的风尚笃信心性之学,与一般信仰佛教的佛教徒一样,教内教外的修养风气都非常拘谨严肃,形成一片死气沉沉的社会风气。因此,为后世崇拜的济颠和尚(又称济公活佛),为了纠正当时严谨的时代毛病,而吃肉喝酒、装疯卖傻。其实不只是济颠和尚,还有一位传奇人物,他们的事迹都被小说家搜罗在济公和尚的传记中。

 

  这些证道的和尚,表面上看起来行为不检,实则是对那个时代的风气的反动,我们在这里只大概举这么一个例子方便了解。《宗镜录》也提到有人问,你为什么不提倡禅宗走玄学的正路? “玄学 ”二字系借用,不是中国文化道家所讲玄学,因为唐宋时代,禅宗表达方式,有许多都借用中国文化,如 “玄 ”字,临济宗经常用 “三玄三要 ”,这与老子所讲的 “玄 ”的观念不同,只是借用文字。

 

  他说禅宗指什么呢?只要一切处不执著、放旷任缘、随缘度日、逍遥自在,甚至无念就是禅,后世执此观念者大有人在。如同多年前对西方文化的反动而风行一时的嬉皮作风,乃至流变到现在的吸麻烟、吃麻醉药品。吸食麻醉药品后,人仿佛在虚空中,身体没有感觉。过去有几位美国同学偷偷做实验,结果,床铺、被子桌子都弄得脏兮兮的,他们吃了麻醉药后,把房间看成名山大川,到处乱爬,被我痛骂一阵。吃了迷幻药,整个人不能作主。我说等你们修得深厚的定力,才有资格吃。

 

  认为放旷任缘、自由自在就是禅,就是人性的解放,爱怎么样就怎么样,随缘度日 “无作无修 ”。禅宗与密宗也提到,成了佛悟了道的人无修无证,不需要用功, “自然合道 ”,当下就是。 “何必拘怀局志、徇义迷文? ”何必拿佛教的文字、经典、教义把思想范围起来?而跟着佛经教理,依文著字讲这些道理。接下来八个字是对永明寿禅师严厉的评论: “弃静求喧,厌同好异 ”,本来当下即静,大家以见性成佛为标准,你却故意标奇立异,要大家把经教研究通了再来修道。

 

   答:近代相承不看古教,唯专己见,不合圆诠。或称悟而意解情传;设得定而守愚闇证。所以后学讹谬不禀师承,先圣教中已一一推破。

 

    “ 答:近代相承不看古教,唯专己见,不合圆诠。 ”这是指唐末到五代七、八十年间的阶段。永明寿禅师写《宗镜录》时,赵匡胤还没有起来,他还在周朝当警备总司令。当时禅宗流行不看古教、经典,只要个蒲团打坐,也不参话头(元朝后才有参话头 ——念佛是谁),只是以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自己便认为见了道,专执己见。永明寿禅师批评当时一般人学佛修道的情形是:

 

   “或称悟而意解情传 ”。有些人认为自己懂得道理已经开悟了。 “意解 ”:在意识上见解,认为我这个是对的,其它错了。 “情传 ”:彼此互相传授,陷于意思的情境,拿现代话来讲,偏重于主观的、情感的看法,亦即宗教情感化、个人情感化,非常主观,认为自己悟道了,这是一种毛病。我们看当时佛教的毛病,历史文化是重演的,虽然不完全重演,大原则差不多。

 

   “设得定而守愚闇证 ”。还有一种人,自己认为得道了,打坐一定好几天、几个月,实际上此定非真定,而是愚痴禅、凡夫禅;以为无念是定,实际上是大昏沉,所以叫 “守愚 ”,守住愚痴境界。 “闇证 ”,悟道本来清净光明,结果他证得黑漆桶一个,莫名其妙地只晓得坐,以为坐久了就禅。

 

   “所以后学讹谬不禀师承,先圣教中已一一推破 ”。后来跟着这种观念学佛的越来越错,而且多半无师自通,既没有好好跟过善知识求证过,也没有用过心,下过功夫求证。像这一类现象,在本师釋迦牟尼佛当时的经教中,已经一一点破批驳。

 

   如云一切处无著者,是以阿难悬知末法皆堕此愚,于楞严会中示疑起执,无上觉王以亲诃破。

 

  比如认为一切不执著就是禅的境界,等于现在流行所谓的禅宗,或者学佛认为达到无念就好。很多同学以达到无念为归的,问他: “最近功夫做得怎么样? ”他说: “唉呀!还有念头耶! ”我说: “死人都没有念头,那都悟道了吗? ”六祖言无念也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无著,很简单!等于肚子饿了在街上看到馒头抓了就吃,你的我的都一样,心里没有执著,这也是无著,也是禅吗?

 

  一般人认为一切无著就是禅,其实《楞严经》中,阿难早已提出这个问题,他知道后世会有人认为心里无著无念是禅,而堕在愚痴的境界中,因此在楞严会上针对此问题先提出来。结果 “无上觉王以亲诃破 ”,心在哪里?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几次辩论,阿难说知道了,无著就是心,佛大加呵斥,这是《楞严经》上 “七处征心 ”的论辩,现在永明寿禅师引用出来。 

 

   《首楞严经》云: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永明寿禅师引用《楞严经》阿难与佛的讨论,佛问,阿难答,最后阿难说我懂了!当时你跟四位大师兄讲法时说,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我现在知道一切无著就是心,我做到了无著,这就是明心见性了吗?在此我们先把阿难的话暂时打住,插进一段话。后世喜欢讲禅宗的,《六祖坛经》是必看的入手之书,其中提到《金刚经》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们暂且不谈 “而生其心 ”,其中 “应无所住 ”这句话是否与 “无著 ”差不多?不一样。所以阿难说无著就是心,那是阿难对无著的认识。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像,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这是《楞严经》佛答复阿难的话,由于文字翻译偏重于文学之美,反而遮掩住逻辑论辩的精神,事实这里逻辑论辩层次很严谨。

 

   “觉知分别心性 ”,先留意 “觉知 ”二字,佛的说法非常科学,归纳心性的作用可分为两部分来了解,这是个教育方法,一个 “觉 ”、一个 “知 ”,如果把觉知二字分开单独使用,往往把觉当成知、知当成觉, “知觉 ”二字在中国文化有时是通用的。但是在这里就不能通用。 “觉 ”是指生理、情感方面,感觉的反应; “知 ”是属于思想、精神方面,觉知是两个部分的作用。

 

  其次, “觉知分别 ”四字连起来使用,偏重于文字文学组织之美,尤其后世对文意的了解,往往被文字障住。 “分别 ”是佛学专有名词,我们的思想起作用,尤其偏向意识部分的,大都用分别心来代表,意识一起作用就有分别。譬如眼睛对着光明,这里亮一点,那里暗一点,其实眼睛像照相机一样,当光反影到眼睛时,眼睛并没有明暗的分别,觉知明亮与黑暗是意识的分别。所以 “觉知 ”是感觉、思想与意识的分别及整个心的全体的作用,也就是心所起用的现象的分类。如果为了文字优美,一层一层翻译看起来没有味道,也很吃力,尤其中国人喜欢 “意会 ”,不喜欢逻辑详细的论辩。讲逻辑必须 “言传 ”,要论辩得非常清楚;文学不一定要言传,可以 “意在言表 ”,透过言语以外的体会,彼此会心懂了,这是文学艺术的境界,这里把觉知分别心性的作用,以文学意境表达。

 

  佛告诉阿难,你认为 “觉知分别心性 ”,即生命本源心性的作用 “俱无在者 ”,一切无著。那么我问你,空中飞的、水中游的、陆地上跑的 ……等等这个物质世界一切的动植物、水生物、矿物是有还是无?我们观念上不分别这些物质,而称为一切东西。我们的生命在这个世间,与物质世界一切东西有连带关系,你认为对一切东西无所著就是心,那么这一切东西 “为在为无 ”?有还是没有?换句话说,这四个字在《楞严经》上很含糊,因为太文学化而显得文意不清。

 

  也可以这么说,我们张开眼睛所看到物质世界一切东西,譬如今天下午下雨,雨下过后没有了,雨也是一切物质东西的一种,这一切东西过后就没有,你认为是无著(此心无著),那心的作用究竟存否?或者是物质环境变(迁),心也跟着变成没有? “为在为无 ”,可以指物质世界的东西,也可以指心理精神的作用为在为无?两者都解释得通。那么,经典这个时候究竟是指物质世界的东西存不存在?抑或指心理状况存在不存在?我们很难确定,因为当时的翻译太注重文学意境之美,而使文意交待得不太清楚,这一点在逻辑论辩上确有缺点,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有好处,好处就是中国人喜欢圆融的文学思想,用这也可、用那也可,双方面都观照到了。

 

  假如一切物质过去就没有, “无则同于龟毛兔角 ”。 “龟毛兔角 ”是佛经上常用的形容词,形容世界上没有的东西而幻想存在是靠不住的,因为中国过去与印度的常识范围,晓得乌龟没有毛、兔子没有角,现代这句话要被推翻了,日本北海道及南美洲的确有长毛的乌龟,所以佛经要修正了。如果以这个观点来反驳佛经,可谓有根有据,佛连这个知识都不懂,怎能说通一切智、彻万法源呢?可见佛的眼通当时只看到西方,没有看到东方,这是附带的笑话。不过我们看经典不要吹毛求疵,不要再把乌龟毛拿来吹一吹找毛病,当时一般人的知识确实没有看过乌龟长毛,佛也依世人的知识来比喻。

 

  假如一切事情过了就没有,既然没有,为什么还叫不著?没有就没有,加一个不著,岂不多加一个名称、境界!这不著的观念岂不多余!没有就没有了嘛!假定有一个境界叫无念、叫不著,那个境界,就不能叫不著,也不能叫无念。等于我们经常引用年轻同学所说的话: “今天打坐很好,空空的什么都没有! ”我说 “你知道? ”“知道啊! ”“好啊! ”“那怎么叫没有?你都晓得好,晓得没有,那不是有一个嘛? ”同样的道理,有一个不著,就不能叫它为没有,你早著了嘛!著什么?著在一个 “不著 ”上面。你说今天坐得一切无念,你早有念了!什么念?无念之念,那就是前面所讲的 “守愚暗证 ”,落在一个愚痴的境界,守住一个浑浑噩噩的境界上,那叫莫名其妙,不叫不可思议。莫名其妙是老二;不可思议是它的老大,两兄弟差不多。所以说有一个不著 “不可名无 ”。

 

   “无相则无 ”,绝对无相,无相就是没有,没有就是没有。 “非无则相 ”,你说不是完全没有,一切相没有,不过就是有那么一点,有那么一点就是有个东西,就不叫空,那就是相,空也是空相。 “非无则相 ”,这就不能叫它无相了。 “相有则在 ”,有一个境界现象在就是个东西, “云何无著 ”呢?你有个清净无念的境界在,早就著在这个上面了嘛!怎么叫无著?!

 

   “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所以你应该了解,你认为一切无著认此为空就是我的本心是不对的观念。注意这句话!阿难当时不是乱讲,很多同学看了《楞严经》,笑阿难好笨, “一切无著名觉知心 ”,阿难有所指,此心任何一个境界都不留,在这个不留中间,坦然而住,这个是心性本体,阿难当时这样认定。

 

  这个认定错在哪里?这是个大问题,当然我们不是阿难,假定今天有人修持到达这个境界,那真是可喜可贺,尽管佛说这个不对,是不对,还要翻一翻身,然而你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不需要谈后面的翻身。佛批驳阿难,是希望他有更进一步的见地和了解。可是我们站在功夫上说,很少有人真到达这里,能到这个境界也不错了,但永明寿禅师批评这个不对,批驳得有道理,如果认为这个就是最高的究竟,那就错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连这个过程都没有经历过,你就认为自己悟了,那真是 “误 ”了!真正悟道,这种境界必然要经历,好比搭电梯从一楼到六楼,必定得经过二、三、四楼,即使电梯速度快,也还是要一层一层往上升,这一点特别提出,提醒大家注意!

 

                      佛道非由作、任、止、灭而得

 

   又所言放旷任缘者,于圆觉中犹是四病之数。

 

  上一段是永是禅师引用《楞严经》中佛与阿难的论辩,批评宋代初期,一般认为一切无著的境界就是禅的错误观念。其次,认为 “放旷任缘 ”,一切逍遥自在蛮不在乎就是道的,也是《圆觉经》中所讲的四种毛病之一。

 

   “放旷任缘 ”,看文字很简单,有些人修持的确到这个境界,心中空空的,一切不在乎,该跳舞就跳舞,该滚就滚,没有关系。过去有位同学也自认悟了,你的就是我的,可是我的可就不是你的了,怎么劝也劝不了,最后发生事故遭了果报。

 

  历代 “放旷任缘 ”者很多,譬如学禅的,尤其明朝末年更多,像李卓吾(不是厚黑教的李宗吾),既是禅又是道又是儒,四大才子之一的金圣叹也是 “放旷任缘 ”。明末清初,以王阳明的王学与禅的结合, “放旷任缘 ”的人更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