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镜录略讲-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夫若谈心佛,唯唱性宗者,则举一摄诸,不论余义。今何背己述教迷宗?

 

  假定有人提出问题向永明寿禅师:你是学禅宗出身,禅宗 “唯唱性宗 ”,即心即佛,见性就可以成佛。 “举一摄诸 ”,你只要拿这个道理就包括一切佛法,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学问。

 

   “不论余义 ”,用不着再讲文字讲经典。 “今何背己述教迷宗 ”,你又为什么要违背自己的宗旨,专把《华严经》、佛其他的经论搬出来讲?你这么做不是讲教、讲经吗?这岂不迷失了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吗?

 

  答:夫论至教,皆为未了之人。从上禀承无不指示。

 

  如果要谈论 “至教 ”, “至 ”是到了极点,佛法到了极点、最高处,不但不需要文字语言,连表示都不要表示,所谓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再说佛告诉我们,众生本来是佛,个个是佛,何必还要另外去找?这一句话就到了,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佛说的,我们信不信得过?我是不是佛?你是不是佛?不敢当,绝不是。那么你为什么信不过?问题在我们自己,不在佛。

 

  所以说 “夫论至教,皆为未了之人 ”,对不起!我们都没有到家,你我皆是未了之人,没有解脱。这个 “了 ”字用得好,了了就好了,好了就了了。 “从上禀承无不指示 ”,从历代祖师的传承都为我们指示得很清楚。接着他又举例:

 

   如忠国师临终之时,学人乞师一言。师云:教有明文,依而行之即无累矣,吾何言哉。如斯殷勤真实付嘱,岂局己见生上慢心!

 

  南阳忠国师是永明寿禅师的祖师,师父的师父再推上去,禅宗大师、唐代国师,皇帝都皈依他学禅。忠国师在临终涅槃时,学生跪下来要求师父再讲一点;忠国师说: “教有明文,依而行之即无累矣 ”,你们叫我讲什么呢?三藏十二部都说得明明白白,你们只要依照经教的话,真实去修行,绝对不会有拖累。 “吾何言哉 ”,还要我多说干什么?我说的再好,也没有佛经说的清楚。

   “如斯殷勤真实付嘱 ”,你们听听,南阳忠国师不是禅宗吗?禅宗不是不讲文字吗?他最后临涅槃时吩咐学生好好研究佛的经教,他恳切老实地那么教我们。 “岂局己见 ”,你们为什么要有门户之见?一定认为禅宗不要文字,把自己一点主观的成见捆得紧紧的。 “生上慢心 ”,看不起经教、学问,这在佛学上就犯了 “增上慢 ”。人天生都有我慢,我慢就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了不起,最差、最没出息的人,甚至连一个白痴都会觉得自己了不起,白痴受人欺负也会瞪眼。学问好的人就容易 “增上慢 ”,佛学通,打坐得好,看人家没有功夫,更觉得自己了不起。人有增上慢,多学一点就多一分增上慢;多一分增上慢就多一分堕落,所以越向上走越堕落。


             第三十七章 只眼胜千日
 

   岂局己见,生上慢心,终不妄斥如来无上甘露不可思议大悲所熏,金口所宣难思圣教。

 

  像南阳忠国师这样,绝对不困在个人成见中而生增上慢心,所以他始终不会说不需要看经教,也绝不认为妄用一个方法瞎用心就可以,因为佛说的这些经典,是无上甘露、不可思议佛的大悲心所说出来的。

 

   如云: “ 依而行之者,且依何旨趣,不可是依文字语句而行,不可是依义路道理而行。 ”

 

  他引用南阳忠国师的话: “依而行之 ”,也就是佛经最后一句话: “依教奉行 ”四个字。怎么叫依? “依何旨趣? ”不论《金刚经》等任何一本佛经,最后都叫你 “依教奉行 ”。 “依何旨趣? ”不可依文字语言而行,死死抓住文字文句,呆板地去做,那根本不懂佛学佛法。也不可以 “依义路道理而行 ”,把佛法的道理变成佛学了,等于禅宗本来不需要文字语言,现在禅变成禅学,那就是依义路道理而行,而不依教奉行。如何是依教奉行呢?

 

   直须亲悟其宗,不可辄生孟浪。若决定信入者,了了自知,何须他说,闻甚深法,如清风届耳。今只为昧性徇文之者,假以言诠方便开示。

 

   “直须亲悟其宗,不可辄生孟浪。 ”必须把宗教融会贯通,然后丢开宗教。把佛学讲的道理、要旨抓住,等于吃饭一样,饭菜进入胃消化以后,菜还是菜、饭仍是饭,那就消化不良。读书、读经的道理也是一样。 “不可辄生孟浪 ”,孟浪是现代话随便、蛮干的意思。

 

   “若决定信入者,了了自知,何须他说,闻甚深法,如清风届耳。 ”假使把经典读通悟了道,能真正信得过,此信不是迷信,把道理融会贯通信得过。 “了了自知 ”,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何必到法师、老师、居士那里听经,自己已经悟道了嘛!即使再听别人讲经,就像风吹过耳朵一样,对与不对,自己很清楚。如果你们真的了了的话,当然不需要看经教。

 

   “今只为昧性徇文之者,假以言诠方便开示。 ”现在我著这本书,集中网罗了所有佛经的精华, “只为昧性徇文者, ”“昧性 ”,没有明心见性,本身还在迷暗中; “徇文 ”,研究经典变成佛学,依文而解,逼不得已才 “假以言诠 ”,再用文字把它写出来,诠就是解释,方便开示大家。方便开示大家什么?

 

   直指出六根现用常住无生灭性与佛无异,亲证现知分明无惑。

 

  他说这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一种方法,我直指出来,大家离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生理、心理的作用,我们本有一个不生不灭的常住真心,你明白了这个东西, “与佛无异 ”,我们本来就是佛。这些不是讲道理,要 “亲证现知分明无惑 ”,要亲自证验到这个境界。 “现知 ”当下很明显地呈现摆在那里, “分明无惑 ”,要明明白白了解,一点也没有疑惑之处。

 

   免随言语之所转,不逐境界之所流。

 

  又是一副好文字好对子!通过经典的文字真悟了道,不跟着别人言语文字而转变,也不追逐一切外境而流转。

 

                      父母所生眼

 

   今于六根之中,且指见闻二性,最为显现,可验初心,疾入圆通,同归宗镜。

 

  那么,他现在又要引用经典了。他说,就在我们现有生命,这个身体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体、思想的六个作用上,拿出 “见闻二性 ”,眼睛看得见的 “见性 ”、耳朵听得见的 “闻性 ”,是最明显的。 “可验初心 ”,可以测验自己,最初学佛的心能不能明心见性?他说不要轻视这一点,懂得了这个道理, “疾入圆通,同归宗镜 ”,很快就能进入佛法圆融自在的境界,最后到 “宗镜 ”。这本书叫《宗镜录》,禅宗明心见性的宗旨,像镜子那么明白。

 

  这一段是讲经教的重要。接着他引用《楞严经》讲明心见性的道理。

 

   且见性者,当见之时即是自性,以性遍一切处故,不可以性更见于性,分明显露,丝毫不隐。

 

  要如何明心见性呢?

 

  永明寿禅师先给 “见性 ”下个定义,这个定义下得非常好!什么叫 “见性 ”?

 

   “当见之时即是自性 ”,当我们眼睛看到东西的时候,这个作用就是见了,譬如见到茶杯,晓得这是茶杯,那个能够起作用,了了分明的,就是自性的功能。所以 “当见之时即是自性 ”,为什么呢?

 

   “以性遍一切处故 ”,心性的本体无所不在,普贤(现)嘛!到处在。眼睛见到茶杯时,你的见性就在茶杯上;眼睛看到黑板时,见性就在黑板。那么眼睛不看的时候呢?就在那个不看的上面。开眼看到一切,就在开眼的一切上;闭眼看不见,其实没有看不见,闭眼就在那个看不见上。他说 “见性 ”本来就在这里, “当见之时即是自性,以性遍一切处 ”。

 

   “不可以性更见于性, ”张看眼睛就看见,闭着眼睛看见没有?看见了,看见一个看不见的状况。然而你会问: “当我睡着了,闭着眼睛,那连看不见的也没有了,见性到那里去了? ”“睡着了!睡着不是没有了!当你睡醒又看见了。 ”今天的看见,跟明天、后天的看见是一样的。

 

  当我们五、六岁,眼睛好的时候的看见,与现在老花眼、近视眼的看见是一样的, “见相 ”不同。近视眼没有眼镜看见什么?看见模模糊糊。看见模模糊糊是相,看得清清楚楚也是相,与那个能见之性没有关系。这个道理先要搞清楚,所以 “不可以性更见于性 ”,当你眼睛有个见性就在了嘛!你不能说,再见一个见性。有些做功夫的张开眼睛,干什么?修道耶!修眼通。你不要眼睛看出毛病,那就不通了!以见性更求一个见性就错了!所以,见性的作用是 “分明显露,丝毫不隐 ”。

 

  开眼就看见,闭眼看见看不见的,佛在《楞严经》上也教人做过实验,佛经是非常科学的。什么叫讲经?根据佛经的文字作解释叫讲经,佛当时叫 “说法 ”,说法就是对话,对话就是临场表演。佛问大家: “你见性在哪里?你闭着眼睛看见没有?没有看见,你错了;看见了,看见什么? ”看见一个看不见的,闭眼见暗,也是看见了。看不见的名称用文字表达只好用 “暗 ”字。

 

  佛问你开眼看见什么?看见明,一切都了解。闭眼看见什么?看见暗,看不见。开眼看见明,闭眼看见暗,明暗的现象有变动,你 “能见明、能见暗 ”没有动过。佛在《楞严经》上表达得很清楚,我们自己可以做实验。开眼见明,闭眼见暗,再开眼又见明,再闭眼又见暗。明来见明,暗来见暗,明暗有变化,这个见性没有动过,那么,你还去找个什么东西?佛用眼睛来做分析,非常清楚。等于我们的思想,思想动晓得动;清净晓得清净,你那个动与清净有变动,你那个知道思想乱与不乱的那个知道没有变动过,你还要找个什么?那不是吃饱了饭没事做?《楞严经》就有那么科学。

 

                      看那摩尼殿的飞檐一角

    古教云:摩尼殿有四角,一角常露。

 

    摩尼是梵文,形容无价之宝。一颗无价宝珠摆在中间,人站在四面八方看,每个人看到的光色都不同,因为你的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反映的光色就不同,颜色也不同。就像一般人看佛的舍利子。

 

  不知道诸位有没有看过真正釋迦牟尼佛的舍利子,不是后世所泛称的。那说也奇怪!真的佛的舍利子,一千个人看,一千个人看到的颜色不同。拿佛法来解释,每个人的业不同,舍利子反映的颜色也不同。拿科学来解释,每个人的健康、视或脑力不同,反映的光也不同。等于我们看某一样东西,色盲、近视眼、老花眼所看各有不同,岂只舍利子与摩尼珠!任何一样东西都如此。他说,古代经教祖师说,摩尼珠建的殿有四个角,有一个常暴露在外让人看到。

 

  摩尼珠,是一个无价的宝珠,本来是圆的,十方八面都看得见。这颗珠四面八方放光,但是,只露出一个角,只有一面放光给你看。

 

   祖师云:眼门放光,照破山河大地。

 

  这比方什么?我们的眼睛。我们的本性在我们身体内部,等于无价之宝摩尼珠,然而被困住了,只开两个洞。其实等我们功夫修到了,明心见性,不用肉眼的话,十方八面上下都看见了。我们本来就有这个功能。那么,现在大家为什么没有现出这个功能呢?譬如大家打坐闭起眼睛,始终忘不了前面这双眼睛对不对?在座做功夫的很多,坐在那里始终看到这两个洞,此即不懂道理,你被那两个洞困住干什么?后面可以看,前面、上面、下面都可以看,我们可怜习惯了,天眼通被障住了!如果真晓得自己能放光动地、无所不照,为什么要被这两只眼睛控制?这两只眼睛花花了、死了变成灰,你把它当成宝贝干嘛?这就是众生的可怜,认错了自己的东西。

 

  所以说,摩尼殿有四角,无所不照的,只有一个角露在外在给你看。 “眼门放光,照破山河大地 ”,虽然只有这一角也够用了,整个宇宙看得清清楚楚,不过可怜一点,像照相机一样,只对着一面。眼睛也可怜,只看到四分之一。有些人视力好一点,有些人聪明一点,看到的范围比较大;视力差一点的所见范围也就较小。

 

   又歌云: “ 应眼时若千日,万像不能逃影质;凡夫只是未曾观,何得自轻而退屈? ”

 

  这首禅宗祖师的歌, “应眼时若千日 ”,当眼睛看东西时,放光的作用,眼睛的功能同一千个太阳的功能一样。站在高楼上看台北市有多少灯?何止万盏灯光一览无遗,但你不能加上障碍;如果要数数看有多少灯,那就看不见了,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 “应眼时若千日,万像不能逃影质 ”,此心不动,眼睛一望,森罗万象,所有影像像照相机反影一样,都过来了。

 

   “凡夫只是未曾观 ”,一切凡夫没有回转来找自己能看的功能。能见的功能,他找不出来。

 

   “何得自轻而退屈 ”,因此把自己看轻,认为自己不是佛。佛经上说,佛眼看三千大千世界,如看掌中庵摩罗果,越想佛越伟大。我们站在中山北路圆山放置厅看本市,也有看掌中庵摩罗果的味道。虽然不是大佛,弄个小佛当一当也不错!为什么不成佛?算算前面有几盏灯?糟了!站在这里一眼看过去清清楚楚,如果算有几个人?完了!只看到一个,跟只看到一盏灯同一道理。所以讲见性的道理,非常奥妙,要去体会。

 

   是知颜貌虽童耄,见性未曾亏。

 

  以眼睛看见东西的功能来讲,有青年、中年、老年的差别,但能见之性并没有亏损。老了戴老花镜眼镜模模糊糊,不要认为模模糊糊,那也是看,功能并没有退失。为什么会模糊?因为用的工具损坏衰老,眼根、眼神经退化了,与那个能见之性并没有关系。

 

                      明暗自去来,灵光终不昧

 

  佛教导波斯匿王开眼闭眼的道理,开眼见明、闭眼见暗,明暗的去来是现象。心经上说 “是诸法空相 ”,你把现象一丢开,一空了, “灵光终不昧 ”,你本身的灵光自然在这里,何必去找?你到哪里去找一个性?明心见性,性有多大?白的?黑的?它白了就能够白,黑了就能够黑。

 

   则是现今生灭中,指出不生灭性。

 

  佛在《楞严经》中说,就在我们现有人生生灭变动的境界中,不生不灭的本性就在这个地方。就在现有的物质世界中,可以了解超物质世界作用的那个不生不灭的本身。

 

   方知穷子衣中宝,乃轮王髻里珠。

 

  你才晓得悟了道是什么?穷人衣服里的宝贝。这句话出自《法华经》里面的故事。有一个非常富有人家的儿子,自小调皮离家出走,不成器当了太保流氓,最后沦落乞讨。世界首富派人到处寻找。他的父母怕儿子不成器,早就在他的衣服中缝了一颗无价的宝珠,儿子不知,穿着那件衣服,等于端着金饭碗去讨饭。这个儿子忘了自己是哪里人,也忘了父亲是谁。

 

  上次跟你们讲过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有一位本省朋友很有钱,在台中,结果儿子到哪里找不到!儿子也不知家在何处,被送到孤儿院。过了五、六个月,一位朋友在孤儿院碰到这个失踪的儿子,把他领回去。这一对父母的糊涂,加上儿子的涂糊,此是现代的妙事。

 

  总之,这个故事是说佛对于一切众生像爱这个儿子一样,我们这些人都是离家出走、浪走他方的流浪汉,自己衣服里就有颗无价宝珠而不知,欲在外面干讨饭。因此佛嘱咐菩萨跟我们一起讨饭,行教化。打坐、拜佛,干什么?做清洁工作,扫厕所,把大便尘埃扫干净。慢慢修得好,再加一点钱,不要做清洁工作,管帐,研究佛学嘛!十二因缘。管了半天慢慢熟了,最后叫你当老板。成佛,就是这个道理。

 

   “乃轮王髻中珠 ”,这又是佛经上的另一个典故。转轮圣王,一个治世的帝王,天生有一颗宝珠在头顶上,这也是代表最高的智慧。其实我们心里头就有宝,所以我常提唐宋时代云门祖师的一句话: “我有一宝,密在形山 ”,我们本来有一块宝贝,不生不死,就在这个形体中,你怎么去找出来?

 

   贫女室中金,是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