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我们不但放不下这个布袋,口袋更多。四十年前有位朋友告诉我,我们这一代谁都要钱,过去中国人穿 “大寿 ”只有两个口袋,现在我们有十三个口袋。我说你瞎扯,他说你看嘛!一个、两个 ……六个还有个小包包,七个、八个 ……十三个。现代人一身都是口袋,怎么放得下?放下布袋就到了,但是做不到。
二十多年前,我有个湖北朋友,很妙,是北大学生,我们叫他北大三朝元老,大学读了十年,因为家里有钱,读一读休学,回家玩个一年半载又来,十年当中,北大学生没有一个不认识他,福气有这样好。这个人啰嗦到极点。前一辈公子少爷,穿西装像穿长袍,走路优哉,悠哉,慢慢晃过来: “在 …家 …吧! ”,在,他就进来。有一次他问空的酱油瓶子: “这是什么? ”“瓶子。 ”“酱油瓶啊?酒瓶? ”“酱油瓶。 ”“你吃哪一种酱油? ”就那么惨咦!平常我们搞惯了,不在乎这位好朋友。
有一次他来我家: “唉哟!这里又挂了一张画。 ”我说: “对啊! ”“谁画的? ”“某某法师画的。 ”“画的什么人啊? ”“弥勒菩萨你不认得? ”“噢!是,弥勒,画的不错,这是背的布袋噢! ”“是啊! ”“南老师,我问你,他这个布袋里装的什么东西? ”这一下我把桌子一拍说: “你去问他去! ”他听我这么一吼,也哈哈大笑起来。我说你这个人啰嗦到这种程度!假使我写回忆录写上这一段,那笑话真够多,他每次来,有时把你气得肚子痛,有时把你笑得肚子痛。他是人,我也是人,这个脑袋就装那么多放不掉的啰嗦。其实不只他,我们每个人都如此。
“言约 ”,佛学的道理很简单;如果真要研究、辩论,道理说不完, “义丰 ”得很,义理丰富,等于北大那位三朝元老,他问得也对,学唯识讲逻辑的人要像他一样,就够得上资格学逻辑。瓶子是总称,什么瓶子?酱油瓶子也是总称,吃哪种酱油?他很逻辑,科学求证,没有错,这样下去,就 “言约义丰 ”越来越多。
“文质理诣 ”,真到了家,言下顿悟, “放下 ”一句话包括三藏十二部道理。 “文质 ”到了,道理也就到了,理与事一样。真悟道,理到、见地到,工夫也到。大家研究佛学,真讲得好?理并没有通。 “文质理诣 ”,文到、理到、事也到。这个时候就 “揭疑关于正智之户 ”,揭开疑关,永远不疑。禅宗彻悟,是直到不疑之地,永远不疑。
“剃妄草于真觉之原 ”,把妄心剃掉。 “愈入髓之沉疴 ”,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骨髓里都是毛病。 “截盘根之固执 ”,执着离开了,此时不仅我空、物空,一切都空。
“则物我遇智火之焰,融唯心之炉 ”,一切唯心的道理,的确证到了。 “名相临慧日之光, ”名是名,相是相,综合言名相。名相接近慧日之光。 “释一真之海 ”,一真法界,华严经境界,换句话说,一真法界还是名词,禅宗祖师不用什么教理名词,而直言 “就是这个 ”。宋朝以后许多禅宗祖师悟道,悟个什么? “就是这个 ”,后来很多人打坐就去找 “这个 ”,真没有办法。
禅宗祖师有位 “一指禅师 ”叫俱胝和尚,住的庙子供准提菩萨,叫俱胝寺。俱胝和尚悟道后,人家来问道,他的教育法很怪,手指一伸 “就是这个 ”,很多人经此一点,悟道了,所以人称 “一指禅 ”。有一天师父不在,有人来问道,小徒弟如法炮制,果真悟道。师父回来,小徒弟一五一十向师父报告,重复说到 “就是这个 ”,指头一伸,师父冷不防一刀把指头削断,血一冒,唉哟!悟道了,小和尚 “就是这个 ”悟道了!不过大家回去不要乱砍。
“一真法界 ”是华严经名词,本体的代名词,以禅宗言,什么叫一真法界? “就是这个 ”,当然不是砍了指头的这个。
禅宗丢开一切名词,那么要怎么办到?佛法叫 “内证 ”,回转来反照自己。
“内证之法,岂在文诠 ”,文字上找不到的,文字语言只是表达了 “这个 ”给你看,你懂了文字,要丢开文字。我经常说一般人学佛,别的没学到,满口佛话,一脸佛气。唉呀!那个味道真难受,变得每一根神经、肌肉都跳出来的佛法,你看那怎么受得了!搞久了变成什么?佛油子,把佛法当口头禅就完了!真正的佛法不在 “文诠 ”。
“知解莫穷,见闻不及 ”,如何证道?放下就对了!拿知解研究,越研究越被网住。这一段以 “知解莫穷,见闻不及 ”八个字做结论。
今为未见者,演无见之妙见;未闻者,入不闻之圆闻;未知者,说无知之真知;未解者,成无解之大解。所冀因指见月,得兔忘第(竹 → 皿),抱一冥宗,舍诠检理,了万物由我,明妙觉在身,可谓搜抉玄根,磨砻理窟,剔禅宗之骨髓,标教网之纪纲。
一气呵成的文章,姑且在此切断。既然道(佛法)不需要一切文字,永明寿禅师写这部书岂不多余?
刚骂了人家,自己又写书。他说明写这部书的原因,注意这几句话: “为未见者,演无见之妙见 ”。你以为明心见性真有个东西看见啊?那叫明心见鬼。无见之见,是谓真见。有些人问观音圆通法门,听耳朵、听闻啊!闻到哪里去? “未闻者,入不闻之圆闻 ”,有个闻就不对了。 “未知者,说无知之真知;未解者,成无解之大解 ”,这是解脱知见。
注意!不管大乘、小乘,学佛有五个程序: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譬如学净土、密宗、禅宗、天台宗 ……,你说没有受戒,何必受戒?不敢乱动妄念,一心不乱念佛,已经是戒了;由戒生定;千百万解脱,非经过定不可,否则便是狂慧。真的大智慧来了,一一在定境界上、智慧上,定慧不可分,讲程序则分开,由戒得定、由定得慧,得了慧然后才得真解脱。真解脱以后呢?大觉之用、所知所见,解脱知,解脱见都来了,所以称 “解脱知见 ”。
常有同学问我,打坐看光、定,定了以后又怎么样?真想甩他两个耳光。唉!真是没办法!耳光硬是甩不出去。也不敢甩,他也没有资格让我甩。那怎么办?只好说: “嗳!你到了那个时候再说嘛 ”!
你说得定以后怎么样?成佛以后怎么样?肚子饿了吃饭,吃饱了怎么样?还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你说吃饱了以后怎么样?解脱以后如何呢?我只好告诉你: “解脱以后再来问我,当然我有办法给你 ”。很简单,把你绑起来,再去解脱。现在把我的秘密告诉你,解脱以后千万别再来了,再来就把你绑起来,再让你去慢慢解脱。
永明寿禅师说他为什么写这部书?不得已的事,为那些没有到达的人,未解脱的讲解脱。 “所冀 ”,目的是 “因指见月,得兔忘筌 ”。禅宗有部《指月录》,是根据《楞严经》说的;月亮在那里?不要拿指头说月亮在这里,那就糟了!这部书就是用指头指月亮给你看,你要去找月亮,等猎人网到兔子后就要丢开兔网。
雪窦禅师有一首形容打坐的诗。
一兔横生挡古路,苍鹰一见便成擒。
可怜猎犬无灵性,只向枯椿境里寻。
一只兔子横睡路中,鹰看见自空中飞下,一转眼就把兔子叼走,可怜猎狗没有灵性,只会向枯椿里头寻找。
大家打起坐来拼命想去妄念,妄念像路上的兔子,本来跑掉(本空),懂得的人就晓得兔子早跑掉,没有了。可是一般用工夫的人都像猎犬用鼻子找妄念。妄念动,那个不相干的在哪里?妄念,妄念早跑掉了!不要去找妄念,那个空了!
“了万物由我,明妙觉在身。 ”文字非常简单 ; 可是大家注意!我们都晓得佛法专门谈空的多,其实讲到佛法的宗旨,是: “空有双融,非空非有。 ”如果认定佛法全是讲空,那是有偏见的。当然偏有不对,偏空也不对。
这里讲到了佛法真正的见地、宗旨; “了万物由我,明妙觉在身 ”。特别注意!了万物完全由我,并没有讲无我。佛最初开始说法传道时,讲 “无常、苦、空、无我”,诸行无常,一切世间法无常,都会过去,不会永恒存在;一切皆苦,一切皆空。这是佛法的基本理论,几乎每本佛经不离此理。但是,依《大涅槃经》所说,佛将涅槃时却宣布: “常、乐、我、净 ”。佛性(自性)是常的,与无常相对;非苦,是乐的;是真我,不是无我;是净的,空即是净。
要注意一个 “了 ”字,了了以后才知道万物由我。这里发现几个大问题,文字看起很简单,好像很容易了解,但我们的思想,经常被这些好句子及其丰美的文采覆盖住,如果不帮大家深思细读,很容易忽略过去!
第一个大问题:佛法的本性。
第二个问题:自老庄以下,道家思想,综合僧肇法师的观念,归纳出两句话: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此为 “心物一元 ”。这个观念同 “了万物由我,明妙觉在身。 ”大家研究看看,拿一句禅宗古代术语来讲: “是同是别? ”
一般人喜欢学禅,说这个悟了,那个悟了,理(道理)上到达,但境界是否到达“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 ”?是个大问题。换句话说,见地与工夫一起到了没有?没有到,那是 “误 ”了!你说心里空空洞洞,没有念头,那很简单,稍稍吃一点带麻醉性、放松精神的药,马上没有念头,那也得道悟了?不是这个道理。
第三个问题:后世称专谈修证做工夫的道家为丹道家(炼丹成仙)。丹道家偏重形而下工夫的求证;儒家偏重形而上的精神。真证了道,是 “宇宙在手,万化由心 ”,宇宙掌握在人的手里,万有的变化由于心念。
我们提出 “了万物由我,明妙觉在身 ”、 “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 ”、 “宇宙在手,万化由心 ”三个观念,大家研究一下,是同是异?最后可说都是一样。
《宗镜录》以禅宗为根本,以般若唯识来陪衬其他诸宗。谈到修证,也就是如何达到明心见性境界。真了的人,注意这个 “了 ”字,不能随便了了。真正明了,道理上悟到,烦恼、妄念、业力也真了了。这 “了 ”真难了,这一了,了不了?怎么了?通常我们跟人吵架,说这件事算了,回头仍说讨厌,还是算不了。
此了真难了, “真了了 ”之后,你才能证到 “万物由我 ”。永明寿禅师写这个文章不是玩弄文字,他是清净的人。
第二句话更严重。明白、真悟了的人,是 “妙觉在身 ”,就在你这个身上。
去年在佛光别院上课,也提到永明寿禅师的话: “我有一宝,秘在形山 ”。我有一宝,藏在哪里?就藏在你身上。每一个细胞,上自头发,下至脚趾,到处都有它,无所不在,所以,不要以为佛家所谈的空,是断见的空。有许多学佛的人讲空,不错,佛法初步是谈空,但是生老病死来了,今天感冒头痛,学佛的空嘛!空掉好了!不要痛,空不掉,那都是瞎吹。为什么空不掉?心物是连在一起的,你真能把身心分开,那差不多已经修成了一半,分开还要把它组合拢来,由分而合,进而超脱,才达得到 “了万物由我,明妙觉在身 ”。换句话说,任何佛法,包括禅宗修证,最后皆以此为标准。达到这个标准,然后才能谈如何求解脱。
可谓搜抉玄根,磨砻理窟,剔禅宗之骨髓,标教网之纪纲。
他说《宗镜录》的著作,是集中了所有经典的骨髓、要点。我们不多讲,但是要注意每一个字,文字太美了!往往文学气韵盖过了思想。
“磨砻 ”是农业社会碾米、麦的工具。 “磨 ”,磨的米麦粉细一点; “砻 ”,磨的粗一点。 “理窟 ”是道理的窟窿,一点一滴雕刻的很精细。
这部著作,挖的是禅宗的骨髓; “教网 ”是形容三藏十二部经典像个网一样,标出了三藏十二部所有佛经道理的纲要。
断惑才能证真?
余惑微瑕,应手圆净,玄宗妙旨,举意全彰。
四六文章,对仗,文字一看就懂,讲佛学,每一个字都是佛学,它的妙处在于那么一个需要逻辑思考和佛学专有名词的东西,他不着痕迹地把它变成文学,美极了!
“余惑 ”就是八十八种结使,一切烦恼、妄想、习气的根本叫惑。小乘佛法 “断惑证真 ”,把断除烦恼,证到空的一面叫道,那是小乘境界。诸位注意!看大家修持的日记,大部分思想还停留在这个境界,烦恼一来怕得不得了,都想去妄念,断惑证真,这是声闻缘觉的思想。然而真要断惑也很不容易。出家人常讲:忙一点就感觉到在忙中用功之难,这就是 “余惑 ”未断。平常给你清净,在山里住茅棚,盘腿打坐,尤其现代人住茅棚,一会儿念头空了、一会儿烦恼来了,一下欢喜、一下烦起来,还是在那里搞运动会。假使心里真的达到空,一定七天、八天、一个月,就算不错了!下山到人世间一忙,定境就没有了。所有的工夫是石头压草、压到的地方不长草,草却从旁边冒出来。
烦恼的根没有断,即是余惑未断,有一点余惑的根没有撤掉,等于白玉有瑕疵,不圆满、不清净。
这些话这么一讲,大家听起来很明白,都觉得对,其实全错了!用我刚才所讲的话来表达佛法,会产生一个很大的流弊,认为烦恼可以断,断了惑才能证真。
错了!烦恼、妄念本身同般若本身一样,是 “非断非常 ”、 “非空非有 ”,这个道理很深刻,我们暂时不介绍,留到后面讲到唯识时再说明,此书对这一点批判的很厉害,说明得很清楚。
“应手圆净 ”,当下就圆满清净。
“玄宗妙旨,举意全彰 ”,这又是要注意的地方,佛法要我们断妄念,去掉第六意识,妄想意念空了,才能证到真如。但这里并没有叫你空念, “举意全彰 ”:必须懂得真正的意之用,体用皆知,完全清楚,不需要放下,当下即证真如。
能摧七慢之山,永塞六衰之路。
什么叫七慢、六衰?这些名词讲义上都有,不再解释,请自行查阅。
(编案:所谓六衰,即指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因为这六尘能损害到善法,故称六衰。至于七慢,出自《楞严经》及伽毗婆沙论,其内容如下:
一、慢:即同类相傲。士,于相似中,执己相似,于下劣中执己为胜。
二、过慢:于同类相似法中,执己为胜;他人胜于己处,执为相似。
三、慢过慢:即他人本胜于己,而执己为胜。
四、我慢:即倚持己之所能,欺凌他人。
五、增上慢:即未得谓得,未证谓证。
六、卑劣慢:即以劣自夸,自己但有下劣少分之能,反自矜夸,别人虽有多分之能,反不如自己。
七、邪慢:即实无德,妄为有德,执着邪见,不礼塔庙,不敬三宝,不诵经典。)
世界上的人,包括我在内,个个有慢心。佛学把慢分成好几种慢,很难讲,通常叫 “骄傲 ”,好听的名词叫 “自尊心 ”。自尊也罢,骄傲也罢,反正都是我慢,都从 “我 ”来的。你说某人好谦虚、好内向、好害羞,没有我慢,没有骄傲可能比表面骄傲的人还要厉害。
许多人学佛出了毛病,工夫不进步,智慧不开,都因为 “贪嗔痴慢疑 ”的慢疑来的。比如我经常告诉许多同学: “为什么不来问呢? ”“我怕老师忙,不好意思麻烦老师。 ”假的!此为我慢,总以为自己会摸索得过去,为什么专靠老师?非冲过去不可。你慢慢冲吧!冲个三万年再来找我,没有关系,我再等你。我说你那么笨啊!有一把老骨头还在,已经吃了几十年苦头,你来问一下,我帮忙你一下,不要走冤枉路,多占便宜呢!再不然翻翻古人的书,古书上都是经验,你偏要我慢。 “没有啦! ”我慢又不承认,就是七慢。这些都是比方。
我慢很容易犯,越是自卑的人越傲慢,凡是傲慢的人必定自卑。没有东西才傲慢,充实的人不会傲慢。口袋带个五十万出门,你敢装成有钱人的样子让人来抢?你一定装得穷兮兮,因为充实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