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无慧修定,盲禅无目,宁出生死也 ”。第三,道理没有搞通,没有真智慧就跑去打坐修定,不管是用哪种方法,都不可能成功。我经常告诉同学们,佛法是个大科学,因此先要把理论弄清楚了再来实证。理论都没有搞清楚就来盘腿,学佛是修行不是修腿,盘上腿就有佛法,放下腿就没有佛法,这就叫做无慧修定,等于盲禅,瞎修而没有法眼,这样就想跳出生死,那是不可能的。
“四、不遵遗嘱,不依念处修道,不依木叉而住,非佛弟子 ”。这第四种过患是同法师的一样,这里不再赘述。
“五、无慧之禅,多发鬼定,生破坏佛法,死堕鬼道 ”。第五,没有智慧就去学打坐修禅。 “多发鬼定 ”得定了没有?是得定了,也晓得些什么事情,也看到一些什么。这就是鬼定,其结果轻一点是神经衰弱、重一点则神通的兄弟就来了而变成神经。这种人活着在破坏佛法,死了则堕在鬼道。
下一页:第六集
第六集
第五十一章 大千眼开好识尘
第五十二章 谁堪与佛共指弹
第五十三章 面目悔向镜底讨
第五十四章 无花休怨春
第五十五章 一瞬光衣送夜穿
第五十六章 远峰不近看
第五十七章 诸仙犹羡凡里闲
第五十八章 落红偏爱作痴泥
第五十九章 光去千里留灯在
第六十章 睛彩吓朦胧
第五十一章 大千眼开好识尘
对于教理不通,光是做功夫,也是一种偏差。并非修禅不对,而是没有智慧的禅,很可能发生鬼定。鬼定就是五阴境界的定,我们对《楞严经》所言五阴境界要搞清楚。再来讲第六种病。
“六、名利坐禅,如扇提罗死堕地狱 ”。佛涅槃后也有位弟子叫扇提罗,打坐工夫非常好,一定好几天,实际上不是定,那叫 “熬 ”定,硬撑来的, “名利坐禅 ”,给人看的。过去在大陆也碰到很多这种情形,记得年轻时初学佛,听到杭州某某庙子有人闭关,那时没看过人闭关,不知闭关干什么?你哟喝了半天进去一下,看了要供养,人坐在里面打坐,四周围着玻璃,给人看的。当时虽然没有深入佛法,却觉得不是味道。
另外还有一件也是我亲眼所见,我经常拿来跟出家同学说笑。抗战胜利,从峨嵋山下来一个和尚,自南京到杭州,抗战八年未到杭州看西湖,第一个愿望,万事不管,先看看西子无恙乎!西湖庙子不多,大家都晓得峨嵋山来了个大和尚,有道,问之不知其名,戴顶斗笠,一天到晚双盘坐在那里,座前铺块毛巾,摆个洗脸盆。晚上回去,嗬!一脸盆的钱。我心里纳闷会是谁呢?一定是熟人。我一去看果然是个认识的和尚,他闭着双眼,我们两个讲话,知道他为盖庙子而来,他问我怎么也到杭州了?我说我家乡在这儿,回来要先跟地头蛇打个招呼,这是玩笑话。我问他搞了多少了,他说不少了。我告诉他赶快回去,他问为什么叫他回四川?我说你再不回四川来不及了!出家人不懂时局变化。这是真实之事,我不讲人名。
然而你说那人没有佛法吗?的确有一点,他是修净土的,我们虽然说说笑笑,开他玩笑,但对他还是很恭敬,他在峨嵋山,的确有一套。峨嵋山有座舍身崖。万丈悬崖,有许多人为祈求父母病愈而许愿从舍身崖跳下去。舍身崖靠西康大云山,西藏人带肉必用布覆盖。否则就被红嘴老鹰叼走。红嘴老鹰专吃人肉,在舍身崖下等人往下跳。这个和尚做了很多好事,在舍身崖没有路走,他想一个人慢慢走下去,有一次一不小心失足滑下去,结果还是没有舍身。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他也不知道,好像有人抬着,到了下面都是大岩石,走了三天路才回本庙,你看多高啊!他还是有一套,盘腿坐在那里,多少有 “名利坐禅 ”之嫌,若真为了名利坐禅,如扇提罗,死后堕入地狱。
入定不易莫陷定难
“七、设证得禅,即堕长寿天难 ”。要注意!这是真正坐禅,虽然没有学理,真坐禅入定绝对可以长寿。不过,在佛法来讲,学佛是求解脱,不求长生不老。佛法讲三灾八难,长寿即是一种灾难,一个人活得老不死是灾难,还有坐禅坐得好, “升天 ”也是灾难,升天福报大,福大即是灾难, “贫穷布施难,富贵发心难。 ”在佛法言,长寿天、福生天、广果天,都是八灾难之一。但话说回来,真能坐禅得定,长寿不是问题,如果诸位只求长寿,要多打坐,此话绝不假。 “设证得禅,即堕长寿天难 ”,假设证得了禅定,便堕在长寿天,三灾八难中之一难。话虽如此,如果你真有本事有工夫到达长寿天,一转而证得菩提而解脱,我并不反对。
“八、如水乳禅,教授学徒,绍三涂种子 ”。譬如念咒子、听声音,以各种各样的工夫,本是权巧方便,却当做是真禅,这是 “水乳禅 ”,牛奶加水,走了样的禅,拿这种方法来教授学生学禅,结果种的是三涂种子,地狱、饿鬼、畜牲下三涂。
“九、四众不沾真法之润,转就浇漓 ”。自己没有真正去作修证的工夫。
律以心戒为宗
律师十过者,一、但执外律,不识内戒;故被净名诃。二、执律名相诤计是非,不识见心苦集。三、然戒定慧相资方能进道,但律不慧不禅,何能进道?四、弘在名誉,志不存道,果在三涂。五、不遵遗嘱,不依念处修道,不依木叉而住。六、执律方便小教以为正理。而障大道。七、师师执律不同,弘则多加水乳。八、不依圣教传授,误累后生。九、四众不沾真法之润,转就浇漓。十、非止不能光显三宝,亦乃破佛法也。
“律师十过者 ”,此 “律师 ”是佛教中戒律的律师,不是法律上打官司的律师。律师所犯的十种错误有:
“一、但执外律,不识内戒;故被净名诃 ”,一般讲戒律的人,只知外形的条例,好比学法律不研究法理学。换言之,不研究法律哲学。例如四书五经、汉律、唐律,乃至宋元明清律是中国的法律哲学,建立在人伦道德上;而《礼记》等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一部大宪法,也是最重要的法理学,所以我经常鼓励学法律的人研究这本书。一般学校念的法律,不是大陆法系就是海洋法系的西方法律系统。我们的法律是参考日本演变而来,而日本则是学西洋法律,吾人自己的汉唐宋元明清所构成的法律系统,则无人研究。把自己的法律系统研究了,再配合礼记和佛教大、小乘的律学,一定是一部非常伟大的法律著作。这是讲到戒律,顺便一提人类道德重整的问题。
那么,他说一般守戒律的只注重外形。譬如吃素,有许多解释,可以说不在戒律范围内,也可以说在戒律范围内,因为生病时可不必,为什么呢?因这些问题是偏于外在的,那研究起来多了!戒律最主要的是内心的起心动念,心灭了,菩萨戒律八万四千法,都不犯,一切都在起心动念,动机有一点错误就犯戒,此是菩萨戒律。拿普通话说, “居心何在 ”。
所以他说一般讲戒律的只晓得执外律而不识内在的戒律,内在没有定力,一起心动念就犯戒。真讲戒律,大乘戒律,妄念不断等于是天天在犯戒,不管什么妄念,甚至善的妄念也已经犯了禅定戒 ——根本菩提大戒。
“故被净名诃 ”, “净名 ”即维摩居士。佛的十大弟子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尊者也被维摩居士诃责。有两个比丘犯戒,其罪应堕无间地狱,两个比丘烦恼得要命,心理受自责自谴的压力快要死了,后来被维摩居士痛骂一顿,连优波离律师也骂过去。结果两个比丘听了维摩居士的话后,当下悟道证得菩提。这是内律的道理,心念的关系。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诤不如共识
“二、执律名相诤计是非,不识见心苦集 ”。只抓到戒律的名相,名即是观念,逻辑的概念;相即是现象,戒律的条文是戒相。他说一般研究戒律的,只晓得抓住戒律外表的名相,因此没有变成守戒,反而在心理上专门观察别人的是非善恶,这本身已经犯了戒。看这个也不对,看那个也不对,那个人眉毛打个结,他为什么不开心 ……,一天到晚观察人家,这是错误的!守执戒律的名相,因而变得 “诤计是非 ”,在是非心上计较。
我经常告诉同学,善恶之心的分辨就是是非。人类社会一切道德教育、法律、法治、民主等等人伦之道,就是明辨善恶是非,这是人道,很好。但是讲形而上道,明辨善恶的观念太厉害,即是非心太切,搞得嗔念太大,并且有许多是执在自以为是的善里,便很有问题。 “厚善薄恶 ”也是一种嗔念,对坏人看不惯,无法包容,没有慈悲心,也是一种错误。
这是戒律内在的范围,真正研究起来非常难,它不像普通人世间的法律,人世间的法律是比较刻板的,碰到了这个行为,以这个行为的事实来做判断;戒律是除了事实,更重进一步追究心理动机。至于佛法究竟的戒律,管你心理善恶是非动机,任何一个动机都是错,都是比量,都是非量,这就严重了!所以说起心动念都是犯戒。
“不识见心苦集 ”,他说只知执著戒律的名相,诤计是非,善恶心分别过激,自己不能反省,执著了见取见、戒禁取见,心理充满了苦。要灭掉一切苦,达到灭道,就得道了。
等持三学心在道
“ 三、然戒定慧相资方能进道,但律不慧不禅,何能进道? ”戒定慧是三位一体的。晓得持戒,持心念之戒;晓得修定,做工夫;晓得参慧,戒定慧三样,平等平等,不可缺一,而且要真诚,不可轻忽。 “才能进道 ”,戒定慧等持,才可以谈进入修道的范围。 “但律不慧不禅,何能进道 ”,光晓得戒律,智慧没有,功夫也不到,如何开悟证道?
“四、弘在名誉,志不存道,果在三涂 ”。动机在标榜持戒,不要等毁谤人家,其实已有毁谤他人的犯意。为了名誉而遵守戒律,真正的动机、发心并不是为修道,这个果报是堕落三恶道。外表看起来是做善事,实际上,善的外形会招来恶果。
“五、不遵遗嘱,不依念处修道,不依木叉而住 ”。不管禅师、法师、律师,三种各异有所偏差,所以我常告诉大家修四念处,不净观、白骨观、安那般那数息,都是四念处的范围,(注:四念处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受念处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不依念处修道,不依木叉而住,不管你修哪一个宗派法门,都是在破坏佛法,不是真正的修道,你看有多么严重!
“六、执律方便小教以为正理,而障大道 ”。戒律没有研究清楚,专门抓住细行来否定一切大行为。这点尤其青年同学要特别注意!不但学佛如此,一个人干事业也是如此。据我自己的经验,人,做任何伟大的事业,有个最大的弱点,喜欢在小事情上表现自己的精明,而且往往喜欢把自己的聪明用在小地方上。因此人很少有大英雄、大豪杰。大英豪小地方他一定知道,不知道那叫大胡涂蛋,不叫大英豪,但是知道了根本不在意,这是最难的,细行都知,而见地、着眼在大处,那才是大丈夫之行。
这句话,请青年朋友注意了!不但学佛如此,就是在世间做一个了不起的人,也应如此!我们读史书经常可以看到 “小人 ”,秦汉以后不大用 “小人 ”,汉朝历史叫 “细人 ”,闽南话也叫 “细人 ”,一点也没错,在小地方计较。我们学做人,尤其学佛,要把心胸、气度放大。不过,我经常有经验,某人本来蛮好,一学佛、一打坐,一下子变得大概跟我一样越来越小了!最后变成 “人扁 ”了!
这里《宗镜录》说不要执律小教的方便,以为是正理而障碍自己的大道,应该在小处要知道,而在大处着眼。
“七、师师执律不同,弘则多加水乳 ”。佛法从佛弟子以后,各个宗派、祖师,戒律规矩每个庙子不同,佛法变成牛奶加了水。 “师师执律不同 ”,每个老师所执戒律不同,虽然在弘扬戒律,若是加进自己主观的意见,那等于掺水入乳。
“十、非止不能光显三宝,亦乃破佛法也 ”。法师、禅师、律师,每一种都有十种毛病。永明寿禅师非常客气,实则从佛说的经典中全部节录下来并不只十点,他老人家已经笔下留情,只列举十点叫我们反省。
永明寿禅师为什么要提出这十种过失呢?因为上面引用《楞严经》直接告诉我们怎么明心见性,从这一段开始,要慢慢告诉我们修持方法以及悟道。
“ 是知若不观心,具如上之大失 ” 。这是永明寿禅师的话。所以要了解,真正修行,若不向心念上观心反照,就会发生上面所讲三十种偏差的过失。
如大智度论云,菩萨摩诃萨,若欲不空食国中之施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讲,走大乘道的人,要不空吃人世间一口饭,你就要研究如何智慧成就、超凡入圣。摩诃即 “大 ”,菩萨摩诃萨翻译成中文即 “大菩萨们 ”。菩萨梵文是菩提萨埵,简称菩萨,中文不好翻译,勉强翻译即是有道、成道、得道者为菩萨。中文刚开始也有翻成大士,后来觉得不恰当,又翻成开士。后来又认为这两个翻译仍不够圆满,干脆音译原文,叫做菩提萨埵。
菩萨摩诃萨假使要不空食人世间一粒米,换言之,没有成道以前,消耗了人世间生活的米粮,都还是欠债,将来要还的。尤其出家有一句话: “佛门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 ”。要想不空食国人的布施,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大智慧成就,要求大彻大悟。
又宝梁经云,若学大乘佛法者,受施主抟食如须弥山,受施主衣可敷大地,如不学者,若未堕僧数,十方无唾地处。
这里讲,你们要修大乘佛法的人,不管在家出家,自己专门去修持,接受别人的布施,受施主的一抟食就有如须弥山那么多。佛法中关于饮食分为好几种。人吃的饭叫抟食,又叫段食,一天三餐,加宵夜四餐,再加点心五餐,若再加喝茶信仰就六、七餐了,分段吃。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印度人吃饭用手抓;新疆人吃抓饭,一手捏起一团饭叫一抟食。段食以外有思食,思想是一种饭食。欲界众生靠段食;天人境界是思食;入定的人吃什么饭?思食,真正入了定,舌识不动,鼻识不呼吸,《八识规矩颂》提到 “眼耳身三二地居 ”,与这个道理有关。佛说修大乘佛法接受人家一碗饭、一抟食的布施,就像须弥山那么多。你要晓得吃一口饭很不容易,那都是社会上许多劳苦功高者的付出,我们才吃得到,你不修道没有成就,欠的都是帐。 “受施主衣,可敷大地 ”,受施主布施一件衣服,甚 “如不学者 ”,修道人不好好学,即使接受一件衣也还报不了,因为这都是社会大众功劳、血汗的成绩,我们凭什么该享受?学佛的人要晓得这个道理,如果你悟了道,可以还,那还的方法很多。
“若未堕僧数 ”,所以出家要真正做一个僧,什么僧?要证果悟道,做个贤圣僧,那可以。不然, “十方无唾地处 ”,换言之,不修行不成道,空过一生,尽管这个世界土地这么大,连吐一口口水那么丁点大的地方,都没有你的份,你非堕落不可。有那么严重!
“无唾地处 ”是佛在印度形容而翻译成中文的文字,假使不用梵文词句翻,直接以中文翻译就是他生来世 “无立锥之地 ”,站都没有你站的地方。换言之,没有人身给你变啦!这块土地你还有资格站吗?没有资格在地球上站,因为你再变出来就不一定是人啦!这都是佛说的,不是我说的,不要搞错了。
学问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