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你就会想睡觉了,而且一睡很昏沉,会睡上好几天。过了两、三天再来找我说,老师呀!糟了!这两天那个东西掉了。实际上,功夫并没有掉,那是空到极点自然回转来的一股力量,就是阳极阴生、阴极阳生的道理一样。这个是境界、是现象,所谓诸行无常,因此是会多变的。这个不是定而是现象,不要把境界、现象当成是定境。人生的境界一定会多变的,比如说,我现在的境界下一步是什么?下台一鞠躬回家去了。这是一定的嘛!为什么这境界来了自己认不清楚呢?有双遮,什么都不知道很清净;可是有时候是双照哦!纤毫的变化都清楚。结果呢?我们都变成了独眼龙,执着单面的清净认为这个境界好。他这个佛法明天就不清净了,因为境界变了,因此又在后悔,后悔的结果就会发脾气,自己对自己发脾气,人家碰一下脾气更大,因为自己的佛法掉了,好像都是你害我的。
佛的爸爸妈妈是谁?
“ 止即佛母 ”,什么叫作佛母?比如说,准提佛母,大家都认为准提菩萨是女的,因为佛母嘛!一定是妈妈。其实般若才是佛母,因为大智慧才能产生佛,故称为佛母。止即佛母,因为定能造出佛来。 “止即佛父 ”,止也可以称做佛父。 “亦即父即母 ”,即成佛的父母,因为因它而出生,这也就告诉了我们止是成佛的正因。
“止即佛师、佛身、佛眼 ”,止是佛的老师,如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修无想定三年、修非非想定三年,再修苦行六年。这十二年中间都在打坐,最后才悟道,而悟的那一刹那并不一定要靠打坐。但是他后来之所以能悟,却是靠打坐渐修而来的。所以,止也是佛的法身的作用,也是佛的眼睛。 “佛之相好 ”,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这些是怎么来的呢?都是从定力的功德来的。 “佛藏 ”,佛的一切智慧的根本是从定中来。 “佛住处 ”,佛最后涅槃是涅到哪里去啊?难道是到馆子去端个盘子就叫涅槃啊!所谓涅槃是佛永远都在那个定中不动。然而当我们称念他的名号时,他可也听得清清楚楚。
“何所不具 ”,得了止,神通、智慧、菩提样样自然具足。反过来说,一天到晚只想得神通、智慧、菩提而不修定,那些就永远只是妄想而不能成就。 “何所不除 ”,得了止就能解除一切障碍。 “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止,是为第一义以止安心。 ”刚才讲的是第一义,至高无上定慧的修法。重点在于要体会到 “照而常寂、寂而常照 ”。 “寂而常照 ”,虽然此心在定中但能做一切的事业。 “照而常寂 ”,尽管在一切事务上,在红尘滚滚中,但此心在定中。要能做到这样才是第一义的于止安心,这是无上大定。
下文接着谈观,止与观是大有差别的。刚刚我们提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寂与照是否就是止观呢?差不多是一样,而中间有很微细的差别。寂照是成果的说法,止观则是寂照过程的说法。换句话说,止观是因、寂照是果。
现在讲到观的方面,观是观察。有些同学说,经典的道理我都听懂了,但是我还是不知道什么是观。现在再说明一次,希望各位用心体会,比如你们打坐,下座后说,老师今天我坐得不好。我说为什么?腿好麻哦!唉呀!心好乱。我问:你知不知道麻?他说:知道呀!心乱时知不知道?也知道呀!这就是观嘛!所谓观就是你看到了。不是眼睛看到而是你知道腿麻、心乱,观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观的作用。但这只是普遍生理及心理层次的观。佛法的观还要更进一步,比如说,我现在觉腿麻得受不了,这种感觉传达到大脑,而有了知觉,脑子知道了,你要观察这个麻到底是脑子晓得才麻呢?还是腿麻?你要好好观察这个麻的作用究竟是如何起来的。这个研究在禅宗就叫做参,教理上就称为观。这是第二个层次。
到了第三层次这样一观,心的本体就是真如,这一念自然就空,这一念空了以后,你知道这一念空了,空空灵灵的,这个境界就是观照,这样就可以进入佛法了。
乱动脑筋与不动脑筋的人
彼人言。止状沉寂,非我悦乐。当为说观。推寻道理。七觉中有择觉支。八正中有正见。六度中有般若。于法门中为主为导。乃至成佛。正觉。大觉。遍觉。皆是观慧异名。当知观慧最为尊妙。如是广赞。是为随乐欲以观安心。
“彼人言,止状沉寂,非我悦乐,当为说观。 ”有一个人跑来说,老师呀!我打坐不行耶!一上座我就想睡觉。止状沉寂,一打起坐来永远是沉默的。这里的寂非涅槃的寂静而是昏迷。而且在沉寂当中,非我悦乐,不喜欢这个沉闷,换句话说,有人不喜欢修定,因为一修定他说容易昏沉。对于这一种人,法师们就要注意不要硬是教他学打坐, “当为说观 ”,教他如何做观想。 “推寻道理 ”,或教他做学问研究经教。因为容易昏沉的人,天生就不用心,懒得动脑筋,根据我的经验,一千人大约有九百五十人是这样子的。
明朝末年顾亭林对于时世很感慨地说,今天的中国南方之士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南方人太聪明了,大伙在一起不是打牌就是玩,从来没有讲过人话。北方之士则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因此对于沉寂的人,不要认为他是个人才,沉默寡言,其实往往是他脑瓜子傻到极点,懒得用心。因此,这时候你的教育方法是如何引起他的兴趣,使他能研究教理,让他在这方面用心。所以佛经的三十七道品中的七觉支里头有择觉支,选择研究佛法。八正道中有正见,六度中有般若度,也就是智慧度,非要用心不可。 “于法门中为主为导 ”,因此智慧的观察在佛法中还是个主体。
修禅宗的人有些说,用心就是打妄想,不用心就好了,因此有许多年轻人字写不好,文章也不学。他说我要学禅呀!因为要做到无妄想,因此不能用心。他以为这就是道。宗喀巴大师说,这样修道,他生来世当心变成老黑猪。
“乃至成佛、正觉、大觉、遍觉,皆是观慧异名。 ”因为你用心去观,去参这个理,所以才有悟。因此,禅宗的名言,疑则悟,小疑小悟、大疑则大悟。比如,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要好好去参,这叫话头,话头就是问题。古人叫做话头,现代的术语就叫找问题,因此学禅要找问题,因为找问题而悟了的叫做观慧。
观也好、慧也好、中国禅宗叫做悟也好,都是同一种东西的不同名称。 “当知观慧最为尊妙 ”。他说,我们学佛的人应当知道,观与智慧在佛法里头为最尊、最妙。很多人学佛不肯用心研究,而光是打坐,在那里痴痴地等待开悟,这是错误的,因此要修观慧。 “如是广赞,是为随乐欲,以观安心。 ”各种经典都广泛地赞叹观慧的重要,因此教育方法,要看他的性向、根器,再想办法诱导他走入智慧的路线,观慧修成此心就安了。
观无碍解脱法门
若勤修观,能生信、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知病识药,化道大行,众善普会。莫复过观。是为随便宜以观安心。
“若勤修观 ”,一个学佛的人若精勤修习观慧,深刻地研究、仔细地反省。 “能生信、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就能产生正信而不迷信,才能得戒,守戒若呆板地照教条做就不对了,而是要用智慧去守。得定生智慧,戒定慧三学圆满了以后才能够得到解脱。学佛是为了求解脱,心里头坏的习惯解脱不了不叫学佛。解脱靠什么?靠解脱知见。 “知病识药 ”,学佛要教导人家也好、要自修也好,要晓得毛病在哪一方面?应该要用哪个方法,自己要认识呀!不肯用心、不肯认识,有些人说,我什么都懂,就是我这个好。像这种人是永远也修不成功的。因为他自己不知道病,也认不清病的来源,也不知道该吃什么药!因此,要清楚自己心理行为的毛病,要知道修哪个法门来对治才有道理。
该修定的时候修定,有时候修定久了会落昏沉,此时就要转出来修观了。 “化道大行 ”,乃至定慧到了以后你的教化大行。 “众善普会 ”,所度的人都是善男子善女人,一切善事自然成就。 “莫复过观 ”,因此要想达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唯有修慧观,把道理研究清楚,这是修观的重要。以这样来教化人,就叫做 “随便宜以观安心 ”,就是占了便宜了,这样你就得了喜乐、很快地成就。
观能破暗。能照道,能除怨。能得宝。倾邪山。竭爱海。皆观之力。是为随对治以观安心。
“观能破暗 ”,智慧一观照就破除了黑桶的黑暗,自然内在就发光了, “能照道 ”,能照菩提大道。 “能除怨 ”,观慧一来心里头会发慈悲心而做到怨亲平等。心里头若有怨气、闷气,智慧一观,就发现这样不对,原来我被这个境界给困住了,当下风停影歇,云开月淡了。因此,观能除怨。 “能得宝 ”,得智慧之宝。 “倾邪山、竭爱海 ”,倾倒了邪见之山,竭干了爱水之海。 “皆观之力 ”,都是观慧的成就。众生有哪一种烦恼,就用哪一种观行来修持对治而成就的,就叫做 “随对治以观安心。 ”
第六十章 睛彩吓朦胧
上次讲到 “观 ”方面的修持,最后一句是: “观能破暗,能照道,能除怨,能得宝,倾邪山,竭爱海,皆观之力,是为随对治以观安心 ”。
接下来又转入另外一个主题。
若观法时不得能所,心虑虚豁,朦胧欲开,但当勤观开示悟入,是为用第一义以观安心。
如果在修止观的观法时,不能分辨能、所。所谓止观就是在定静的境界中所发出的慧观 ——智慧的观察,以现代语言来说,就是研究或者正思维。这个智慧的观察 “不得能所 ”,不晓得是哪一种心所起作用?譬如我们现在在讲话,大家在听话,一边听话,一边还在看,而且脑子在思想,这是心所,心所起的作用。换言之,以新词来表达,就是心的动向,或者心的动态,也可以说是意识的动态。
那么,心理意识的作用,是谁使它动?怎么会去想?我们静坐或睡眠时,没有任何外来的因素,突然起了一个特殊的想法,这个特殊想法的现象是心 “所 ”;是谁叫它去想?它怎么会想?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心的 “能 ”。拿现代话来说,就是意识思想的根源从哪里来?这是心的能所二者之分别。
所以,修观法时,对心的意识作用 “能、所 ”两者分不开,搞不清楚它的来源,就会有 “心虑虚豁,朦胧欲开 ”的情状。心里思想、思虑这种作用没有调整好, “虚豁 ”,感觉上有点空空洞洞的样子,好像清净,又清净不下来。有些人学佛学得很狂,空啊、有啊,这些理论讲得头头是道,叫他修持,定住吧!他定不住,坐在那里虚虚幌幌。像这一类就是 “朦胧欲开 ”,形容得非常好!心理上迷迷糊糊,你说他睡眠吗?不是睡眠;入定吗?又不是入定,有点迷迷糊糊、懵懵懂懂,又好像懂得很多的道理。 “欲开 ”,心境好像要开阔、打开了!这种现象,在普通一般学佛修持做功夫的,往往会狂妄地认为自己对了,道理也通了!实际上全不对,完全是个假象,为什么说不对呢?这也是人心理意识的一种形态,构成了一种状况,与明心见性、证得菩提毫不相干。
法华经的旨趣
所以在这个时候,唯一的法则是 “但当勤观开示悟入 ”,要研究再研究,思考再思考,精勤地用观慧以达到开示悟入。学过佛的都把 “开示 ”变成一种口头语,碰到法师或善知识,就请开示开示。 “开、示、悟、入 ”四个字是《法华经》上的道理,所谓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四个道理是不同的。
“开佛知见 ”,譬如把佛学道理搞得很通,突然心境豁然开朗,禅宗讲开悟了、明心见性,心境豁然打开,到这个时候,人自然达到无身心的感觉,甚至连物质世界的感觉都没有,一片空灵,这是意识上的。不是意识上,就是另外一个境界,大家没有经验,无法体会。好比大家吃过红薯稀饭,我说红薯稀饭好吃,你们一听就懂。但现在讲禅的初步开悟,只好加上形容告诉大家,只能讲到这里,因为大家没法懂。
怎么样是 “示佛知见 ”?表示的确有,真空真懂了,但不是理论上的知道,而是证得。以我们这个生命,生理与心理整个身心都投进去,证到那个境界。证到空,还只是一半,要证到有。譬如真有西方极乐世界这回事吗?有位大菩萨说有啊!手随便一按,马上看见了,比电视还快,这是比方。你说真空怎么样妙有?妙有马上要呈现到身心上来,呈现到自己心境界的范围中来,这是 “示佛知见 ”。
“悟佛知见 ”、 “入佛知见 ”,在道理上像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豁然开朗,领受诸佛的智慧,这是悟佛知见。有时悟到了并不就是成功,还要证入这个状况,入佛知见,证到同佛一样的境界。佛说一切众生皆是佛,他成佛,你也成佛,同他一样,谓之 “入佛知见 ”。
开、示、悟、入是《法华经》所说学佛的四个基本步骤,它的程序并不一定是开在第一、示在第二、悟在第三、入在第四。它没有一定的次第程序,我只是方便提出以这个程序来作说明。
讲了半天说明开示二字的意思,以后不要认为这是佛教的规矩,把向人请教问题说成开示,那就成了口头语,有时听多了就烦,常有人跑来要我开示,唉!怎么脑筋变成佛油子了!把佛学的术语滑里滑气地引用,好像在西门町贩卖东西,三块钱、两块钱叫卖,学佛也变成这样,很讨厌!
他说,当我们清净修持达到这个境界,却不能真正悟入时,应该勤修观行,真正求证到开示悟入的境界。那么,这样的修持学佛叫做 “是为用第一义以观安心 ”,至高无上的法门,没有第二。我们看最后这段观行的结论,是智慧观行的成就,观是慧观。
接下来是这一节的总结论。
是为八番为法行人说安心也。
番就是反反复复, “止 ”相对的有八种; “观 ”相对的也有八种,止观正反相对各有八种。
“法行人 ”就是喜欢做功夫求实证的人。他告诉我们安心法门,如何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没什么了不起,安心最难,真到了安心就成佛。
几种教育的根本学说
接下来又转入另一个主题: “明辨利钝 ”。学佛的人是利根或钝根?要分别清楚。这一节可以说是《宗镜录》搜集了对法师们的教授法,掌握教育的法则,使我们了解如何去教育一个人。这些教育法则也同时提醒大家注意,可以用作功夫和体会自己心理作用的参考资料。这里有很多与教育心理学、人事行政管理、性向问题、人性分类、心理分类 ……,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有关的资料。不过都是古文,文字简洁,如果用现代白话文字分析,每一段都可以作发挥。
复次人根不定,或时回转,萨婆多明转钝为利,成论明数习则利,此乃始终论利钝,不得一时辩也。
永明寿禅师引经据典,把大藏经中好的东西都摘录下来。他说,关于修行,要怎么样修定修慧?如何能够入定?前面讲过止观,其次第二个问题论及 “人根不定 ”的问题。人的根性没有一定。
依照小乘的理论,人的根性是一定的,《楞伽经》也指出,一切众生有五种根性,其性向从出生时就差不多已经定型。换句话说,笨人就是笨人;聪明就是聪明;喜欢文学的就是喜欢文学;喜欢数学的就是喜欢数学。世间法叫 “天才 ”的人,以佛法来讲,是前生带来的种子,阿赖耶识种子的根性,在出生时就确定了。一个人后天的修行,或者我们这一生的修行,能够改变得了前生的习惯、根性,那就是成功的人,可以证果成佛。绝大多数人的根性改变不了,明知是空,空不了;明知不能发脾气,到那时候脾气又来了;明知不能啰嗦,到时候又啰嗦了;明知要多说两句话,到了节骨眼,讲半句话又咽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