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一师不许作止,专在于观,引偈云: “ 止止徒自止,昏暗无所以;止止即是道,观观得会理。 ”
又有一派专门研究佛教经典理论、搞思想的,自己不会打坐,也不许人家学打坐。 “专在于观 ”,专门注重搞学理,以观慧来修道。他们也引用前辈大师的偈子, “止止徒自止 ”,何必在那里打坐熬腿呢?坐了半天可怜兮兮,搞得腿子酸胀发麻,而且越来越没有记忆力, “昏暗无所以 ”,越来越昏头,智慧不开。 “止止即是道,观观得会理 ”,这个 “止止 ”不是赞叹止,而是叫你停止修止,不要修定,只要观察自己能观的智慧之性,透那个理,理一透就成道了。
教育的原理
两师各从一门入,以己益教他,学者不见意,一向服乳,浆犹难得,况复醍醐?
永明寿禅师作了一个公平的论断。他说这两派的主张,各从一门而入,创宗立教的人本人修持都对。因为他的性向从一条门路进入,他在这条路上得了好处,遂 “以己益教他 ”,自己得到了利益,也叫学生非走这条路不可。注意哦!在座青年同学有在外面当老师的,或者学教育的特别注意!教学生用一个法门,走一条路线是不能成就学生的,有些学生性向不同,教育方法就要改变,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个人成就,如果用一个呆板的方法,那根本违反教育的原理,好比杀人不用刀。犯了杀戒,应该判死刑,拿佛法来讲是 “杀人慧命 ”。所以教育方法绝不能呆板、普通教育也是如此,甚至家庭教育也一样,研究对方。怎么样才能使他接受得快,成就得快。如果把自己得益的路线法门,教人家也依样画葫芦,没有用。
我经常跟同学讲我很生气,到现在还找不到一个好学生。同学说: “老师,学你学不到。 ”我说: “那完了,你学到我又怎么样?充其量同我一样,到老了还在卖嘴巴,一点用也没有。再说,你学到我,已经比我迟到几十年,你跟不上来,老是在屁股后面跟,对吗? ”一个好学生要超越老师;老师找学生就要找会跳的,当然,乱蹦乱跳、胡闹捣蛋的,那个叫调皮学生,不是超级的,没用。
所以教育的方法,不要以自己得到的利益,教人家依照自己的路线走,这是讲做老师的方面的。那么,做学生方面呢? “学者不见意 ”,大部分学生素有崇拜性、尤其小学生最崇拜老师,老师被塑为具有权威性的人。我的经验很多,一生不上此当,你们也可以学学我,人被人家一叫老师,一恭维,你已经入土了。几声老师,看到你那个恭敬的样子,一叫就把你活埋,那是谋杀人不花本钱最好的方法,给你恭维一番,你自己就昏了头,越觉得自己伟大。千万不要受人家恭维礼拜,那是最上当的事。可是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也有天性上的缺陷,因为始终找不出自己要走的道路,就是拿老师所教的照样画葫芦,这是当年老师教的,老师教错了,他也辩解是在老师那里听的,那真是没办法!他自己 “不得意 ”,自己没有思想,不得到意的境界, “学者不见意 ”,不见到智慧从自己意识发出来。所谓老师是什么?我经常比喻,是做钥匙的锁匠,老师不过是个匠人。这把钥匙坏了,另外打一把,开门还是要自己来。一开,脑子智慧开发了。锁匠可以为你打造钥匙,智慧之门要你自己套进去开启,如果靠锁匠开,那你是笨蛋一个。
学者,当学生的要 “见意 ”,要自己见到意识智慧的境界。因为学生自己没有智慧,光是盲目迷信地接受, “一向服乳,浆犹难得,况复醍醐? ”等于小孩光吃母亲的奶,母亲营养不良,挤出的奶水如清水,连奶浆都得不到,何况醍醐?从品质最好的牛奶、羊奶中再提炼精华奶油叫醍醐。他说我们同小孩子一样,如果学的人自己没有智慧,光喝妈妈营养不良的奶水,没有用。
吃饭不知粥,呆!
若一向作解者,佛何故种种说耶?
这里提出假定问题,如果人完全靠自己的智慧,有些人蛮聪明,妄作聪明的又不对了!妄作聪明非真智慧,可是他的鬼名堂特别多,脑子灵光得很,各种事物都会说出道理。我们从小听一句话: “世界上歪理千条;正理只有一条。 ”正理一条难找;人走歪理的多,灵光一出来,歪理就出来。假使智慧靠自己生出,那么歪理也是智慧,当然,在智慧立场讲,歪理也叫智慧,不过要加一个姓,叫歪智慧,不能证菩提道果。
如果这些人一向只以一个见解为对,那佛何必用种种方法来说呢?他答复:
天不常晴,医不专散,食不恒饭。世间尚尔,况出世耶?
这个道理很简单,等于天气不会永远晴,也不会永远雨天。你看天地宇宙的变化,你就知道自己用功的方法是不是呆板的。很多同学在这里学了很久修持的方法,常常让我碰到头痛的事,有人会问: “老师啊,我要去闭关修持啦!你看我要用那个法子呢? ”唉呀!我真想讲: “最好回到你妈妈那里去吃奶吧! ”这个修持道理,所有的方法都给你了,你自己要晓得调整变化,天无常晴也无常雨,一切修行的方法,可以说都是调心的法门,都是厨房里的佐料,今天要吃咸一点,酱油、盐都有;明天要吃甜一点,白糖、蜂蜜都可以。
你一定要每天吃某样菜,不但胃口倒了,也把胃吃坏了。修持道理也是这样,所以说 “天不常晴,医不专散 ”,高明的医生不会只开药粉,而且会视病情的发展调配处方。因为假定药吃了有效果,病情减轻,份量就要减,或者病情发展到另一个叉路,发现另一种病症,又必须变换药方对症下药。
譬如有位同学今天来了,我说你事情多,元气不够,稍稍吃一点补药,不过看你有风,吃一点驱风的药。他问这两样合着吃可以吗?可以啊!因为刚刚开始只有现象,风寒在表没有深入,一方面把风寒赶出去,一方面也把元气培养出来。如果风寒进入身体内部,你不先驱风寒,而吃下补药,重病一场,等于土匪进门,你把门锁住,那就完了!
“食不恒饭 ”,每天都要饮食,但不一定天天吃饭,有时面食,有时稀饭。 “世间尚尔 ”,世间法所讲也经常如此。 “况出世耶 ”,何况我们修出世法的人。这句话特别注意!学了那么多佛法,修出世法,自己要知病调方,晓得因时因地转变。
今随根随病回转。自行化他有六十四。
上面所讲止观的道理,告诉我们在教育时,要随着不同的根器,针对各种不同的毛病,反复对治指导,乃至自己修行或教化他人,有六十四种法门。我们要晓得转变。
若就三番止观,即三百八十四,又一心止观复有六十四,合五百一十二,三悉檀是世间安心。
从前面一直讲下来,都是天台宗修止观的法门。由止观随着根器转变,综合其差别的方法有那么多。我们随时要晓得调整。 “悉檀 ”,勉强解释即是各种境界、法门,能成就众生者。佛法讲四悉檀,前三悉檀:世界悉檀、各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属世间安心之法,后一悉檀:第一义悉檀,属出世安心方法。
世医所治瘥已,复生一悉檀是出世安心。
修行的方法同世间的医生治病一样,修行是医治众生的心病。 “世医所治瘥已 ”,世间的心病医好了, “复生一悉檀 ”,才能修出世间法。
这一段也要特别注意!佛法通常讲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道,实际上真正的佛法是讲五乘道,先从人乘修起,譬如十善业道等等。人乘道修好,才修天乘,儒家说天人合一。天人乘道修好,才能进一步谈出世间法,出世阿罗汉、声闻,再翻一个身,可以修更进一步的出世法,超过阿罗汉、声闻,属于缘觉。最后才是菩萨道。所以要谈修持,必须把世间的人道先修好,基础稳固,世间法安心做到了,才能再谈出世间安心。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特别提出,我们都晓得学佛最难的是安心法门,能够安心就成佛。世间的安心做不到,一上来就想求出世间的安心,那就是孟子所说的 “缘木而求鱼”。
止观能开佛秘藏
如来所治毕竟不发,世出世法互相成显,若离三谛无安心处,若离止观无安心法。
强调天台宗的道理。 “所治 ”,不是政治的治,而是刚才所说的调心,有时候讲修养也叫治心,此心最难治,人人能把自己的心治理好,就是儒家《大学》的道理,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从诚意下手,先修自己的意识。心念如何安?治心非常难,所以说佛所讲的治心法门 “毕竟不发 ”,这是个秘密的谜语,佛所用至高无上的治心法门是哪一种?般若吗?还是《金刚经》上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用这个治心吗?还是念佛?听呼吸?都是佛说出的法门。那么,如来、一切成佛的人,他自己顿悟的那一下,是个什么方法? “毕竟不发 ”,是个大秘密,毕竟没有讲出来。所以佛说法四十九年,说他没有说一个字。那么这个秘密什么人揭发过呢?中国禅宗六祖慧能揭发过一次,当他得了衣钵逃回广东的路上,后面追来一位军人出家的惠明和尚,六祖将衣钵放在岩石上,惠明欲取衣钵而不动,他是个大将军,武功很高,一件衣服、一个钵拿不动,是何道理?这下,他放下了,向六祖求道。悟道以后还问六祖,师父传给我的法还有秘诀没有?六祖说有啊!在哪里?在你那里啊!不在我这里,你问的那个就是。就是 “我有一宝,秘在形山 ”,就在你身心上。所以佛到最后说不可说,不可说,无话可说;维摩诘居士最后堵口,把嘴巴一闭,文殊菩萨说:这是真说。
因此说 “如来所治毕竟不发 ”。那么又如何去进行佛的教育法呢?
“世出世法互相成显 ”,要想学佛成功,应该先从做人学起,人都没有做好,所成之佛不晓得是什么佛?那当然非人佛,佛本来非人,那是超人。佛法再三告诉我们,学佛从学做人开始,万丈高楼平地起,做人没有做好而能做好佛,那很奇怪!无此理,无此事。世法、出世法互相成显,两者互为因果。换句话说,人做好了,不要修道,本来就是修道。中国话 “修行 ”两个字,以现代话解释,先从修正心理行为做起,人事都没有处好而妄谈学佛?那正如明朝末年一位名士龚自珍所讲的一句话: “人生三件事,不是自欺、欺人,就是被人欺。 ”那就不是学佛,是学自欺法。
诸位学佛的青年朋友特别注意这八个字: “世出世法,互相成显 ”,世间法与出世法是互相完成、互相显露的。 “若离三谛,无安心处 ”,这八个字强调天台宗,天台宗的三止三观也叫三谛观,即空、假(有)、中。初步修持先求妄想清净,不能说妄想没有,仿佛证到空的一面,这个空,况且大家没有做到,假定做到有一点空的境界,那也不是空,是假的,是你意识上的空,所以呈现这个空。当你证到空的境界,一念不生。有时候少数同学有几回经验,但这个经验不是修持到达,我经常说这是瞎猫撞到死老鼠,碰上的,有时身心都空了,但是那个空还是意识境界。而且光守空,在空里住久了以后会变成昏沉,无明的阴境界,这时要赶快修有(假)观。或者先从假观来,譬如大家闭起眼睛妄念不停,这个妄念是假的,本来空,不要你去空它,想留、想追也追不到,比男女青年同学谈恋爱还难追,不相信你追追自己的妄念看!
随便提一个问题,你昨天早上第一个念头想什么?影子都跑了!刚才你进这个门以前念头想什么?早没有了!妄念本身是假的,它自性是空的,所以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念一句佛,一句咒,或有个境界光明,这些执有都不是道;落空也不是道。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中观才对。天台宗讲三止三观,禅宗讲 “离四句,绝百非 ”,一切都扫,不扫也扫,无可扫处,所以不扫,那么可以勉强说四段。
所以永明寿禅师说 “若离三谛无安心处 ”,天台宗强调,我们修安心法门,只有走三止三观的路线,才能够到达。
第六十五章 红尘送色涤眼青
若心安于谛,一句即足,如其不安,巧用方便令心得安。
此心能够安定,那么一切佛说的道理都是多余。佛所说无非要使你求得安心,假使随便用什么修持方法,而此心还是不能安呢?那你就要留意上面所说的各种法门,要晓得如何调伏此心使它安定。此心安,谓之第一步。
一目之罗不能得鸟,得鸟者,罗之一目耳,众生心行各各不同,或多人同一心行,或一人多种心行,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如为多人,一人亦然。
“一目之罗不能得鸟 ”,罗就是打渔的网,网罗,由很多洞眼连结成一张大网。只有一个洞的网抓不到鸟。 “得鸟者,罗之一目耳 ”,但是能捕抓住鸟的就只是一张网的一个洞眼,它能把鸟头套住。如果你认为下次不要浪费那么大的网,只要用绳子圈一个洞,鸟就会飞过来,那是不可能的。同样的,修持方法用对了,我经常比喻,就像电灯的插头,插对了就灵光,但是你要多准备一些插头放在那里,这个方法不对,换一个地方插插看,一下插对就行了!
我相众生相
下面是进一步的申诉。众生心性各各不同,研究心理学、行为科学,乃至政治哲学、社会学各方面都用得到。他说一切人的心性,心理的行为、思想、情感、脾气各各不同,所以中国人有句老话: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人的面孔没有一个相同。我们年轻时经常想这些事,觉得很奇妙!上帝也好,菩萨也好,阎王也好,造人的仓库不晓得有多少五官的模型?怎么能每一个都不同!有时候年轻同学问我怎么那么瘦?我就反问他怎么那么胖?我说我大概出来投胎的时候,跑得太快,管它呢!临时来不及选择,拿个瘦的、小的,好背得动,一套就跑来了。再想想看,人的五官也好奇怪!鼻子蛮好的,偏要歪一点或拱一点,我说大概上帝造人的模型造烦了,乱捏一把就丢在那里,摸错了随便摸一个套上去就不对了!
所以人的心性也与人的面孔一样,没有一个相同。因此当一个老板或者做一个主管的要知道,如果要求部下心性完全相同,那是自己昏了头!人的心性没有一个相同。
接下来又更深入地分析。
“或多人同一心行 ”,或者很多人在某一点思想上相同,那么这一班人就变成好朋友。还有呢! “或一人多种心行 ”,心理学上,有一种人是变态心理,一下晴,一下雨,情绪好,高兴起来,不晓得有多好、多慈祥!一下子脾气来了,连脸上的神经、肌肉都像要杀人的样子。一个人有多种的心性,是嘛!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种心性,爸妈一叫,笑嘻嘻地走过来,回过头来马上对弟弟说你凶什么?人的心性一秒钟就有很多变化,我们检查自己也是这样,心理行为有这样可怕,所以说一人多种心性。
“如为一人,众多亦然 ”,在心理行为上,我们要检查自己,学佛就是要反省、检查自己。由这个原理了解一个人以后,同时也了解天下人。
“如为多人,一人亦然 ”,或者观察别人,譬如一个主管或带兵带惯的人,地位高的,手边有几十万人,那你看了人生应该悟道,各种样子都有。我的经验是最好在夜里到营房观察士兵的睡相。在战场上看到死人不觉得可怕,看活人睡觉最可怕,歪嘴呲牙翘鼻,有些人蹬起腿的 ……,各种怪相,大概一个人看过千百人在夜里的睡相,我觉得会悟道,原来人这部机器是这个样子!白天都蛮好看,笑嘻嘻的。据我的经验,人最可爱的是两种时候,笑的时候很好看;哭的时候也不错,就是不哭不笑的时候最难看。
还有一种难看的时候,我经常不敢抬头看人吃饭,人很可怕,手里拿着一双筷子,这个动作好像要把什么东西都塞进去。而且眼睛盯着桌上的菜 ……看了真要悟道。要观察多人,人看多了就悟到 ——人 ——我,原来也是这样,然后就会觉得自己非常丑陋。我记得年轻时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