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24-本草崇原-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子诸名。雄者脐长,雌者脐圆,腹中之黄,应月盈亏,其性多躁,引声 沫,至死乃已 
霜降前食物,故有毒,霜降后可食。) 
今人以蟹为肴馔,未尝以之治病,唯面有漆疮,多用蟹黄敷之。 

卷中本经中品
蟹壳(附)
内容:烧存性,蜜调,涂冻疮及蜂虿伤,酒服治妇人儿枕痛,及血崩,腹痛,消积。( 
《本草纲目》附。) 
今外科多用蟹壳,捣细筛末,为铁箍败毒散。大抵蟹壳为攻毒散风,消积行瘀之用。学 
者以 
意会之可也。 

卷中本经中品
蚱蝉
内容:气味咸甘寒,无毒。主治小儿惊痫,夜啼,癫病寒热。 
(蝉者总名也,其类不一。二三月即先鸣,小而色黑者,名 母,今浙人谓之蛮虫。五 
月始 
鸣,大而色黑者,马蜩也。《毛诗》∶五月鸣蜩。《月令》∶仲夏之月,蝉始鸣即是。此种 
今浙人谓之老蝉,土音讹为老潜,又谓之蚕蝶。《本经》所谓蚱蝉者,正此蝉也。今时药中 
所用蝉蜕亦是此蝉之蜕。其头上有花冠者,曰冠蝉,又曰蜩螗。《毛诗》∶如蜩如螗是也。 
小而色青绿者,曰茅蜩,又曰茅 ,今浙中谓之蜘 。秋月始鸣,小而色青紫者,曰蟪蛄。 
《庄子》∶蟪蛄,不知春秋者是也。未立秋以前喑而不鸣,先谓之哑蝉,又曰喑蝉。入秋而 
鸣,时天候渐寒,故又谓之寒蝉,又曰寒蜩,又曰寒 。《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即 
是此种。其余颜色少异,音声略殊,尚有多名,形皆相似。方首广额,两翼六足,升高而鸣 
,鸣不以口而以胁,吸风饮露,溺而不粪,三十日而死,古时用蝉身,今时只用蝉蜕,不复 
用身。) 
蝉感秋气而生,应月周而去,禀金水之气化也。金能制风,水能清热,故主治小儿惊痫。 
昼 
鸣夜息,故止小儿夜啼。水火不交,则癫病寒热。蝉禀金水之精,能启下焦之水气,上合心 
包,故治癫病寒热。 
(蚱蝉生于夏月,寒蝉生于秋时,今概谓蝉感秋气而生,禀金水之气者,恐未是缪。仲 
醇曰 
∶蚱蝉禀水土之精,风露之气化而成形。其鸣清响,能发音声。其体轻浮,能出疮疹。其味 
甘寒,能除风热。其性善蜕,能脱翳障,及女子生子不下。) 

卷中本经中品
蝉蜕(附)
内容:气味咸甘寒,无毒。主治小儿惊痫,妇人生子不下。烧灰水服,治久痢。(《别 
录》附。) 
(李时珍曰∶凡用蜕壳,沸汤洗去泥土、翅足,浆水洗过晒干用。) 
古人用身,后人用蜕。蜕者,褪脱之义。故眼膜翳障,痘 不起,皮肤隐疹,一切风热 
之证 
,取而用之。学人知蝉性之本原,则知蝉蜕之治疗矣。 

卷中本经中品
白僵蚕
内容:气味咸辛平,无毒。主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 ,令人面色好,男子阴痒 
病。 
(蚕处处可育,而江浙尤多,蚕病风死,其色不变,故名白僵,僵者死而不朽之谓。 
《乘雅》云∶今市肆多用中温死蚕,以锻石淹拌,令白服之,为害最深。若痘疹,必燥 
裂黑 
不可不慎也。) 
僵蚕色白体坚,气味咸辛,禀金水之精也。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金能平木,故主治 
小 
天运环转,则昼开夜合,故止小儿夜啼。金主肃杀,故去三虫。水气 
主灭黑 而令人面色好。金 
能制风,咸能杀痒,故治男子阴痒之病 
蝉蜕、僵蚕,皆禀金水之精,故《本经》主治大体相同。但蝉饮而不食,溺而不粪。蚕 
食而 
不饮,粪而不溺,何以相同。《经》云∶饮入于胃,上归于肺。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是饮 
是食虽殊,皆由肺气之通调;则溺粪虽异,皆禀肺气以传化矣。又,凡色白而禀金气之品, 
皆不宜火炒。僵蚕具坚金之体,故能祛风攻毒。若以火炒,则金体消败,何能奏功。后人不 
体物理,不察物性,而妄加炮制者,不独一僵蚕已也。如桑皮炒黄,麻黄炒黑,杏仁、蒺藜 
皆用火炒。诸如此类,不能尽述,皆由不知药性之原,狃于习俗之所致耳。 

卷中本经中品
原蚕砂(附)
内容:气味甘辛温,无毒。主治肠鸣,热中消渴,风痹,隐疹。(《别录》附。) 
(原蚕,晚蚕之母蚕也,故名原蚕,在头蚕之前先养数百,出蛾生子,俟头蚕茧后,然 
后育 
此子,为二蚕。是原蚕先得桑叶始发之纯情,故去风、清热、续绝之功最大,此砂极少。日 
华子释原蚕为晚蚕,此误释也。原蚕砂难得,今医俱用晚蚕砂。夫晚蚕即原蚕所育之二蚕也 
,与其用原蚕所育之二蚕,不若竟用头蚕之砂矣。品虽闲冷,不可不知。 
(按∶《周礼》有禁原蚕之文。郑康成注云∶原,再也,谓再养者为原蚕,自古已然。 
隐庵 
未的,古人于蚕蛾、蚕砂俱用。晚蚕者,盖取其得夏时火令深耳。) 

卷中本经中品
樗鸡
内容:气味苦平,有小毒。主治心腹邪气,阴痿,益精强志,生子好色,补中轻身。(樗音 
话。) 
(樗鸡出梁州、岐州、汴洛诸界尤多。生樗树上,形类蚕蛾而腹大,六足、重翼,外一 
重灰 
黄有斑点,内一重深红,五色相间。有一种头翅皆赤者,名红娘子。今樗鸡未之用也,而红 
娘子间有用者。) 
樗鸡生于木上,味苦色赤,禀木火之气化。主治心腹邪气者,禀火气以治心,禀木气以 
治腹 
也。益精强志者,水火相济也。生子好色者,木生火也。补中轻身者,火生土也。 

卷中本经中品

内容:气味咸寒,有毒。主治心腹寒热洗洗,血积症瘕,破坚,下血闭,生子大良。( 音 
蔗。) 
( 虫《本经》名地鳖。《别录》名土鳖,以其形扁如鳖也。又名簸箕虫,亦以其形相 
似也 
。陆农师云∶ 逢申日则过街,故又名过街。生人家屋下土中湿处及鼠壤中,略似鼠妇而圆 
,大寸余,无甲有鳞。李时珍云∶处处有之,与灯蛾相牝牡。) 
《金匮》方中治久病结积,有大黄 虫丸。又治疟痞,有鳖甲煎丸。及妇人下瘀血汤方 
并用 
用之。乃攻坚破积,行血散疟之剂。学人以意会之可也。 
虻虫 气味苦,微寒,有毒。主逐瘀血,破血积坚痞,症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 
(虻虫一名蜚虻,大如蜜蜂,腹凹褊,微黄绿色,牲啖牛马血。) 
虻乃吮血之虫,性又飞动,故主逐瘀血积血,通利血脉、九窍。《伤寒论》∶太阳病,表 
不 
解,随经瘀热在里,抵当汤主之。内用虻虫、水蛭、大黄、桃仁。近时儿医治痘不起发,每 
加牛虻,此外未之用也。 

卷中本经中品
蛞蝓
内容:气味咸寒,无毒。主治贼风 僻,跌筋,及脱肛,惊痫,孪缩。(蛞蝓音阔俞。) 
(蛞蝓即蜒蚰也,大者如人手指,肥泽有涎,头有二角,行则角出,惊之则缩,以其身 
涎涂 
止。) 
蜒蚰感雨湿之气而生,故气味咸寒。主定惊清热,解毒输筋。寇宗 曰∶蛞蝓能解蜈蚣 
毒。 
近时治咽喉肿痛,风热喉痹,用簪脚捡之,内入喉中,令吞下,即愈。 

卷中本经中品
蜗牛(附)
内容:气味咸寒,有小毒。主治贼风 辟, 跌,大肠脱肛,筋急,及惊痫。(《别录 
》附。) 
(蛞蝓,蜗牛一种二类,背负壳者,名蜗牛,无壳者,名蛞蝓,主治功用相同。) 
蜗牛一名蜗嬴,感雨湿化生而成介虫之类,气味咸寒,能清热解毒。甲虫属金,能去风 
定惊 
。大肠属阳明,寒则收缩,热则纵驰,故主治如此。 

卷中本经中品
露蜂房
内容:气味甘平,有毒。主治惊痫螈 ,寒热邪气,癫疾,鬼精蛊毒,肠痔。火熬之良。 
(蜂房是胡蜂所结之窠,悬于树上,得风露者,故名露蜂房,乃水土所结成。大者如瓮, 
小 
蜂房水土结成,又得雾露清凉之气,故主祛风解毒,镇惊清热。仲祖鳖甲煎丸用之,近 
医用 
之治齿痛,褪管,攻毒,解毒,清热祛风。学人以意会之可也。 

卷中本经中品
乌贼鱼骨
内容:气味咸,微温,无毒。主治女子赤白漏下经汁,血闭,阴蚀肿痛,寒热症瘕, 
无子。 
(乌贼鱼生海中,形若革囊,口在腹下,八足聚生于口旁,无鳞有须,皮黑肉白。其背 
上只 
生一骨,浓三四分,两头小,中央阔,色洁白,质轻脆,如通草,重重有纹,以指甲可刮为 
末。腹中血及胆正黑如墨汁,可以书字,但逾年则迹灭,唯存空纸尔。其骨《素问》名写 
骨,今名海螵蛸。) 
乌贼骨禀金水之精,金能平木,故治血闭肿痛,寒热症瘕。水能益髓,故治赤白漏下, 
女子 
无子。《素问》∶治年少时,有所大脱血,或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病名 
血枯,治以四乌 骨,一茹 为末,丸以雀卵,大如小豆,每服五丸,饮以鲍鱼汁。 

卷中本经中品
文蛤
内容:气味咸平,无毒。主治恶疮蚀,五痔。 
(文蛤生东海中,背上有斑文,大者圆三寸,小者圆五六分。沈存中《笔谈》云∶文蛤 
即今 
吴人所食花蛤也,其形一头小,一头大,壳有花斑者是。《开宝》、《药性》有五倍子,亦 
名文蛤,乃是蜀中盐肤子树上之虫窠也,以象形而称之,与水中所产文蛤不同。) 
蛤乃水仲介虫,禀寒水之精,故主治恶疮蚀。感燥金之气,主资阳明大肠,故治五痔。 
五痔 
解,见黄 条下。 
《伤寒太阳篇》曰∶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若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 
弥更 
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文蛤五两为末,每服方寸匕 
,沸汤下,甚效。文蛤外刚内柔,象合离明,能燥水湿,而散热邪也。 

卷中本经中品

内容:气味苦温,无毒。主治五癃,关格不通,利小便水道,疗小儿惊,大人 ,仍自还神 
化。( 音备。) 
(发 ,近于头皮之发也。剪切者为整发,梳栉而下者为乱发。发 以皂荚水洗净,入 
瓶内 
固济, 存性用,谓之血余。《别录》复有乱发,大义与发 相同,不必别出。) 
(古之发 ,取男子年近二十岁以上,无疾患,颜貌红白者,从顶心剪切, 研入丸药 
膏中 
用。今时以剃下短发入用,似于 字之义更合。) 
发者,血之余。血者,水之类。水精奉心,则化血也。又,《经》云∶肾之合骨也,其 
荣发 
也 
。是发乃少阴心肾之所主,故气味苦温,苦者火之味,温者火之气也,水火相济,则阴阳和 
合,故主治五癃,及关格不通。又曰∶利小便水道者,言禀肾气而益膀胱,则利小便。禀心 
气而益三焦,则利水道也。心虚则惊,肾虚则 。发乃少阴心肾之所主,故疗小儿惊,大人 
。小儿天癸未至,故病惊。大人天癸已至,故病 也。发 炼服,能益水精而资血液,故 
曰∶仍自还神化。谓仍能助水精而上奉心藏之神,以化其血也。凡吐血、衄血之证,皆宜用 
血余也。 

卷下本经下品
附子
内容:气味辛温,有大毒。主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 拘挛,膝痛不能行走,破症坚积聚 
,血瘕金疮。 
(附子以蜀地绵州出者为良,他处虽有,为薄不堪用也。绵州领县八,唯彰明出附子, 
彰明 
领乡二十,唯赤水、廉水、昌明、会昌四乡出附子,而又推赤水一乡出者为最佳。其初种而 
成者,为乌头,形如乌鸟之头也。其附母根而生,虽相须实不相连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 
。旁生支出而小者,名侧子。种而独生无所附,长三四寸者,名天雄。附子之形以蹲坐正节 
,而侧子少者为上,有节多乳者次之。形不正而伤缺风皱者为下。其色以花白者为上,黑色 
者次之,青色者为下,俗呼黑附子,正以其色黑,兼以别于白附之子名耳。) 
附子禀雄壮之质,具温热之性,故有大毒。《本经》下品之药,大毒、有毒者居多,《素 
问 
》所谓毒药攻邪也。夫攻其邪而正气复,是攻之即所以补之。附子味辛性温,生于彰明赤水 
,是禀大热之气,而益太阳之标阳,助少阳之火热者也。太阳阳热之气, 
不循行于通体之皮毛,则有风寒咳逆之邪气。附子益太阳之标阳,故能治 
也。少阳火热之气,不游行于肌关之骨节,则有寒湿 拘挛,膝痛不能行走之证。附子助 
少阳之火热,故能治也。症坚积聚,阳气虚而寒气内凝也。血瘕,乃阴血聚而为瘕。金疮, 
乃刀斧伤而溃烂。附子具温热之气,以散阴寒,禀阳火之气,以长肌肉,故皆治之。 
《经》云∶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天食人 
以五 
气,地食人以五味。故在天时,宜司岁备物;在地利,在五方五土之宜。附子以产彰明、赤 
水者为胜,盖得地土之专精。夫太阳之阳,天一之水也,生于膀胱水府,而彰明于上。少阳 
之阳,地二之火也,生于下焦之火,而赤日行天。据所出之地,曰彰明、曰赤水者,盖亦有 
巧符者矣。学人欲知物性之精微,而五方生产之宜,与先圣命名之意,亦当体认毋忽。今陕 
西亦莳植附子,谓之西附,性辛温,而力稍薄,不如生于川中者,土浓而力雄也。又,今药 
肆中零卖制熟附子,皆西附之类。盖川附价高,市利者皆整卖,不切片卖,用者须知之。 
凡人火气内衰,阳气外驰,急用炮熟附子助火之原,使神机上行而不下殒,环行而不外 
脱, 
治之于微,奏功颇易。奈世医不明医理,不识病机,必至脉脱厥冷,神去魄存,方谓宜用附 
子。夫附子治病者也,何能治命?甚至终身行医,而终身视附子为蛇蝎。每告人曰∶附子不 
可服,服之必发狂,而九窍流血;服之必发火,而痈毒顿生;服之必内烂五脏,今年服之, 
明年毒发。嗟嗟!以若医而遇附子之证,何以治之。肯后利轻名而自谢不及乎?肯自居庸浅 
而 
荐贤以补救乎?必至今日药之,明日药之,神气已变,然后覆之,斯时虽有仙丹,莫之能 
救 
。贤者于此,或具热衷,不忍立而视其死,问投附子以救之,投之而效,功也。投之不效, 
亦非后人之过。前医唯恐后医奏功,祗幸其死,死后推过,谓其死,由饮附子而死。噫,若 
医而有良心者乎,医不通经旨,牛马而襟裾,医云乎哉。 
如用附子,本身有一两余者,方为有力。侧子分两须除去之,土人欲增分两,用木 将 
侧子 
敲平于上,故连侧子重一两五六钱者,方好。土人又恐南方得种,生时以戎盐淹之,然后入 
敲平。是附子本无咸味,而以盐淹之,故咸也。制附子之法,以刀削去皮脐,剖作四块, 
切片,用滚水 
连泡二次,去盐味、毒味,晒半燥,于铜器内炒熟用之。盖上古司岁备物,火气司岁,则备 
温热之药。《经》曰∶司岁备物,专精者也。非司岁备物,气散者也。后世不能如上古之预 
备,故有附子火炮之说。近世皆以童便煮之,乃因讹传讹,习焉不知其非耳。 

卷下本经下品
天雄
内容:气味辛温,有大毒。主治大风,寒湿痹,历节痛,拘挛缓急,破积聚邪气,金疮,强 
筋骨,轻身健行。 
(附子种在土中,不生侧子,经年独长大者,故曰雄也。土人种附子,地出天雄,便为 
不利 
,如养蚕而成白僵也。时俗咸谓一两外者为天雄,不知天雄长三四寸许,旁不生子,形状各 
异。) 
天雄、附子,《本经》主治稍异,而旨则同,故不加释。 
(李士材曰∶天雄之用,与附子相仿,但功力略逊耳。李时珍曰∶乌头、附子、天雄皆 
是补 
下焦命门阳虚之药,补下所以益上也。若是上焦阳虚,即属心脾之分,当用参 ,不当用天 
雄也。乌附天雄之尖皆是向下,其气下行,其脐乃向上,生苗之处。寇宗 言其不肯就下, 
张元素言其补上焦阳虚,皆是误认尖为上耳。唯朱震亨以为下部之佐者得之,而未发出此义 
。卢子由曰∶天以体言,雄以用言,不杂于阴柔,不惑于邪乱。若夫风寒湿痹证,及积聚邪 
气、金疮,嫌于无阳者,乃得行险而不失其正。) 

卷下本经下品
乌头(附)
内容:气味辛温,有毒。主治诸风,风痹,血痹,半身不遂,除寒冷,温养脏腑,去心 
下坚痞,感寒酸痛。(《洁古珍珠囊》附。) 
(乌头乃初种而未旁生附子者。乌头如芋头,附子如芋子,本一物也,其形如乌之头, 
因以为名。各处皆有,以川 
中出者入药,故医家谓之川乌。) 
(李士材曰∶大抵寒证用附子,风证用乌头。) 

卷下本经下品
乌喙(附)
内容:气味辛温,有大毒。主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 
热。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别录》附。) 
(《本经》名乌头,《别录》名乌喙,今时名草乌,乃乌头之野生者,处处有之。其根外 
黑 
内白,皱而枯燥。其性大毒,较之川乌更烈,与前条洁古所言者,不可一例用也。) 
(草乌头今杭人多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