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黑
内白,皱而枯燥。其性大毒,较之川乌更烈,与前条洁古所言者,不可一例用也。)
(草乌头今杭人多植于庭院,九月开花淡紫娇艳,与菊同时,谓之鹦鸽菊,又谓之双鸾
菊,
花之形状名之。根有大毒,与川中所出之乌头大别。古时或名乌头,或名乌喙,随时所称,
未有分别。后人以形正者,
有似乌鸟之头;其两岐相合而生者,有似乌鸟之喙,以此别之。然形状虽殊,主治则一,亦
可不必分别。隐庵以乌头判
属川乌,以乌喙判属草乌,盖恐后人以混称误用,或致伤人故耳。虽属强分,其用心大有益
于天下后世。)
乌喙虽亦名乌头,实乃土附子也。性劣有毒,但能搜风胜湿,开顽痰,破坚积,治顽疮,
以
毒攻毒,不能如附子益太阳之标阳,助少阳之火热,而使神机之环转,用者辨之。
(草乌之毒甚于川乌,盖川乌由人力种莳,当时则采。草乌乃野生地上,多历岁月,故
其气
力尤为勇悍。犹之芋子,人植者无毒可啖,野生者有毒不可啖,其理一也。又,川乌先经盐
淹杀其烈性,寄至远方,为日稍久,故其毒少减。草乌未经淹制,或兼现取宜,其毒之较甚
也。卢不远曰∶人病有四痹风痿厥。草乌力唯宣痹风。阳行有四,曰升降出入。草乌力唯从
升出,但阳喜独行而专操杀业。如刚愎人所当避忌。采乌头捣汁煎之,名曰射罔。猎人以付
箭镞射鸟兽,中者立死,中人亦立死。《日华本草》云∶人中射罔毒,以甘草、蓝汁、小豆
叶、浮萍、冷水、荠 皆可解,用一味御之。)
卷下本经下品
大黄
内容:气味苦寒,无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
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大黄《本经》谓之黄良,后人谓之将军,以其有伐邪去乱之功力也。古时以出河西、
陇西
者为胜,今蜀川河东,山陕州郡皆有,而以川中锦纹者为佳。八月采根,根有黄汁,其性滋
润,掘得者,竿于树枝上,经久始干。)
大黄味苦气寒,色黄臭香,乃整肃中土之剂也。其性走而不守,主下瘀血血闭。气血不
和,
寒热亦除矣。不但下瘀血血闭,且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夫留饮宿食,在于
聚,陈垢不清,故又曰∶荡
涤肠胃,推陈致新。夫肠胃和,则水谷通利,陈垢去,则化食调中,故又曰∶通利水谷,调
中化食也。《玉机真藏论》云∶
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气安则五脏亦安,故又曰∶安和五脏。
愚按∶大黄抑阳养阴,有安和五脏之功,故无毒,而《本经》名曰黄良。但行泄大迅,
下瘀
破积,故别名将军,而列于下品。
西北之人,土气敦浓,阳气伏藏,重用大黄,能养阴而不破泄。东南之人,土气虚浮,
阳气
外泄,稍用大黄,即伤脾胃,此五方五土之有不同也。又,总察四方之人,凡禀气浓实,积
热留中,大黄能养阴,而推陈致新,用之可也。若素禀虚寒,虽据证,当用大黄,亦宜量其
人而酌减,此因禀质之有不同也。至伤寒阳明篇中,三承气汤,皆用大黄。大承气、调胃承
气与芒硝同用,所以承在上之火热而调其肠胃,使之下泄也。小承气但用大黄,不用芒硝,
所以行肠胃之燥结也。燥结行而阴阳上下内外皆和。今人不知伤寒精义,初起但发散而消食
,次则平胃而挨磨,终则用大黄以攻下,不察肌表经脉之浅深,不明升降出入之妙义。胸隔
不舒,便谓有食,按之稍痛,更云有食。外热不除,必绝其谷,肠虚不便,必下其粪,处方
用药,必至大黄而后已。夫禀质敦浓,或感冒不深,虽遭毒害,不即殒躯,当一二日而愈者
,必至旬日,当旬日而愈者,必至月余。身愈之后,医得居功。若正气稍虚,或病邪猖獗,
亦以此医治之,此医但知此法,鲜不至死。噫,医所以寄死生,可以盲瞽不明者,而察秋毫
之末乎。不思结纲,但知羡鱼,耻也。旁门管窥,居之不疑,耻更甚焉。
卷下本经下品
半夏
内容:气味辛平,有毒。主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头眩,咽喉肿痛,肠鸣,下气
,止汗。
(半夏青齐江浙在处有之。二月生苗,一茎高八九寸,茎端三叶,三三相偶,略似竹叶,
其
根圆白,五月八月采根晒干,不厌陈久。)
《月令》∶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脉解篇》云∶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
半夏生当夏半,白色味辛,禀阳明燥金之气化。主治伤寒寒热者,辛以散之也。阳明胃络上
通于心,胃络不通于心,则心下坚。胸者,肺之部,阳明金气上合于肺。金气不和于肺,
则
胸胀咳逆。半夏色白属金,主宣达阳明之气,故皆治之。金能制风,故治头眩,以及咽喉肿
痛。燥能胜湿,故治肠鸣之下气而止汗也。
卷下本经下品
连翘
内容:气味苦平,无毒。主治寒热鼠 瘰 ,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蛊毒。
(连翘出汴京及河中、江宁、润淄、泽兖、鼎岳、南康诸州皆有之,而以蜀中者为胜。
有大
翘、小翘二种。大翘生下湿地,叶如榆叶,独茎赤色,稍间开花黄色可爱,秋结实,形如莲
,内作房瓣,气甚芳馥,根黄如蒿根。小翘生岗原之上,叶茎花实皆似大翘,但细小耳。实
房黄黑,内含黑子,根名连轺,须知大翘用实不用根,小翘用根不用实。)
连翘味苦性寒,形象心肾,禀少阴之气化。主治寒热鼠 瘰 者,治鼠 瘰 之寒热也。
夫
有内外二因,内因曰鼠 ,外因曰瘰 ,其本在脏,其末在脉。此内因而为水毒之 ,故
曰鼠 也。陷脉为 ,留连肉腠,此外因而寒邪薄于肉腠之 ,故曰瘰 也。是鼠 起于肾
脏之毒,留于心主之血脉。瘰 因天气之寒,伤人身之经脉。连翘形象心肾,故治鼠 瘰
也。痈肿恶疮,肌肉不和。瘿瘤结热,经脉不和。连翘味苦,其气芳香,能通经脉而利肌肉
,故治痈肿恶疮,瘿瘤结热也。受蛊毒者在腹,造毒者在心。苦寒泄心,治造毒之原。芳香
醒脾,治受毒之腹,故又治蛊毒。
《灵枢·寒热论》岐伯曰∶鼠 寒热之毒瓦斯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其本在于水脏,故
曰鼠
。上通于心主之脉,颈腋溃烂,故曰 。鼠 寒热之毒瓦斯者,言鼠 水毒而为寒,上合心包
而为热也。主治寒热鼠 者,治鼠 之寒热也。今人不解《本经》,祗事剿袭,以寒热二字
句逗,谓连翘主治寒热,出于神农之言。凡伤寒中风之寒热,一概用之,岂知风寒之寒热起
于皮肤,鼠 之寒热起于血脉,风马牛不相及也。嗟嗟,为医者可不知《内经》乎。《灵枢
》论营卫血气之生始,出入脏腑经脉之交合贯通,乃医家根本之学,浅人视为针经而忽之,
良可惜也。
(李时珍曰∶连翘状似人心,两片合成,其中有仁甚香,乃少阴心经,厥阴包络气分主
药。
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故为十二经疮家圣药,而兼注手足少阳、手阳明之经气分之热也。)
卷下本经下品
翘根
内容:气味甘寒平,有小毒。主治下热气,益阴精,令人面悦好,明目。久服轻身耐老。
(《本经》翘根生嵩高平泽,二月八月采,陶隐居曰∶方药不用,人无识者。王好古曰∶
此
即连翘根也。张仲景治伤寒瘀热在里,身色发黄,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注云∶连轺即连翘
根。今从之。)
卷下本经下品
桔梗
内容:气味辛,微温,有小毒。主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
(桔梗近道处处有之,二三月生苗,叶如杏叶而有毛,茎如笔管,紫赤色,高尺余,夏
开小
花紫碧色,秋后结实。其根外白中黄有心,味辛而苦;若无心味甜者,荠 也。)
桔梗根色黄白,叶毛,味辛,禀太阴金土之气化。味苦性温,花茎紫赤,又禀少阴火热
之气
化。主治胸胁痛如刀刺者,桔梗辛散温行,能治上焦之胸痛,而旁行于胁,复能治少阳之胁
痛而上达于胸也。腹满,肠鸣幽幽者,腹中寒则满,肠中寒则鸣。腹者土也,肠者金也。桔
梗禀火土金相生之气化,能以火而温腹满之土寒,更能以火而温肠鸣之金寒也。惊恐悸气,
少阴病也。心虚则惊,肾虚则恐,心肾皆虚则悸。桔梗得少阴之火化,故治惊恐悸气。
愚按∶梗桔治少阳之胁痛,上焦之胸痹,中焦之肠鸣,下焦之腹满。又,惊则气上,恐
则气
下,悸则动中,是桔梗为气分之药,上中下皆可治也。张元素不参经义,谓桔梗乃舟楫之药
,载诸药而不沉。今人熟念在口,终身不忘。夫以元素杜撰之言为是,则《本经》几可废矣
。医门豪杰之士,阐明神农之《本经》,轩岐之《灵》《素》,仲祖之《论》《略》,则千
百方书,皆为糟粕。设未能也,必为方书所囿,而蒙蔽一生矣,可畏哉。
卷下本经下品
白头翁根
内容:气味苦温,无毒,主治温疟,狂 寒热,症瘕积聚,瘿气,逐血,止腹痛,疗金
疮。
(白头翁高山田野处处有之,正月生苗,叶如杏叶,上有细白毛,茎头着花紫色,如木
槿花
,近根有白茸,根紫色深,如蔓菁,其苗有风则静,无风而摇,与赤箭,独活同也。陶隐居
曰∶近根处有白茸,状如白头老翁,故以为名。寇宗 曰∶白头翁生河南洛阳界,于新安山
野中,屡尝见之。山中人卖白头翁丸,言服之寿考。不失古人命名之义。)
白头翁,无风而摇者,禀东方甲乙之气,风动之象也。有风则静者,得西方庚辛之气,
金能
制风也。主治温疟者,温疟之邪,藏于肾脏,禀木气则能透发母邪也。狂 寒热,温疟病也
。治症瘕积聚,瘿气,逐血者,禀金气则能破积聚而行瘀也。止腹痛,乃腹中之痛,有由于
积滞者,积滞去,故痛止也。疗金疮,是和血行瘀之效。
卷下本经下品
甘遂
内容:气味苦寒,有毒。主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
谷道。
(甘遂始出太山及代郡,今陕西、江东、京口皆有。苗似泽漆,茎短小而叶有汁,根皮
色赤,肉色白,作连珠状,
大如指头,实重者良。)
土味曰甘,径直曰遂。甘遂味苦,以其泄土气而行隧道,故名甘遂。土气不和,则大腹。
隧
道不利,则疝瘕。大腹则腹满,由于土不胜水,外则面目浮肿,内则留饮宿食。甘遂治之,
泄土气也。为疝为瘕则症坚积聚。甘遂破之,行隧道也。水道利则水气散,谷道利则宿积除
,甘遂行水气而通宿积,故利水谷道。
(《乘雅》论∶甘遂其为方也,为大,为急。其于剂也,为通,为泄。但气味苦寒,偏
于热
卷下本经下品
天南星
内容:气味苦温,有大毒。主治心痛寒热,结气积聚,伏梁,伤筋痿拘缓,利水道。
(《本经》之虎掌,今人谓之天南星,处处平泽有之。四月生苗,状如荷梗,高一二尺,
一
茎直上,茎端有叶如爪,岐分四步,岁久则叶不生,而中抽一茎,作穗直上如鼠尾,穗下舒
一叶如匙,斑烂似素锦,一片裹茎作房。穗上布蕊满之,花青褐色,子如御粟子,生白熟则
微红,久又变为蓝色。其根形圆,色白,大如半夏二三倍。曰虎掌者,因叶形似之;曰天南
星者,以根形圆白,如天上南方之大星,取以为名也。)
天南星色白根圆,得阳明金土之气化,味苦性温,又得阳明燥烈之气化,故有大毒。主
治心
痛寒热结气者,若先入心而清热,温能散寒而治痛结也。积聚、伏梁者,言不但治痛结无形
之气,且治有形之积聚、伏梁。所以然者,禀金气而能攻坚破积也。伤筋痿拘缓者,言筋受
伤而痿拘能缓也。夫小筋受伤而驰长为痿,犹放纵而委弃也。大筋受伤而软短为拘,犹缩急
而拘挛也。阳明主润宗筋,束骨而利机关,故伤筋痿拘能缓。缓,舒缓也。利水道者,金能
生水,温能下行也。
卷下本经下品
大戟
内容:气味苦寒,有小毒。主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
(大戟始出常山,今近道皆有之,多生平泽,春生红芽,渐长丛高,茎直中空,叶长狭
如柳
,折之有白汁,三四月开黄紫花,根皮有紫色,有黄白色,浸于水中,水色青绿。杭州紫大
戟为上,江南土大戟次之,北方绵大戟根皮柔韧于如绵而色白,甚峻利能伤人。)
大戟生于西北,茎有白汁,味苦气寒,皮浸水中,其色青绿,乃禀金水木相生之气化。
水能
生木,则木气营运,故主治蛊毒。治蛊毒者,土得木而达也。金能生水,则水气营运,故主
治十二水。十二经脉环绕一身,十二水者,一身水气不行而肿也。腹满急痛,积聚,言蛊毒
之病,则腹满急痛,内有积聚,大戟能治之。中风皮肤疼痛,言十二水之病,则身中于风而
皮肤疼痛,大戟亦能治之。吐逆者,腹满急痛,积聚,则土气不和。中风皮肤疼痛,则肌表
不通,皆致吐逆,而大戟皆能治之也。
卷下本经下品
泽漆
内容:气味苦,微寒,无毒。主治皮肤热,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丈夫阴气不足。
(泽漆《本经》名漆茎,李时珍云∶《别录》、陶氏皆言泽漆是大戟苗。日华子又言是大
戟
花,其苗可食。然大戟苗泄人,不可为菜。今考《土宿本草》及《宝藏论》诸书并云∶泽漆
是猫儿眼睛草,一名绿叶绿花草,一名五凤草。江湖原泽平陆多有之,春生苗,一科分枝成
丛,柔茎如马齿苋,绿叶如苜蓿叶,叶圆而黄绿,颇似猫睛,故名猫儿眼。茎头凡五叶中分
,中抽小茎五枝,每枝开细花,青绿色,复有小叶承之,齐整如一,故又名五凤草,绿叶绿
花草。茎有白汁黏人,其根白色,有硬骨,以此为大戟苗者,误也。据此则泽漆是猫儿眼睛
草,非大戟苗也。今方家用治水蛊、香港脚有效,尤与《神农》本文相合,自汉人集《别录》
,误以名大戟苗,故诸家袭之尔。)
(愚按∶泽漆与大戟同类,而各种用者,须知之。)
(李时珍曰∶泽漆利水功类大戟,人又见其茎有白汁,遂误以为大戟,大戟根苗皆有毒
泄人,而泽漆根硬,不可用
苗,亦无毒,可作菜食,而利丈夫阴气,甚不相侔也。)
泽漆五枝五叶,白汁白根,禀金土之精,故能制化其水,盖金生水而土制水也。气味苦
寒,
故主治皮肤热,土能制水,故治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金能生水,故治丈夫阴气不足。
《金匮》有泽漆汤,治咳逆上气,咳而脉浮者,浓朴麻黄汤主之,咳而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
卷下本经下品
常山
内容:气味苦寒,有毒。主治伤寒寒热,热发温疟,鬼毒,胸中痰结,吐逆。
(常山又名恒山,出益州及汉中,今汴西、淮浙、湖南州郡皆有。生山谷间,茎高三四
尺,
圆而有节,其叶似茗,两两相对,二月作白花,青萼,五月结实青圆。常山者,根之名也。
状似荆根,细实而黄者,谓之鸡骨常山,用之最胜,其苗别名蜀漆。古时根苗皆入药用,今
时但用常山,不用蜀漆,犹之赤箭、天麻,但用天麻,无有用赤箭者,盖以其苗不复远市耳
。)
恒山,北岳也。后以汉文帝讳恒,遂改名常山。此草名常山,亦名恒山。李时珍疑其始
出于
常山,故得此名,余以此思常山之草,盖禀西北金水之化而气出于东南。主治伤寒之寒热者
,从西北之阴而外出于阳也。热发温疟者,乃先发热之温疟。温疟病藏于肾,常山从西北而
出于东南,则温疟可治也。神气乃浮,则鬼毒自散。阳气外行,则胸中痰结自消,痰结消而
吐逆亦平矣。
愚按∶伤寒寒热,言伤寒之病,先寒后热也。热发温疟,言温疟之病,先热发而后寒也。
言
不尽意,以意会之。
《阴阳离合论》云∶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
,名曰太阳,是太阳之气根于少阴,主于肤表。常山从少阴而达太阳之气以外出,所谓因于
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者,是也。
卷下本经下品
蜀漆
内容:气味辛平,有毒。主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坚症痞结,积聚邪气,蛊毒鬼疰。
(常山之茎,名蜀漆,其功用亦与常山相等。)
蜀漆能通金水之气,以救火逆,又能启太阳之阳,以接助其亡阳,亦从阴出阳之药也。
故《
伤寒·太阳篇》云∶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
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又,《金匮论》云∶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李时珍曰
∶常山、蜀漆有劫痰截疟之功,须在发散表邪,及提出阳分之后,用之得宜,神效立见。用
失其法,真气必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