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有爱的日子-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忙问,哪两指?    
    女警笑笑说,大姐还真想学啊?如果不在意,我在您身上一试,诀窍您就明白了。当年我们都是这样练习的。    
    我忙说,好好。我很愿领教。    
    她轻轻地走过来,右手掌微微一托,抵住我的下颌,顶得我牙关紧扣。紧跟着,她的食指和无名指,如探囊索物般扪住了我的眼皮,不动声色地向内一旋向下一压……天啊!顿时眼冒金星眼若铜铃,如果面前有个镜子,我肯定能看到牛魔王再世。    
    她轻舒粉臂,放松开来,连声道,得罪了得罪了。    
    我揉着眼球赞道,很……好,真是利害啊……只是不晓得要多长时间,才修得如此功夫?    
    她说,也不难。希望罪犯都被我们早早降服,普通老百姓,永远不要有使用这道手艺的场合。    
    分手的时候,她说,能到大自然中走走,真好啊。和坏人打交道的时间长了,人就易变得冷硬。绿色好像柔软剂,会把人心重新洗得轻松暖和起来。


第四部分平安扣

    女友送我一只翡翠平安扣,红丝绳系着。它碧绿地沉重地坠在我胸口,澄清中透出云雾状的“棉”,水色迷朦。扣的正心有一个完整的孔,仿佛一支竹萧横断。清洌的空气在扣中穿行,染出一缕青黛。    
    我问,真的吗?    
    友人说,什么啊?    
    我说,翡翠呀。    
    友人说,美的你!这么大一块上乘翡翠,价值连城,把我的身家都卖了,也送你不起的。当然是假的了,经过化学处理的石头而已。    
    我把平安扣摘下来说,既是假的,那还有什么意思呢?我看这平安扣,倒是很像一枚铜钱的。    
    朋友抚摸着平安扣说,它和铜钱,实在是大不同。铜钱外圆内方,上书“××通宝”的字样,内芯尖锐刻板,实为锱铢必较之相。平安扣不着一字,外圈是圆的,象征着辽阔天地混沌无限。内圈也是圆的,祈愿着我们内心的平宁安远。在它微小的空间里,蕴含了整个壮丽的大自然。它昭示当你的心与天地一致,便有了伟大的包容和协调,锁定了你的平安。    
    我叹了一口气说,讲的虽好,但世事维艰,我们脆弱的心,在历经沧桑之后,怎样才能轻风朗月圆润如初?    
    友人陪着我叹气说,是啊。没人能承诺我们一生永远晴天,没人能预知草莽中潜藏毒蛇猛兽,没人能勾勒出命运的风刀霜剑,没人能掐算出何时将至大限……从这个意义上讲,纵用尽天下翡翠,打凿出如泰山那般大的一枚巨平安扣,悬挂在星辰间,也是没有丝毫用的。然而,外界虽不能把握,内心却可以调适。任你溺水三千,我自谈笑风生,谁又能奈何我们呢?你我也许不知道,命运将在哪一个急转弯处踉跄跌倒,但我们确知,即使匍匐在地,也依然强韧地准备着爬起……    
    我把石头雕成的平安扣,重又挂在颈上。友人说,送你的翡翠是假,平安的祝福是真。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平安扣啊。


第四部分忍受快乐

    忍受快乐。    
    这个提法,好像有点不伦不类。快乐啊,好事么,干嘛还要用忍受这个词?习惯里,忍受通常是和痛苦、饥寒交迫、水深火热联系在一起的。    
    忍受是什么呢?是一种咬紧嘴唇苦苦坚持的窘迫,是一种打碎牙齿合血吞下的痛楚,是一种巴望减弱祈祷消散的呻吟,是一种狭路相逢听天由命的无奈。    
    如果是忍受灾害,似乎顺理成章。忍受快乐,岂不大谬?天下会有这种人?人们惊愕着,以为这是恶意的玩笑和粗浅的误会。    
    环顾四周,其实不欢迎快乐的人比比皆是。不信,你睁大了眼睛,仔细观察一下当快乐不期而至的时候,大多数人们的惊慌失措吧。    
    最具特征的表现是:对快乐视而不见。在这些人的心底,始终有一股冷硬的声音在回响——你不配拥有……这是过眼烟云……好景终将飘逝……此刻是幻觉……人生绝非如此……啊!我太不习惯了,让这种情形快快过去吧……    
    我们姑且称这种心绪为——快乐焦虑症。    
    这奇怪的病症是怎样罹患的?    
    许多年前,我从雪域西藏回北京探家,在车轮上度过了20天时光。最终到家,结束颠沛流离之后,很有几天的时间,我无法适应凝然不动的大地。当我的双脚结结实实地踩在土地上的时候,感觉怪诞和恐慌。我焦灼不安地认为,只有那种不断晃动和起伏的颠簸,才是正常的。    
    你看,经历就是这么轻易地塑造一个人的感受和经验。当我们与快乐隔绝太久,当我们在凄苦中沉溺太深的时候,我们往往在快乐面前一派茫然。这种陌生的感觉,本能地令我们拒绝和抵抗。当我们把病态看成了常态时,常态就成了洪水猛兽。    
    一些人,对快乐十分隔膜。他们习惯于打拼和搏斗,竟不识天真无邪的快乐为何物。他们对这种美好的感觉,是那样骇然和莫名其妙,他们祷告它快快过去吧,还是沉浸在争执的旋涡中,更为习惯和安然。    
    还有一些人,顽固地认为自己注定不会快乐。他们从幼年起,就习惯了悲哀和苦痛。他们不容快乐的现实来打扰自己,不能胜任快乐的重量和体积。他们更习惯了叹息和哀怨,甚至发展到只有在凄惨灰色的氛围里,才有变态的安全感。那实际上是一种深深的忧虑造成的麻痹和衰败,他们丧失了宁静地承接快乐的本能。    
    他们甚至执拗地蒙起双眼,当快乐降临的时候,不惜将快乐据之门外。他们已经从快乐焦虑症发展到了快乐恐惧症。当快乐敲门的时候,他们会像寒战一般抖起来。当快乐失望地远去之后,他们重新坠入喑哑的泥潭中,熟悉地昏睡了。    
    常常有人振振有词地说,我不接受快乐,是因为我不想太顺利了。那样必有灾祸。    
    此为不善于享受快乐的经典论调之一。快乐就是快乐,它并不是灾祸的近亲,和灾祸有什么血缘的关系。快乐并不是和冲昏头脑想入非非必然相连。灾祸的发生自有它的航迹,和快乐分属不同的子目录。中国有句古话,叫作乐极生悲。我相信世上一定有这种偶合,在快乐之后,紧跟着就降临了灾难。但我要说,那并不是快乐引来的厄运,而是灾难发展到了浮出海面的阶段。灾难的力量在许多因素的孕育下,自身已然强大。越是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越是要珍惜快乐,因为它的珍贵和短暂。只有充分地享受快乐,我们才有战胜灾难的动力和勇气。    
    许多人缺乏忍受快乐的容量,怕自己因为享受了快乐,而触怒了什么神秘的力量,怕受到天谴,怕因为快乐而导致了自己的毁灭。    
    快乐本身是温暖和适意的,是欢畅和光亮的,是柔润和清澈的,同时也是激烈和富有冲击力的。    
    由于种种幼年和成年的遭遇,有人丢失了承接快乐的铜盘,双手掬起的只是泪水。这不是他们的过错,但是他们永久的悲哀。他们不敢享受快乐,他们只能忍受。当快乐来临的时候,他们手足无措,举止慌张。甚至以为一定是快乐敲错了门,应该到邻居家去串门的,不知怎么搞差了地址。快乐美丽的笑脸把他们吓坏了。他们在快乐面前,感到大不自在,赶紧背过身去。快乐就寂寞地遁去。    
    快乐是一种心灵自在安祥的舞蹈,快乐是给人以爱自己也同时享有爱的欢愉的沐浴,快乐是身心的舒适和松弛,快乐是一种和谐和宁静。    
    当我们奔波颠簸跳荡狂躁得太久之后,我们无法忍受突然间的安稳和寂静。我们在无边无际的喧闹中,遗失了最初的感动,我们已忘怀大自然的包容和涵养。我们便不再快乐。    
    很多人不敢接受快乐的原因,是觉得自己不配快乐。这真是一个奇怪的逻辑。快乐是属于谁的呢?难道不是像我们的手指和眉毛一样,是属于我们自身的吗?为什么让快乐像一个无人认领的孤儿,在路口徘徊?    
    人是有权快乐的。甚至可以说,人就是为了享受心灵的快乐,才努力和奋斗,才与人交往和发展。如果这一切只是为了增加苦难,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为此奋斗不息?    
    人是可以独自快乐的,因为人的感觉不相通。既然没有人能代替我们切肤之痛的苦恼,也就没有人能指责我们的独自快乐。不要以为快乐是自私的,当我们快乐的时候,我们就播种快乐的种子。我们把快乐传染给周围的人,我们善待周围的世界,这又怎么能说快乐是自私的呢?    
    当我们不接纳快乐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不尊重自己,不相信自己,不给自己留下美好驰骋和精神升腾的空间。    
    快乐是一种无拘无束的展翅翱翔,快乐是一种淋漓尽致的挥洒泼墨,快乐是一种两情相依,快乐是一种生死无言。    
    对于快乐,如同对待一片丰美的草地,不要忍受,要享受。享受快乐,就是享受人生。如果快乐不享受,难道要我们享受苦难?即便苦难过后,给我们留下经验的贝壳,当苦难翻卷着白色的泡沫的时候,也是凶残和咆哮的。    
    快乐是我们人生得以有所附丽的红枫叶。快乐是羁绊生命之旅的坚韧缰绳。当快乐袭来的时候,让我们欢叫,让我们低吟,让我们用灵魂的相机摄下这些瞬间,让我们颔首微笑地分餐它悠远的香气吧。    
    忍受快乐,是一种怯懦。享受快乐,是一种学习。


第四部分坦然走过乞丐

    喜欢张爱玲的一个理由,是她说自己不喜欢乞丐。凡人不敢说厌恶乞丐,特别是女性,那样显得多不善良啊。    
    乞丐是一个现象,它把贫穷和孱弱表面化了,瘫软地体现了出来。它把人的哀助赤裸裸地表达着,让他人在同情之后,起了帮助的欲望和收获施予的喜悦。    
    于是乞丐就成了常说常新的话题,名著中的乞丐常常是睿智和淳厚的,平常人也有很多与乞丐有关的故事。听过一个女子讲述,她最终决定嫁给丈夫,是因为那个男人在看到乞丐的时候,总是一往情深地掬钱。某次竟把请女孩吃饭的钱悉数捧出,以至于两个人只能空腹沿江散步(女孩的钱只够两人回家的路费)。女孩认定男子值得信赖,很快和他结婚了。那个衣衫不整的乞丐不知不觉中成了红娘。当我对女孩见微知著的聪敏欣赏不已时,她脸色陡沉,说婚后不久发现丈夫狭隘虚伪,很快分道扬镳。于是那个乞丐又在浑然不觉中成了罪人。    
    我茫然了,不知如何对待这大城市眉眼上的瘤。某天和海外宗教界的朋友结伴乘地铁。肮脏的老丐裹污浊破毡,半跪半俯地挡住了阶梯,破旧草帽中,零星小币闪着黯淡的光。毡下像枪管一般刺出半截腿,该长着脚的地方,是一团褐色的腐肉。情景的惨和气味的熏,使人不得不远远抛下点钱,逃也似的躲开。    
    我知趣地退后了几步,和朋友拉开距离。依她的慈悲和博爱,无论捐出多少,都是心意,也是隐私,我尊重地闪开为好。    
    她端庄地走了过去,俯身对残疾老人说,请您让一让,不要阻了通道,您没看到人们都绕开你走吗?这让大家多不方便啊。老人从地面抬起半张脸,并不答她的话,我行我素道,行行好,太太,给几个小钱……    
    朋友悄然走了过去,不曾放下一枚分币。进入地铁,找到站内的工作人员,她说,通道上有个乞丐,妨碍了交通,请你们敦促他走开。    
    我无声地看着这一切,心想不给钱尚能理解,比如恰逢心绪不佳,无有余力关顾他人,但找了公安驱赶老丐,是不是也嫌过严?忍不住替她找理由,说,我看到报载,有些乞丐骗吃骗喝,白天在街上讨乞衣衫褴褛,下了班之后,西装革履地下馆子。有的干脆以此为业,几年下来,居然在乡下起楼造屋成了当地首富。想你一眼看出那乞丐正是这路人等?    
    朋友笑了,说我哪有这份神功。你说的那些事例我也在报上看过。具体到这位老人,没有证据,我们不可以随便怀疑。我疑惑道,既然你不认为他是坏人,为何不施舍?    
    朋友道,可我也不能判断出他是否真的贫病无靠,难以自食其力啊。    
    我说,这却难了。每个人在掏腰包施舍之前,难道还要雇个私人侦探,一一查访乞丐们的收入情况吗?    
    朋友正色道,这正是现代社会的为难之处。农耕社会,谁个穷谁个真无助,十里八乡的人都心里有数。进入信息社会了,人员大量流动,我们知道火星几日几时几分大冲,一般人却无法掌握乞丐们的真实背景。    
    我说,那怎么办呢?有些乞丐挡住你的路,展示他们的残疾和可怕,吓得你不得不甩钱。几个人同行,若你袖手而过,就显出小气和不仁,压力也挺大啊。    
    朋友说,我是从不在马路边施舍的。那样不是仁慈,而是愚蠢。当然了,我不敢说马路边的每一个人都不该救助,但救助,也要有现代的意识。你给了一点钱,他就叩头,他靠出卖尊严得到金钱,你收获了廉价的欲望满足。你的那几个小钱,是不配得到这样的回报的。他轻易地以头触地,因为他已不看重自我。那种靠展示生理恶疾,压榨人们的感官,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和逼迫。利用丑恶博得金钱,古来就被称为“恶乞”,被人所不齿。如果你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却助长了不良之风,不正与你善良的愿望相悖吗!    
    我听得点头,又问,那我们如何施舍呢?    
    朋友说,要有正式的慈善机构来负责这些事务。它要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来有来路,去有去厢,一清二白才能把好钢使在刀刃上,又省了普通民众的甄别之难。    
    从那以后,我可以坦然走过乞丐身旁。对那些慷慨解囊之人不再仰慕,对那些扬长而去之人也不再侧目。当然了,也积极向正规机构捐助并期待他们的清廉。


第四部分佑护灾难中的孩子

    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三岁的女儿,乘坐长途汽车。旷野的高速公路上突然起了浓雾,气团包抄过来,好像牛奶翻滚。司机就把车靠在紧急停车带,耐心等待。过了许久,雾渐渐稀薄些,为了赶时间,司机就上路了。雾大,管理站封锁了高速公路,路面上几乎没有一辆车。司机就很放心地加快了速度。惨案就在此时发生。当司机发现前面有一辆货车抛锚时,尽管把刹车全力踩死,客车车头还是拱入了货车车厢。    
    货车上满载着的钢筋,在客车巨大的惯性之下,化成锋利的长矛,将客车前三排座位齐刷刷戳透,无数鲜血喷溅而出……    
    那位抱着孩子的母亲,当场死了。也许是生命的本能,也许是冥冥中的神灵指点,总之在那电光石火的恐怖刹那,母亲把女儿猛地往下一压,一根钢筋擦着小姑娘的头皮刺了过去,小女孩连一根头发都没有伤着。    
    客车停住了,后排座位上幸免遇难的人们,在庆幸自己命大的同时,竭力抢救着前排的乘客。    
    听人说,那三岁的小姑娘,爬起来仔细地看了看自己的母亲,第一句对别人说的话是——我妈妈流了这么多的血,她死了。    
    她默默地看着人们翻动妈妈的尸体,过了一会儿,当人们放弃抢救的希望,抱起孩子时,听到她清清楚楚地说的第二句话是——我妈妈死了之后,我不要后妈。    
    给我转述这个悲剧的朋友发着感慨:你看看如今的孩子,真是小精灵!当时就知道她妈妈死了,也不哭。然后马上就想到了后妈的事,心眼可真多啊!都是看电视学来的。大伙听说了,都不信这么大的孩子,就这么能琢磨。有的人不信,后来见了面就当场试验。问那孩子,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    
    我说,那孩子是怎么回答的呢?    
    朋友说,还真像别人学的那样,你一问,那小姑娘就说,我妈流了好多好多血……一下子就死了……我听见头顶上轰的一声……我不要后妈……    
    我说,后来呢?    
    后来问的人太多了,小姑娘好像觉出了什么,就不说了。什么都不说,充满仇恨地看着你。    
    我说,事件怎么处理的?    
    朋友说,客车和货车打官司,都说对方的责任大。死者家属不让火化尸体,人就一直在冰柜里冻着。为了催促解决,死者家属联名上访,拖家带口地集体告状……    
    我焦虑地问,在大家做这些事的时候,那个小姑娘在哪儿呢?    
    朋友说,她在哪儿?她还能在哪儿?当然是跟着她爸爸了。大伙说什么,她就听着呗。上访的时候,大伙教她跟领导说,要是不赔我们家钱,就不把我妈妈从冰柜里拉出来。    
    我说,小姑娘说了吗?    
    朋友说,她说了啊。她爸、她姥姥、姥爷、爷爷、奶奶都让她这么说,她哪能不说啊。你还别说,这孩子一出动,哀兵动人,就是管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