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远行之美-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光顶的广东仁兄,其呼最劲,如小虎之啸。我全无睡意,心气勃勃然,四下看,见车愈行而野愈静,有小丘陵,山上桉树多有枯倒者,有时枯树多极,若是弄辆卡车来,一会就能弄一车干柴。但此处无人弄,只任它们倒着,干着,朽着;而它们的旁边,密而旺盛的森林正长着,一股原始世界的味道。还是人少啊,大地上闲下的资源人也不取,若是人多,恨不能把石头也取来烧了,哪能放过这些枯树?    
    到达堪培拉时,我们每个人都以为没有到达堪培拉,因为眼前是一片绿林,样子是个鸟飞兽行的所在。但导游指点,说是到了,这就是堪培拉。我等目光发亮,用力看,看见树木草坪而已,一点儿房子偶现林间,哪像什么城市!然而,确实是到了澳国的首都堪培拉了。下车四处走,所见者仍是森林,树多建筑少,房子只是树木的配角,心中不由得称奇。    
    此地,堪培拉,原非首都,它的选址,有点像美国华盛顿的选址。澳大利亚的现实,是悉尼为第一大城市,墨尔本为第二大城市,原首都在墨尔本。悉尼以为国家首都应为老大所有,不能放在老二那。墨尔本不允,两下里掐起来,老大和老二之间,弄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让谁,眼都红了,血也热了,眼见得枪炮要搞。这事儿弄得联邦体有点急,看看事关重大,联邦政府为了不伤自家兄弟和气,就决定迁一个新都,综合两边的想法,最后选中了堪培拉。    
    堪培拉的意思是“神仙聚会的地方”,当初这儿除了一点神仙气,完全是一片无人的原野。这里的地名,土语是“大地之母”,因为这里的地形,有双山似双乳,有平地似腰,有长山脉像人腿,很像一位仰天高卧的母性,很有点儿灵气。当时建城时,澳大利亚着意要选一个世间的高人来建,那意思,是要用尽天下最好的才思。其办法也很明确,就是不拘一格,在全球招标,谁能深思高举,谁就是这儿的中标者。最后是一个37岁的美国人格里芬中标。这家伙技高胆壮,夸下海口,称自己设计的城市,50年不用改动,不像有的国家三两年就要把一条路或一座桥拆了重修,那种劳命伤财对不住纳税人的事儿是不会有的;即便是人口翻了50倍,100倍,仍不用改动。事实上,设计者高远的眼光证明了他的自信,堪培拉几十年的时间和几十倍的人口增长,整个城市没有增加改动的伤痕。当时迁来的人是2.5万人,现在已有35万了,可是这儿仍如同原生的自然一样。堪培拉的成功,实在的意味深长的。    
    设计者格里芬,他的理念十分清晰,在60年前,他就提出了“城市乡村化”和“乡村城市化”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些理念,他以十分主动的手段来建造堪培拉,而不只是被动地对环境“依势而建”。他增加了树木和水,用了30万棵活树,又引山上的水形成一个人工湖,这些都是精彩的妙笔。澳大利亚为了感谢格里芬美妙的灵感,把湖取名为格里芬湖。 现在人在城中走,不但感到堪培拉是“城市乡村化”了,甚至感到是“城市森林化”了。一个新来到这里的人,若没有事先的说明,你一定会以为是进入了一个森林或初被人类文明侵染的净土。你所见到的,只是大树,树下的马路,马路边静静停着的汽车和疏疏的一点儿建筑。即便是澳国总理的办公地,看上去也只是一小道矮矮的围墙,墙内大树高耸,样子如同《水浒》上结果好汉性命的猛恶林子。    
    堪培拉,端的是“人在城中不知城”,端的是“林在城中仍是林”,端的是“城在林中不见城”!自然蓬蓬然,人间闲盈盈。堪培拉是人镶入自然而没破坏自然并融入自然的典范,它的出现和存在,证明了人可以不与自然冲突而发展自己的可能性,是人与自然可以和谐相处的一个信心标志。人在此处,拳头握得紧而又紧,只恨此种思维,何不为天下每个国家所共有——天下格里芬常有,而选格里芬的国家不常有,人造的城市,改建的城市,扩建的城市,有谁有世界的胸怀,有谁用世界的才智,有谁有真正的百年眼光,谁就不但是一座城市的功臣,同时也是国家的功臣和人类的功臣。    
    访格里芬湖及城内许多地方,之后到长城饭店中餐馆吃饭,导游说,这餐馆不怎么好,但没办法,只好去吃,因为堪培拉没有商机,中国人少,中餐没有别的去处。进去后觉得还可以,店主为搞宣传效应,把中国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等访澳时来此吃饭的大照片悬在正厅中间,看了让人会心一笑。    
    下午访国会山,此建筑卧于一小山之上,设计别致,有点儿英雄之气和飘逸之气,境界极为青春。沿坡走,渐走渐高,建筑物渐大而人渐小,一大一小,令人仰望。抵建筑前,见四巨臂高张国旗,国旗在最高点上,象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进入国会里面,见建筑中间,是极为醒目的黑白两种颜色,它的意思是:“黑就是黑,白就是白”,象征法律是非分明,公正不二。建筑穹顶是玻璃的,与天通透,可见日,可见月,可见天,象征澳大利亚的政治是透明的,没啥见不得人的事儿。此时导游告知我们,说参议院正在开会,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正在答辩各部长和反对党的提问,说我们可以进去旁听。我们都以为是在开玩笑,不意进了安检口,果然看见参议院在开会,澳国的议长、总理、各部部长、反对党代表,都在说着什么。他们在大厅的中间,我们的位置在周围的高椅上。这时澳国的总理霍华德站着,说话声听起来挺浑厚,部长们提出问题,他的每一个解答,下面都有激烈反应。此种情景,使我等来自亚洲的东方人有一种不真实感。人在这里,觉得国家的最高首长虽是人生的成功者,却又确实只是民众利益的代表而已,他的成功之妙,就在于代表之妙。    
    之后访使馆区。其区亦在林木之中,没有警察站岗,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所在,很有点放松的空阔境界。但惟一的例外,是美国使馆,美国使馆也是所有使馆中的“之最”,它的大,占据了整个一座小山,规模几乎与国会山一样。它有岗,而且不是澳大利亚的本国警察,居然是美国的海军陆战队。在别的的土地用自己的部队替自己的使馆站岗,这种怪事儿,在哪也难见到。难怪有人说美国自任世界警长而把澳大利亚封了个副警长,哥俩可真是混得要好。上次去韩国,看到的也是所有国家的使馆都无人站岗,只有美国的使馆有几百个警察围着。可见强者到处整人,自己也日夜难有安宁:四周都是不言而敢怒的拳头,咋办?    
    


第三部分 大洋洲上的独特风光第22节 悉尼歌剧院和非凡的灵感

    我在悉尼。我在悉尼的意思;是我不在北京。北京还在,我也还在,我保留了原来的生活,但我确实开始了新的生活。我是一个对生活拥有“这里”和“那里”的人,这很有点意思了。    
    今日之事,乃是体会悉尼。驱车在市内走,看了玛丽亚大教堂、海德公园和麦考利角等等。人在悉尼,看悉尼的一街一屋,都能强烈感到英国确实在这里延伸着,悉尼的骨子里真的是“很英国”的;尤其看库克这个发源点上的人物在澳大利亚人心中的摇曳和闪烁,看他的光彩掩过哥伦布等许多人,我等从北半球中国来的人,心中是很惊异的。    
    在我过去的印象中,澳大利亚完全是个独立的国家,二战之后,民族独立运动高涨,众多的国家纷纷成为独立国家,包括印度这样的英国殖民地都独立了,澳大利亚这么大的地方,也肯定是独立了。可事实上,它还呆“英联邦”里面,一直到今天为止,它的国家元首还是英国女王。当然,这种元首是象征性的,国家的真正实权在澳大利亚人手里。1999年,这个联邦体曾提出过独立的主题,但澳大利亚6个州中只有1个州投了赞成票,另外5个州都投了反对票,它们反对完全独立,反对不成为英国的属国。这是因为澳大利亚占绝大多数的民众是英裔,他们对自己的祖国怀旧情绪浓重,海洋另一边的英国是他们的精神家园,这是第一;第二,是现实的实惠作用,因为英国赋予澳大利亚的体制从来未发生过重大问题,这种过去的和一直的可靠性使现代澳大利亚产生了一种信任感,一切就是这个样子了。    
    澳大利亚是人们能想出来的最安逸社会中的一种,是一个很福利的国家。这个国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中间大两头小”,也就是极富的人和极穷的人都少,中产阶级多,国家超稳定,和平,不动乱,搞起文明的勾当极为方便。世界上任何国家要想成为一个稳定、安宁、社会治安良好、犯罪率低的国家,都必须加大中产阶级的比例,使社会财富在民众中成一种均衡存在的状态,贫富之间没有陡峭的山谷,人心间没有不平的愤恨和仇视。如果社会财富分配悬殊很大,就会暗示天理“不公”,人心里就会有刀剑。前些时看到媒体报道,说在年三十晚上有个民工提着利斧,在北京见人就砍,连伤十数人,为啥?只为别人什么都有,而他连买票回家的钱都没有。“老天爷不能这么不公平!”他说。澳大利亚这样的事可以说是没有。这里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人到了18岁就有一个税号,收入20000元,交税15%;收入40000元,交税21%;收入100000元,交税40%。挣的越多纳税越多。而穷,你绝不会“不聊生”,别说是质朴的良民,就是一个无赖和懒汉也一样没事儿,国家会养着你。这里有一个人性的基点,不是说不饿死人,而是要“养好人”。比如你失了业,或在某处干得不开心,或虽然开心而自己忽然不想干了,辞了职,都会马上有6个月的救济,其数额足以使你生活得不错;6个月到期,你去找一下工作,只要你能证明你确实找过工作,马上又有6个月的救济。你看看吧,这样的状态,他能想啥?你要他在大年夜拎把斧子去砍人,或弄点起义和动乱,那是做梦,他的神仙般的小命,不可能去冒这个险。    
    访世界上最大的体育场悉尼奥运会体育场及犯罪博物馆等许多地方,之后访悉尼三大标志性建筑悉尼海港大桥、悉尼塔和悉尼歌剧院。三物之中,海港大桥最早,建于1923年,悉尼塔最迟,完工于1981年,悉尼歌剧院居中,始建于1954年。由于空间对远方的过滤和筛选,对我等中国人来说,海港大桥和悉尼塔的形象是极弱的,几乎是不存在的,惟有这座建了19年到1975年才完工的悉尼歌剧院是悉尼的代表。甚至可以说,对于众多的北半球内陆不出远门的人,心理尚未与国际接轨的人,很多人是知道了歌剧院才知道悉尼的。这个建筑太有名了一点,太个性了一点,太漂亮了一点,太容易作为独特景观进行宣传了一点。来澳大利亚之前,在此之前的很久以前,我也就知道了这个南半球的非凡建筑,画报、邮票、一般的印刷品,上面都见过悉尼歌剧院的奇特造型。它几乎是作为一个传奇出现的,因为见到它的人马上都会有一声惊叹,并且立刻会当一个新奇之物指点给另外的人,它这个能在一个点上刺醒所有人的惊奇之心的效力,确实是一种奇特灵感的作用。今日来此,先乘船从海里看它,由远而近,由近而远,见它在水边,那种熟悉的造型,亲切而又陌生,蓝的海水和白的贝壳建筑,看上去神神的,灵灵的,美美的,生动而又年轻;之后,上岸,走近,进入,出来,左一走,右一走,上看下看,说不出什么,说什么都有点不准确,就是看。一般的情况,一个被描绘了太多的作品,传得太神的作品,见了原物,往往会有一种失落感。然而悉尼歌剧院不是,它比宣传得要好,比我看到的那些图片要好,它的实体的力量极为充沛,图片和宣传反映了它的形象,但没有反映它的大、它的高、它的海风和来自蓝色天空的那种独特的光亮。现在站在它的面前,心中是一声声的啧啧,是真想说点啥!    
    悉尼歌剧院也是招标的结果,澳大利亚人利用世界人才的观念是极为突出的,最优秀的人才不一定在自己的国家,也不一定把他搞到自己的国家,但可以让他为自己的国家所用。当年招标时有50多个国家的200多个设计方案,最后是丹麦人Jorn Vtzon中标,他对主题的把握和奇妙的构思造就了眼前这座非凡的建筑,据说他的灵感来自悉尼湾疾驶的快艇的白帆。但今天实地看来,除了大海白帆的境界,它的内含还很多:蓝天碧海,它是白云般的白;海洋与大地,它是白贝壳般的白;城市与建筑,它是超越所有建筑物的不同;澳洲、南半球和全球,它是旷古没有的独一无二的角色。它金玉其表,完美于中:它有可容纳1547人的歌剧场、2679人的音乐厅等大小4个剧场和5个排练厅,还有酒吧餐厅等各种配套设施。    
    怎么说呢?这个精美的奇迹,它已经可以与印度泰姬陵这样的传世奇迹有毗美之处了。泰姬陵是一个帝王爱情理想的需要,悉尼歌剧院是一个国家文化理想的需要,它们都是一个国家顶冠般的建筑。后者虽是一个时间中的迟到者,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当下的作品都是一个迟到者,过去的时间已被文明的精品照亮,而未来的时间却仍是黑夜,它需要收割光明,从而延长和拓展人类存在的事实。因此,迟到者也是向时间的黑夜展示光明者,只要确实有高飞的心灵,有超群的灵感和将灵感转化成现实的能力,就会夺天而出,以它的光辉掩盖别的光辉,以它的风格使其他的风格受到普遍的伤害——一个有能力用自己的风格使同时代其他风格受到普遍伤害的作品,它就是伟大的作品。我认为悉尼歌剧院做到了这一点。    
    夜,与曹滋春等打的在悉尼夜行,乱逛,明天回中国了。    
    


第四部分 日本面对面的感觉第23节 日本的过去和现在都极特别

    突然一下子,我被封闭的生活打开了面向东方的空间,我要去日本了。站在这个新开辟的缺口里,向东看,能看见一些海水、日光和水岛上的日本,心中有伸出一个手指把日本捺下水底去的欲望。这是我对生命对岸日本的朦胧感受,也代表了我的一些成见。    
    日本者,“大日本皇军”也,“小日本鬼子”也,提起日本,心中就一股烦劲,这不一定是我个人的情感局限。想当年这杂毛国打中国,真可谓万重灾难。在咱老家安徽凤阳县,日本小鬼子杀人越货的勾当就不能胜数。咱村庄之西有一山,山上有个“死人凹”,就是日本军围了中国人,杀得尸横遍地而得名的。我母亲的一个邻居,一次遇见日本人后跪在地上不动了,大家以为他吓着了,上去一拉,见血从胸前流出来,原来日本人的刺刀从他的后心刺到前心。我们那里还有一位大妈,她被日本人抓住了,斜绑在一根大木头上,木头埋在地上,日本人练刺杀,他们排成一队,第一个人呀地叫一声,端刺刀上来刺一刀,第二个日本人同样做。她每被扎一刀就叫一声:“哎哟,我的nue 嗳!”这个“nue”就是女儿的意思,她这是在向她的女儿呼救,是一个母亲惨痛绝望无助的呼喊。还有一个日本鬼子,一天高兴了,想打人,就找来一个人猛练,先把他一下一下背起来往地上摔,然后又把他扔到路边的的一个水塘里,站在上面用石头砸他的头,那人只好一下一下潜水,满头是血,日本人就是砸,直到把他砸死。     
    这些事,都是童年时我母亲讲给我听的。就是我母亲,也在“跑鬼子反”时几次差点被日本人的子弹打死。我童年听这些时,心中的悲愤真是难以言表,只恨没有赶上打日本鬼子的岁月。真该狠揍他们!我家乡有个专门的词就是“打鬼子”,只要有可能,没有不打鬼子的。后来我看电影《血战台儿庄》,好多次泪流满面。咱心中对日本小鬼子的痛恨和要狠搞他们一下的愿望始终极为强烈。1992年,我专门组织人编撰出版过一本书,叫《380万军人之死》,中国百姓被日本人弄死了1700多万,不消说了;部队光是正面战场就阵亡320多万,加上敌后各战场,共阵亡380万人。小日本对中国的罪恶,真是没法说了。咱要是在战场上,那肯定是对小鬼子猛放枪没商量,不打这个邪恶者还行!    
    但,当今世界,日本的影响却是无处不在的,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到处都是日本人的痕迹,这个海水中的狭小国家,小到了在小一点的地图上几乎找不到它,可就是这个几乎可以在地图上抹掉的国家,却以商品形式辐射出巨大的能量,如果世界上没有美国,它就是世界第一了。现在它的经济力仅次于美国而以世界老二面目卓然而立。这是一个二战时的战败国,它何以会如此?它的能量、力量、成功的要素,到底有哪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