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胫泄烁缮狭恕O衷诩湍罟菘梢钥吹健癒OREA 1950 1953”字样,即1950年到1953年的朝鲜半岛战争。这是一个修改无效的历史事实,澳大利亚在那场战争中有死难者,有妻子失去丈夫,母亲失去儿子,回忆起来,那些刺鼻的硝烟和刺眼的鲜血都宛然如新;对于中国,这也是一样的,澳大利亚人打出的子弹,同样射入了志愿军年轻的身躯,中国死了那么人,好几十万,那些亡灵,至今仍徘徊在朝鲜半岛的上空。
这一切都是观念的力量和后果。澳大利亚远在南半球,国土广大,人口稀少,重洋关山,做梦都不应做到中国,更不应有半点向中国寻衅的念头,但英国和美国的思想、欲望、利益和体系使澳大利亚作为枪手站了起来,它清醒的理念使它产生了盲目的行动,本来不是战争力量的力量变成了战争的力量,它让别人流了血,自己也流了血——到目前为上,澳大利亚仍在美国的观念中运行,也可以说更在美国观念中运行。
澳大利亚自从1940年与美国建交以后,就迅即成为美国的铁杆哥们,视美国为大哥,把与美国的关系视为一切外交关系的基础,并完全彻底地认为美国的军事力量是全球稳定的基础,因此在亚太地区尤为欢迎美军的存在,特别强调发挥以美军为中心的“集体安全作用”。现在美国在澳大利亚的军事和科研基地有20余处,海军通讯、卫星跟踪什么的,很齐全。美国人在澳大利亚就像老哥住在小弟家一样,美国要揍什么人,吆喝一声,澳小兄弟就会立刻跑得比兔子还快,用于老百姓的话说,这哥俩是“穿了一条裤子”的。
晚,自墨尔本的飞机飞新西兰,2000多公里,两个多小时就到了,入关时查得森严,所有物品全翻,大家惊奇不已,何以如此?一问,才知是在查大家是否带来了澳大利亚的水果,澳大利亚有一种“果蝇”,这是水果的瘟疫,而果树经济是新西兰这个小国家的经济命脉,他们要严防死守。
第三部分 大洋洲上的独特风光第17节 牧歌之国新西兰
昨夜入住奥克兰的奥乌利提酒店316室;此处左看右看;没有写字的桌子;也无椅子和凳子;如此这般;我在哪里写字!想了想;找了找;见有一个旅馆用的小冰箱;它可坐;这就是我的椅子了!把此发现通报同室的曹滋春;曹说;现在像你这样人已经很少了。给他吹起牛来;说革命是怎么成功的?就是这样干成功的!
早晨起来;觉得岛国的空气阵阵发甜;伏窗一望;天地寂寂;大星斗几千珠;正亮得好;伸指向天一弹;似有晶晶之声;精神大振;意欲写字;这才发现屋中的小冰箱不能作凳子;只能当桌子;于是席地而坐;伏冰箱而为书桌;此种形象;连我自己都觉得有点光辉;这就是热情向上的中国人;这就是纯粹高尚的中国人。哈!
此刻;曹滋春的鼾声;正一阵阵怒吼得响;这哥儿们哪是鼾声;分明是一只中国的豹子在新西兰的酒店里发了威风;向他看;呔!我叫了一下;这哥儿们笑了一下;但;转瞬又爆炸着响亮起来;真是好!那种吼;有点响当当的味道;不错!
走到室外;但见新西兰的空气;清新明丽;一尘不染;这“一尘不染”四字;老套得连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但除了此词;还有什么好词?天地确实洁净异常;蓝空下一声鸟鸣;似乎可以传到一千里远!在中国中原一带;夏天大雨后忽见远远的山近在眼前;那就是空气失掉灰尘后的透明了;那就是新西兰此刻的样子。
对于新西兰这个南太平洋上的国家;我以前知之甚少;除了澳大利亚之外;它是南太平洋上最大的岛国了;这个岛上的最早土著;叫做塔加塔…维奴亚人;此外就是一种四脚蛇和漫野的飞鸟。近年有人研究说最早发现和开发新西兰的是中国人,这也是一和说法。公元14世纪;夏威夷一带波里尼西亚的毛利人占了此岛。公元17世纪;著名的荷兰航海家塔斯曼来到此地;称此地为新西兰;就这么叫下来了;当时塔斯曼老兄试图上岛搞点名堂;被毛利人一石头干掉了;毛利人说此岛是自己的;哪能让外人上?18世纪;英国佬库克来了;库克带领船队绕岛一周;就正式宣布此地是英国占领了;从此;英国人就以主人的样子出现了。1840年;也就是鸦片战争那一年;英国人迫使毛利人签订了《威坦哲条约》;规定此地为英国殖民地;条约签订日即为国庆日;英国佬用自己的那一套;很快把这里弄成了文明国家。现在这里只有不到400万人;是北京市人口的1/4,与此差不多大的地方;日本有1亿2千万人;英国有6千万人;这里可谓地广人稀了。
今天的导游易先生是台湾人;在此13年了;把“公元”叫“西元”;说话时有些字眼也很有趣;把“名字”叫“名纸”;把“换车”叫“翻车”。他说:“我的名纸(字)不用问;记着我的姓就行了。我们今天乘这辆车;明天翻(换)一辆车。”有人就叫起来;说换车就换车;翻什么车?易先生说:“人家公司要翻(换);我不翻(换)也不行。”众皆大笑。
早餐后自奥克兰出发;往罗托鲁阿;车程3小时;沿途是梦中的牧歌风光;绿树依芳草;碧地托青天;牛羊走;牧人行;清风扑面;白云行天;看见几只鸟;小神仙般飞在天空;此种大地高天的清爽气质;很有点儿瑞士味道。路不宽;很平;宛转山间;行车有行云流水之感;人在此路;有开车走一趟新西兰的愿望。
往访著名之“维多摩萤火虫洞”;洞在山间;大树高耸;山深林密;沿山道进;见巨石壁上有一巨窍;此即为维多摩萤从火虫洞。它是公元1889年英人测量土地时发现的;传于外界;顿为新西兰一大奇观;来斯土者;必来斯洞;而观此洞者;无不大称其奇。昔日英国作家肖伯纳看过后;说这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观。今沿洞进;沉沉黑暗;壁有灯光;愈进愈静;愈黑;愈幽冥。洞中有洞;有钟乳石;俯仰左右;奇异与惊惧齐入胸中。
渐入深处;向导灭手电;称已见萤火虫矣。黑暗之中;初不见物;久视之;方隐隐见一点微光在石上黑暗处。又摸黑向前;见洞深处隐隐发亮;仿佛夜间银河扑地;极显神奇;观石上有亮光数点;明若小星星;又称一奇。观许久;见地下河;向导邀上船;沿石壁下;慢之又慢;小心翼翼;到一寂静处;听有水声; 有船自地下河来;船近前;众上船;皆屏声;不敢高言;船向洞中进;行到深处;忽见洞顶三簇五簇碧光闪亮;如夜中明珠;多;亮;密;幽幽然;闹闹然;众皆称奇。船又进;转过一黑暗处;忽洞高且阔;高顶之上;啪然碧光辉映;一若繁星密布;举纸可见其字;众皆哇地一声;只是一哇;然后唯仰面目瞪口呆而已;那洞顶一如天穹;天穹之上;只有在偶然的夏夜或草原雨后才可见的瑰丽景象;而且;那种不是灯光不是明月之光的亮;那种碧光;那种黑暗中的珍宝之光;让人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久久;船出洞中;上岸。攀山道行;回视洞口;在山之下;一溪水自山中来;入洞中去;溪之一端;弯弯转转密林中;有一千年古树;枯倒溪上;其景在人间之外;在时间过去的一个老时间中。此洞非凡洞;一望动我心;入洞不忍走;即刻成仙人!
之后看牧羊狗牧羊;心大动;狗是极具灵性的;而且是战士;是进攻和防守的利器;是好伙伴。我少年时曾养一狗;并不伟岸;但尊严勇猛。一般的狗到陌生地;若逢群狗围攻;不斗就只有逃;但不论斗或逃;往往受伤;致死亦为常事;但;我那狗;见群狗扑来;不斗;亦不逃;它高翘尾;耸毛;口中出呜呜声;俨然大怒欲爆;群狗见了;围之;吠之;乱蹿之;牙切切之;但无一狗敢进攻;咱那狗;懂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幸其为狗;若为人;岂非是一大将?这会儿;看新西兰的狗;在牧场上有两种;亦是神奇;一种是会叫的;吠声如豹;叫一声;四周嗡嗡然。它驱羊时;只一吠;羊就吓得乱蹿。还有一种狗;它不叫;一声都不发;只以目光逼视;其光锐利如箭;万分神奇:演示者放白鸭二只;那狗无声向前;或左或右;其鸭在狗目光下移动;狗向中看;鸭靠中;狗向两边看;鸭靠两边;狗目光分开;两只鸭子亦分开;真是奇。赶羊也一样;草地上有羊三只;远在山林中;牧羊人一啸;狗飞奔入林;片刻;三羊驱至;其狗或起;或伏;或跑;或近逼;目光烁烁;它看哪只羊;哪只羊就吓得发抖;它要把羊往哪赶;目光一逼;羊就过去了。偶有一羊欲逃;狗逼一眼;羊立刻颤颤后退。其狗目光之利;前所未见。难怪说;一只赶羊抵得上20个人!
往访罗托鲁阿毛利人居住地;见其人为大洋土著;亮目黑皮;神色在文明之外;这些人早前以捉鸟为生;后来移到新西兰山区搞农业等等;他们有30多万人;占新西兰人口的1/10;1876年获得选举权。今天所见的毛利人,样子小怪,他用毛利人的欢迎方式;鼻子在咱面孔上一点一点的;他点一下;如同天野的一滴水飞到脸上;感觉是很奇怪的。看他们的房子;看他们房子旁边的火山口;那火山口;正是一团激情;大气浪腾腾直上;那种夺天而上的力量感;让人心怀震撼;人仅远望;心已动;待近前;见热气冲天;热泥沸腾;呜呜突突之景;让人感到如临地狱之门;人没了现实人的安全感;意欲拔地一跳;成妖成仙;哗然走他娘的!漫空中都是磅礴的硫磺味;这味道也有点让人心旌摇拽;想入非非;只想弄点什么事出来。
夜宿罗托鲁阿,看了毛利人的舞蹈。舞间;邀人上去同舞,我上去大跳了一番,很开心,彼有壮汉一条,开玩笑要把我放倒;这小子;想哪去了?咱哥们拿出功夫;捉其身手;左盘右旋;前退后折;弄得全场哄堂大笑;本欲将那汉放倒,但那家伙力大,也未成功。
第三部分 大洋洲上的独特风光第18节 天体浴场之行
如果瞬间本身已经是发展的,那么对于疾速前进的旅行者,每一个新到达的地方就已经是旧地方,为了获得速度,只能奋力前进。而前进的结果,就证明人的一生确实是一个逐渐扩展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走向瓦解的过程。人生的扩展不停地带给我们新的东西。为此,我们早早地出发,去机场,然后从奥克兰飞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由于时间太早,来不及吃早餐,每人就提了个快餐盒子,到达机场后,找个草地,坐下来。人人喜气洋洋,一声声只叫得好,说人活了一辈子,只有到了这个早晨,才觉得稍为有点小青春,活出点小意思来了。
从奥克兰飞布里斯班有近3个小时的越洋飞行,临窗看看海洋,也是不错的事儿,感觉是一会儿就到了。入关检查时,有女警察拉着漂亮的小花狗嗅查人的行李。同行的一位河南老大姐,行李中有一些从新西兰买的羊胎盘素,被嗅出来了。警察说,办法只两个,一是当场销毁,二是当场包装发往中国。结果弄了很长时间。老大姐愤愤愤不已,因为在新西兰,那边导游分明告知是可以带入境的。此时有不少人买了新西兰的羊毛被,就问前来接飞机的王先生,新西兰的羊毛和澳大利亚的羊毛哪儿的好?王先生不知问意,平静告知说新西兰的羊毛一年剪两次,而澳大利亚一年剪一次,当然是生长期长的好。众皆哗然,骂娘之声迸出。为何?只为在新西兰一个叫“大自然制被厂”买羊毛被时,厂主分明说是新西兰的羊毛一年剪一次,澳大利亚的一年剪两次。这南半球,怎么也产流氓啊?
接飞机的王先生让大家喊他“小王”、“王导”或英文名字“戴维”,而不要喊他“王先生”。这位50多岁的“小王”说,澳大利亚羊是人的9倍,是个“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的男女,都是骑着羊的男女。他到这个国家,先是教书,后来才考了导游。他说在中国如让一个大学老师当导游,恐怕得每天抽他一鞭子才行,否则他不会干,而在这,就算是不错的了。这“小王”是“五十而知天命”的人,知天命者的话,离真理不会太远的。这位放弃了众多追求可能性而跑到澳大利亚来的人,对澳大利亚人仍旧是嘲笑的,他说澳大利亚人很直很笨,比不上英国,也比不上美国,原因就是这儿只是英国的罪犯流放地,这些人都是罪犯的后代。但他没有说,一个由罪犯和罪犯后代组成的国家,何以弄成了这么漂亮发达的澳大利亚?
布里斯班市有40万人,是澳大利亚的第三大城市,属于昆士兰州,这里的物价是全国最便宜的,原因就是昆士兰州是惟一一个不必向中央政府交税的州。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历史和现实。二战时,日本鬼子打了来,昆士兰人求救于中央政府, 中央政府传出话来:放弃昆士兰州。昆士兰人大怒,自己组织了民兵力量,硬是挡住了日本的进攻。战后,中央政府再来收税,昆士兰人一声冷笑,不交。谁要是硬要,就拿打日本的办法用民兵搞他。因此昆士兰只向州里交税。这样的事像个故事,但是它是故事一样的现实。
布里斯班很漂亮,但更漂亮的事是这里女人心花怒放。这个城市是个女权主义的城市,女权主义的旗帜高高飘扬,女权主义的精神厉害到什么程度呢?厉害到抓螃蟹也只能抓公的,抓到了母的,要恭敬地放回去,很绅士地请它走好。这里的许多事情都像故事,中国小说《镜花缘》中写的那些个怪事,在这儿差不多都有影子。以老老实实的中国人眼光看,这儿的现实不是原来的老现实,而是现实上长出来的一个新现实,又鲜又嫩又活,很自在地自由地长个不停。面对这样的现实,一个原来现实中的人是没办法应对的,一切都与原来的不一样。抬头看看天,天上是太阳白云,但也与别处完全不一样,这里的臭氧层是被破坏了的,紫外线十分了得,这里有不同程度皮肤癌的人占25%。中国人到这儿,人人都戴了帽子和放下衣袖,可是这儿的人,还是根据自己白色人种的愉快感在太阳下日光浴。他们不怕死吗?他们怕,但他们活着有一个原则:“我喜欢,我就要。”这个原则像战场上一个尖利的口号,使生活中一切障碍都为此闪开了道路。
在市内各处参观。我们都知道这里黄金海岸的天体浴场,问知天命的“小王”可不可以去看?“小王”说那里去此有几百里,还得有会员卡,否则不行。“不过,”他说,“我能弄到几张临时的卡,也能租到车,有谁想去,我可以安排。”众人哄然叫一声好,但商量了半天,除我之外,只有两条汉子真想去。也罢,兵在精而不在多,精兵3人,正好一溜刺溜溜。于是,“小王”即刻安排车和人,我等按平均主义原则交了银子,开了一辆老式的奔驰,也不说啥,只一个字:走。
沿海岸行两小时许,车从主路上转弯,驶到海边,带我们的小伙子办了手续,给我们一点儿指点,就让我们自己往里走。我们就往里走。不用抬头就能看见前面的人。沙子在脚下哧嚓哧嚓地响,水极南天不见云,水极东天不见云,水极北天不见云,见到的只是蓝天大海,白浪拍岸。沙滩上的阳光极有穿透力。我们看见了那些没穿衣服的人。我们面临的现实是,我们已经走近他们,我们也得脱去衣服。这是一个障碍,从出发到现在,没有谁想过真能轻松地做到这一点,但随着脚步的前进,心中的矛盾到了最后的时刻,如同螺丝扭到了头,一下就滑丝了。现代主义急进运动的思想家巴特说过一句话:“女人在脱光衣服的刹那间被剥夺了性感。”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人在脱光衣服的刹那间就被剥夺了性感。我们3个中国男人向那些不穿衣服的男女走去,忽然感觉我们违反了这儿的公认原则,我们穿着衣服是非常不文明的了。当我们走得更近时,我们意识到,如果我们不迅速地脱去衣服,我们就是落伍的、病态的、心理不健康的。当我们近到不能再近的时候,我们已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否则,我们这几个中国男人就是别人嘲笑的对象了。这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衣服产生了羞愧感。大家三下两下,就除了衣服,而一除了衣服,我们全都坦然了,犹如小偷逃离了追击者混进了人群!我们向水中走,周围全是些裸体的男女,没有谁觉得不自然。我看男体或看女体,看到的只是区别,一种很惊异的区别,但没有一丝淫秽的感觉和冲动。我看看天看看地,感觉是遇到了一个闪闪发亮的境界,奇异、生动、丰满、真实、单纯而又充满了活力,如同现实海洋中一个很远的生气勃发的绿岛。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气相吹也。这儿有一种荡荡然的感觉。在这里,分不出哪是有钱人哪是穷人,也分不出哪是州长哪是小县令,所谓“天、地、人”三物,于此一一可数。
我们下到海中,奋力游。同行一位老兄,居然是水中高手,咱俩较量了一番,不相上下。这家伙老家是海岛上的人,他是“海佬”的后代,游起来有点大鱼的味道。他没想到咱这内陆人居然是他的对手,他哪知咱小时候天天鱼一样泡在水中的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