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二野战事珍闻全记录-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镜便说:“我马上派人去打。”    
    于是,2连指导员葛玉覆和排长白振东奉命带领一个排30多人,冲进了这个高楼院墙,并向还击的敌人打了一阵手榴弹和机枪,接着高喊:“缴枪不杀,优待俘虏!”    
    这时,从西北角一座高楼里,跑出来一个长着八字胡须的军官,慌慌张张地举起双手连喊:“不要打了!不要打了!”    
    他恭恭敬敬敬了一个礼后说:“我们投降,我们只有一个要求,请你们饶命。”    
    接着,这个人就自我介绍:“我姓郭,名雨林,是本师参谋长。请你进去,里面还有长官。”    
    经过艰苦鏖战,羊山集终于被拿下,大批国民党军官全部成为俘虏,其中包括第66师师长宋瑞珂。当他被押解走出羊山集时,第二纵队有个干部面滚热泪,愤恨难平,扬手打了宋瑞珂。事后,他很后悔,人家放下武器了,还打人家干什么?可是,当时他确实是难以抑制悲愤的感情:多少好同志好领导负伤了、牺牲了。在攻打羊山集的战斗中,包括第5旅参谋长在内的团以上干部就有15人负伤,营级干部伤亡32人,连以下伤亡更多。    
    刘邓大军在羊山集一举敲掉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第66师,大大震惊了国民党军队。一些人对国民党的前途发出哀叹。国民党国防部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的参谋长在日记中写道:“66师电台不通,羊山集似已失守。王敬久以两师之众距宋(宋瑞珂)10公里而不能救,王仲廉徘徊于冉固集数日不前。如两王均于24日以后奋力攻击,则局面必大异于今日。余深知国民党腐败,王仲廉等均只知弄钞。刘伯承廉洁虚心,不断求知,以与政府将领比较,诚不啻鹤立鸡群。如此,两党战阵上之胜负,不问可知。”    
    刘邓大军从6月30日夜晚,斩断天险黄河,7月8日歼灭郓城之敌55师以来,20天内,连续作战,连战连捷,共歼灭敌9个半旅,打开了进军大别山的通路。    
    人民在欢呼,大地在歌唱。战士们在摩拳擦掌准备再战,刘伯承紧张的心情舒缓许多,他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写了一首《记羊山集战斗》的诗:     
    狼山战捷复羊山,    
    炮火雷鸣烟雾间。    
    千万居民齐拍手,    
    欣看子弟夺城关。


第二部分:挺进国统区 千里跃进大别山蒋介石要水淹刘邓(1)

    金蝉脱壳,千里跃进大别山    
    蒋介石要水淹刘邓    
    仅仅不到一个月时间,鲁西南国民党被歼9个半旅。在开封坐镇的蒋介石听到消息,勃然大怒,拿起电话,大骂鲁西南前线集团总指挥王敬久,并对王宣布:“你被撤职了,我要送你去军事法庭!”    
    蒋介石不甘心失败,随后又任命王仲廉为鲁西南前线总指挥,纠集原在鲁西南和新调来共30个旅的庞大兵力,组成5个集团,分五路向郓城、巨野地区实行分进合击,妄图歼灭刘邓大军主力于陇海路和黄河之间,或把其逐回黄河以北,以堵塞被刘邓大军打开的战略缺口。    
    蒋介石把这次分进合击作战看得很重。如果近20万人仍消灭不了刘邓大军,他说他一定要退出历史舞台,永远不再理政事,不过问军事。    
    等他部署30个旅约20万兵向刘邓大军发起进攻后,蒋介石在开封一反常态,趾高气扬地出席了中外记者招待会。    
    蒋介石伸着两只干枯的手指,对记者们说:    
    “胜利在望,戎机在握。冀鲁前线指挥将用总体战,彻底歼灭刘邓军,胜利指日可待!要不了几天,少安毋躁。”    
    “总统”的文学侍臣陈布雷接着说:“总统说话是算数的,届时请大家报道!”    
    记者招待会后,蒋介石把空军司令周至柔、国防部二厅厅长侯腾、前线指挥官王仲廉、国防部三厅厅长郭汝瑰留下,密谋至深夜。    
    “跟共军作战……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就在谈判桌上得到,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你们可以再想想,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得到?”蒋介石说着从玻璃杯中倒出一杯柠檬水,一饮而尽,随后贸然问道:“那篇文章发出没有?明后天能见报吗?”    
    陈布雷说:“能。他们说最迟后天。”    
    “《黄河归故势在必行》,是黄河水利专家的署名文章……后天见报。”郭汝瑰说。    
    “要把黄河的水位、险情、共军动态……天天向我报告!”蒋介石说着把顾祝同、周至柔、侯腾、郭汝瑰叫过去,几个人一起俯在黄河与黄河故道沙盘上,一起密谋着……    
    蒋介石虽然已经在刘邓大军周围集结了20万大军,但他还不放心,秘密地制定了炸开黄河渡口、放水淹没刘邓大军于黄河之南的阴谋。    
    “什么‘黄河归故势在必行’?什么黄河水利专家!”邓小平把刚刚出版的一份国民党报纸往桌上一扔,气愤地说:“这是国民党军队想再次扒开黄河堤口,水淹我军。这报道只不过是敌人放出探测世界舆论的气球而已。写文章的人也不是什么水利专家,所谓的水利专家,正是蒋介石他自己!”    
    “是这样的,一点不错!战争既讲天时,又讲地利,既讲时间因素,又讲战场上的地理条件。连日大雨倾盆,黄河水位猛涨,我军正在黄河边上作战,蒋介石当然想调用他这足抵四十万大军的黄河水来参加作战!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对付的。”刘伯承紧跟着说。    
    大雨还在下着,直下得河平沟满。黄河从阿城到东明一段河堤,有的地方堤势很险,水位极高,河堤比村庄的房脊高得多,河水滚滚,奔腾咆哮,听着就像半空推过雷车。洪峰一个又一个,河堤岌岌可危。    
    吃了败仗的蒋介石,随时可能用飞机投下炸弹决堤放水。    
    刘伯承一边要李达在地图上寻找最近的几个高地,一旦河堤被掘,便由军队掩护群众逃到高地上去。一边又派出“水哨”,哨兵一步传递一步,一直把哨兵放到黄河岸边。哨兵监视着水情,把黄河水位的变化随时报告指挥部。    
    军情似火。为了亲自掌握水情,刘伯承坐在一张柳条圈太师椅上,门口立下几块青砖,在砖上刻着刻度,亲自观察水位变化。    
    邓小平挽起裤脚,两只腿放在半尺深的洪水里。他伏在一张旧方桌上,字斟句酌地修改着揭露蒋介石企图决开黄河堤口、淹没我冀鲁豫军民的滔天罪行的文稿。    
    刘伯承一直盯着青砖上的刻线。但院子里的积水,还是一度一度地在上涨……    
    大雨滂沱,刘邓忧心如焚。一旦黄河决堤,堤南的数百万人民,何以得救?一旦河堤炸塌,这十数万军队,向哪里转移?    
    想到这里,刘伯承离开圈椅,邓小平也从旧桌边站起身来。这两位肩负着党和人民重托的统帅,身上滴着雨水,脚下淌着浸过脚面的泥水,紧急地磋商着……    
    这已经是老习惯老传统了,在刘邓身边的人都知道,无论是一项重大的战略行动,还是开一个重要的会议,要么在他们的住室里,要么在田间小路上,要么在普通农家小院里,只要见刘邓紧张切磋,不时交换意见,不时谈论问题,人们便暗暗高兴,知道又有好仗可打了,或者有重要工作可做了。此刻,刘邓拖着泥水一圈一圈地在屋里走着,不用问也猜得出,又要有新的战略行动了。    
    邓小平立住脚,向刘伯承建议说:“我们能不能多找几个人谈谈,集思广益嘛!”    
    刘伯承完全同意邓小平的意见,立即说:“去请张副政委、李达参谋长来,就在作战室里开个会,作战处长、科长和参谋都找来。”    
    卫士长复述着通知道:“四号、五号……地点在作战室,作战部门处长、科长和参谋统统到会。”    
    不一会,司令部作战处、科长和参谋们都到齐了,一、三、四、五号(当时前线是在严格的保密情况下,刘、邓、张、李分别用上述代号)都已相继落座。


第二部分:挺进国统区 千里跃进大别山蒋介石要水淹刘邓(2)

    会上,大家再次认真地分析了敌情、我情和任务。    
    邓小平说:“到底该怎么办?需要充分发扬军事民主,集思广益,慎重考虑,请大家畅所欲言,发表意见。”    
    会议开得简短而热烈,刘邓没有插话,只是静静地听着。    
    散会时,刘伯承表示:“大家发言踊跃,各抒己见,让我们研究过后,再把想法告诉大家。”    
    邓小平要去部队看看,刘伯承仍留在作战室。邓小平临离开时,像有某种预感似的叮嘱作战处长:“要立足一个‘早’字,你们要做好进军前的一切准备!”    
    回到作战室时,刘伯承再次来到作战地图前,查看陇海路上敌情变化的近况。他仔细地量着进军路线,问进军途中河流山川的情况。过了一会儿,刘伯承放下放大镜,喃喃自语:“是行动的时候了。”    
    他立即吩咐作战处长:“快去请邓政委,准备马上行动。”    
    邓小平很快回到作战室。    
    刘伯承迫不及待地说:“我考虑要马上行动……”    
    邓小平说:“突然早走,敌人猝不及防!”    
    刘伯承说:“正是这个道理,趁敌人合击未成。”    
    邓小平说:“进军本身就能粉碎敌人的合击,对大局无所影响,多调动和吸引敌人,就会扭转整个战局!”    
    刘伯承接着说:“正是这个道理!我建议停止休整,马上行动。”    
    邓小平说:“现在就立即发报请示。”    
    电报发出只有3个小时,中央军委回电完全赞成刘邓意见。    
    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黄河水位一度又一度地增加。    
    会议室内,刘伯承把手举起,又狠狠劈下。他说:“……我刚跟小平同志研究过了,仗应该这样打。”    
    张际春副政委、李达参谋长和作战处长都在屏息凝神听着:“我们原定南下进军任务,8月15日前准备再打几仗。现在仗不在这儿打了,准备马上出发,大军南出大别山!”    
    邓小平也果断地说:“敌人准备黄河决堤,这对军民影响很大,蒋介石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我们是早定为好,仗不在河边打,立即提前南下!”    
    “华野西进兵团已到,原定你们接见陈、谢二首长?”政治部组织部长陈鹤桥来请示刘、邓。    
    邓小平一挥手说:“一切都来不及了,请刘司令员亲自给他们通话,部队马上出发!”    
    “我们上马了!”刘司令员手执最后待拆的一条电线,在跟华野西进兵团陈士榘通话。    
    刘伯承头一句就是“我要上马了”,说的就是我军要千里跃进,南下大别山了。    
    陈士榘马上问道:“我怎么打法,请你指示。”    
    “你打一张鹅牌。”刘伯承深入浅出,形象地作了指示。在牌语中,有一张鹅牌,一头是一点,一头是三点,西进兵团有四个纵队,打一张鹅牌,意思是要西进兵团在陇海路北展开攻势,用一个纵队掩护刘邓大军南进,迷惑和钳制敌人,用三个纵队集中兵力,寻机歼敌。    
    数十万大军秘密而又神速地开始行动了,部队疾风流水般地运动着……    
    这样,刘邓大军不是8月15日开始这一行动,而是提前到8月7日开始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8月9日,正是周末,蒋介石从开封小教堂做完早祈祷,回到行辕,他把空军司令叫来,命令B—29战略轰炸机群起飞,准备到最险要的地方投弹炸堤。突然,周至柔、王叔铭派出侦察的飞机回来报告,共军已离开河堤,不明去向……    
    “谁敢谎报军情,我把他就地正法。”蒋介石闻报气急败坏地,连声咒骂着:“共军锐气方张,刚打过黄河,怎么会失踪,怎么会不明去向?”    
    蒋介石大发雷霆,吓得周、王一时间无话可说,忙下令再去侦察。侦察机沿河堤飞去飞回,转了两圈回来后,还是报告:“共军刘邓所部确实不知去向,阿城到东明一段黄河南岸,到处一片浑水……”


第二部分:挺进国统区 千里跃进大别山蒋介石要水淹刘邓(3)

    刘邓部突然不知去向,阿城到东明间到处一片浑水。蒋介石由此判定刘邓大军已经溃逃,因此他紧张了几天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一下。前线形势好转,蒋介石准备回南京接见美国总统特别代表魏德迈将军。直到上飞机前,蒋介石对自己的判断充满信心,他在机场发表演说:“刘、邓虽已渡过黄河,但国军奋勇歼敌,我神勇空军也起飞助战,观共军已影踪全无,阿城、东明间黄河南岸,一片浑水……”    
    正在进军途中的刘邓接到这份电讯,笑得前俯后仰……    
    刘伯承好不容易止住了笑声说:“蒋介石真是妙人妙语,国军奋勇,空军神勇,共军已无踪影,是全被打死了,还是全都让水给淹死了?”    
    邓小平轻松地说:“一片浑水,倒是不假,不过不是他的神勇空军的功绩,而是老天下的雨!”    
    就在蒋介石飞往南京之际,8月8日夜,刘邓大军成三路队形,跨越陇海路,兵分三路,向南疾进,直奔大别山区腹地。第三纵在左为东路,沿成武、虞城、鹿邑、界首一线,直插大别山的固始、金寨、六安、霍山地区;第一纵队并指挥中原独立旅在右为西路,沿曹县、宁陵、拓城、项城、上蔡一线,直捣罗山、宣化店、黄陂地区;野战军指挥部率第二、第六纵队居中,沿沈丘、项城、息县一线前进。    
    为隐蔽主力突然跃进,刘、邓命令一纵和各军区部队,在鲁西南地区积极活动,并到黄河渡口佯动,造成我军渡河北上的声势,以迷惑吸引疲敌,使敌人继续在黄河边上进行合围。    
    连日暴雨,河水猛涨。    
    刘、邓纵马来到黄泛区北端,凄凉的景象展现在他们和全军指战员眼前,惨不忍睹……    
    “汤汤乎洪水滔天,浩浩乎怀山襄陵。”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上所描写的上古时代宇宙洪荒的年月,那时混沌初开,遍地洪水。眼前的黄泛区,也是这种景象,遍地洪水,草木萋萋,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在这千里荒凉的土地上,看不见一个人影,见不到一座房屋,四野死一般地寂静。野雁偶尔哀鸣几声,从水草深处飞起,大地又归复平静。    
    四野越发荒凉了。    
    凄凉的景象使不少指战员眼睛中涌出热泪……    
    过去,这儿曾是人声笑语、人来熙攘的地方,村镇密布,田园锦绣,邻村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人们在黄河边上休养生息。1938年,蒋介石掘开河堤,把数百万人统统埋葬水底……    
    那是在1938年6月6日,日本军队进攻中原。蒋介石因徐州作战失利,就下令在花园口决开黄河堤,想让洪水助他一臂之力,以此阻挡日军前进。结果,日军南下的脚步没有被阻住,却把河南、安徽、江苏三省44个县1;200万老百姓推入洪水之中,致使89万人死于非命,数十万人辗转流离,背井离乡。沃野良田,变成一片泽国。    
    刘伯承跟全体指战员一样,此时心里也是沉甸甸地,他望着凄绝的黄泛区,对身边的参谋人员说:“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造成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谁都知道,应该是兵来将挡,水来土屯,怎么能兵来水挡,水能挡住兵吗?”    
    “如果战略失算,比什么都厉害!什么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什么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什么1945年8月广岛原子弹轰炸,一颗原子弹,毁灭了13万居民……而花园口决堤,89万人死于非命,世界上也只有德国法西斯杀害犹太人这一凶狠的大屠杀才能与花园口决堤相比……”    
    说完,刘伯承一边挽着裤脚,一边无比坚定地对身边指战员说:“为结束这人间悲剧,解放中原人民,我们要走到大别山,赢得胜利。”    
    邓小平来到刘伯承身边,说:“蒋介石两次运用‘黄河战略’,第一次造成这样大的损失,第二次他也失败了。他的战略上的失败,就是我们战略上的胜利!”    
    这里到处都是泥和水,邓小平干脆连裤腿也不挽,拉起刘伯承的胳膊,坚定地说:“我们一定能涉过黄泛区,咱们一定能早日到达大别山。”    
    刘邓两位首长,身体力行,互相扶持,带头跳进泥水里,走在全军最前列。    
    大家都感动了,争先恐后跳进泥水里,根本不理会敌机的轰炸扫射。    
    一条无比壮丽的水上长虹,迅速向南延伸着……    
    


第二部分:挺进国统区 千里跃进大别山狭路相逢勇者胜(1)

    “快,跟上,不要拉开距离!”后面跟着数十万追兵的刘邓中路——先遣队第六纵队第18旅向汝河疾驰。旅长肖永银不住地催促着他的部队,几千双脚板踏着黄沙奋勇向前。他们现在唯一盼望的就是尽快到汝河。队伍中不时有人问:“汝河还有多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