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信强
二OO一年三月十七日,我和往日一样,翻阅《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发现关于日本的右翼漫画家小林善纪《台湾论》的一些报导,引起我极大的关注,后通过蔡省三(国民党原少将,抗日将领,著名的时事评论员)夫妇从香港带回一本《台湾论》原版书,看后特别愤怒,作为一名中国的卡通画家,我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把一个积压多年的创作愿望展示给广大读者,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中日历史,并努力使它符合历史事实,为广大读者所接受,为我们的卡通漫画创作一些扬眉吐气的东西。
于是,我走访了中国许多有关抗日战场和遗址,同时,也拜访了一些抗日幸存者和抗日英雄,又一春夏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史实,耗时一年才编成的这部《论日本》,书中均是个人观点,有不到之处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人出生于抗日家庭,祖父辈们在胶东战场与日寇浴血奋战,做出了重大的牺牲,幼时母亲也对我说起日寇在我出生的家乡江西上饶的一些暴行,我的外祖父就死于日军的大轰炸,周围的祖辈也有受日军屠杀的幸存者。母亲记得曾经在我们家乡江西上饶的一次大轰炸,炸死平民数以百计,惨不忍睹,日本人还屠杀了离我们家不远的一个村庄的全部老百姓,把死者抛到水潭里。祖父辈们的亲身经历和控诉对我幼小的心灵震憾很大。
而日本人对于那场暴行极力掩盖事实真相,不断地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不愿承担战争责任,侵占我钓鱼岛,右翼分子还插手台湾事务,与台独分子李登辉、陈水扁之流串通一气,阻挠我国统一等种种事实,令人难以接受。作为一个中国人,拿起自己的画笔,做一些应尽的工作,我感到特别光荣。我们也非常希望日本右翼分子和日本政要能够正视历史,认真反省那场战争,真诚地向中国人民谢罪,让中日两国真正地友好相处。否则,我坚信,日本一意孤行,将难以取信于亚洲国家,日本右翼分子也只能是历史跳梁小丑。
《论日本》开始创作到现在,得到很多朋友的大力支持,感谢之情难于言表。借此机会向蔡省三,吴琼夫妇、金源、郭嵬、李鹏、文浩、张方鹏、倪军等表示衷心的感谢!
前言书评
“两千年末,中国施之于日本者甚厚,在造于日本至大,百年来日本报之于中国者极酷,为祸中国者独深。近代中国所遭受的创痛,虽然个能说全部来自于日本,但实际上以日本所给予的最多最巨。”————历史学家郭廷
这决不是一本简单的“画”论日本,每个中国人都值得看它。——读者卫枫
日本,今亚洲最富裕的经济大国,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它是中国对外关系和贸易中绕不开的一个关键环节。然而,跟我们同为黄和种人的人和民族,置身大中华文化圈,甚至文字都是中华民族的,直到今天依然让我们感到陌生、隔膜和困惑。
————某中学历史老师
以前只是知道日本人对中国的侵略,我自己知道的真是,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自己对日本知道的真是太少了。
————读者李婉
令每个热爱祖国的人士热血沸腾的好书。————读者张玉新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也是中国抗日胜利60周年。然而,军国主义的招魂幡却屡受顶礼膜拜。尤其邻国日本,修改欲盖弥彰的历史教科书、让人耿耿于怀的钓鱼岛、政客们对靖国神社的拥趸……我们温情的宽容和沉默是有限度的,面对日本的频频“健忘”令每个热血的中国人愤怒。
本书作者于信强是活跃在连环画界的一名悍将,他以极大的热情走访了中国许多有关抗日的战场和遗址,同时也拜访了一些抗日英雄,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史实,耗时一年编绘而成。老于以笔为枪、以画板为战场,全书热烈而理性的文字和图画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以现代人普遍容易接受的连环图画形式表现出来,向我们全面展示了日本臭名昭著的军国主义的前世今生。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日本的顽固不化有其深刻历史原因。我们需要理智的爱国者,对于日本,我们恰恰缺乏的是理性的分析,《论日本》以图说画论的形式系统的分析了日本从对整个亚洲的觊觎到对邻国的大肆侵略掠夺的历程,深刻揭示了侵华战争带给中国人民的沉重灾难。
认识一个民族要了解他的精神层次才能透彻分析,可以预见的是,这本酣畅淋漓的“画论日本”必将成为今年图书界“最有性格”的一本书。
我们非常希望日本右翼分子和日本政要能够正视历史,认真反省那场战争,真诚地向中国人民谢罪,让中日两国真正地友好相处。否则,我坚信,日本一意孤行,将难以取信于亚洲国家,日本右翼分子也只是跳梁小丑。
我走访过许多抗日战场和遗址,同时也拜访了一些抗日幸存者和抗日英雄,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史实,耗时一年才编成这部《论日本》。
第一部分 历史、战争第1节 “四十七浪人”与史太郎
十七世纪,有个豪族受到一位将军的羞辱。
被羞辱的豪族含辱自杀,其手下的武士发誓要为主人报仇。
为了报仇,在长达七年中,他们遵循武士的牺牲传统,把自己装扮成醉鬼、乞丐、暗中盘算报仇事宜。终于他们找到了一个机会,四十七个浪人袭击了离皇宫不远的将军府,把他刺杀。
砍下首级并放在主人的墓前,然后四十七个武士全部剖腹自杀,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在日本,特别是日本军人所崇尚以至切腹是尽忠的最好方式。
在日本有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叫史太郎,且说是一个武功高强的男孩,全村的人都为他感到自豪。
传说大海深处有一个巨人岛,史太郎告别了村里人单人驾船到岛上和巨人搏斗。
最终史太郎以高超的武功,斩杀了巨人并掠走了巨人大量的财宝。
史太郎以征服者的身份喜悦地回到村里,受到全村男女老少的热烈欢迎,成为他们的英雄和榜样。
第一部分 历史、战争第2节 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1536…1598)出身于尾张爱知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后投靠织田信长幕下,在战场上屡次战功。
1582年本能夺之变迫使织田信长自杀,丰臣秀吉赶回京都,在山崎打败叛军拥织田信长之孙为君。
1583年丰臣秀吉正式取代幼主成主君,随之着手统一大业。
1590年丰臣秀吉最终完成全国统一,开始意欲对外扩张,入侵朝鲜和中国。
1592年丰臣秀吉趁朝鲜李朝统治阶级内讧之际,派其侄儿为大将,率军16万大举入侵朝鲜。
由于李朝政治腐败,防备松驰,使得日本进展神速,不到20天就攻陷首都汉城。
朝鲜派出使节向中国明朝求援,1592年底明朝派大将李如松率军4万增援朝鲜。
在中朝军民的共同抗击下,日军大败,朝鲜收复平壤和汉城。日军向南败逃,1597年日军又以14万军队再次入侵朝鲜,在朝鲜民族英雄李舜臣和中国将领邓子龙的共同抗击下,以失败告终。
丰臣秀吉梦想建立亚洲大帝国,1592年和1596年两次入侵朝鲜,均以失败告终,1598年在内部权力之争激化之时病逝。
论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时代日本战略家便开始研究和制定灭亡中国的周密计划,其计划可以说集日本人几百年研究之大成,他们对中国的资源、人文、地理有相当的了解,其用心险恶,计划之周密每个中国人看了都为之胆寒。
丰臣秀吉时期,日本出兵二十一万军队,攻占朝鲜,意欲以朝鲜为基地,一举征服中国。在丰臣秀吉的计划中,包括占领中国后定都北京,将朝鲜王移至日本,巩固中国的统治之后,越过青藏高原南下印度,随后西征欧州,这就是日本后来的所谓大陆政策和统一战略。
第一部分 历史、战争第3节 岛国心态
1、地域的影响
日本国位于亚洲东北方的海面上,由一连串岛屿和山脉组成,总面积377682平方公里。曲卷而狭长,象小海马,海马头脚相距三千多公里,身子相距离不到一个小时车程。因为曲卷而狭长,日本人容易形成一种局促狭隘的眼光和复杂的心态,既偏激又固执,既自悲又自傲。因为狭隘,它不由时时向外凯觎和张望;因为局促,凡事必经过慎密思考。
2、地理的影响
日本与亚洲大陆本是连在一起的,由于环太平洋的造山运动,地壳不断运动逐渐下沉。大约在一万多年前,日本与大陆完全分开,形成今天四面环海的日本列岛。由于地壳变动十分剧烈,日本成为世界上罕见的多火山国家,火山爆发伴随着地震成了日本人常见一种自然现象。这些不可知的自然运动,给日本人一种震荡无常的心理阴影。
日本山脉非常漂亮,自然资源却非常缺乏,火山地带的岛屿带给日本的只是一些硫磺和石灰岩,耕地有限,人口不断增加,使得日本人普遍有危机感。危机感使得日本人勤奋向上和竞争意识浓烈,日本政府很想成为世界大国,但狭小的生存空间,贫乏的自然资源,使得他们必须依赖外界和向外界扩张。
武士文化的误区
武士是对日本历史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阶层,武士文化是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封建统治者,利于武士维护权力,也大大提倡武士文化,以控制国民,特别是明治维新以来,武士文化借助强权发扬光大,并使武士文化渗透,灌输到广大日本人的灵魂之中。
武士文化是思维模式具有复杂多变、极端矛盾的特点,人们可以举出许多事例,说明其文化曲折向上,截然相反的选择。学者们只能用“菊花与刀”“樱花与祭”的巨大表面反差来概括。
武士文化服从于强者,蔑视弱者。对主子,对强权,他恭顺,他忠诚,可以剖腹,可以集体自焚;对弱者则刀劈、枪刺,拿来做活体试验。若技不如人,它会虚心求教,一旦自觉强大,则侵略扩张。因此崇尚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社会竟争法则,在价值选择上倾向于要么“全部”要么“全不”的极端,偷袭珍珠港向美国开战为明显的例子。
武士文化带有脆弱的不成熟的特征,炫耀武力,以力服人,念念不忘自已给别人的好处,却不记得别人善待自己,总觉得别人冒犯了、亏欠了自己,但从不承认自己有错。因此关于二战,他们满脑子东京的的大火,广岛、川崎的原子弹爆炸,可就是不承认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细菌战,山打根的死亡集中营……
第一部分 历史、战争第4节 军国主义的形成
公元10世纪——11世纪初,随着庄园的普遍建立,庄园间的矛盾和争斗日益增多,一部分庄民武装起来,逐渐形成了超越庄园范围的武士集团。1185年以源赖朝将军为代表的武士集团灭亡了平氏,在镰仓建立了军事政权。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武士政权。武士政权的建立,使日本历史上出现了天皇朝廷和将军幕府双元并存的局面。幕府政治排除天皇统治地位,却保留了天皇制的外壳。幕府将军成为全国的最高统治者。御家人与将军是主仆关系,是建立在“忠”“信”这一封建道德基础之上的。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御家人为保护将军不惜牺牲自己。而将军对御家人要讲“诚信”保证御家人世袭的领地财产不受侵犯。幕府政治前后达六百多年之久,先后有三个幕府进行统治。即镰仓幕府、室盯幕府和德川幕府。
幕府政治深化了日本人尚武从政的思想,“武士道”精神得以大倡其道,武士在人们心目中奠定了长盛不衰的崇高形象,日本军国思想的形成与此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联系。
《江华条约》
日本侵台战争结束不到一年,日本又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1875年9月,日本军舰擅自闯入朝鲜江华岛附近海域,受到朝鲜军民炮击警告,日本居然开炮击毁炮台,并登陆杀死朝鲜居民多人。
1876年1月,日本以“江华岛事件”为借口,派海军陆战队侵入朝鲜,迫使朝鲜签订《江华条约》,开放斧山,元山和仁川三个港口,由日本取得法外特权和领事裁判权,以后日本又迫使朝鲜签订了一系列带有侵略性的不平等条约,1910年将朝鲜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1894年1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人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援助。
日本见时机已到,借口保护日本侨民,派兵在朝鲜仁川登陆,残杀大量朝鲜军民。
台湾事件与《北京条约》
1、日本明治天皇继位伊始,表示要“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开辟万里波涛,使国威布于四方。”
2、1875年5月,日本借口“琉球难民事件”发动了侵略台湾的战争。由于台湾人民的英勇抗击和中国清朝政府的积极备战,再加上当时日本的国力与中国清朝政府相比处于下风,因此日本想尽快结束战争。在英美等国的支持下,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北京条约》。该约承认日本出兵是“保民义举”,获赔五十万两白银。《北京条约》的签订使日本的侵略野心继续膨胀,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暴露无遗,为以后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开了一个极坏的先例。
1875年,日本强迫琉球和清朝断绝属国关系。
1879年,日本将琉球藩改为冲绳县,完成了对琉球的吞并。
日本侵台事件发生后,清政府一面照会日本政府,提出抗议,一面着手进行军事布置。接着授沈葆桢为软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全权处理台湾事件。沈葆桢等加强战备,“示以兵威”,以迫使日本退兵,为此,他们在军事上采取了一系措施。
至8月中旬,清政府部署在台湾及其周围地区的陆海军,数量上已大大超过了侵台日军。
这一点日本人也是十分清楚,琅峤之兵有被聚歼的危险,所以日本政府急于言和,寻找退路。
沈葆桢等人对军事威慑战略的充分运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挫败了日本侵略台湾的阴谋。
而清政府在形势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对日妥协,还造成了另一恶果。这就是使列强进一步看到了清政府的软弱可欺,刺激了他们侵略中国的欲望。英国人欧尔卡克在传记中这样说:外国人认为台湾事件是中国“向世界登出广告,说这里有个愿意付款但不愿战争的富有的帝国。”次年5月开始,日军军队开进了琉球,不久便将琉球完全占领。同时,日本以中国为假想敌,大力扩军备战,明显加快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步伐。
第一部分 历史、战争第5节 甲午战争
邓世昌(1855…1894)
“致远”舰管带(广东番禺人)海战中激励将士说“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致弹尽舰伤,势将沉没。仍下令击撞敌舰“吉野”不幸被鱼雷击中,邓落水后,拒受求护,与全船俱没,义不独生,仍返身自沉。
李鸿章为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全部躲进威海卫军港,把制海权拱手让给日本。
日军攻战旅顺后又对威海卫进行攻击,丁汝昌率北洋舰队仓促应战,“定远”、“靖远”、“来远”、“威远”被击沉,其余十一艘军舰落入日军之手,丁汝昌服毒自杀,清政府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战争以清军失败而告终。
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赔偿日本军费两亿白银,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支配权,为日本日后吞并朝鲜铺平了道路。
用不宣而战的手法偷袭我北洋军舰,击沉运兵船“高升”号,使船上官兵700多人壮烈牺牲,揭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
9月14日,日军进攻平壤,清军将领左宝贵率部队英勇抗击,壮烈殉国。清军主将下令撤退,清军退出朝鲜。与此同时,北洋海军在力量上处于相对劣势,但广大官兵仍英勇拼杀,开创了海上鏖战5个多小时的记录,双方损失惨重,最后日舰首先撤离,中国军舰稍作追击后返回。
黄海战役之后,日军矛头指向旅顺,三万人在花园口登陆,直扑金州大连,随后攻打旅顺,仅几天旅顺被攻破。日本开始疯狂屠杀城中百姓,被害人达六万余人,全城仅剩下36人掩埋尸体。这是日本军队在中国第一次有组织的屠城,也是日本军队残暴、野蛮的大暴露。
第一部分 历史、战争第6节 八国联军和义和团运动
英国对中国实行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