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是刘翔-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小有成绩,半途改行练肯定要练坏的;再一方面,刚从二少体出来,又去投奔一少体,以后再换个什么队,教练之间肯定也要不开心。

    我的想法是:缓一缓之后,我还是想让刘翔再练田径。最好能够直接进市队,也就是一线队,那就好了。 

第四章第5节

    尽管当时依旧觉得很苦,但与在二少体的日子比起来,这样的生活,已算天堂。

    宜川中学的张明等老师都对我十分关照。自行车车位没有了,就帮忙让我把自行车停放
    在教工车棚;我练田径,老师们怕我营养跟不上,就特许我吃教工食堂……
在学校里,通常老师总是喜欢成绩好的学生。但至少,老师和同学对我都挺和气,也愿意帮忙。我认识了不少同学,与他们相处得不错。他们喜欢听我讲训练场和赛场上的奇闻趣事、出国比赛时的所见所闻。在零点零几秒钟之内快速反应压枪起跑,迎着风咬着牙作最后冲刺的感觉,甚至在少体校时那种江湖式的“兄弟争斗”,打游戏机、变着花样玩游戏……这些,他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对那些学校、家里两点一线的同学来说,这完全是另外一个全新的世界。尤其是在我“失踪”了两三天,出去比赛回来,下了课,坐在附近前排的同学就会纷纷转身,还有同学会围过来听我眉飞色舞地说故事。他们插话、问我各种各样的问题,还七嘴八舌地讨论,一直兴奋到下一节课上课。有一次搞得我们班主任王老师不得不“警告”大家:不要这么兴奋,说话说得上课都不想上了。

    别说我俗气。说心里话,这种感觉,真好——被围在中心,有同龄人用带着些许崇拜的眼神看着你,他们不仅不讨厌你,还觉得你很有趣,喜欢听你讲话、吹牛、讲故事,哪怕有时候明明知道你是在夸张地“说大话”。

    这,让年少的我觉得小有成就感,而且温暖。

    当然,偶尔我得意地摇头晃脑时,他们也会跟我“抬杠”。比方说,我穿着运动队里统一发的新运动服去上学,忍不住炫耀炫耀:“看到吧,上面有‘中国’两个字哎!代表中国的呢。”

    “那有什么稀奇,你这又不是国家队的队服,‘大兴’的(沪语,意为冒牌货)!”

    “哼!好,我以后就进国家队、穿正宗的国家队衣服让你们瞧瞧。”

    我们班还有男生喜欢跟我比高矮。我到宜川中学读书时,人已经长得很高了,大概有1米83的样子,进教室门都要低一下头,座位在最后一排。那时,班级里有一个男生,觉得自己长高了1厘米,就跑来跟我比。用他的话来说,“心头永远的痛就是我长他也长,永远比刘翔矮2厘米。”时间长了,隔壁班级的都有人来打听:“嘿嘿,听说你们班来了个‘高人’,是田径队的?”叫着叫着,“高人”就变成了外号“奥特曼”。班级大扫除时,教室顶上的电风扇总是“包”给我擦的。

    而且,最重要的是,在宜川中学读书的日子里,我的体能基本没落下,专项也没有荒废,比赛成绩不降反升。一边训练,还顺便向隔壁训练班的拳击队“偷师”学了几招。 

顾宝刚:那时队里有个颇有名气的大同学叫金衡毅,百米速度10秒08;在整个上海市都数一数二。我“挑”他和刘翔比。他对刘翔说,100米就算了,到底是我的主项,比输了你不光彩,比赢了我也没什么光彩的。两个人决定比60米短跑。

    我发枪,两人一跑,刘翔6秒95!硬是把金衡毅生生压下去了。金衡毅一开始根本不相信,说这次不算,重跑。刘翔也不怕他,说重跑就重跑,再跑两次我还是比你快。于是就再跑,刘翔的确比他快。金衡毅硬说刘翔耍赖偷跑,吵着再来。第三次,他自己抢跑,但最后先到达终点的还是刘翔。

    金衡毅不得不服气刘翔,一边说算了算了,算我认输,不跟你比了。一边他还是纳闷:噢哟,不得了,回来了以后速度怎么还那么快。

    就是在这半读半训的日子里,我跟着顾教练去参加了1998年8月初在江苏徐州举行的全国青少年田径比赛。印象最深的,那是我唯一一次带着伤去比赛,还打了封闭。为此我爸爸还和教练发了脾气,因为他觉得打封闭对小孩的身体不好。我的膝盖是在一次训练中扭伤的,有点肿,时间长了就有点积水。这个伤是我后来的师父孙海平带我到运动医生专家陈世益那里才看好的。直到今天,再也没发作过。

    到徐州,住宿条件很差劲,统铺,到处可见老鼠、蚊子。顾教练为了让我安心比赛,偷偷叫我跟着他住在教练员住的军队招待所里。三四十度高温的天气,比赛回来,还有澡洗。为了让我休息好,好几天他自己睡地铺,床让给我睡。那次比赛,我拿个全能项目的全国第二。宜川中学还在学校橱窗里为我张贴了红榜。 

第四章第6节

    宜川中学的这段岁月,对十五六岁的我来说,可以说是成长途中的一处心灵港湾。在我境遇最困难、最想脱离原先那个压抑逼仄的环境,试图缓一缓的时候,是宜川中学向我伸出了手。没有这一段日子,也就没有我刘翔的今天。

    因此,我对宜川中学、对我们初二(1)班很有感情。尽管我在那里的时间并不长,前后不过一年多一点。

    后来,我有了电脑,能上网了,还特地在Chinaren的校友录上找当初的这个班级。真给我找到了!就在去雅典之前,我还登录上去现了一下身,跟同学们打了声招呼。

    胡晔(刘翔在宜川中学时的班长):一个小细节可以证明刘翔对这个班级的留恋之情。Chinaren校友录上专门有一栏班级成员资料。因为资料是半公开的,一般上上网习惯了不填全,只填些必填项,比如姓名、注册名等,电话、手机、地址栏都是空着的。可刘翔仔仔细细地填上了所有项目,包括家庭住址、家庭电话、学校地址、学校电话,QQ号和MSN号,他都填了。

    结果,就是他的这些详细得不能再详细的个人资料,让校友录上我们这个班级的网页在奥运会之后彻底瘫痪。我们班级本来“班级成员”加上“班级好友”一共只有五六十个人,奥运会之后,也不知哪里一下子冒出来那么多人,近200个人都自动成了“班级成员”。校友录的网页进都进不去,被挤爆了!以至于我们只能自己重新注册一个班级,再另外注册一个刘翔的“粉丝”(FANS,迷)班,加入的人络绎不绝。

    自然,刘翔所填的他个人的MSN和QQ号都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甚至被“高手”破译。不得已只好重新改注,给自己的QQ付费加密。

    虽然那时候我放学回家,有时候还会在家里拉一根床单,练练跨栏的动作,但我已觉得在宜川的那段岁月颇为美好了,或许没有一个人出现的话,我会快乐地在那里生活下去,作为一个体育生,读高中,进大学,度过普通但也不乏快乐的一生。但那个人又把我拉回了职业体育的世界,没有他,就不会有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刘翔,不会有那奇迹般的12秒91。
那个人,就是孙海平。


'自传连载'第五章 得遇名师(全文连载)
孙指导对我说:“怎么回去了呢?我还想招你到我这来呢!”
 
    孙指导就站在医院门口对面的车站站牌下面,撑着一把伞,那是他留在我记忆中最亲切的一个身影,我会记得一辈子。
 
    我一直管孙指导叫“师父”,弄得我自己像是孙悟空。
 
    第五章第1节
 
    第一次看到孙海平的时候,我并不知道那人就是孙指导。那时我在跟方指导练,只是远远地看到他在操场的另一边,他在带着陈雁浩、谈春华一批人训练。那帮人在他的指导下跑得飞快,让那时入跨栏门没多久的我心里好生羡慕:“那么快!什么时候,我能像他们跑得那么快就好了!”当时对孙海平的印象淡淡的,就觉得他看上去很和蔼,又很斯文,有点像学者型教练。但那时我自然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他会成为我的教练。
 
    第五章第2节
 
    印象中,孙指导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这样的:“你怎么回去了?我还要招你呢!”  那是我在回到宜川中学之后,有一次代表宜川中学去莘庄比赛,正巧碰到孙指导时,他对我说的一句话。我记得当时我就淡淡回了一句:“是啊,回去了,我准备好好读书了。”
 
    后来我才知道,孙指导发现我已经离开后,非常着急,其实他很早就注意我了,也一直有把我招到他手里去的意思。
 
    孙海平:我其实一直会去看一些其他队的训练,留心那里有没有好苗子。我注意到刘翔的时候,他15岁。我当时是看了他一堂训练课,这个小家伙一下子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技术动作并不出色,但他的胆子大!为什么说他胆子大呢?因为面对跨栏,一般小孩子都有一种畏惧的心理,生怕跨过去的时候会磕到碰到。但他不怕,碰到就碰到,闷头就往前跑。当然,我还留心到,他的节奏感非常好,这一点对跨栏运动员来说非常重要,当时我就暗暗留心,向别人问了他的名字,准备再好好观察他一下。
 
    到了1998年9月,我带陈雁浩、谈春华他们出去拉练后回来,一问,那个叫刘翔的居然离开这里了。当时我心里就一凉:怎么走了呢?我当时什么也没想,就是想一定要把他给找回来。 
 
    在得知我离开的消息之后,孙指导马上就给我家打了电话,当时是我父亲接的电话。父亲后来告诉我,说孙指导对他说,我是棵好苗子,如果不继续练下去,就真的可惜了。 
    刘学根:当时孙指导给我打电话,流露出要把刘翔招到他手里的意思。当时,我的心情是有些矛盾的。一方面,刘翔在体校有一段时间确实过得挺不开心,我们怕孩子过去,再受欺负。但另一方面,我做父亲的,又何尝不知道刘翔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天赋,如果让他半途而废,这也是我不愿意看到的。
 
    犹豫的时候,孙指导对我说,最好我们俩当面谈谈。于是,我就去了莘庄的训练基地,就在刘翔现在住的宿舍外的铁门旁,我和孙指导见面了。会谈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但孙指导给我做的三个保证,我一直记在心里。
 
    他对我说:“刘翔爸爸,别的不多说,我向你保证三点:第一,刘翔回来后,绝对不会再受到欺负了。第二,在训练上,我肯定会尽力把他训练成一个出色的运动员。第三,刘翔和我在一起,我会教他许多做人的道理。”当时我听了,觉得孙指导说得非常诚恳,而我也一直知道孙指导的能力、为人,翔翔如果能交到他手里,我想我应该放心了。所以,我再也没有了犹豫,一口答应,把刘翔再送回来。我记得那是1999年3月,刘翔又回到了二少体,并进入了一线队。
 
    事实上,我也一直很想能到孙指导手下去练,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我是挺兴奋的,但同时又有一分担心:孙指导手下带的队员,个个都是名气响当当的角色,他会重视我一个小孩子吗? 很快,孙指导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切,可以这么说,直到现在,那感人的一幕一直留在我的内心深处。
 
    那是在孙指导答应招我入队,但我还没正式去报到时发生的一件小事。由于长时间的训练,我的右膝盖处可能有一些伤,孙指导考虑到日后肯定要经受大强度的训练,就建议我父亲带我去医院做个手术,彻底解决这个伤。后来我才知道,也正是因为这个膝伤,二少体曾对我的运动生命表示过担忧,他们怕我会因伤过早退役,而孙指导向他们拍胸脯保证说我绝对没有问题。为此,他还在体校的风险责任书上签了自己的名字,一旦我有了什么问题,责任全由他来承担。
 
    为了我的膝伤,他主动联系了华山医院运动康复科医术高超的陈世益大夫给我治疗,并约好了时间,在华山医院门口碰面。
 
    那是一个下着滂沱大雨的下午,说实话,即便是现在,我对那天的雨势之大,仍然记忆犹新。父亲开着车把我送到华山医院门口,那是我们约好与孙指导见面的地方,但当时我们并不知道会下大雨,所以我和父亲猜测孙指导肯定会在医院的大堂里等我们。忽然,父亲用手往车窗外一指:“看!那不是孙指导吗?”我顺着父亲指的方向望去,真的,孙指导就站在医院门口对面的车站站牌下面,撑着一把伞,那是孙指导留在我记忆中最亲切的一个身影。那么大的雨里,一把小伞已起不到任何作用。他不停地张望,很显然,他是在等我们。
    
    我当时一下子就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我其实算什么?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而已,而孙指导已是带出陈雁浩等一批名将的著名教练了。他能这么对我,怎能不让我感动?当时我心里就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好好练,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自己,更对得起孙指导!” 第五章第3节
 
    我现在还记得我重回二体校时的情景。因为当时我回去后,还得先住到原来方指导那里二线队的宿舍,而不是住到孙指导带的一线队的寝室。孙指导怕我再受欺负,在我回来后的当天,就陪我一起来到寝室,当着大家的面,说:“刘翔是我的队员,你们谁也不准欺负他!”孙指导的名头谁都知道,看他如此严肃地说这句话,连一旁的我都感到有些害怕。
 
    后来搬到一线队的宿舍,孙指导在选择我的室友方面,肯定也花了不少功夫,他让不是跨栏组而是属于长跑组的于文辉成为了我的室友(他是我国长跑名将董朝霞的丈夫)。说实话,我和于大哥(他的年龄几乎大我一轮)住的这两年,让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而在生活上,他更是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比如说,他每天一定要监督我吃早饭,他说不吃早饭对胃的伤害很大。我的这个好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后来碰到了下一个不爱吃早饭的室友陈亮,我也是这样监督他的。可以说,在和于大哥相处的这近两年的时光里,我收获了很多。
 
    刘学根:我们一直很感激于文辉。可以说,那两年时光,于文辉教了刘翔很多做人的道理,在生活上更是对他无微不至地关照。我记得那时候刘翔是小队员,还没“资格”去享受队医的按摩推拿,于文辉就买来两个小桶,拉着刘翔每天训练完以后一起泡脚,教他怎么缓解疲劳。于文辉的妻子董朝霞每次出国比赛回来,都不忘给刘翔带礼物,对他也很关照。所以我们刘翔也一直很感激他们。后来刘翔出国比赛的机会多了,每次回来也会带礼物给他们,还会和于文辉大哥通电话。于文辉有了孩子后,刘翔每次出国回来,还会给他们的孩子带一份礼物。
 
    孙海平:在选择刘翔室友这点上,我没少动脑筋。
 
    说实话,田径队里大多是些“皮大王”,自制力都非常差,而“大欺小”的事情也经常发生,这很难避免。刘翔的心里有过类似方面的阴影,所以我必须给他选一个好室友。
    于文辉是辽宁人,从小离家,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强,更重要的是,他的为人非常好,也很老实,我一眼就看中他,把他安排和刘翔同室。那时队里一般都是一个项目的住在一起,跨项目的“合住”很少的,但我还是想尽办法把于文辉安排了过来。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而后来于文辉退役后,我给刘翔安排了室友陈亮,他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小伙子。刘翔是棵很好的苗子,我答应过他爸爸,要把他培养成材,所以就要尽可能给他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于是,解决了其他方面的担忧,在孙指导的手下,我又继续开始我的跨栏生涯。
 
    事实上,正如我预想的一样,从二线队进一线队,年龄又是最小,我很快成了队里最差的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时候练基础力量,练举杠铃,是放到后颈处举的那种。按照规定,标准是50公斤,可你猜猜,我那时候举多少?我连一块杠铃片也加不了,只能举一根不带任何杠铃片的杠铃杆。队友们都好奇地看着我,估计他们都在想:“这小子怎么那么不济?”但我毫无办法。即便是举空的杠铃杆,我还是吃不消,因为这根杆自重20公斤,举起来后还要做高抬腿动作,我的后颈处缺少肌肉,直接压到骨头,痛得我不行。后来我想了个办法,把外套团成一团,垫在后颈处,可一做起高抬腿动作,衣服就掉了,还是没用。但再痛也得完成训练,孙指导对我说:“这些都是基础训练,你必须要完成,完不成,其他的谈都不要和我谈!”我咬着牙,一次次地坚持,终于,从举空杆子到可以加5公斤的杠铃片,再到10公斤,20公斤,最终,达到了50公斤的指标。
 
    那时候,我早就下定决心,训练再怎么苦,也要全扛下来。记得那时候在田径场上跑圈,我体力不好,好几次都在场边呕吐,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