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237-五胡录-第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沮渠蒙逊所属的卢水胡人是匈奴的一支,祖先曾是匈奴的左沮渠(一种官职),于是子孙都姓沮渠。沮渠蒙逊从小就聪明过人,阴险狡诈,他博览群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五胡录》里他就多次依靠天气预报来取胜),吕光对他非常忌惮。沮渠蒙逊的伯父沮渠罗仇和沮渠麹粥都是吕光的部将,结果无故被杀。在他们的追悼会上,沮渠蒙逊乘势站出来鼓动同族的人造反。他联合兄长沮渠男成进攻后凉重镇酒泉,并共同拥立酒泉太守段业为领袖建立了北凉政权。


《五胡录》 后记凉州后期  战神赫连勃勃(2)

    段业为人非常猥琐,众将都不听他的指挥。不久,北凉的敦煌太守汉人李暠叛变独立,建立了西凉。这样一来,凉州同时出现了六个国家。     
    李暠是汉将李广的后代。顺便说一句,在《晋书》中李暠的传记和十六国时期的其他人物都不在一块,而是放在了所谓的忠臣名单里,并被尊称为“凉武昭王”(在《晋书》列传第五十七,一开始我找了半天没找到)。实际上李暠从头到尾都和晋朝没有一星半点的联系,而且李暠的西凉是五胡十六国里面最最弱小的国家。李暠的西凉国从建国到灭亡都只和北凉打仗,还屡战屡败最后李暠本人也被赶到西域流浪去了。李暠之所以能在《晋书》中享受如此的待遇,仅仅是由于他是唐高祖李渊的祖宗(据陈寅恪先生考证说李暠只是李渊名义上的祖宗,换句话说就是冒认的,因为北魏经过改革后也开始搞起了门阀世族制度,有个好祖宗就更容易加官晋爵)。《晋书》的作者们只不过是为了自己的乌纱帽戴的更高些罢了。     
    李暠的叛变使段业对朝中重臣都产生了疑心,搞得人人自危,段业的乖张促使沮渠蒙逊准备下手除掉他。沮渠蒙逊先和哥哥沮渠男成通了一下气,发现哥哥不愿造反,沮渠蒙逊干脆跑到段业面前诬告哥哥密谋造反,鼓动段业杀死沮渠男成,段业当真就把沮渠男成杀掉了。沮渠蒙逊见自己的计谋得逞,便对宗族宣布“男成忠于段公,枉见屠害,诸君能为报仇乎?”,捎带手地就把段业除掉了。     
    在此之前,吕光病死,后凉经过多次激烈的政变,吕光的侄子吕隆被拥立登基,后凉进一步衰落。而与此对应的是东方羌族姚兴的后秦国力的增强。后秦拥有征战多年的精锐部队(想想看,连苻登那样的牛人都被姚兴给活活整死了),相比之下凉州诸国由部落民兵改编而成的军队简直近似原始人。后秦首先对乞伏乾归的西秦下手,乞伏乾归拼凑起了六万骑兵,这看起来是个不小的数目,结果这帮人还没看见后秦军队就逃了个精光。乞伏乾归一看没辙,只好逃亡到了南凉。后来他觉得老这样逃来逃去的也不是办法,就跑到长安向姚兴请罪,姚兴宽恕了他,并将他安排回故都苑川镇守,西秦成为凉州诸国中第一个被灭的国家。     
    后秦不费吹灰之力就吞并了西秦,内乱不止的昔日大国后凉就成为了后秦的下一个猎物。后凉的吕隆地盘才巴掌大却整天忙着称帝,正好成为后秦讨伐他的理由(姚兴自己也称帝了,此所谓“天无二日、凉无二帝”也)。     
    凉州的其他三国都看出后秦此次是来者不善,在吕隆的鼓动下,后凉吕隆、西凉李暠、北凉沮渠蒙逊和南凉秃发利鹿孤四方结成联盟来抵抗后秦的进攻(几乎是凉州诸国惟一的一次携手)。但大家都想让别人出头去当炮灰而自己渔利,谁也不愿当冤大头,这个松散的四方联盟很快就在后秦军队兵临城下的时候解体了。     
    吕隆没见过世面,不知道后秦军队的厉害,他手下那些所谓的精兵强将和后秦军一交手就被打得找不着北,只好据城固守。周围观战的三国也见风使舵,一齐向后秦称臣,然后调转枪口向后凉趁火打劫。长期的围困使后凉的姑臧城里饿死了数十万人,城里的鸟儿在数百里内都找不到吃的东西,也跟着饿死了数万。吕隆只好向后秦投降,后凉灭亡了。     
    凉州后期  战神赫连勃勃    
    (下)    
    后秦先后灭亡了西秦和后凉,并征服了其他割据势力,下一步姚兴便打算向东发展,结果他遭到了新兴的强大帝国北魏的有力挑战。姚兴派出的四万东征先头部队在汾河谷一战全军覆没,姚兴的自信心也被一撸到底,这样一来后秦对凉州的控制就弱化了很多。不知道是因为心情太好还是一时发昏,姚兴竟然把凉州州城姑臧赠送给了南凉,代价是南凉向其进贡三千匹马和三万只羊(比美国人从俄罗斯手里买走阿拉斯加还便宜)。     
    后凉灭亡前夕,坐镇后方的南凉王秃发利鹿孤病死,由弟弟秃发傉檀继位。秃发傉檀从小聪明过人,能断大事,整个国家都把他当作圣人转世,希望他将来能领导南凉出人头地。秃发傉檀果然不负众望,没费一兵一卒就从姚兴手里得到了姑臧,这是前秦解体后姑臧城的第二次易手。     
    姚兴的以土地换和平的思想在崇尚强权的五胡十六国简直是痴人说梦,他先后主动割让土地给北魏、东晋和南凉,结果却并没有换来什么好处,倒是招来了个活灾星赫连勃勃。赫连勃勃的崛起促使后秦彻底衰落,同时赫连勃勃建立的胡夏政权也取代后秦成为凉州最强大的国家。     
    赫连勃勃本姓刘,是刘渊的亲戚(都还记得刘渊是谁吧?),他出身的铁弗族也是匈奴的一支。铁弗是对匈奴父亲与鲜卑母亲所生的混血后代的称呼。匈奴铁弗部与鲜卑拓跋部是世仇,刘勃勃(就是赫连勃勃)的父亲刘卫辰是铁弗大酋长,前秦扩张时刘卫辰受到前秦的支持进攻鲜卑代国取得了胜利,结果前秦一解体,代国的后人十六岁的天才少年拓跋珪又统一了鲜卑拓跋部,进而打击铁弗刘卫辰,在黄河岸边将刘卫辰的宗族数千人全部斩首,然后将尸体推进黄河。刘勃勃只身逃脱,躲在叱干部落。叱干部酋长叱干他斗伏准备把刘勃勃送给北魏,但他的儿子叱干阿利很欣赏刘勃勃,两人一块逃亡到后秦,担任后秦戍边的士兵。     
    刘勃勃“身长八尺五寸,腰阔十围,性辩慧,美风仪。”后秦边关统帅没奕于很欣赏他,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并将刘勃勃推荐给姚兴。姚兴也很欣赏刘勃勃的才能,经常和他通宵达旦地讨论兵书战策。姚兴的弟弟姚邕对刘勃勃很不以为然,他劝姚兴说:“勃勃不可近也。”姚兴很奇怪,反驳姚邕说:“勃勃有济世之才,吾方与之平天下,奈何逆忌之!”姚邕回答道:“勃勃奉上慢,御众残,贪猾不仁,轻为去就,宠之逾分,恐终为边患(姚邕的分析这是一针见血啊)。”姚兴不但不听他的劝告,反而拨给刘勃勃重兵让他镇守朔方。     
    刘勃勃原本就一门心思想造反,机会很快就来了。姚兴与北魏拓跋氏签署了停战协定,双方密切开展各项交流活动。北魏和刘勃勃的家族是百年的世仇,姚兴与北魏交好,这就给了刘勃勃一个造反的好借口(虽然刘勃勃以此为由而造反,但终其一生他都不敢进攻其所谓的世仇北魏,而是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对付他的大恩人后秦上)。于是他召集部下袭杀自己的岳父没奕于并招降了他的势力(招刘勃勃这样的女婿上门,可谓是引狼入室也),建立胡夏国,公开和后秦叫板。     
    刘勃勃的战略战术都煞是厉害。当时刘勃勃占领了后秦的多个战略要地,部将建议说:“陛下将欲经营宇内,南取长安,宜先固根本,使人心有所凭系,然后大业可成。高平险固,山川沃饶,可以都也。”他们言下之意是希望刘勃勃早日确定都城。刘勃勃的回答足可以列为战争谋略的经典:“吾大业草创,众旅未多,姚兴亦一时之雄,关中未可图也。且其诸镇用命,我若专固一城,彼必并力于我,众非其敌,亡可立待。吾以云骑风驰,出其不意,救前则击其后,救后则击其前,使彼疲于奔命,我则游食自若,不及十年,岭北、河东尽我有也。待姚兴死后,徐取长安。姚泓凡弱小儿,擒之方略,已在吾计中矣。昔轩辕氏亦迁居无常二十余年,岂独我乎!”


《五胡录》 后记凉州后期  战神赫连勃勃(3)

    刘勃勃把游击战和运动战都上升到了战略的高度,是典型的战略上的持久战,战术上的速决战。这种以速度的优势来打击敌人的战术是中国本土所没有的(比如孙子兵法所说的“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等等”,与赫连勃勃的战术完全是两回事。慕容恪看起来倒是个典型的“孙子”式的武将)。由于中原军队主力是步兵,习惯用严谨的阵型配合多样的战术和计谋,军事理论讲究的是“稳重”,而北方游牧骑兵则擅长以速度优势突袭敌人,一旦成功就给敌人以“爆发式”的重大打击。即使不成功的话也可以利用速度优势快速逃跑,转瞬即逝。这种打法虽然战术相对单调些,但在中国历史上,所谓“一招鲜、吃遍天”,游牧民族的战术几千年不变,但崇尚《孙子兵法》战术的中原国家与崇尚赫连勃勃战术的北方游牧民族的作战中仍然屡屡吃亏,就很能说明问题。记得小时候看《毛泽东选集》就觉得毛主席的军事思想最适合于快速机动部队运用,陕北一带也正是当年胡夏的故国(赫连勃勃的墓地在延安地区),以毛主席对历史研究的透彻程度,这个应该很容易联想到吧。     
    在先进的战略战术思想指导下,刘勃勃的战果相当卓著。没多久后秦就“岭北诸城门不昼启。”姚兴这才后悔当初没听弟弟姚邕的话,但他醒悟得太晚了,后秦此时已无力对抗胡夏骑兵的袭击,只好采取关门闭户这种消极防御战术。不久,胡夏又出兵进攻南凉,大圣人秃发傉檀瞧不起刘勃勃的战术,认为是“勃勃以死亡之余,率乌合之众,犯顺结祸,幸有大功。”结果一战之下刘勃勃就让南凉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惨败,南凉军队被刘勃勃连续追击八十里,战死大将十余人,还沿途丢了大批的尸体被刘勃勃拿去堆成景观做留念。     
    胡夏击败南凉,又掉过头来进攻后秦,后秦军也很配合地乖乖惨败,损失三万余人,实力进一步大减,基本丧失了对凉州诸附庸国的控制权。不久,后秦帝国的苑川守将、乞伏乾归的儿子乞伏炽磐叛变,拥立乞伏乾归复国,重建西秦。凉州境内六国争霸,全中国十一国并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时期的顶峰。     
    胡夏踩着后秦和南凉军民的尸骨变的强大起来,而在西秦复国之后,曾是凉州地区最强大国家的后秦更是衰弱到了极点。为了节省点体力,姚兴就想方设法利用自己仅存的那点威望挑唆其他国家互相争斗,您别说还真有上当的。南凉秃发傉檀接到了姚兴的圣旨后就兴冲冲地进攻北凉沮渠蒙逊,结果三战皆败,被北凉赶出了姑臧。都这时候了秃发傉檀还有闲工夫去攻打吐谷浑,不知他脑子里是怎么想的。结果被等候一旁的西秦捡了个漏,西秦王乞伏乾归被一场未遂政变所杀,敢冒险的乞伏炽磐继位,趁秃发傉檀带兵走在半路上的时候出兵接管了南凉的地盘,南凉也灭亡了。     
    北凉和西秦瓜分了南凉的土地,实力增强,又开始和胡夏鬼打鬼。而刘勃勃这会儿正忙着迁都统万城,他已经改名换姓叫做赫连勃勃了(坚固无比的统万城一直保存到今天,整理出来的那篇描写统万城的文章挺不错的)。西凉势力本来就弱,后秦则进一步衰弱,无力在凉州和这三位较量。又撑了年把时间后,姚兴病死,他的宝贝儿子们互相攻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后秦帝国被东晋刘裕轻松消灭。     
    刘裕也没有笑到最后,他的军队很快又在赫连勃勃偷袭之下全军覆没,胡夏成了凉州最有实力的国家。而不声不响闷声发大财的北凉日子过得也不赖,西凉公李暠病死后,儿子李歆刚继位就发重兵进攻北凉的姑臧,结果中了沮渠蒙逊的埋伏兵败被杀,北凉大军一个大反扑,西凉李家也不得不放弃国土去西域流浪了。     
    赫连勃勃晚年极其残忍好杀(其实他一直就是残忍好杀,只不过到了晚年更甚而已)。经常带着弓箭在城楼上看谁不顺眼就射谁。他的大臣们日子过得更惨,“忤视者毁其目,笑者决其唇,谏者截其舌。”不久赫连勃勃干脆把他的太子赫连璝也杀了,另立赫连昌为太子。他一心扑在寻欢作乐上,酒色财气样样都沾的赫连勃勃很快就病入膏肓而死。     
    赫连勃勃死后,长期被胡夏打压的凉州诸国都松了一大口气。不久,北魏向胡夏发动了强大的攻势,赫连昌在作战中被俘,胡夏国遭到了致命的打击,赫连昌的弟弟赫连定带着胡夏残部西迁,顺路灭掉了西秦(西秦王乞伏炽磐也在赫连勃勃死后没多久去世,儿子乞伏暮末继位),屠杀了西秦全族。在赫连定抖擞精神准备进攻北凉沮渠蒙逊的路上,胡夏残部十万余人遭到吐谷浑部落的伏击而全军覆没。     
    闷声大发财的北凉在老谋深算的沮渠蒙逊指挥下成为凉州大战最后的幸存者。但凉州全境的统一不是靠北凉一步步打出来的,而是靠许多个凑巧给凑出来的,再加上连年战乱凉州几乎全境都是废墟。所以尽管北凉的领土不少,国力仍然很虚弱。沮渠蒙逊死后不久,北魏就灭掉了北凉。北凉的灭亡标志着五胡十六国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标志着与中国作战近千年的匈奴政权的彻底灭亡。     
    凉州境内的七国大都只支撑了三代左右,他们遵循这样的规律,那就是第一代创业第二代挥霍第三代灭亡,这一点和五胡十六国中的其他国家差不多。凉州境内七国的君主们基本上都是以灭族而告终,但乞伏、秃发、沮渠、赫连等部族都有少数的后人生存下来。    
    这里面最有意思的是南凉。据说秃发傉檀的弟弟秃发樊尼在南凉灭亡后投奔北凉,担任了北凉的临松太守。北凉灭亡后,秃发樊尼向西方逃亡,渡过黄河来到羌中地区重建故国。以姓为国名,故称为吐蕃。由于年代久远,逐渐和中原失去联系,直到唐朝时才重入史书。另外一个是胡夏,宁夏的名称就是因此而来。胡夏的故都统万城沉寂了五百年后又成为党项李元昊创建的西夏国的摇篮。     
    附:统万城遗址、统万城铭、赫连勃勃之墓的情况介绍。     
    被遗忘的废都——统万城    
    寻访统万城的道路是艰难的。它位于陕西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的陕西省靖边县境内,南靠无定河,北临毛乌素沙漠,这里地广人稀、交通极为不便。从靖边县城所在地张家畔向北行九十多公里路,其中一半路程是黄土沙路,两旁黄沙弥漫,植被稀疏,几乎看不见村庄。乡间客车到达统万城所属的红敦涧乡后,就没有车向前去了,必须沿一条沙土小路步行六七里,方可到达统万城遗址。     
    有关统万城的历史与传说,因年代久远,史书记载有限,加之它地处偏僻,这个大约在东晋末年兴起的、曾经繁荣显赫了近五百年的古城几经废毁,最终沉寂于历史的长河,并鲜为人知。     
    公元四世纪至五世纪间,随着晋王朝的日益衰落,中国进入史称“五胡十六国”的大分裂时代。     
    匈奴末代单于赫连勃勃指挥他的“铁弗”骑兵,东征西杀,夺取大片土地,创立了大夏国。其疆域包括今陕西秦岭以北,内蒙古河套地区、山西太原、临汾西南及甘肃东南部,俨然北方强国。它的国都就是统万城。统万城意为:一统天下,君临万邦。《太平御览》记载,当年赫连勃勃北游契吴山,面对这一片形胜之地,不禁失声赞曰:“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遂征数十万民夫,耗时五载,修筑了这座盛极一时的都城。


《五胡录》 后记凉州后期  战神赫连勃勃(4)

    在红敦润乡白城子村,当地人称统万城为白城子。一位文管所看守遗址的老人对我讲起有关统万城的种种传说。     
    筑城用的土,事先都用米汤和羊血搅拌且用锅煮过。监造城池的大将军叱干阿利是赫连勃勃的亲信大臣。史称每筑一段城墙,必用铁钉锥之,若锥进一寸则杀死工匠,并当即拆除重筑且连人筑进城墙里。惟锥进不到一寸,验城者与筑城者的人头方幸免落地。据史料记载,当时“其城土色白而坚固”,“硬可砺斧”。     
    《统万城铭》是这样描绘当时城池之胜景的:“崇台霄峙,秀阙云停,千榭连隅,万阁接屏……宫室嵯峨,层城参差,楹联雕兽,节镂龙璃……”足见其当时之豪奢。     
    北魏时,太武帝拓跋焘率兵攻破统万城后曾试图毁废此城,却因其城池坚固无比,只好作罢,不久便改其名为统万镇,后称为夏州。     
    唐朝末年,世居夏州的党项首领拓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