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日本对华教育侵略-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体健康。使青少年成为忠于日皇、具有某种技能和健康体魄的熟练劳动力,以便供日本侵略者驱使,为其经济掠夺,扩大侵略服务。    
    2确立系统的殖民教育体系。“新学制”将学校系统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阶段和师道教育、职业教育两个门类。初等教育是伪满教育的重点。包括国民学校(初级小学)四年,国民优级学校(高级学校)二年。国民学校培养目的是:“留意学生身心之发达,培植国民道德之基础,授予国民日常生活上所必须之普通知识、技能,培养劳作习惯,育成忠良国民之性格”。《满洲帝国学事要览》,伪民生部教育司1941年编。国民优级学校培养目的是:“留意学生身心之发达,涵养国民道德,主授关于实务普通知识、技能,培养劳作习惯,提高其为忠良国民之资质。”中等教育是“新学制”的主体。包括国民高等学校和女子国民高等学校,修业年限由原来的六年降为四年,目的是“施行以实业教育或实务教育为主之国民教育,养成堪为国民之中坚者”。学校分为农、工、商等科,实际上均为职业教育,而非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其目的是“以修炼巩固之国民精神,修得高等学术理论及实际,养成国家枢要之人才”。大学分为农、工、医、政法等类,除医科类修业年限为四年外,其余均为三年,比原来缩短了一年。伪满并无综合性大学,除“建国大学”外,均为专科学校和准大学。师道教育(师范教育),包括师道特修科、师道学校、师道高等学校三个方面,是“新学制”的重点,目的是为实施奴化教育培养中小学教师。职业教育,实际上是技工学校,目的是“涵养国民道德,授予关于职业之知识、技能”,为各生产部门培养劳动力。    
    伪满洲国的“新学制”是典型的殖民地奴化教育制度,充分体现了殖民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其特点主要是:①突出奴化思想教育。“新学制”把奴化思想教育摆在特殊重要的地位,贯穿在教育目的、课程设置、教材和日常训练等各方面。初等教育设置“国民科”,将“诏书”、“敕语”等宣扬殖民主义的东西作为教学内容,几乎占去全部课时的一半。中等以上学校均设有“国民道德”课,内容则是宣传“皇道”、“神道”、“建国精神”、“一德一心”、“民族协和”等精神毒素。②把日本语列为“国语”。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设和加强日语教学,中学的日语课已超过了“满语”的时数,大学则完全用日语讲授。③缩短中等和高等教育的修业年限,降低教育水平,实行愚民政策。中等教育由六年制缩短为四年制;高等教育由四年制改为三年制。全部学程13年,比当时日本的学制整整缩短了5年。再加上精神教育、劳作教育和实业教育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从而限制青少年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降低了他们的文化科学水平。④强调“实务教育”,使中等教育职业化。在各种国民高等学校中,减少中等文化基础课的分量,实业科增加课时,占全部课时的1/2;取消了系统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讲授,强调实际操作的训练。学校成了名副其实的劳作训练中心。参见齐红深《东北地方教育史》第302…304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


第二部分:扶植和操纵奴化教育机构实行战时教育体制(1)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伪满洲国陆续制定《国民精神总动员实施要纲》、《国家总动员法》、《劳动统制法》等法令,强迫和役使东北人民为侵略战争服务。1941年12月8日,日本帝国主义袭击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为了使侵略有一个稳固的后方和充足的物资保障,日本侵略者加强了对东北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控制。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当天,伪满皇帝就发布了由关东军起草的《关于大东亚圣战的诏书》,要求“官民一心,万方一志,举国人而尽奉公之诚,举国力而援盟邦之战,以辅东亚戡定之功”。他们还制定了《治安维持法》、《保安矫正法》和《思想矫正法》等法令,强化法西斯统治。在经济方面,制定了《战时紧急经济方策要纲》、《劳务新体制要纲》和《国民勤劳奉公法》等法令,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强迫和役使东北人民为侵略战争服务。在这种形势下,日伪当局为使教育适应侵略战争的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对殖民奴化教育进行了强化。    
    1加强军事训练。1940年2月,伪满洲国公布《向学校派遣陆军现役军官令》,加强对学生的军事训练。同年12月,日伪当局对学校规程进行了修正,明确规定:在国民高等学校、师道学校、师道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等增设教练科,在中等以上的学校普遍实行军事训练,以“培养至诚至忠之精神”,“提高国民资质,增强国防能力”。各校的军事训练由配备在各校的军事教官具体负责。主要训练内容,一是进行军人思想素质训练,灌输日本法西斯的“武士道精神”和等级服从的思想。如:把学校、年级、班级分别编成大队、中队、小队,队员绝对服从大、中、小队长,全体队员要绝对服从教官,并有极其严厉的体罚措施。二是战斗能力的训练,包括射击、指挥法、防毒、防空、防卫、阵中勤务、旗语、距离测量、测图等项内容。目的是使青少年学生具有一定的战斗能力和防卫能力,以适应战争需要。三是进行军事演习。各校每年进行一次行军演习,高年级学生全副武装在前,低年级学生列队随后,沿途派出侦察兵搜索“敌情”,进行假设性战斗演习,培养实战能力。四是入营训练。国民高等学校毕业年级都要有一次入营训练。到伪满“国兵”营和士兵一起生活,受训上课、站岗放哨等,使学生体验军营生活。各类大学的军事训练除一般的训练外,还设有战车训练、马术训练、航空训练等。1943年后,由于日本侵略者在太平洋战争中连续失利,日伪统治者进一步强化学校的军事训练。3月,把中、小学原来的体育科改成体练科,并公布了《战时学生体育训练要纲》,使学校体育转向军事化。学校军事训练的时数大大增加,训练内容增多。过去每周规定一定的时数,现在实行“终日训练”,过去是一般项目的训练,此时则增加了“实战训练”,如进行包扎、救护、行军、防空等,还组织学生到兵营去实地学习。    
    2加强对教育的统治。1942年12月8日,伪满洲国发表了《基本国策大纲》,提出十年施政的三项基本方针之一是:“振兴文教,谋产业之划期的发展之同时,并作勤劳兴国之民风,以使民生向上,用期培养充实国力。”根据这一基本方针,日伪当局于1943年4月重新设立文教部,强化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的领导作用。新建文教部设官房和学务、教学,教化三司,其中教学司是重心。它由原民生部教育司的教学官室和编审官室合并扩大而成,设企划、指导、编审三个部,掌握教育内容。其中企划部掌管教育计划、“建国精神显扬”对策、思想对策及时局教育、学校教育方针、教育制度等事项;指导部掌管视学制度运用、训练师资、军事教育、“勤劳奉仕”等事项。编审部掌管学校用教科书的编审和发行及分配、学校用图书的审查、教学要点、教科书审议委员会及国语、日语、蒙语调查等事项。可见,日伪统治者重建文教部,是为适应侵略战争需要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加强对教育的统制,为侵略战争服务。不久,日伪当局又公布了文教审议委员会官制,成立最高文教政策审议机关——文教审议会,“从而对前所未有的重大时局确立文教决战体制”,使教育彻底适合“大东亚圣战”的需要。    
    3加强“建国精神”教育。所谓“建国精神”,其基本思想是“日满一德一心”和“民族协和”。1940年7月15日,伪满洲国颁布了《国本奠定诏书》,创立“建国神庙”,奉祀“建国神庙”诏书日本的“天照大神”,极力宣扬“唯神之道”,并把它作为“建国精神”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唯神之道者,盖即神之道,亦即神所启示之道,乃奉体神意以为生活之原则者也”。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一基地12页,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日本侵略者把“天照大神”看成是宇宙间最高的神,是日本皇室的“祖神”,胡说由于“天照大神”的神威和日本天皇的保护才诞生了“满洲国”,所以“满洲国”国民必须恭敬“天照大神”,尽忠诚于“天皇陛下”,与日本“一德一心”。所谓“建国精神”教育,实质上是要人们崇敬和服从日本天皇,拥护日伪的殖民统治。1943年,日伪统治者为了强化“建国精神”教育,把原来初等教育设置的“国民”科和中等教育设置的“国民道德”科一律改为“建国精神”科。中学的“建国精神”科分为“国本”(“建国精神”)和“国势”(地理,历史)两部分,而以“国本”为主。日伪当局在发布的《关于国民高等学校建国精神教授要目制定之件》的训令中,明确规定了“建国精神”科的教育目的和各年级的教育要点。一年级的教育要点是“皇帝陛下”、“帝旨奉体”、“忠孝”、“建国之理想”、“学生之使命”、礼法等;二年级为“建国神庙”、“国体”、“勤劳”、“本分”、“礼法”等;三年级为“唯神之道”、“至诚”、“尚武”、“报恩”、“道义”、“礼法”等;四年级为“日本之国体”、“东亚之共荣”、“政治”、“国防”、“经济”、“国民觉悟”、“礼法”等。每项要点里又分为若干个项目。如“日本之国体”一项包括“肇国之精神,天照大神之神敕”、“皇谟、神武天皇之诏敕”、“日本国体之精华及其历史”、“对美英宣战之诏敕,日本世界观”等项内容。齐红深《东北沦陷时期教育研究》第22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日伪当局对该科教学特别重视,实行“新学制”之初,国民道德科占总课时的5%,改成“建国精神”科后,则增加到125%,增加了一倍还多。


第二部分:扶植和操纵奴化教育机构实行战时教育体制(2)

    除去“建国精神”科外,其他各种教学也渗透着“建国精神”教育。国语科中,选编了有“建国精神”内容的课文。此外,“建国精神”教育贯穿在各项日常活动和“式日”活动中。学生每天上下学路过神社,在校经过“御影奉安殿”,都要脱帽行礼致敬;出入校门要向“建国神庙”或“建国忠灵庙”敬礼,否则就要受罚;学校每天要举行“朝礼”,升伪国旗,向伪皇宫和日本天皇皇宫遥拜,祈祷“武运长久及战殁英灵”,领读或齐诵“国民训”,校长或值日教员训话、做“建国体操”等。每天放学前以班为单位举行“终礼”,反省一天的行为。1943年以后,有的学校竟一天进行3次拜神活动。“式日”主要有元旦、入学日、毕业日、建校纪念日、春秋祀孔、“万寿节”、“访日宣诏纪念日”以及日本的“纪元节”、“天长节”、“明治节”等。“式日”皆按程序举行“典礼”,其程序与“朝礼”大同小异。通过这些活动向学生灌输“建国精神”的内容。    
    4加强时局教育。时局教育是日伪统治者在战争环境下为“确立国防国家体制”和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需要而增加的思想教育内容。主要内容是:诵读伪满洲国发布的《国民训》和各省发布的《省训》;组织学生收听重要时局新闻,观看日寇侵战胜利的影片;要求学生写“时局日记”,以增强对时局的认识;通过各科教学宣扬“日满共同防卫”思想,等等。这些时局教育活动,一方面要青年学生在战时环境下“守本分”、“忠君爱国”,另一方面是向青年学生灌输战争意识,使之为“大东亚圣战”效劳。所以,各级各类学校都被迫把时局教育列为教育的重点,有的学校还成立了时局教育委员会,进行时局教育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吉林省还发布了《时局训》,作为时局教育的依据。其内容是:“①奉戴《时局诏书》;②明徽大东亚圣战;③坚持日本必胜之大信念;④致率先垂范职域奉公之诚;⑤挺身于国土防卫、物资增产以协力亲邦圣战之完遂。”王野平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第117~118页,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此外,日伪统治者还强令各校学生参加捐献和回收各种战争物资运动,以补充战争军需的生产材料,并组织学生参加庆祝日军胜利的集会和游行、为日军写慰问信、制作纪念品等。这些活动的宗旨是向青年学生灌输“大东亚圣战必胜”的思想。    
    5强迫学生“勤劳奉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当局先后公布了《国民勤劳奉公法》、《勤劳奉公编成令》等法令,推行“国民皆劳”的奴役政策,强迫东北人民负担各种艰苦的劳役。伪满洲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也被迫参加所谓“勤劳奉仕”活动。1942年12月23日,日伪当局公布《学生勤劳奉公令》,规定大学和相当于大学教育设施的在校学生,都组成“勤劳奉公队”,每年参加一个月至45天的劳役。同时规定,学生如无正当理由而完不成规定的“奉公”劳役者,不准毕业。1944年4月,伪文教部又发布了《大学战时体制确立要纲》,要求大学生每年要有二至三个月的“勤劳奉仕”服务期,为日本帝国主义挖战壕、筑工事、修飞机场等。到后来,青年学生们几乎被迫常年参加与战争有关的各种沉重劳动。日伪统治者采取强制性措施,把伪满的大学生变成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时劳动大军。1943年,日伪当局在修正学校规程时,又把“勤劳奉仕”列入教学科目中,并规定了“勤劳奉仕”的日数:中等学校男生每年20天以内,女生15天以内;初等学校学生每年10天以内。但后来随着日本侵略战争的需要,“勤劳奉仕”的时间也随着延长,从3个月以至达到半年之多。中、小学“勤劳奉仕”劳动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为军事服务。城市学生到农场、林场从事农业或林业劳动、修筑公路、挖防空壕、种植蓖麻、打军草;到“忠灵塔”、神社等地进行清扫,等等。农村学生则多从事农业劳动,如除草、挖水沟、播种、收获等,也参加修路等军事需要的劳动。1943年以后,中、小学“勤劳奉仕”劳动中有关军事方面的内容比以前有所增加。“勤劳奉仕”活动在各省、市、县设立的学校勤劳奉仕指导委员会监督下进行。各校都建立了学生“勤劳奉仕”队组织,一般每校设一大队,下设若干中队、小队,每小队约三四十人。校长任大队长,教师任队长,教师或学生任小队长,有的学校则按校内协和少年团编制组成学生“勤劳奉仕队”。这种组织形式便于指导和监督,使学生的劳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切合日伪当局的迫切需要。“勤劳奉仕”活动是日本侵略者强化殖民教育的一种手段。这种强制性的沉重劳役,严重地损害和摧残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二部分:扶植和操纵奴化教育机构对侵占地蒙疆地区的教育侵略(1)

    早在1911年,日本关东军和“满铁”就策划“满蒙独立”。1934年4月23日,德王(德穆楚克栋鲁普)勾结日本关东军特务在百灵庙成立“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1936年2月12日,德王成立“蒙古军司令部”,换用蓝地上角有红、黄、白的三条旗,表明脱离中国版籍,5月12日在德化市成立“蒙古军政府”。七七事变后,日军沿平绥铁路西进,操纵成立傀儡政权,相继在张家口建立“察南自治政府”,在大同建立“晋北自治政府”,在绥远建立“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在张家口建立“蒙疆联合委员会”。1939年9月1日,在这三个伪政府基础上建立“蒙古联合自治政府”,一般称之为“蒙疆政府”。伪蒙疆政权所辖区域包括察哈尔盟、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巴彦塔拉盟、伊克昭盟和察南政厅(后改为宣化省)、晋北政厅(后改为大同省)。    
    实施防共与民族分别教育    
    日本对伪蒙疆政权的统治方法类似于对伪满洲国的统治,各级政权均由日本人担任顾问,执掌政府核心大权的总务厅长官和绝大部分成员由日本人充当。在政府机关各部局皆有日本人次长,掌握实权。驻蒙军司令官是“蒙疆政权”的太上皇,他通过驻蒙军政治参谋、最高顾问、兴亚院“蒙疆联络部长官”和日本驻蒙疆大使来实现对“蒙疆政权”的控制。当时,日本方面认为:“蒙疆是被赤化了的外蒙和中国西北地区的连接地带。在这一地区建立强固的政权,在军事上可以切断自中国事变以来一直进行援助、煽动对日抵抗的苏联的武器供给通道,在思想上可以阻止共产国际对中国的赤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