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节 秉受菩萨戒的种类
第二节 自誓受戒法
第三节 依师受戒法
第六章 受了菩萨戒之后
第一节 菩萨戒的持犯与得失
第二节 菩萨的悔过法
第三节 菩萨的说戒布萨
戒律学纲要
第一篇 绪 论
第一章 受戒学戒与持戒
第一节 受 戒
《华严经》说:“戒是无上菩提本。”(大正九·四三三中)因此,佛教的
根本精神,即在於戒律的尊严,即在於佛教弟子们对於戒律的尊重与遵守;所以,
凡为佛子,不论在家,或者出家,一进佛门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受戒。否则,即
使自称信佛学佛,也是不为佛教之所承认的。换句话说,那是一个门外汉。
佛教的戒律,因为佛子身分的不同以及等级的差别,所以也分有如下的各种
名称:
甲、在家戒,共有四种:
一、三归戒。
二、五戒。
三、八关戒斋。
四、菩萨戒。
乙、出家戒,共有五种:
一、沙弥及沙弥尼戒。
二、式叉摩尼戒。
三、比丘尼戒。
四、比丘戒。
五、菩萨戒。
在这里,有三点要说明的。
有人以为,三归不是戒,五戒以上才是戒。其实,三归也是戒,因为戒是禁
止的意思,三归之后,也有三种禁止:
第一、归依佛,尽形寿不归依天魔外道。
第二、归依法,尽形寿不归依外道邪说。
第三、归依僧,尽形寿不归依外道徒众。
所以,归依三宝的本身,就含有一种戒的特质了。
其次,在家人的八关戒斋,即是出家沙弥及沙弥尼所受十戒的上来九戒。由
此关口通向出家之道,关闭死生之门,所以称为八关。另加午后不食,称之为斋,
合起来,便是八关戒斋。
再说,菩萨戒,在中国的近世,通行《梵网戒本》,此一戒本,可以通於四
圣六凡(地狱道不能受戒,但也有人以为或可受戒)的一切众生,所以也不分在
家的或出家的。近年,台湾传受菩萨戒,僧俗分开,出家人受梵网戒,在家人受
优婆塞戒经的六重二十八轻戒。其实,这是尚有讨论余地的;因为《优婆塞戒经》
中,明明告诉我们,六重二十八轻戒,乃是菩萨戒的根本,并非即是菩萨戒。
照理说,菩萨戒不论在家或出家,都是平等的。
不过,佛法虽讲平等,乃是讲性体上的平等——立足点上的平等,不是讲事
相上的平等——没有老少,没有尊卑,没有前后的平等;佛说人皆可以成佛,因
为人皆本具佛性,众生不是诸佛,因其佛性未显。故在佛教的戒律上,也是有等
级和层次的,从三归五戒,级级增加,层层上升,以三归为基础,菩萨比丘为具
足,受了三归戒的人,自然不能达到菩萨比丘戒的戒行,却没有一个菩萨比丘是
不受三归戒的。以此可知,三归仅是引导入门的方便,菩萨比丘才是进入佛门的
最后身分。三世诸佛在人间成佛,也都现的比丘相,因此,凡是受了三归戒的人,
应该继续发心,求受五戒,受了五戒的人,应该再进一步,求受菩萨戒,受了在
家菩萨戒的人,如果发心出家,自是功德无量,倘若无法摆脱世缘,无法披剃出
家者,也该受持八关戒斋,为生死的牢狱打开一条出离的道路,切不要以为信了
佛,归依了三宝,就是佛子身分的“所作已办”了。
第二节 学 戒
受戒,固然不能没有受戒的仪式,或在师僧之前,发殷重恳切之心而感发戒
体,纳受戒体,或在佛菩萨形像前,礼拜忏悔,见到好相,如见光见华,见佛菩
萨前来摩顶,而得受戒。但是,受戒者,只是一个佛子身分及其阶段层次的开始,
绝对不是其身分阶段的完成,所以在受戒之后,必须学戒。四弘誓愿的“法门无
量誓愿学”,是什么法门呢?无非是学佛所学,行佛所行,以期证佛所证。佛教
的戒律,便是教人学佛所学,行佛所行,而至证佛所证的广大法门。也许有人不
解,戒之为物,是在防非止恶,亦如社会的规约及国家的法律一样;戒是禁止,
禁止佛子不得作恶,但是佛教的戒条有限,最少的只有三条,最多的比丘尼戒,
也只三百四十八条,那里能够统摄一切法门呢?其实,佛教的戒律,禁止作恶,
也禁止不作善。当作要作,称为作持,如果当作而不作,便是犯戒;不当作的不
可作,称为止持,如果不当作而去作,便是犯戒。一般的人,对於佛戒的认识,
只知有其消极一面的防非止恶,却未看到尚有积极一面的众善奉行。故《瑜伽菩
萨戒本》中的四重四十三轻,一共四十七条,除了四条根本戒外,其余四十三条,
竟可以三十二条摄入六度项下,十一条摄入四摄项下;也可以说,六度四摄,统
摄了《瑜伽菩萨戒本》,前四重戒虽未分别摄入,但是轻戒皆由重戒的根本中开
出;轻戒是重戒的分支,重戒是轻戒的根本。至於六度四摄,便是大乘菩萨的利
他行善之门了;如再推广,六度涵盖万行,万行则可演化成为无量法门了。至於
《瑜伽菩萨戒本》,出於《瑜伽师地论》中。
五戒是佛戒之中最简单的项目,但也是一切佛戒的根本,故称五戒为根本戒。
无论是八戒十戒,比丘比丘尼戒,乃至菩萨戒,无有一种戒不是根据五戒引生的,
也没有不将五戒列为重戒的。所以一切戒中,以五戒最重要,五戒学不好,一切
戒都将无从着手;五戒持得清净,其他的戒,也就容易持了。
看起来,杀、盗、淫、妄、酒的五条戒,是最普通最简单的事,但要仔细研
究了五戒的内容之后,便知道并不如一般人所见到的那么简单和轻松的事了。弘
一大师是近世的高僧,并以学律持律闻名,但他自验,他非但不够比丘的资格,
也不够沙弥的资格,甚至还不够一个五戒满分的优婆塞的资格。我们试想,一位
持律谨严的高僧,竟还不敢以满分的五戒净人自诩,降至一般而下的人们,谁还
敢以五戒清净自居呢?在此,必须明白,弘一大师的自验,绝对不是因他破了根
本大戒,而是说五戒的微细部分,无法顾得周全的意思。以此可见五戒的重要性
及其严重性了,因为五戒是众戒的根本,众戒多由五戒开出,众戒稍有缺失,五
戒即非绝对的清净了。这一点,希望受了戒的人,切实注意,不要心高意狂,以
为自己已是清净佛子了。但是,受戒而不学戒,那就不会知道戒律的严正和神圣。
第三节 持 戒
不过,受戒和学戒的目的,是在持戒,如果受而不学,那是懈怠愚痴;如果
学而不持,那是说食数宝。佛陀制戒是要佛子去遵行践履的,不是仅让佛弟子们
增长见闻,充实话柄,而去批评这个和尚犯戒,那个尼姑不规矩的。这也正是今
日的佛门,最感痛心的事!佛门丑事,多半是由佛子传播出来,而且添油加醋,
愈传愈不像话,你说我的丑事,我揭你的疮疤,唯恐说得不狠,唯恐揭得不深,
到最后,使人听来,简直就没有一个是比较清净的佛弟子了。这不但毁了佛子自
身的名誉,也破了许多善信者的信心,尤其糟糕的,乃是损坏了三宝的尊严。
如果所有的佛弟子,人人都能学戒持戒,犯戒的人,固然少了,对於犯戒者
的妄加批评,乱施攻击,也不会有了。因为一个真正持戒的人,他是不希望自己
犯戒的,如果见他人犯戒,他只有向那个犯戒的人当面劝告,乃至殷勤三谏,经
过三番劝谏,听者固善,假若不听,在此羯磨作法——僧团会议制度无法遵行的
情形下,只好内心为他悲痛,否则的话,可在布萨诵戒之时,为之举罪,由大众
秉公处断。绝不可以随见随说,见人便说,不分场合,不拘时间,也不管对方听
者的身分。要不然,他说他人犯戒,如果说的是真话,他自己便犯了“说四众过”
戒,如果所说不实,更加犯了“妄语戒”,如果被说者是出家人,他则犯了“毁
谤三宝戒”;这三条戒,都是菩萨的重戒,无论在家出家,都是犯的波罗夷罪。
波罗夷罪是现在失去戒体,死后当堕地狱的大罪,若犯一条,堕地狱的时间是他
化自在天寿十六千岁,相当於人间的九十二万一千六百万年。所以一个持戒谨严
的人。绝不会轻易说他人犯戒,如果常常爱说他人犯戒的人,他自己首先就是一
个常常犯戒的人。
在这里,尚有一点,必须注意:前面说过,佛门的戒律是有层次阶段的,所
以在身分上说,也有严格的区别。在羯磨法中的规定,佛子犯戒,如不自行发露,
(以其犯戒类别的轻重,或在一位、二位、三位清净比丘前发露忏悔,或在大众
僧前发露忏悔。)见他犯戒的人,应该劝他发露忏悔,要是三谏不听,便在大众
於羯磨之际,为之举罪,使得大众以会议方式来处罚他。但是举罪也有层次类别
的限制:比丘可举七众过,比丘尼则除比丘外可举六众过;出家众可举在家众之
过,在家众不得举出家众之过。绝对不可随便举他人之罪过,这不是佛制袒护比
丘,而是因为比丘可以研究一切戒律,可以教诫一切人,余众则不能。比丘尼不
得研究比丘戒,怎会知道比丘犯了什么戒?至於在家二众,不许听诵大戒,怎会
明白大律的内容,而来指责出家人犯了什么戒?再说出家人有出家人的僧团规制,
出家人犯戒,自有僧团的制裁,在家人岂得越阶犯上,而来冒渎举罪?同时,一
个未通大律,未能对於大律的开、遮、持、犯、有其通体认识的在家人,即使举
了出家人的罪,也是每举不中的,所以出家人如果犯戒,在家众不唯不得举罪,
即或劝谏的资格,也是成问题的。
第四节 以戒为师
如果人人持戒,佛教必然兴盛。但是,提倡律制的尊严,在佛教社会中,殊
为困难。大丛林下有其清规的制裁,犯了重规,即予遣单;但因丛林各自为政,
一般的小庙,更是不受任何上级教会的辖制,所以一处遣单,他处皆可挂单,一
处犯了重规,也可到处再犯重规,故对犯戒的问题,也就不太重视了。同时丛林
的遣单,往往出於少数执事僧的权力,也不是从大众僧的羯磨法中产生的效果,
故也难免没有出於少数人的恩怨关系者。不像僧团制度的根本精神,僧团的决议,
即代表十方大众的决议,如果犯了重戒,僧团制裁之后,即等於接受了十方大众
僧的制裁,一处灭摈,即处处不许容身,因为处处僧房,皆在僧团之中,一个理
想的僧团,等於一个无限大的共和政府,但此共和政府,不必定有固定的元首和
行政的首都,凡是依照戒律,羯磨作法之后,即可得到十方大众僧的印可。佛灭
度后,佛子以戒为师,戒为佛制,尊重戒律,即是尊重佛陀;凡为佛子,自皆尊
重戒律。所以只要一犯根本大戒,势必舍戒还俗,这是佛制的根本精神,但愿我
们能来恢复此一根本精神,否则的话,光是批评他人犯戒,犯戒的人也就越来越
多了!
我们唯有以戒为师,才能自己持戒,并也能够协助他人持戒与保护他人持戒。
否则,多数的人不持戒,持戒的人反将失去了应得的保障,那真是所谓“法弱魔
强”了!
第二章 戒律的传承与弘扬
第一节 为什么要有戒律
有关戒律的概念,我们已在上一章讲过了,有关戒律的脉络,便是本章的主
题。因为,凡是一种学问及其所赋的使命,唯有从它的来龙去脉的过程中,可以
看出它的精神,可以确定它的未来的展望。
俗话说:“钢刀虽利,不斩无罪之人。”国家的法律,对於守法的公民,根
本是不起作用的。但要维护守法者的安全和利益,又不得不有法律的设置,因为
社会之中及人类之间的害群之马,并非绝对的没有。同时守法与犯法的善恶界线,
也仅在於一念的相差,为了警策大家,不要闯过这一十字路口的红灯,所以要有
法律;为了保护大家,不因一念之差而造成千古之恨,所以要有法律。
佛教之有戒律,也是如此。佛陀成道以后的最初数年之中,根本没有戒律,
因为初期的佛弟子们,都以好心出家,他们的根器也特别深厚,往往听到佛陀的
开示以后,即使仅是三言两语的点化,便会立即证入圣位圣果。小乘初果断邪淫,
三果断一切淫;初果耕地,虫离四寸,至於偷盗和妄语,当然不会再有。所以佛
时初期的僧团,用不著制定戒律来约束大家,大家也就本来清净的。直到佛陀成
道以后的第五年,才有比丘由於俗家母亲的逼迫,与其原来的太太犯了淫戒。佛
教的戒律,也就从此陆续制定起来。这是为了维护僧团的清净壮严,也是为了保
护比丘们的戒体不失。
虽然,佛教的戒律很多,但皆不离五戒的基本原则,一切戒都由五戒中分支
开出,一切戒的目的,也都为了保护五戒的清净。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道德,也是
伦理的基本德目,五戒的究竟处,却又是了生脱死的正因。我们学佛的宗旨,是
在了生脱死,五戒而能持得绝对清净,离开佛国的净土,也就不远了;因为比丘
戒是通向涅盘的桥梁,比丘戒却又是由五戒升华的境界。
戒的功能是在断绝生死道中的业缘业因。如说:“欲知过去世,今世受的是,
欲知未来世,今世作的是。”要是我们不造生死之因,即使不想离开生死,生死
之中也不会找到我们的踪迹了。
所以戒律的制定,不是佛陀对於佛弟子们的一种束缚,实是佛子的解脱道,
也是僧团的防腐剂。佛子若无戒律作为生活轨范的依准,了生脱死是不容易的;
僧团如无戒律作为统摄教化的纲领,佛教的状态,不唯一盘散沙,也将鸟烟瘴气!
因此,佛在临将入灭之时,示意后世的佛子,应当以戒为师。正像一个国家,
元首可以死,死了一个元首,再选第二第三乃至一百一千个元首。只要国家的宪
法存在,大家依法而行,这一国家的政制政体,也将不动不摇,并且达於永久。
佛教只要戒律存在,佛教的弟子及其僧团的本质,也必能够与世长存了。
第二节 戒律的传流
所谓“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凡是一种约束性的规定,虽然多能使人按步
向上,但是这一向上而至最上的境界,即使人人向往,却也未必真的能使人人皆
去拾级而上,因为向上走去,固有一个可爱的境界正在等待人间的每一个人,然
在未曾到达之先,首先必须付出登高攀爬的代价,这一代价是非常辛苦艰难的。
再看一个滑雪的人,从高处向下,直溜急滑,该是多么的轻松呀!所以登高向上,
虽有美丽的远景,却要吃苦在先;下流滑落,虽有陨命的危险,当下毕竟是轻松
的。
因此,当佛灭度之后,佛弟子中,就有一个愚痴的比丘跋难陀,感到非常高
兴。他说:“那个老头子去得正好,他在世时,规定我们这样必须作,那样不准
做。如今他去了,我们可以自由了。”(《长阿含游行轻》,大正一·二八下)
这话传到迦叶尊者的耳中,感到非常悲痛。他想:如果真的如此,佛教的精神及
其救世的工作,岂不因了佛陀的入灭而随著结束了吗?同时,佛在入灭之际的最
后说法,一开头就说:“汝等比丘,於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
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遗教轻》,大正一二·一二○下)
於是决心召集当时的大弟子们,编辑律藏。
那是释迦世尊入灭以后的第一个结夏安居,也是在七叶窟举行的第一次经律
的结集;参加的人数,据说是整整的五百位,都是大阿罗汉。当阿难尊者诵完经
藏之后,即由优波离尊者诵出律藏,由大众印证通过之后,最初的律部便告完成。
但在那时的结集,似乎尚没有作成文字的记录,只是统一由口诵心记而已。
就这样传流下来,因为佛教散布的范围扩大了,印度的种族和语言又是非常
的复杂,同时最遗憾的是,当佛灭度后,由於部分的长老比丘,并没有受到摩诃
迦叶的邀请,所以也没参加七叶窟的第一次结集;从此以后的佛教,虽在长老比
丘们的领导之下,过着与佛在世时相差不多的僧团生活,但已经失去了领导的中
心,未能产生一个统一的,如共和政府式的机构,而仅能各化一方各自为政。时
间长了,由於地理环境的不同,由於彼此之间的隔阂,大家对於佛陀的教义,也
就产生了若干不同的见解。这种不同的见解,便造成了部派分张的结果,那是佛
灭之后一百年至三四百年间的事。佛灭百年后在吠舍离的第二次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