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中世纪生活习俗史-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弟平安无事。兄弟们也给姐妹们送鲜花、礼物,以表达兄弟姐妹之情。《印 

度文化与民俗》介绍节日前街上已出售过节时手上戴的拉凯,和各种点心、 

糖果。 

     过节这天姐妹们早早起床,沐浴、打扮,供神祭祖。然后坐在兄弟面前 

给他点上吉祥痣,“给兄弟的右手上戴上拉凯”,并“对兄弟”表示“良好 

祝愿”,如祝你“平安”、“幸福”、“发财”等,“兄弟也向姐妹发出誓 

言:为了保护你的荣誉和尊严,即使赴汤蹈火,流尽最后一滴血,也在所不 

辞”。 

     印度教婆罗门和祭司也给信徒配戴拉凯。有的地方“墙上画有巨幅神 

像”,人们进行祈祷,并给神上供,在“门口墙上画有巨型黄色手印以表吉 

祥。” (《印度文化与民俗》十章) 

     ⑦沐浴节。这是印度教的节日,纪念黑天神的化身扎格纳特神降临的节 

日,时间在4月(公历6、7月)。 

     这天有扎格纳特庙宇的地方都要举行节日活动,由祭司把扎格纳特、其 

弟大力罗摩、其妹苏婆特罗的神像从庙宇抬出,在太阳升起前用一百零八个 

水罐的水为之沐浴,涂油并高高举起,让所有的人都能看到。 

     ⑧乘车节。扎格纳特在沐浴之后,乘荫凉快。曾乘车出游。人们认为扎 

格纳特是大神毗湿奴的化身,为纪念这次出游,印度的毗湿奴教设立了乘车 

节。时间在沐浴节后15天。 

     节日活动中心在奥里萨邦的普里城。教徒们重新洗净和粉刷扎格纳特 

像,放在一座大车上摆上供品,拉到其他神庙,并在那里放14天,然后拉回 

原来的寺庙。 

     印度教徒认为见到扎格纳特神像,可免去轮回再生之苦,有些狂热的教 

徒为表示虔诚,甚至投到车下丧生,以为这样可以升天。 

     ⑨黑天神诞辰日。黑天神是印度教崇拜的大神之一。黑天神诞辰日是印 

度教三大派中毗湿奴教派的一个重要节日。 

     纪念活动在每年相当于公历8月8日举行,节日期间,信徒不吃饭,在 

恒河等圣河中举行沐浴、油身、对黑天神礼拜,诵经,并对婆罗门施舍财物。 

     ⑩象人神节。象人神节在每年9月。 

     传说印度三大神灵之一的湿婆外出远游,他的妻子司掌美丽的女神,用 

自己的汗水创造了一个儿子,起名叫迦内希,一天女神沐浴,让儿子守门, 

不放外人进来。这时湿婆正好回来,他见一个孩子不准他进门,就把小孩的 

头砍了。女神见儿子被杀,悲痛欲绝。湿婆了解了情况,安慰女神:“我出 

去找一个代替儿子头的东西,我要把第一样遇到的东西移到他身上”。他出 

门后,遇到了一头大象,他就把象头安在了迦内希的身上。女神见儿子变成 

象人更加难过,湿婆就给了迦内希高超的智慧。迦内希就是印度人崇拜的象 

人神。 

     每年9月欢度象人神节,他们塑一个象人神象,供奉在家里,10天后把 

它抬到海边,进行海祭。孟买狭长的海滩上是海祭象人神的一个地方。到节 

日时,人们把大小不一的象人神用车运到海边,放入海中,情绪热烈欢腾。 


… Page 64…

      (11)蛇节。印度的蛇节在每年的8月举行。 

     蛇是印度人的朋友、宠物。蛇节时,人们和蛇玩耍,与蛇亲吻,把蛇缠 

在脖子上走来走去。 

     各地的庆祝方式不一样,在比哈尔邦,印度教徒用蛇形的船和筏表示庆 

祝。在加尔各答人们祭祀大蛇女神,在旁遮普邦,人们祭祀黑蛇的塑像。(参 

阅《印度各邦历史文化》) 

     (12)阿术拉节(巴基斯坦)。“阿术拉”特指回历一月十日(公历8月)。 

     巴基斯坦 伊斯兰教的什叶派在这一天哀悼什叶派的领袖侯赛因。侯赛 

因是穆罕默德先知的外孙,公元680年在卡尔巴拉战役中殉难。 

     巴基斯坦是伊斯兰教国家,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巴基斯坦都给以庆祝。 

阿术拉节的哀悼活动是巴基斯坦最有特色的一次宗教节日活动。 

     悼念活动从伊斯兰教历1月1日或3日(公历为8月中旬)开始,到10 

日达到高潮。十日之前该教派妇女全部穿黑袍。10日男子们上街哀悼,他们 

举着什叶派的旗及象征穆罕默德、侯赛因等圣人的图案,侯赛因的战马及陵 

墓模型,每人手攥四、五根二尺长的铁链子,铁链末端系一个半尺长的刀, 

刀尖是个弯钩。他们甩起铁链用力往自己背部甩打,一拉一甩,背部出现几 

条链痕和刀痕,弯钩撕扯着一块块皮肉。不一会个个都皮开肉绽,使人惨不 

忍睹。可他们毫不感到痛苦,在甩刀的同时捶胸顿足高呼侯赛因的名字,队 

伍中喊叫、哀悼、哭泣声交织一片,充满悲哀壮烈的气氛。围观的敌对派别 

逊尼派也被感动得动容泪下。 

     悲痛的悼念者有的因流血太多,有的因过度悲伤纷纷昏厥,被人们抬到 

医院。悼念活动才达到高潮。 

     这一节日为悼念侯赛因而设,故又称“哀悼节”。侯赛因殉难于沙漠之 

中受尽了干渴的折磨,什叶派在节日里设水摊、饭摊,施舍行人以还愿。 

     (13)水灯节(泰国)。水灯节起始于泰国第一个皇朝——素可泰皇朝(13 

世纪中叶——14世纪中叶)时代的袅帕茉王妃,王妃首创放水灯的仪式,并 

亲自设计了水灯的莲花形状。水灯多用芭蕉叶或芭蕉树皮制成,水灯的形状 

似莲花,或大如盆,或小如碗,中间燃着香烛。 

     水灯节在每年泰历12月(公历11月)月圆那天举行。自黄昏时开始, 

直到深夜,人们在湄南河两岸放水灯。人们把自己制作的水灯放到河面上, 

跪下合十祈祷,然后看着自己所放的水灯,直到看不见。人们以为水灯闪烁 

的烛光愈久,来年的运气愈好。水灯节适在雨季之后,又是月圆之时,水面 

万盏水灯,宛若繁星,天上地上相映成趣,极富有诗情画意。 

     水灯节是农民对河神的一种酬谢仪式,农业靠河水,丰收靠河水,每年 

收获以后,为报谢神恩,人们放起水灯,祈祷上天,消灾纳福,希望来年有 

个好收成,好日子 (《碧水灯花——泰国水灯节》胡本英著,载于《外国奇 

风异俗》)。 

     (14)佛牙节 (斯里兰卡)。佛牙节是斯里兰卡最隆重的佛教盛会。 

     公元317年,南印度羯陵伽国国王派遣王子和王女两人化装成婆罗门, 

把佛陀的左犬牙从佛牙城带到斯里兰卡。从此佛牙被斯里兰卡历代君王当作 

镇国之宝和王权的标志,对佛牙建塔供奉。每年7、8月间还在佛教中心康提 

那举行佛牙游行,供群众瞻拜。 

     (14)大象游行节(斯里兰卡)。相传僧伽罗人格吉巴国王在位(114—136) 

时,朱罗国入侵抢走佛牙塔和一万多个宝石鼓,还俘虏了许多士兵。格吉巴 


… Page 65…

国王带领全国军民击败了朱罗国侵略者,夺回宝物和士兵。为了庆祝这一胜 

利,斯里兰卡举行了大规模的大象游行。以后沿袭为每年8月中旬举行大象 

游行节。 



     (2)南亚的生活习俗 

     南亚地处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区,自古以来就有发达的农业。印度是著名 

的文明古国,无论在文化方面,经济方面,都曾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以后 

由于外族的侵略,国家的分裂,造成一度的混乱和发展的缓慢。中世纪前期 

印度的生活习俗大多传承了古代的习俗,由于波斯人、阿富汗人、突厥人的 

侵入,生活习俗也受到外族的影响。但是大多数农民群众仍保持着古老的生 

活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各民族的融合,中世纪印度人民的 

习俗也有所变化。 

     印度是一个民族众多,教派众多的国家,这就造成了印度生活习俗的丰 

富性、多样性。 

     ①服饰习俗。印度是古代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吠陀时代 (公元前 

6—10世纪)已经有自己的服装,他们不仅穿外衣,还有内衣、斗篷,并懂 

得用棉花、羊毛、兽皮制作衣服,据印度历史记载,这时已有陶迪(围裤)、 

沙丽等服装。 (《印度文化史》) 

     从6、7世纪完工的阿旃陀石窟的雕像画像之服饰可以看出,印度中世纪 

男人用布围腰作为裤子,上穿衣服,女子沙丽从上身直缠到下身为裙,披围 

巾,戴头饰。如阿旃陀第十七号石窟“母亲和儿子”的图像,母亲沙丽绕身, 

露出两臂,沙丽从上缠到腰下,颜色美丽,有花纹,儿子穿无袖上衣,衣至 

腰下,对襟、开领、下身有围布,臂戴镯,发编辫。 

     关于印度7世纪的服饰,唐高僧玄奘有详细描写,《大唐西域记》卷二 

 《衣饰》篇记载,印度衣服“无所裁制”,用一整条布裹在身上,不加裁剪 

缝制。其衣服颜色是“以白色为贵”。男子“绕腰络腋”,把布围在腰上, 

又从腋下缠起来,“横巾右袒”,身上横围一块布,露出右边的胳臂。女子 

的衣服与男子不同,“襜(音蝉)衣下垂”,上衣的衣服垂下,“通肩总覆” 

女子如果围布从两肩上覆盖而下,不似男子的“右袒”,这种围法就是披沙 

丽。据玄奘记述印度古代衣服是用丝、毛、麻织物制作的,也有用细的野兽 

毛织物做的。《大唐西域记》还记述北印度天气寒冷,人们穿短衣和裤,样 

子很象胡服。玄奘游历了印度各邦,看到各地衣服都不相同,有以孔雀羽毛 

当衣服,有的把骷髅挂在身上,有的赤裸着身体,没有衣服,有的用草板盖 

住身体,有的不留头发和胡须,有的蓬着胡须,把头发用一根簪挽起来。 

     关于和尚的僧服,玄奘记述,和尚的衣服长仅过腰,下面束一裙。没有 

扣,用带系住。有黄色,也有红色的。 

     上层的刹帝利、婆罗门,崇尚清净,整洁,国王大臣穿的很好,头戴花 

幔宝冠,身上佩着玉和璎珞。 

     玄奘看到印度人不穿鞋,牙齿染成黑色或红色,耳上穿孔(以上均见于 

 《大唐西域记》卷二《印度总述》)。 

     围裤与沙丽是印度的传统的基本的服装,围裤用一块布围在腰胯之上, 

可长可短,视天气变化而定。沙丽6或7尺长, (也有更长的),可披戴, 

打折,缠绕全身。贫家女子只有一条沙丽,洗涤时可披在身上一半,同时洗 

涤另一半。 


… Page 66…

     沙丽可以用棉布作,也可以用丝绸作,还可以绣上图案。夏天女人喜用 

淡色,冬季喜用深色。 

     印度服装不分等级都是一种式样,但封建领主穿高级料子,平民百姓穿 

质量低级粗劣的布料。裙子花色各异,沙丽披戴自由,档次高低,花色品种 

大不相同。 

     印度男服包括上衣和下裳,女服有一短衫、一裙及一块沙丽,中世纪上 

层人士穿有全套的衣服,劳动农民只穿一条小裤遮一下身体。 

     印度天气炎热,衣服都要通风宽大,使其不增加热度。 

     据《印度古代文明》记载,中世纪印度能够生产“丝绸、平纹细布、亚 

麻布”,并且有了棉花,为印度的服装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前提。 

     印度教派众多,服饰各异。印度教男穿围裤,女穿沙丽。伊斯兰教,女 

带面纱,长袍遮身。耆那教徒有的全身赤裸,有的身穿白衣。 

     吉祥痣。印度妇女结婚时在额前点吉祥痣,象征喜庆、吉祥、痣大小与 

指头相似,圆形、红色。吉祥痣是已婚妇女的标志。未婚者和寡妇不点。 

     在参加宗教活动中,祭司向人们祝福,并向人们头上涂红粉,这也是一 

种吉祥痣,不过祭司不是画的圆形,而是在脑门上画一条竖线。 

     将士出征时,家人在他们头上涂上吉祥痣。表示对他的祝福,希望他平 

安、胜利。 

     吉祥痣是印度人民特有的一种面部装饰,中古时期这种红色圆点,点在 

额头好象福星高照,有喜庆、欢乐、幸福的种种象征。 

     装饰。印度人民是讲究装饰自己的民族,从古代文明时代,他们已经有 

戴各种装饰品的习惯。不论男女,不论穷富,都喜戴首饰,如手镯、项链、 

臂镯、耳环等。 

     笈多王朝 (4—6世纪)装饰品的种类已很多。除了手镯,脚镯、项链、 

臂镯、耳环之外,头上戴的首饰如“纠错莫里”、“吉利德”等,臂饰和腰 

带饰品也有了增加。从阿旃陀石窟的壁画中可以看出那时妇女头上戴有宝石 

的首饰,昂贵的宝石不仅装饰在头发的分缝处,还装饰在发髻上面,当时男 

女都讲究戴项链。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反映了7世纪印度的情况,其中关于人们的首饰, 

装饰也有所记载:男女都在“耳上穿孔”,有花环宝冠,作为首饰,男女都 

以镯子、璎珞佩在身上,有的富商大贾,只戴镯子。印度人还喜欢在身上涂 

各种香料,比如旃檀香,郁金香等。 

     印度人的首饰多用宝石、金、银、象牙制作(《世界风物志》《印度篇》)。 

     印度人的头饰,用钩子和小链子固定在头上,上面穿着、镶着各种金、 

银饰品和宝石制品。 

     耳环,有宝石与金属两种,耳环形制种类繁多,大小各异。更有女人在 

耳朵上刺出许多小孔戴上多种耳饰。国王也戴耳环。 

     鼻饰,是随着伊斯兰教传入而带来的习俗,不是印度土俗。多用金银制 

作,为已婚妇女所戴。 

     项链、镯子,指环。手镯以其圆形,在印度有福寿双全的含义,脚上的 

脚镯早已有之。 

     印度服饰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唐代玄奘所见印度人的发式为“顶有小髻, 

余发垂下”,“齐发”(剪齐头发)。到了宋代赵汝适(曾官福建市帕提举, 

主管外贸)所见的情况已有变化,他写的《诸蕃志》》中《天竺》篇述“辫 


… Page 67…

发垂下,两鬓及顶以帛缠头”。此时印度一部分邦的发饰受到伊斯兰教的影 

响,从齐发改为缠头。到元代,汪大渊所见为“手帕系额编发垂耳”(《岛 

夷志略》)汪为元至正年间(14世纪)人,当时,印度风习深受伊斯兰教及 

蒙古的影响。以上三人记述说明印度古老的风习在13世纪后受回教影响,发 

生了伊斯兰化的改变。其衣服、鞋也有变化,7世纪时衣服完全是以布缠身, 

如玄奘所说“无所裁制”,到宋代已有改观:“妃衣大袖镂金红衣”(《诸 

蕃志》《天竺》篇)。玄奘时印度人“人多徒跣,少有所履”,是光脚板。 

到元代汪大渊时“穿白皮织鞋,以绵纱结袜”,明显受到波斯风格之影响。 

     ②印度食俗。印度是佛教发源地,八、九世纪后印度教占据统治地位。 

印度人的饮食习俗深深受到宗教的影响。印度教虽然吃肉,但鄙薄猪肉,不 

吃牛肉、只是吃鸡、吃鱼而已。 

     中世纪印度人能吃肉,也能喝酒。据《印度古代文明》7章((印)塔 

帕尔著,浙江人民出版社)记述,中世纪初期:“肉是普遍食用的,酒是日 

常饮用的,有当地产的各种酒,有西方进口的酒”。但到后来印度教盛行, 

饮酒的习惯改变了。伊本·库达特在9世纪中叶曾记述“印度诸王及其臣民 

均不饮酒”(《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47页(法)费琅中华书 

局)《大唐西域记》记载中世纪印度的主要食品有“乳、酪、膏、酥”等乳 

类制品,有“砂糖、石蜜、芥子油”等调料,有“诸饼■”均“常所膳也”, 

肉食有“鱼、羊、麝”的肉,不食“牛、驴、象、马、豕、犬、狐、狼、狮 

子、猴、猨”,吃这种肉会受到众人鄙视,要被赶出“城郭”,吃葱蒜也会 

被逐出。蔬菜有“姜、芥、瓜、瓠、荤陀”。饮料各阶层不同,刹帝利以“葡 

萄、甘蔗”为饮料,婆罗门饮葡萄、甘蔗汁,吠舍饮用米面制的酒。 

      《岭外代答》记“国王事天尊牛,杀之偿死”。印度人自古尊重牛,印 

度教认为牛是繁殖后代的象征,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牛奶、黄油的 

来源,不准杀牛,不吃牛肉,特别视母牛为圣牛。 

     印度吃素的人多,等级高的很少吃肉,低级种姓吃羊肉。他们都喝奶、 

喝茶。 

     总之,印度人的主食是奶、米饭或烤制的面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