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中世纪生活习俗史-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大头、小曹嵇琴,党千箫管,孙四烧炼药方,王十二作剧术,邹迂、田地 

广杂扮。苏十、孟宣筑球,尹常卖五代史,刘百禽虫蚁,杨文秀鼓笛,更有 

猴呈百戏,鱼跳刀门,使唤蜂蝶,追呼蝼蚁。”可以见到当时游戏技艺活动 

之大观。隋唐宋元以来的技艺民俗大约有下列诸项。 

     相扑,古时又叫角抵、争交、摔交等,隋唐五代摔跤已经常常表演。隋 

炀帝曾化装为平民去看摔跤等百戏。唐代盛行相扑。《吴兴杂录》曾记,唐 

代七月中元节时,常有角力相扑的活动。后唐庄宗善于摔跤,许多军人不能 

与之匹敌。宋代角觝常在朝廷宴会中表演,御前表演的多是“虎贲中郎将” 

 (《梦粱录》卷二十),瓦市相扑先以女子相扑开场,令人观睹,然后以膂 

力朝争交。《梦粱录》记“杭城有周急快、董急快、王急快、赛关索”等人 

 “俱瓦市诸郡争胜以为雄尔。”南宋临安相国寺每年在南高峰露台有争交比 

赛,“如头赏者,旗帐、银盆、采缎、锦袄、官令、马匹”为奖。 

     蹴踘,意为踢球,球多用皮革缝制,内充毛发,唐代又有了充气的球, 

有人写诗嘲笑诗人皮日休为:“一包闲气如常在,惹踢抬拳卒未休”。写球 

内充气,喻诗人心中不平。宋代盛行蹴踘,宋徽宗尤喜此道,江少虞的《宋 

朝事实类苑》五十二卷记“今有步打、徒打、不徒则马打,大有规则体制, 

用意奇巧,取其精炼者为上,今圣精敏此艺,置供御打毬供奉。” 


… Page 103…

     马球,骑在马上用杖击球的运动。击球棍为木制,杖头如匙,球为木制。 

唐代马球盛行,宫廷尤盛。唐代帝王都爱好此项运动。《封氏闻见记》有唐 

太宗命令练习打球的记述。章怀太子墓中壁画有马球图,可见马球为唐风俗 

时尚。打球分两队,球被击入球门以后插旗记分。五代也打马球,后蜀花蕊 

夫人有宫词云“自教宫娥学打球,玉鞍初跨柳腰柔”之句。宋代军中打球为 

一种训练,平时练习,在宫廷宴上在御前表演,胜者得赏,败者球头吃杖, 

此事《东京梦华录》记述详备。 

     拔河,唐代有了拔河运动。《封氏闻见记》曾记“今则大麻绳,长四五 

十丈……分二朋,两勾齐挽。当大旗之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 

引,以却者为输。名曰拔河。” 

     傀儡戏,傀儡戏分悬线傀儡、杖头傀儡、水傀儡、药发傀儡、肉傀儡等 

五种。唐宫中曾演此戏。宋《梦粱录》谓,宋代悬线傀儡弄得如真人一样, 

名艺人如金线卢大夫、陈中喜等。杖头傀儡最著名演员为刘小仆射。水傀儡 

有姚遇仙、赛宝哥、王吉、金时好等。水傀儡表演水战、钓鱼等。 

     踢弄,包括各种杂技,如上竿、打筋斗,踢拳、上索、索上担水,索上 

走装神鬼,又有踢瓶、弄碗、踢馨、踢缸、踢钟、踢笔墨,弄花鼓花槌、壁 

上睡等,还有变戏法,谓之藏人,烧火藏剑,撮放生,《梦粱录》卷二十谓 

 “此艺施呈,委是奇特,藏去之术,则手法疾而已”。 

     唐代时从西域传来变魔术之戏,因过于诡异而被禁。 

     掉刀蛮牌,《东京梦华录》言“两人出阵对舞如击刺之状,一人作奋击 

之势,一人作僵仆,出场凡五、七队,或以枪对牌,剑对牌之类”。这种武 

术表演往往采取两人对阵形式,两人“作奋刀击刺之态百端”。另有人表演 

 “板落”,“一人弃刀在地,就地掷身,背着地有声”。 

     围棋,是我国古老的棋类。唐代帝王喜围棋,当时有棋奕高手名王积薪, 

曾随玄宗幸蜀。五代徐铉著有《围棋义例》。宋代刘仲甫著有《棋诀》。说 

明围棋至唐宋已从理论上总结提高,提出围棋的战略战术理论。 

     象棋,是一种象征战斗的棋戏。唐代象棋已很普及,宋代上下都喜象棋, 

宋徽宗有《宫词》谓“白檀象戏小盘平,牙子金书字更明”之句。 

     双陆,双方各有十五子,掷骰子行马 (棋子),十五马都出完者为胜。 

     风筝,唐代有木鸢之说。宋代盛行放风筝,宋代词人刘辰翁有《水龙吟》 

词谓:“是处风筝,满城昼锦,儿郎俊伟”。 

     秋千,是我国传统的妇女运动。《荆楚岁时记》云“春时悬长绳于高木, 

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清明节盛行打秋千,杜 

甫《清明》诗曰:“万里秋千习俗同”。宋代仍盛行打秋千,欧阳修《蝶恋 

花》词有“乱红飞过秋千去”之句。 

     斗草,是古代妇女儿童的游戏,一种是以吉利的草名相赌斗,回应不上 

者为输,一种是以草之耐拉性赌斗。宋代斗草风气极盛,诗词中多处见以斗 

草描写妇女生活,如晏殊《破阵子》词中有:“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 

斗草赢。笑丛双脸生。”之句。“斗草”元代盛行,五月,“北城官员妇人 

女子,多游南城,爱之风日清美而往之,名曰 ‘踏青斗草’”(《析津志辑 

佚》“风俗”篇)。 

     斗鸡,斗鸡盛行于唐代,唐玄宗设皇家鸡坊,每到节日庆典以斗鸡为戏, 

有鸡童贾昌倍受宠幸。李白有诗曰:“路逢斗鸡者,冠盖何煊赫”(《古风 

五十九首》)。唐代皇帝和贵族日日以斗鸡为乐,对国家大事置于不顾,受 


… Page 104…

到人民的讥讽。 

     斗蟋蟀,始于天宝年间,至宋大盛,斗蟋蟀之风不限于皇家贵族,而普 

及于民间。据《繁胜录》载,南宋乡民争相捉蟋蟀进城来卖,好蟋蟀能卖上 

二两银子,杭州城内常有三五十伙人斗玩。 

     狮舞,狮舞是我国民间流行的舞,唐代舞狮有很大发展,无论是宫廷还 

是民间都喜爱这一活动。诗人白居易《西凉伎》写:“西凉伎、假面胡人假 

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舞狮盛行于 

唐,千百年来流行于我国民间。宋代苏汉臣《百子嬉春图》中就有狮舞场面。 

     胡旋舞,这是从西域传来的舞蹈,盛行于唐代。白居易《胡旋女》一诗 

描写舞蹈情景:“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絃歌一声双袖举,迥 

雪飘摇转篷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游艺民俗在元大都很活跃。每逢五月五日、九月九日元代盛行打马球、 

射柳的活动 (前已叙述),元代的大都于清明前后打秋千以祓除不祥,兼有 

娱乐之意。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民族传统的盛大集会,一般在春、秋举行。那达慕 

为蒙语的意译“游艺”之意。在成吉思汗时期,已初具雏形,那时叫“奈勒”, 

当时蒙古的各大家族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维护或重新分配草场,每年要举 

行一次集会。集会时要祭祀祖先,由喇嘛念经,然后进入正式活动。竞技有 

赛马、射箭等。 

     蒙古摔跤运动在13世纪已盛行,是传统的娱乐活动。 

     观潮之俗,观潮之俗盛于宋。浙江省钱塘江每年8月潮水上涨,浙人有 

弄潮之习惯。南宋定都临安(杭州)以后,皇帝、贵族、大官盛行于8月去 

江边观潮并检阅水军,使观潮成为一大盛事。 

     潮之壮观如《武林旧事》所见:“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远, 

则玉城雪岑际天而来”江潮之来如城如山,如“雷霆震憾”,“势极雄伟”。 

     杭人弄潮,勇敢壮观“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执彩旗”出 

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为能。弄潮之际,“江 

岸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增补武林旧事》卷三)。 

     最盛之日为8月18日,淳熙十年(1183)8月18日驾诣德寿宫迎上皇 

观潮,检阅水军,有水军数千弄枪,弄旗、列阵、舞刀,放烟火于江面上。 

只见军仪整齐、齐声敬礼,声震如雷。皇帝观潮于天开图画高台,下瞰了如 

指掌,都民遥望黄繖雉扇,似在九霄之上。 

     民间(主要是杭人)于8月中旬日开始之日聚集临安城外六和塔附近观 

潮,有时聚集十数万人。江潮8月15—18日为高潮,后逐渐退去。 

     瓦舍、瓦肆是宋代特有的游艺娱乐与商业相结合的场所。它是随着宋代 

城市经济发展而兴起的。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多,随着市民阶 

层对文化娱乐的要求而兴起了瓦肆。无论南宋北宋,都市中都存在瓦肆勾栏。 

 《东京梦华录》记汴京瓦肆有:“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则里瓦, 

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大的瓦舍可容纳数千人,“不以风雨寒暑,诸棚 

看人,日日如是”。瓦肆勾栏演出各种文艺节目,戏剧杂技表演及体育表演。 

演员有固定的艺人队伍,也有许多流动艺人前来演出。它的出现不仅满足了 

市民娱乐活动的需求,也促进了文艺和各种伎艺的发展,在我国民俗史中有 

重要的意义。 

     瓦肆有著名的演员:“崇观以来在京瓦肆技艺张廷叟,孟子书主、张小 


… Page 105…

唱、李师师、徐婆惜、孙三四等,诚其角者”。瓦肆演出有“傀儡戏”、“诸 

宫调”、“影戏”、“乔影戏”、“舞旋”、“讲史”、“小说”、“合生”、 

 “商谜”、“杂技”、“叫果子”、“说诨话”等。南宋时瓦肆更加发展, 

历史上有名的就有三十五座之多。除瓦肆外还有“勾栏甚多”(《武林归事》)。 



                             2。日本生活习俗 



     日本中世纪初由大和国统一了日本全岛,当时还处于奴隶制社会。到7 

世纪中叶,经过大化改新,日本奴隶制经济向封建制经济转变。大化改新标 

志日本封建社会的开始。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日本的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 

文化方面也有许多建树。《大宝律令》和《养老律令》、仿《唐律》而成, 

显示了日本的文化从封建社会的开始就深受中国的影响。当日本刚刚踏进封 

建社会时,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是繁荣昌盛的大唐时代,他们很自然地借鉴 

唐代的各种典章制度,学习唐代的文化,吸收汉民族政治、经济、文化艺术 

各方面思想之精华,结合日本的具体情况发展自己的国家及经济文化,遣唐 

使穿过滔滔海浪来到唐朝取经,促进了中日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加速了中 

日民族文化习俗的交融。日本习俗的形成与宗教有密切的关系。中世纪佛教 

传入日本,佛寺僧人是日本有高度文化知识的阶层,他们去过中国、印度等 

地,吸收了外国的先进文化思想和各种习俗,把它们带回日本。许多习俗首 

先在寺院盛行,然后推广到民间,如茶道,又如一些饮食习俗 (制酱、做豆 

腐)等。日本人民自古有神道信仰,中世纪以后佛教盛行。人民常以僧侣为 

崇敬的对象,效法僧侣的习惯,形成了某些习俗,如火葬、洗浴等。 

     统治者的提倡与某些习俗的形成也有很大关系。有一些岁时节令是从皇 

宫开始祭典或庆祝的,如重九、七夕、冬至等,宫廷作为节日举行庆典以后 

形成制度,见之于律令,并推广到全国。 

     日本人民善于吸收外国先进经验,又能因地制宜,为我所用,使各种外 

来习俗都带有深刻的日本特色,成为纯日本式的习俗。如酱汤,本来是从中 

国传入的酱,经日本人民的使用,变成当今日本最富民族特征的饮食。中世 

纪日本民族善于取人所长,毫无保守思想,这种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日本中世纪习俗的形成与日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特殊的自然条件,包 

括气候、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在日本的食俗中,鱼是日本饮食中的 

大项。这与四面环海,鱼类资源丰富有关。日本的木屐特别适宜在潮湿气候 

下散热,散湿气,成为日本服装一大特色。日本民族对美的追求,表现在日 

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茶道、花道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1)节日礼俗 

     ①雏祭 (偶人节)。雏祭是祭祀偶人。时间是三月三日。中国古代以为 

三月三日是不吉祥的日子,为消灾祈福有祓禊活动。 

     日本皇宫曾仿效晋“曲水流觞”。奈良时代(公元8世纪)显宗天皇元 

年三月三日皇宫内举行曲水流觞活动并设宴款待大臣。奈良时代将三月三日 

定为法定节日。此事见于日本《全集解》。三月三日进行祓禊,祈求平安。 

     到了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年),在三月三日举行沐浴,临水祈福, 

除去不吉祥。又在水中放入漂亮的偶人,即所谓“流雏”。人们认为流雏的 

偶人能带走人们的秽气。另一种认为偶人是神祗的凭依之物。 


… Page 106…

     室町时代 (1392—1467)用漂流偶人代替水流觞的活动,已在民间广泛 

流传。三月三日为“流雏”活动之日,人民群众把这一临水祭典的活动,发 

展成为十分有趣的民间节日。最初偶人各家自做,节日时顺水漂走,以期祓 

灾祛邪。制造偶人的方法在足利时代由中国传入日本,流雏才逐渐兴起。 

     ②高山节。高山是日本中部的一个山城,人口只有几百。高山节是当地 

居民祭神的日子。这个节日从中世纪中期开始举行。 

     高山节每年举行两次,分春秋两季举行,春季4月14日至15日在日枝 

神社,秋季10月9日或10日在樱山八幡神社。 

     节日要举行隆重的祭神典礼。典礼后有庆祝活动。 

     ③花见节。花见就是赏花,特指观赏樱花。这个节日形成较晚,是德川 

幕府时代形成的。但是赏樱的习俗却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是从中世纪初 

就已开始,中世纪日本人已有到山野观樱的传统。 

     樱花繁富、艳丽,一片绯红色,它是日本的名花,它自古以来被日本人 

所喜爱。四月是樱花盛开的日子,也是人们观赏它的最佳季节。早在7世纪, 

持统日皇就曾连续数年到奈良的吉野去观赏樱花,8世纪时平安朝廷特意划 

出一大片地方来种植樱花,以便于观赏。9世纪初,嵯峨日皇举行了日本历 

史上的首次观花大会,推动了观花这一活动更广泛地发展起来。安土——桃 

山时代的大将丰臣秀吉也十分喜爱樱花,他带上一群近臣和诗人,去吉野赏 

花,并在院内大摆赏花酒会,终日赏花、饮酒、吟诗。不过中古封建时代, 

赏花还只是上流社会的活动,但每年在同一时间观赏同样的花景,而且兴致 

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丰富,这就为花见节的形成做好了历史的准备。 

     正象许多习俗一样,花见节的形成也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它从小发展到 

大,从少数上流社会的活动发展到广泛的群众性的活动,因为它符合人们热 

爱一切美的事物,热爱大自然的共同心理。 

     到了德川幕府时代(17世纪)赏花普及到一般人民群众,形成每年四月 

全国人民争看樱花的花见节。又叫樱花节。 

     ④端午节。五月五日端午节,来源于中国。中国远古时候把五月视为毒 

月,五月五日则更不吉利。这时候天气热起来,有毒的虫子到处活动,对人 

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所以古时候中国人在端午节时门上插菖蒲、艾草, 

身上佩香袋,喝雄黄酒,以防止毒虫上身。人们还在这一天采集制作草药, 

以防疾病灾异。后来人们传说五月五日是屈原投江的日子,又在这一天戴彩 

棕来纪念屈原。 

     中国纪念端午节的习俗在中世纪初传入日本。日本飞鸟时代推古天皇 

 (593—628)时,日本人用五彩丝系菖蒲挂在胳膊上,用来灭灾减病。端五 

节时天皇在宫中举行菖蒲宴,饮雄黄酒。每年这一天规定向天皇献菖蒲。 

      “推古天皇十九年五月五日穿华衣去菟田野猎药,以祓毒气”(《千里 

同风录》,马兴国著,辽宁出版社)。 

     公元834年的《令义解》确定五月五日为节日。 

      《续日本后记》839年5月条有:“乙酉,是端五之节也,天皇御武德 

殿,观骑射。”这时正是日本的平安时期,武德殿是平安京皇宫的宫殿,天 

皇在这里观看骑马射箭,并且举行宴会,这正是五月五日以后被定为男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