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支船队在独立战争结束时,已达 2000艘,给英国通讯及商业造成巨大损
失。第四种,是大陆海军,可视为正规海军。由大陆会议批准建立并加以控
制。理论上,它必须执行联邦政府的作战计划和命令、故无利可图。因而它
常缺少训练有素的船员,进行海上编队作战就更谈不上了。大陆海军共有船
100条,但大部分是小船。
有鉴于此,美国海军作战方式多采用单独作战和袭击商船。兰伯特·威
克斯和古斯塔夫·科宁汉姆在英格兰捕获了数十艘英国商船。约翰·保罗·琼
斯曾在爱尔兰袭掠,造成当地高度恐怖。他还在英格兰登陆,毁坏海岸大炮,
使英国人自从诺曼人入侵以来第一次遭入侵。1779年9月,他又以一次惨烈
的舰对舰的战斗俘获了英国皇家海军“色雷皮斯”号,使他和他的“好人理
查德”名扬四海。
1772年,耶鲁大学高材生戴维·布什内尔证明,炸药可在水下引爆,并
在 1774年发明了水雷。后来他又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艘单人驾驶的潜艇
“海龟”号。它可将水雷布于敌船底部,将海战发展到水下。
独立战争结束后,海军一度被认为没有存在的必要,而被遣散了。由于
北非海盗威胁美国海岸,所以国会通过《1794年海军法》,到1812美国海
军有16艘舰艇,舰上最多只有44门炮。所以在很长一个时期里,美国海军
仍以非正规作战为主。
②军队建设。美国军队是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其最有历史意义的发展
是士兵训练和军官培养的变革。
鉴于美国民兵的自由主义,以及美军必须与英国正规军作战并将其赶出
国土,所以,华盛顿一直渴望得到一支类似英国正规军的使用自如的大陆正
规军。但是美国的传统与政治妨碍着这一愿望的实现。于是华盛顿试图以严
格的纪律和惩罚,来改造由民兵构成的大陆军。
… Page 85…
最初,华盛顿几乎视“鞭笞”为灵丹妙药。士兵不论做错什么事,都会
遭到100鞭左右的惩罚。这种体罚对革命的军队是否妥当引起人们的怀疑。
然而,对大陆军作真正意义的根本改造是弗里德里克·威廉·冯·斯图
本男爵在福吉谷的努力。1777年,他由法国陆军部长介绍到美国,以志愿军
身份参加了美军。1778年春,被任命为第二任大陆军训练总监,并来到正在
福吉谷休整的大陆军中,受到华盛顿的热烈欢迎。尽管有人怀疑他是否象其
名字所示的那样是个德国贵族,或象他自称的那样在普鲁士担任过陆军中
将,但是,他确实在腓特烈大帝的陆军中当过参谋军官,并参加了“七年战
争”,还立有战功。因此他掌握了纯正的欧洲正规军的作战知识与经验。
斯图本用欧洲陆军的方法标准对大陆军进行改造训练。但他似乎比华盛
顿更清楚,他必须使欧洲的纪律与训练适应美国的实际情况。开始,他逐字
逐句地翻译了普鲁士的纪律和战术条令,然后又结合美国兵的情况另编了一
本全新的训练手册,一年之后,由德文译成法文,再译成英文,正式印发给
各部队。斯图本在军中选拔了一些“监察官”,派往旅级以上的单位,检查
训练情况。最初,旅长们不高兴这些人的干预,可不久发现,正是这些监察
官督导着各团的团长,去了解他们的士兵及士兵的装备的真实情况,于是监
察制度得到了积极的支持。
过去,美军的训练很少有进步,因为士兵对训练缺乏兴趣,而且也没有
统一的方法。军官们对所属部队的训练,都是各尽所能,各遂心愿。斯图本
不仅仅使训练、教育制度化,他还懂得,当你要美国士兵做一件事情的时候,
你必须告诉他为什么,他们一旦了解了原因,就会按要求圆满地完成任务。
斯图本十分敬业而又谦逊。按美国传统,军官是不用亲自教育士兵的。
可他亲自挑起了操练军士的担子。为了传授他的方法,他挑选了120名士兵,
作为总司令的卫队,主要意图是由他对这些人进行直接的训练,然后将他们
再派到大陆军的各部队,在更大范围教授他的方法。他的那本教范原则小册
子,在汉密尔顿等人的帮助下,以《斯氏美军命令和纪律守则(1779年)》
为名出版。这本被称为“蓝皮书”的小册子不但制定了部队的训练规则和战
术,而且介绍了普通的军事惯例。它作为美国军队的正式教范达33年之久。
斯图本在训练过程中,发现美军中的团一级组织十分混乱,在部队机动
中几乎不能发挥作用。于是他改组了团的编制,将团和营合一,标准为每营
200人。这些训练营既可在操场上训练,又可在战场上作战,“斯式营”成
为美军在战场上的战术单位。它大小适中,运用自如。他还放弃了过去惯用
的生硬行军队形,引入了一种由数排组成的纵队,其步调可适用于起伏地形。
他减少了滑膛枪的装弹动作,规定了划一的装备。
关于纪律的执行,斯图本取消了体罚,而在官兵之间建立起互相同情与
尊重,作为一种新的约束。
经过这种训练之后,从福吉谷出来的美国大陆军便有了一种新的面貌。
从此后,美国军队不再害怕和躲避英国正规军,不再望风而逃了。他们不再
嘲笑整齐划一为装模作样了,因为他们自己也是正规军,并能切实地体验到
“正规军”给自己增加的勇气和力量、信心和荣誉感。
在斯图本苦心改造大陆军时,大陆军又幸运地得到一位外国炮工兵教
官,向新生的美国军队传授当时最有威力的战斗武装——火炮的攻防术。他
就是波兰将军郭萨斯科。此君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军事科学家之一。他曾奉
波兰政府之命,到普鲁士、法国及意大利研究战术。1776年投效美国独立战
… Page 86…
争之后,即在西点筹划建设防御工事,使之成为美军的战略中心。在他来之
前,美国人对于攻城和筑城的科学知之甚少,他便成为美军军事工程的创造
者。他著有《马匹挽拽炮兵的运用》,战争结束后在纽约出版,成为后一代
美军的教材。
美国士兵具有一种爱好机械的习性,加之美国冶炼业的发展,在优秀的
美军将军亨利·诺克斯的领导下,美国炮兵得到华盛顿的赞许。他不仅让珀
勒西骑士作为自己的助手,发展炮兵,他自己也是发明家。他改进了炮架,
使炮兵不止用于攻城,还用于机动野战。到1782年,以法国人迪波尔塔伊为
首的外国工程师有14人。后来拿破仑的炮兵战术也引进了美军。
在第二次美英战争中,新近战胜拿破仑大军、并采用新式横队战术的英
国正规军,使得美国政府不得不再次重视美军的改革,以提高战斗力。温菲
尔德·斯科特这时被再度启用。他曾不明不白地受审,可在家中时研读了大
量的军事理论和军事历史方面的图书。1813年秋末,因战功被授予准将军
衔,并在1814年3月用他在图书室中发现的一本由威廉·杜安编写的《步兵
手册》训练他手下的一支小部队。1814年3月—6月他又受命组建一个训练
营,为正规部队先后训练了3000多名骨干士兵,拥有这些士兵的部队被称为
“正规军”。
其实斯科特训练的“正规军”并不正规。和斯图本当初在福吉谷一样,
他自己先当教官,训练那些包括校官在内的军官们,由这些军官再去教练其
他官兵,每天操练10个小时。其训练体系受英法教范影响,更有自己的独创。
他不仅讲法国的刺刀、英国的步枪,还把野战中的值勤与卫生列入课程。
1814年7月5日,斯科特率领他的“正规军”在尼亚加拉大瀑布旁的奇
帕瓦,首次迎战人数相当的英国正规军,进行了标准的正规战,并通过难苦
的肉搏,将英军赶出了战场。20天后在大瀑布的另一侧,发生了更大规模的
隆迪小道之战。这次,斯科特的军队,不仅夺取了山头阵地,并能坚守阵地。
后美军主动撤出战斗。这表明“正规军”已可与战胜拿破仑的英军精锐相抗
衡了。时至今日,美国陆军的征兵广告上仍在描绘奇帕瓦一隆迪小道战斗的
情景,并引有英指挥官看到美军坚定的队伍时发出的惊呼:“天哪!这是正
规军啊!”
斯科特的真正有价值的成就在于,他能在短暂的几个月时间里创造出一
支能迎战英国老兵的美国陆军,而不需几年的时间。而在这些训练中,最关
键的又是熟悉战略战术、勇敢坚定、而且善于管教士兵的军官。
关于缺乏战场指挥官的痛楚,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一开始就感受到了,特
别是负责军事训练的军官人才十分奇缺。开始,华盛顿不仅要履行司令官职
责,而且常常自己给自己当参谋长,在战斗中还要兼做旅长和营长的指挥工
作。尽管斯图本在福吉谷大大提高了美军素质,但他不可能同时到许多部队
去训练每一个团,更无法很快培训出一大批胜任指挥的军官。华盛顿痛感他
的许多失败当中,大多数是因战场指挥不利所致。他在给国会的建议书中已
陈其衷,但国会担心的就是在身边有一批拿枪的军官阶层,而军校正是制造
军官的地方,所以,国会一直阻挠军校的建设。直至独立战争后的和平时期,
杰斐逊总统认为,不仅应保留常备军,而且还要为它增设学术指导和理论机
构。在他的赞助下,根据1802年3月16日的国会法案,创办了西点陆军学
校。
1794年,华盛顿确曾在西点建立过一所训练炮兵团和工兵团的学校,由
… Page 87…
斯蒂芬·罗彻方丹内和路易斯·德图沙尔德等法国军官担任领导。国会法案
中规定它的校长应由工兵主任或军衔仅次于他的人担任。杰斐逊任命乔纳
森·威廉斯为校长。他是一位商人、律师和科学家,而非职业军人。在他领
导之下,西点学校很快就发展成为美国著名的工程和科学教育机构——美国
第一所工程学校。
西点军校建立不久,则几近夭亡,因为“它的法定父母,象遗弃婴儿一
样,把它置于一旁”。学员们的年龄相差太大,最小的只有12岁。他们的文
化程度相差更大,难以实行前后一贯的教学政策。校舍和宿舍不适合学校使
用,教学设备缺乏,优秀教员更缺,由国会正式委派的教员只有2位。
1808年美英关系再度紧张以后,国家又想起西点了。陆军每个连要选送
2名学员进入西点学习,使军校学员法定人数增至150人。1812年,战争迫
在眉睫,其学员又增加到250名,还增加了3名教授,分别教自然和实验科
学、数学、军事民用工程学,并各配1名助教。教学内容包括士兵、军士和
军官的各项勤务。陆军部长卡尔霍恩在改革陆军时,也高度重视西点军校。
在美英战争期间,军校学员则学得一些军事知识,就被全部调走,对美军军
官素质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由于战争和因战争激起的民族主义情绪,使
得战后美国比较重视军队建设的发展,西点军校也日益为人们重视。
③美英战争。1812~1815年美英发生第二次战争,也是两国最后一次战
争。无论是战争的起因、性质,或是战略战术及后果,都在军事史上留下耐
人寻味的印象与争议。
关于这次战争,美国人的评论是:“一个软弱无能的社会打了一场原始
的、几乎无计划的战争。这种打法给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的羞辱的失败。”英
国人也认为:“在英国或美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别的事比它更耻辱的了。战
争的起因,是国民的偏见;交战时,双方都缺乏宽宏大量;而其结果,除无
谓的流血之外,别无所有。最糟的是,新奥尔良一役未发生之前,和平条约
已于1814年12月24日在根特签了字。1812年开始的战争,自始至终的特
性,就是有害的愚蠢行为。在这个使两国都有失体面的战争后,但愿永久和
平下去。”总之,打完战争之后,许多人认为这是一场不该发生的战争。
可是当初,双方毕竟是仅以渔船纠纷而轻率地宣战了。事实上,受损害
的沿海各州大多并不支持这场“麦迪逊先生的战争”,不承认这场战争是因
自己引起的。真正的原因是美国政府认为英国与西北部印第安人的骚乱有
关,欲彻底解决印第安问题。还有一部分美国人想吞并加拿大,实质是要以
侵略战争向英国利益挑战。所以,北部沿海6个州拒绝派出它们的民兵,也
不情愿借钱给政府。在4000万美元的战争借贷中,只有300万来自这一全国
最富庶地区。而它们都同英国人大做生意。这不仅影响了北部的军事行动,
而且造成了美利坚第二次民族分裂。
战争开始时,美军募集正规军1。5万人,民兵4。92万人,由联邦政府发
饷的总共6。5万人。而英军正规军不过3000人,加拿大民兵和印第安人3000
人,而且驻地分散。但美军接二连三地失败,就连首都华盛顿也在1814年8
月24日陷于英军之手。国会大厦、白宫被焚毁。而英国刚从欧洲调来的战胜
了拿破仑无敌之师的1。4万人,却在新奥尔良,被在杰克逊领导下的5000
士兵(其中只有800名正规军,大多是民兵)所击败。英军抛下2000多具尸
体,而杰克逊只伤亡50名军兵。
美国又重犯了在独立战争时期的全部错误:把民兵作为主力;各州可以
… Page 88…
自行决定是否征兵;竞争性的征招和奖励造成募兵混乱不堪;在紧急情况下,
国家无法集中运用国内军事力量。在战争中仍然是良将匮乏,除了斯科特、
杰克逊、哈里森之外,其他将领大多是无能之辈。军队文职中詹姆斯·门罗
也是称职的。战争中寥若晨星的良将们,被人们视为民族英雄,人们从中推
出了两位未来的总统。
结束战争的《根特条约》,结束了美国军事史上的一个时代。在此之前
的一个多世纪里,欧洲的战争,就意味着美洲的战争。而从此后,美国开始
独立地发展,自主决定军事选择。此后一个多世纪,美国努力避免卷入欧洲
大陆上的冲突,而致力于国内的发展和身边的扩张。美国的军事,似乎通过
第二次美英战争而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 Page 89…
四、阴影中的亚洲军事
亚洲诸大国的军事曾一度遥遥领先并曾震撼了世界。然而,在近代中期
却笼罩在迅速崛起的欧美军事的巨影之中,黯然失色。东方诸国在这200年
中,其军事不但没有进取,反而在许多方面呈倒退、衰落之态。中华帝国的
清王朝前期 (1644~1840年)的军事状况,最有代表性地反映了这一势态。
1。独特的军事政权
清朝是由偏居中国东北一隅的少数民族“满族”通过近半个世纪的战争
而建立起来的。清军入关后,又经一个多世纪的征战,建立了统一的政权;
所辖疆域,在中国历史上仅次于元朝。军事是它的立国之本,而其军事战略
则是由其所处条件决定的。首先,满清尽管是少数民族政权,但由于长期汉
化,并且要统治广大而富庶的汉族地区,所以,其军事战略重点在征服南方。
第二,清前期,同中国历朝一样,无强邻骚扰、亦无有价值的邻地可探取,
其敌对力量及诱惑力主要来自国内,故其军事战略矛头必指向国内。第三,
中国之大,足以释放这能征善战、但却军事思想原始的马背民族的全部军事
潜力。满清所以能入主中原,已足见其战略的正确,但这也正是清后期军事
衰微受辱的原因之一。
2。精湛的军事统御
满清政权是以武力定“天下”的,故十分重视军事,并且营造了一套发
达严谨的军事体制,堪称当时的世界之最。
(1)多类型的军队
清代前期的正规军 (称经制兵,不可轻易改动之意)包括“八旗兵”和
“绿营兵”。八旗兵为清廷武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