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防区”制度,加强了军队对地方的控制,这是借鉴了克伦威尔时期英国的经
验。他还将教会置于沙皇的控制之下,使俄国形成唯一的中心——沙皇。他
毫不留情地镇压来自保守的贵族势力及民间的反抗,他甚至不惜处死自己的
皇太子,以威慑反抗。同时他又大力加强中小贵族的地位。1714年他规定中
小贵族的领地继承权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规定那些没有土地的贵族子弟,
必须到陆海军或政府机构中终身任职。这既保证了沙皇的社会和经济基础的
巩固,又为他的行政、军事改革提供了人力资源。此外,彼得对于一切拥护
改革和对改革有功之人,不论出身,都可破格提拔重用,于是造就了一批新
贵族,这样又扩大了沙皇的统治基础。
彼得的全面改革,其目的是为改变俄国贫穷落后面貌,增强军事实力,
最终达到对外扩张,夺取世界霸权的目的。彼得转变了历代沙皇的“地域性
蚕食”政策,而实行“面向世界”的侵略政策。于是从蚕食周边土地转为与
传统的海上大国争夺海洋;从争夺东欧区域性霸权变为以欧洲为重点的争夺
世界霸权。对此,彼得有自己的一整套长远战略计划。马克思在其《十八世
纪外交史内幕》一书中指出:彼得大帝的确是现代俄国政策的创立者,但他
之所以如此,只是因为他使莫斯科公国老的蚕食方法丢掉了纯粹地方性质和
偶然性杂质,把它提炼成一个抽象的公式,把它的目的加以普遍化,把它的
目标从推翻某个既定范围的权力提高到追求无限的权力。他正是靠推行他的
这套体系而不是靠仅仅增加几个省份,才使莫斯科公国变成现代俄国的。彼
得深知,夺取海上控制权乃世界霸权之基础。马克思曾言:“对于一种地域
性蚕食体制来说,陆地是足够的;对于一种世界性侵略体制来说,水域就成
… Page 25…
①
为不可缺少的了。”彼得需要波罗的海,以便从北翼威胁西欧,冲向大洋;
需要黑海及黑海海峡,以便控制巴尔干、进入地中海,从南翼控制西欧;需
要里海,以便东侵中亚、南下印度洋和波斯湾;需要黑龙江,以便进入太平
洋。这样,俄国“就可以畅快地呼吸自由海洋的气息”了,它可以雄踞欧亚
大陆中心,建立世界霸权。
②建立正规海陆军。为适应其称霸战略,彼得大帝须建立一支新式而庞
大的陆军和海军。
在彼得执政初期,俄国的陆军仍以新制团为骨干,加上少量射击军及残
余的贵族骑兵和哥萨克等杂牌部队。这些部队没有统一的兵员补充、教育训
练和后勤补给的制度,编制不统一,技术装备与文化极其落后,严重缺乏称
职的军官。除新制团外,大多不讲战术,自行其法,并无多少战斗力。早已
降为警察部队的射击军,还成了大贵族和教会反对彼得的工具。至于海军,
当时的俄国根本就没有。这种现状使彼得决心立即改革陆军,建立海军,正
规的海陆军的建立,成为俄国军事史上的转折点,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有重要
地位和影响。从此,这支军队就开始把沙皇的意志强加于世界各个角落。
彼得建立正规海陆军的工作是配合以军事经济的发展同时进行的,使新
军队有扎实的国内基础,而不是用金钱从国外“买来”一支大军。这就形成
“边打边建”的建军特点。
彼得的正规陆军始建于1699年,基本完成于1709年。在此过程中,彼
得首先组成了一个军事核心。在 1691年,他以其少年时代在一起玩军事游戏
的朋友们为核心,组建了两个“少年兵团”——普列奥布拉任斯克团和谢苗
诺夫团。它的军官和士兵都来自贵族,实际上是为未来的正规军培养骨干。
另外,在1698年射击军兵变失败之后,彼得借机将其解散,根除了旧的军事
势力的隐患。
新建正规军的兵源,除了改编已解散的射击军和新制团之外,还从1699
年开始,恢复了 17世纪下叶曾试行过的强制征兵制度,俄罗斯人编入正规
军,非俄罗斯人编入非正规军。征兵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及其它纳税人。贵族
虽不在征兵范围,但他们的子弟天生就是军人了。僧侣免服兵役,有钱人也
可以交代役金或雇人替当兵。结果兵役的重负主要落在农民及下层群众头
上。到1709年基本完成军事改革时,俄国正规陆军大约有27万余人。
正规陆军分为野战部队和守备部队。前者由国家统一供给,是作战主力;
后者是各省的地方部队,其任务是维护地方治安,震慑反抗,训练新兵,也
可作为野战部队的后备力量。此外还有少量边防部队。哥萨克及非俄罗斯部
队作为非正规军,仍然保留,但陆军的主体是由俄罗斯人组成。这种军队的
民族单一化,在当时欧洲,尤其是西欧,是难以做到的。
正规陆军由步兵、骑兵、炮兵、工兵4个兵种组成,以步兵为主。步兵
分为火炮兵和掷弹兵两种,这一点是吸取了当时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西欧
的先进作法。骑兵统一编为既能乘马作战又能徒步作战的龙骑兵。炮兵分为
攻城炮兵、要塞炮兵、野战炮兵和团属炮兵4种。工兵被纳入炮兵编制之内,
这是因为当时工兵的主要任务是为炮兵作战做辅助工作。陆军的最高编制单
位为师,其下有旅、团、营、连等各级。
武器装备也有所改进。步兵装备以法国人发明的燧发枪,配以刺刀。只
① 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0页。
… Page 26…
是刺刀改进为三刃刺刀,增强了杀伤力;还配备了手榴弹,增强了步兵的火
力。俄军步兵的燧发枪每分钟可发射两发子弹,射程为300步,约300米。
骑兵装备除马刀等冷兵器之外,还配有火器。火炮的口径在76—147毫米之
间,小口径炮射速为每分钟1发,霰弹射程为200米,球形炮弹约1公里。
由于彼得的陆军是新建的,所以其作战战术也无定律,一般采用当时较
为流行的线式战术,这种战术是在火枪出现后,为适应其发射特点而形成的。
早在17世纪就广为欧洲各国军队采纳,俄军也就按此法进行训练和作战。其
基本特点是:双方军队展开成相互平行的阵线,在平坦的地形上对射,没有
什么军事计谋可用。俄军的战斗队形的编成,大体上是步兵居中,展开成两
线,两线之间隔有三五百步;每线步兵又成3~6列横队。骑兵配置在步兵的
两翼,炮兵配置在战斗队形的前方和侧翼。会战开始时,炮兵首先开炮,动
摇敌军阵形;随后第一线步兵即以火枪齐射,射击完毕便退后装弹,后排横
队上前齐射,以此类推。于是整个队阵即以“鹅步”向前逼进。同时骑兵迅
猛冲入敌群以马刀和马枪杀敌。最后,步兵持刺刀冲锋,投入百刃战。
以上战术是进行正面作战、诸兵种协同行动的战术原则,要保持战斗队
形、两翼及多兵种的完全一致。可是这种战术只适用于平地、无障碍的战场。
而实际作战中,交战双方都越来越难以选择战场条件了。它虽能保证在同一
时间内有尽可能多的火力射向敌人,但是,它的脆弱之处也是明显的。如:
战斗队形的侧翼是最敏感的薄弱部位,一旦遭敌方攻击,就会形成局部人数
上的劣势,受攻击点的士兵得不到横队另一侧同伴的支援,很易被突破。相
当长的横队和严格的训练制度也使步兵很难在战场上实施机动;战斗队形一
旦被打乱,整个部队就会土崩瓦解。因此,俄军在1706~1708年,对战术队
形和战术运用方面作了新规定。如:步兵每线都统一为4列横队,步兵团也
可列成“方阵”,方阵中空,四面各为4列横队,每列75人 (全团为1200
人),炮兵和掷弹兵配置在4角,以避免因敌侧击形成的局部劣势。
彼得的正规军因采用了欧洲通行的复杂的队列及战术,因而军队的训练
和作战指挥就增加了难度,这就对军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俄国国内的人才
奇缺,彼得大量吸收外国人充当军官。可是这些来自国外的雇佣军官不仅待
遇高,而且不甚可靠,彼得力图逐步以俄国贵族军官取而代之。于是他不仅
规定贵族必须到军队或政府机关服务,而且在俄国军事史上第一次明文规
定:充当军官的贵族必须经过基层锻炼,先当兵,后当官。这在当时的欧洲
除普鲁士之外,是绝无仅有的。彼得还常提拔一些非贵族出身、但有才干的
人,并规定,升至中校以上即为贵族。他的亲密助手缅希科夫就是宫廷饲马
员的儿子,后来成为俄军著名将领和统帅。为了培养军官,彼得选派大批贵
族出国留学,掌握当时欧洲的先进军事艺术。同时也在国内开办军事学校,
重点培养炮兵、医务及其他技术骨干,要求军官要既懂军事,又会带兵。对
军官的任命也开始制度化。1714年起,军官的任命由相应的委员会投票表
决。对于徇私情开后门的委员,要受到严厉的惩处。彼得常亲自考核和监督
各级军官。
为了加强对陆军的统一领导,彼得多次调整统帅机构。1718年设立“陆
军院”,以统陆军事务,由缅希科夫任院长,下设3个部,分主后勤、筑城
和炮兵。战时野战部队设总司令,并为其设有野战参谋机构,即未来的总参
谋部的前身。总司令拥有绝对权威,必要时也可召集军事会议,听取下级及
参谋人员的意见。
… Page 27…
此外,俄军还采用了统一的制服,统一的勋章、奖章和军衔制度。军衔
制度于1722年正式实行。陆海军大体一致,共分为14级,前8级只授予贵
族。
彼得大帝在建立正规陆军的同时,也大力筹建正规海军。俄国的正规舰
队起点是1695年彼得在沃罗涅日建立的一支顿河小舰队。当时彼得远征亚速
失利,痛感要扩张不能没有舰队,认识到“只有陆军的君主是只有一只手的
人,而同时拥有海军才能成为两手俱全的人。”1702年第二次北方大战期间,
彼得在拉多加湖和楚德湖上建立内湖舰队,成为波罗的海舰队的前身。在
1703年以后,俄国在波罗的海沿岸夺得了若干立足点,于是立即在那里建立
造船厂和海军基地,吸收了大批外国专家和技术。彼得还经常亲自参加劳动。
很快颇具规模的俄国舰队就在波罗的海首先诞生了。到 1725年时,它已有战
列舰40艘,三桅巡洋舰10艘,其他小型舰艇约100艘,并在彼得堡、维堡、
雷维尔等地建立了海军基地。在里海的舰队也有约100艘小型舰艇。为以后
俄国海外扩张奠定基础。
在建立正规海军的初期,俄国的战略目标暂时还在近海,即在多礁、曲
折、水浅、风小的内湖及芬兰湾。所以,优先建造帆桨两用的小船。每艘战
舰装有几门轻便火炮,乘员从几十人到一二百人。这种船小,可降低造价,
加快建造速度;吃水浅,便于机动和接近岸陆,可直接配合陆上部队作战;
由于是帆桨两用,可不受风力影响。俄国海军第一艘大型战列舰是1712年下
水的“波尔塔瓦号”,排水量为2000吨,装有50~100门火炮,发射3~9
公斤重的炮弹。由于彼得时代的俄国造船工业尚处初期阶段,能力有限,于
是还向英、荷等西欧国家购买舰船。
彼得大帝还建立了一支小型的海军陆战队。这在当时可谓一个创举。
在彼得大帝以前,俄国只是内陆国家,因此彼得建成海军时,海军所需
的军官和水兵比起陆军更加匮乏。于是只好雇用大批外国人,甚至使用囚犯。
可这些人在战斗中靠不住。后来就同陆军一样,依靠征兵,或从陆军中抽调
士兵当水兵。1715年在彼得堡建立了“海军学院”,培训海军军官,同时也
派海军军官出国留学。海军事务由1718年建立的“海军院”统辖。
③军事思想。由于彼得大帝是在一个较为贫穷的国家基础上建立一个庞
大军事帝国的,因此俄国的军事业绩在很大程度上由其主观思想决定。又由
于彼得本人勤于学习,以西欧为师,因此他又是以当时最先进的军事成就与
俄国现实及未来相结合,督促、引导其臣属和国家走向强兵之路,因此,他
的军事思想既反映了当时欧洲军事成就,成为当时军事艺术中的典范之一,
也奠定和形成了俄国军事的基础,在世界军事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研究了俄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战史,结合自己的战争经验,审修和编
写了俄国的一系列军事条令、敕令、命令及其它文件。其中1716年的“陆军
条令”和1720年的“海军条令”(也是俄国海军第一个正式条令),对其正
规军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彼得大帝的军事思想很庞杂,重要的有几点:
a,俄国作为内陆国家,若要生存发展,必须寻找出海口,去征服沿海国
家和地区。
b,为了对外扩张,特别是争夺水域,重在进攻,战略原则是“到敌人的
土地上去找敌人。”
c,在敌强我弱时,亦应重视防御,实行诱敌深入,以“小的战斗”袭扰
敌军,消耗和疲惫敌军,为最后反攻歼敌创造条件。
… Page 28…
d,战争的直接目标应是歼灭敌人的军队,而不是“机动”、“驱敌”、
“占领阵地”。这一点,对战争结果的作用,要比同时代西欧军事思想大得
多。
e,每战须有充分的准备,需谨慎用兵,要如同对待“极端危险的事物”
一样,认真对待。
f,在战斗中,步兵与骑兵应密切配合,协同动作;骑兵的主要作用应深
入敌土,声东击西,从战略上配合主攻方向上的行动,为此应建立“战略骑
兵”。
g,采用当时通用的线式战术,但反对一成不变;提出在作战中,将领应
谨慎、勇敢和掌握战争艺术,了解地形、敌人兵力及习惯等情况,并据此独
立、灵活地处理战局。
h,强调海军舰队要密切配合地面部队作战,重视舰队的战术机动。
i,部队训练应结合实战需要,使部队学会在战斗中如何行动,而不是照
搬条令。
j,加强对士兵“忠于祖国”、“效忠沙皇”等思想教育,以提高士气和
缓解军内矛盾;同时还规定了严格军纪与体罚措施。
彼得大帝按自己的意图,依照当时西方先进的模式,并经过他的加工改
造,建立了一支20多万人的新式常备军,开创了“俄罗斯帝国”军事史的新
纪元,同时也改变了欧洲军事格局。
④征战一生。1695年彼得大帝亲政后的第一仗就是征亚速,以打通俄国
进黑海的通道。而亚速的克里木汗国守军则从海上自由地得到增援,瓦解了
彼得的进攻。彼得迫切地感到,必须废弃腐败落后的旧军队,建立正规军,
特别是要建立海军。他用了一个冬天建立了一支“黑海舰队”,在第二年7
月水陆并举,攻克亚速,获得向黑海扩张的立足点。
1697年,彼得又发动了对北方强国瑞典历时21年的北方大战,获得了
北方出海口。不久,又于1722年发动对波斯的战争,为此他又建立了拥有数
百只战舰的里海舰队,使俄国获得了里海沿岸波斯属地及在波斯的军事特
权,南下门户打开。
此外,彼得还不忘在其帝国东部扩展空间,占领水域,无视《尼布楚条
约》的规定,侵扰东方的中华帝国,并达到了亚洲最东端,还试图从那里入
侵北美大陆。
(2)北方大战
彼得大帝的军事生涯中,最重要的是“北方战争”(或称“北方大战”)。
马克思说:“他的全部事业都是以征服波罗的海沿岸为转移……无论亚速海、
黑海或里海都不能为彼得打开这条直接通往欧洲的通道……无论是从这次战
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