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思想在其参与的“七年战争”和“俄土战争”中表现突出。他在俄军中最
早试图打破旧的线式战术,而采用纵队和散兵线战术。俄军中的第一批猎兵
也是他首先建立的。
亚历山大·苏沃洛夫是整个俄国军事史上影响最大的统帅之一,也是世
界著名的统帅之一。他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军事时代,作为沙皇的将领曾与革
命后的法国军队较量。1730年他生在一个中等贵族家庭,17岁入伍任班长,
参加过18世纪下半叶的所有俄国对外国的战争,从军50余年,1800年去世。
他实战经验丰富,而且通晓多种外国语言,因此他能潜心研究欧洲军事史,
能将欧洲及俄国优秀的军事文明为己所用。他一生中编写了许多军事条令和
教范。1796年编写的《制胜的科学》最为著名。苏沃洛夫的军事思想的核心
是“进攻”,成为俄罗斯“进攻战略”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说:“军事学术
的真谛,在于直接从敌人敏感方向攻击之……只有直接勇敢的攻击才能解决
问题”。在1798年制订远征意大利作战方针时,他明确提出:“除了进攻,
没有其他”。恩格斯指出:“苏沃洛夫唯一的独创精神就是直接的进攻。”
苏沃洛夫的“进攻”思想,作为一名王朝战争时期的王朝将帅,比起当时欧
洲王朝军事的“迂回战略”、“有限战争”等观念,的确有其突出不凡之处。
当时的王朝军事中有时也隐隐约约、扭扭捏捏地意识到和承认“进攻”在军
事上的作用,但都碍于战争性质和军队性质的局限,象腓特烈大帝这样的权
威军事家,对于把这种战略彻底贯彻到战场上,也是无能为力的。而苏沃洛
夫之所以能做到,除了他能敏锐地意识到战争发展规律和需要,吸取前人及
同辈的优秀军事思想之外,还由于他一生征战的战场都在国外,往往是无后
方作战,如果就地防守或采取“迂回”、“运动”、“避免决战”等流行的
战略战术,对俄军就等于自取灭亡,因而只有进攻才是出路。
苏沃洛夫的军事思想具体有以下几个特征:a。以歼灭敌军主力部队为主
… Page 38…
要目标。认为“消灭了军队,要塞自陷”,即使必须攻占要塞,也不应长围
久困,而应强攻速取之。b。集中兵力。在总量占劣势时,也要集中全部兵力
集中攻击敌之一部,形成自己一方的局部兵力优势,以突破敌阵,继而击溃
之。c。强调追击。他认为,“没有砍倒的树还会再长”,因此要毫不留情,
不顾疲劳,乘势追击,歼灭敌人。在纳尔瓦战役中,查理十二就犯了“纵虎
为患”的错误。d。目测、快速、猛攻。他在《制胜的科学》中提出此三项基
本战术要求。“目测”指善于观察和判断地势与敌情,及时下决心;“快速”
指部队的机动性和突然性。进攻必须是出其不意,这要求不能象流行的横队
列阵、选择平坦之处作战,而是要象鹿一样走路,士兵要能在鹿能走的地方
通过并战斗;“猛攻”指在决定性时刻,全力以赴地进攻,称“死神在勇敢
者的马刀和刺刀面前退却”。e。战斗队形不拘一格,随机应变。他没有放弃
“线式战术”,但同时采用“纵队战术”和“散兵线战术”。f。加强训练与
管理。士兵要时刻保持战斗状态,演习也要象实战一样;注意培养士兵的主
动性,提高士气,这是他军事改革的关键。
费多尔·乌沙科夫,1744年生于俄国小贵族家庭,18岁进入彼得堡贵族
武备中学,毕业后在波罗的海舰队服役,后升至海军上将,1817年去世。他
是海军中改革派的代表之一。他把苏沃洛夫的陆地作战改革运用到海军作战
之中。如:积极主动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快速机动,突然袭击,乘胜追击
等,素有“舰队苏沃洛夫”之称。当时海战中敌对双方都同样采用线形队形,
舰队一律按先头、中央、后卫的顺序排一线,相互以侧舷对应射击,表面看
去,双方都是以一个整体在作战,实际上是一对一的对攻。这种队形若要集
中优势兵力攻击敌人一部,就会造成自己队形的混乱。这是在王朝军事思想
统治下的海军将领们所不得不接受的。但乌沙科夫从作战实际出发,探索了
多变的舰队队形和战术,他的这种努力恰好与同时代英国的一位海军改革
家、著名海军将领纳尔逊不谋而合。乌沙科夫主张首先集中火力攻击敌军旗
舰,以便主动地打乱敌军队形;为了发挥舰载各种火炮的作用,尽量靠近敌
舰,通常在霰弹射程之内开火;主动与地面部队配合。
(3)萨克斯
在 18世纪的王朝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一位法国军事思想家和军事指挥家
萨克斯,可以被认为是自路易十四时代之后,法国堪与普鲁士、俄罗斯那些
不断涌现的军事艺术理论家们相提并论的佼佼者了。
萨克斯1696年生于德国,是波兰国王的私生子。他12岁时就在欧根亲
王军中供职,1727年成为法国将军,1744年升为法国陆军元帅,逝世于1750
年。使他名声卓著的是他的战争理论。他的杰作《沉思》(另亦称《梦想》)
集其思想大成,书中对战术和领导艺术作了精辟论述。
他对“三十年战争”以来的欧洲军事,只是形式主义地抄袭古斯塔夫的
军事模式不以为然,他认为人们注重了形式,而忘记了原理。他指责王朝军
队依靠欺骗和暴力来建军。他高度评价战争中的士气因素,强调指出:懂得
如何使军队保持高昂的士气才是大将的真正特色。他说:打胜仗不在于兵多
而在于兵精。因此他又特别强调为将的素质和用兵之术。他认为:“为将者
的首要条件是‘勇气’。没有勇气,则其他条件都没有价值。因为,在胆怯、
畏惧之时,其他所有条件都无法发挥作用。第二是 ‘智慧’,为将者应聪明
过人和随机应变。第三是 ‘健康’。”此外还应具备处理意外事态、当机立
… Page 39…
断的才能;能够洞悉他人意图,而自己不被察觉的能力。他说:为将者的职
责是无限的,他必须知道如何维持其军队的生存、控制和管理它们;如何使
军队自发地而非被迫地进行战斗;如何运用其军队,把握时机。他认为指挥
官无须事必亲躬,否则只能算得上是个驾车到处跑的马车夫;他在交战当天,
应无所事事,集中注意力去观察、思考,然后发出恰当的命令;在关键时刻
才亲率军队奋勇杀敌,以决战局。他极推崇将领的“天才”。他说:“任何
人除非生来就有指导战争的才华,否则将永远是一位平庸的将领。战争艺术
的天才,犹如所有的天才,艺术的、音乐的、诗歌的,必须有出类拔萃的天
赋。”鉴于此,他又指出:“战争是一门笼罩着阴影的科学,……一切科学
都有原则和规律,唯独战争是一无所有。”
在其他方面,萨克斯也能敏锐地认识到军事科学的发展趋势。他追求后
膛火炮和后装滑膛枪;军队要按兵种穿军服;改善连队伙食,以增进士兵的
健康和提高士气与纪律;培训熟练的步枪手和散兵,以打破敌人的冲锋;废
止排枪射击,改为瞄准射击等。他还建议恢复长矛兵,以保护步兵,增加滑
膛枪手的信心,使之能仔细地瞄准目标,而不是慌忙地发射。他主张5年兵
役制。在防御战术上,他强调多面棱堡或战术据点比战壕更为有利。他重视
坚决地追击溃退之敌。
(4)七年战争
“七年战争”(1756—1763年)是18世纪最大的一次战争,也是最后
一次单纯的王朝战争。以交战国家来说,一方是奥地利、法国、俄国、瑞典
及萨克森等一些日耳曼小诸侯国;另一方是普鲁士和英国。以战争的规模范
围来说,欧洲的主要国家都被卷入,还有英、法在印度和北美等地进行殖民
战争,可以说是一次有史以来的世界大战了。以战争的后果来说,战争期间,
人口消耗100多万;欧洲大陆各国王朝政府,除普鲁士之外,全都债台高筑;
法国被挤出北美殖民地,在印度的殖民地也失去不少,为大革命埋下伏笔;
奥地利也元气大伤,哈布斯堡王朝威望跃落,再也挤不进强国之列了,也促
使神圣罗马帝国的崩溃。这次大战在欧洲大陆各国中,普鲁士尽管没有夺取
多少土地,但英国将全部欧陆战斗任务全都给了普鲁士,普军一敌四强(瑞、
俄、奥、法),竟不败,这便是大胜。从此,普鲁士军威赫赫,为世人羡慕,
其国际政治地位也在上升,位居奥地利之上。
在这次大战之前,除了路易十四的战争和北方大战之外,18世纪的君主
们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王朝之战:“法国王位继承战争”(1715—1720年):
“波兰王位继承战争”(1733—1738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
—1748年),这场战争又包括了两场“西里西亚战争”,这是两位同于1740
年登基继位的君主——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和奥地利的特利萨,为争夺位于
普鲁士以南、奥地利之北的西里西亚而进行的战争。这两次作战,是腓特烈
大帝初试锋芒,使欧洲列强不敢小觑。“七年战争”又是因西里西亚的争端
而起,腓特烈大帝的普鲁士,此次成为主角,以普、奥各组阵营作战,卷入
各国除各有利益盘算之外,与奥同盟者都有畏惧普鲁士作大的担忧。故有“第
三次西里西亚战争”之称。
1756年6月,奥、法、俄、瑞及萨克森等国组成联军,并出发向普鲁士
进军。俄军10万、瑞军2万、法军10万、奥军也以大于普军总兵力的军队
指向西里西亚,普鲁士四面楚歌。然而,腓特烈大帝以顽强的战斗,各个击
… Page 40…
破的战术,于10月取得洛博西茨战役的胜利,降服了萨克森,打退了奥地利
军队。在波西米亚的一次非决定性战斗之后,腓特烈大帝发觉自己有被围之
险,于是迅速摆脱。
①罗斯巴赫战役。腓特烈大帝亲率2。3万大军,12天内急行军273公里,
于1757年11月5日到达罗斯巴赫(莱比锡的西方),与6。4万法、奥联军
决战。腓特烈在一屋顶观察到敌军恃其兵力绝对优势,正以几个纵队并列前
进,大摇大摆,满不在乎。法军统帅苏贝西将军唯一担心的是对方溜掉,于
是不断催促部队加速运动,竟不顾队形凌乱。于是普军以一小部分在原地掩
护,腓特烈帝率主力向后撤,迂回敌侧。可法军以为普军又要逃走,便加速
前进。这时已运动到法军暴露着的侧翼的腓特烈4000骑兵,在炮火掩护下,
向正在仓促行进的法军冲击。仅用1小时即将法奥联军击溃,以550人的代
价歼敌7700人,取得大胜。由于腓特烈的军队大部分是强迫服役的,腓特烈
担心士兵逃亡,所以没有追击扩大战果。此役证实了一度在路易十四时期十
分强大的法国陆军,正在衰落;也再次证明,腓特烈的战术是有效的。
②吕岑战役。当腓特烈大帝在罗斯巴赫作战时,普军在西里西亚的战局
又吃紧,于是他又向东急行军274公里,于1757年12月6日(另一说为5
日),与奥军8万人会战于吕岑。奥军阵地长而坚固,正面达8公里,共有
167门火炮。腓特烈的炮兵(重炮)较多,由于以马拖曳,所以运动迅速;
他的骑兵也略占优势。普军行军矛头指向敌阵中部,可在接近敌阵时,突向
右转,直奔奥守军左翼,同时又分一路去敌右翼佯攻和助攻。普军把所有10
个要塞炮兵连全部开到敌左翼,以支援步兵;而步兵营也各有一门6磅炮,
以补足炮兵火力。炮兵火力如此集中使用,这是空前的。战斗开始时,双方
骑兵率先接触,当普军主力在奥军左翼发起总攻时,守军才发觉自己抵挡的
才是普军主力,而防备敌军的奥军主力,此时已被调到右翼防普军的佯攻去
了。普军主力巨炮齐鸣,不久奥军工事皆被炸成碎末。这时奥守军发现,在
白皑皑的雪地上,身穿蓝色军服的普军正排着奇怪的队形向自己逼近。他们
各营间隔50步,前后交错,呈星状排列。这就是历史上称为“腓特烈梯次队
形”或“斜形梯队”,形成4∶1的优势,奥军左翼被突破,又席卷右翼。在
此役之前,腓特烈也使用过此队形,但收效不大。奥军残余仍在一些据点固
守,腓特烈以猛烈炮火将其一一摧毁。吕岑村被普军夺下,奥军残部成为成
群的难民。是役,双方各损失6000人,然奥军被俘达2万余人,损失火炮
116门。
吕岑之战,成为军事史上的一个新纪元。人们认为此役是拿破仑之前,
唯一的一次充分发挥火炮威力的战役。另一个在军事史上长期为人议论的是
腓特烈“斜形队列”。不过,对于此役中是“火炮”还是“斜形队列”使普
军以少胜多,攻克要塞,腓特烈虽对此讳莫如深,但他在其后经常提起并注
重使用的却是“集中炮兵火力”。这次战役之后,西里西亚重归普鲁士。
③佐恩多夫战役。七年战争中的俄国军队,虽仍承有彼得大帝创造的余
威,但由于国内正处在彼得大帝与叶卡特琳娜二世之间的30多年混乱时期,
军事废弛。阴谋权臣把持军政大权,战略飘乎不定,海陆军均受削弱,指挥
低能;只有那些由农民组成的大军,作战尚忠勇。
1758年,俄军侵入东普鲁士,直逼腓特烈的心脏,于8月25日,同普
军在佐恩多夫激战。从上午9时开始,至深夜,俄军开始撤退。翌年8月12
日,俄奥联军9万人,卷土重来,与腓特烈的5万普军激战于库涅斯多夫(位
… Page 41…
于佐恩多夫之南)。
腓特烈固执地令军队在森林中穿越,以迅速包围敌军。可是,普军所擅
长的是在操场上练出来的编队作战。结果,普军在被树林隔得七零八落之后,
反遭以逸待劳的守军各个击破。6小时后,普军损失2万余人,178门炮,兵
败而走。所幸的是,俄军拒绝奥将的追击建议,普军才收容起2。2万人残部。
而俄奥联军伤亡1。5万人 (另一次为1。2万人)。
这是腓特烈最大的一次失败,于是发誓,除非不得已,决不再进行代价
惨重的会战了。这以前他打了7次会战,损失15万宝贵的普鲁士军人,这比
“运动战”专家马尔波罗及萨克斯一生所消耗的兵力还多。在此后的4年中,
腓特烈只打了1次会战,而致力于军事科学的改造上。腓特烈将库涅斯多夫
惨败归咎于炮兵缺乏机动性。他想起马拖的要塞炮,为什么不能也用马拖野
战炮呢?自此以后,在普军中便出现了四马拖曳的野战炮兵部队。头两匹马
两炮手乘其上,每门野战炮配有普通炮弹100发、葡萄弹和霰弹30发,这些
炮队运动得很快,其速度差不多等于骑兵。
腓特烈还发现一般野战炮对于在起伏地带或堑壕里的敌人无能为力,于
是想到将攻城的榴弹炮战术应用到野战炮部队。这种炮以适当的仰角射击,
可越过障碍,击中目标,不过这需要精确的角仰测定。到1762年,普已有一
个野战榴弹炮兵连,有炮45门。但他始终未能对其所热衷的线式战术和斜队
战术进行大的修改。
直至战争结束,腓特烈一直采取机动防御,避免大的会战。同时,其他
国家也都逐渐感到疲惫,尤其是普鲁士在经济上难以支撑长期战争。然而最
后给普鲁士解围和结束七年战争的关键因素是 1762年登基的沙皇彼得三
世。他是腓特烈的狂热崇拜者,一即位就与普鲁士议和,并且还协同普军作
战,尽管不久他被废黜,可新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也没有再恢复对普战争。
1763年交战各国都签署了和平条约,七年战争结束,欧洲一切领土恢复战前
原样。然而战后世界局势则与战前大不一样了,此战酝酿了两场“人民革命”,
从而改革了欧洲及世界的历史,进入了新时代。
5。海上大战
自从击败了西班牙与荷兰舰队之后,英国就确立了它无可争议的海上强
国地位,称霸海上20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