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中世纪科技史-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农民尽管受着沉重的经济剥削,但仍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把农业经 

济推上了空前兴盛的阶段,创造了封建社会盛世的物质基础。尤其在南方, 

社会较为安定。从隋灭陈到宋朝统一南方,不到4个世纪中,户数增加4倍 

多。劳动力的大量增加,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大规模兴修水利,使得南方 

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首先表现在整地技术的提高。耕地的主要工具—— 

犁的结构,发展到唐代已相当完备。晚唐时代的陆龟蒙(?—881),除做过 

几年刺史幕宾,可说是一生不仕。他家有洼田数百亩,常常亲自在田间劳动, 

对农业生产很熟悉。所以他撰写的《耒耜经》简短而清晰,是汉晋以来难得 

的一篇农学著作。全文记述4种农器:江东犁 (耒耜)、爬(耙)、■■、 

磟碡,重点在于记载江东犁的结构和功能。 

     江东犁系由11个部件构成。用江东犁耕地,运用自如,深浅均可。它的 

出现是中国耕地用的铁农具已经成熟定型的重要标志。 

     除犁以外,还有一种新的整地工具铁鎝也在这时出现。用它掘土,比牛 


… Page 80…

耕还深些,而且可以随手耙碎土块,很适于缺牛少耙的小农使用。 

    唐政府还大量兴修了农田水利工程,并加强对农田水利的管理。唐朝中 

央尚书省下设有水部郎中和员外郎,掌管天下水利。又设有都水监,由都水 

使者掌管京畿地区的河渠修理和灌溉事宜。唐朝还制定了关于水利的法律《水 

部工》,规定有关河渠、灌溉、舟楫、桥梁以及水运等法令。 

     因此,到了唐代,水利灌溉技术比以前有很大进步,特别是水车得到推 

广。太和二年(公元828年),唐文宗令人作水车样,“并令京兆府造水车, 

散给缘郑、白渠百姓,以溉水田”。至于灌溉工具的发明主要有:在北方有 

 “以木桶相连,汲于井中”的水车;长江流域出现半机械化的筒车。筒车形 

似纺车,四周缚有竹筒,利用水流冲力,冲击轮子而旋转,把水由低处提到 

高处。 

    唐代茶树的种植遍及了50多个州郡,还出现了官营的茶园。名茶品种增 

多,饮茶形成一种风气。茶叶的生产和加工,成为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的一个 

重要部门。 

    韩鄂撰写的《四时纂要》详细记载了有关茶树的栽培方法。书里不仅包 

括播种季节、密度、中耕、施肥、排水、灌溉和遮荫等一系列措施,而且采 

用沙藏催芽法和多子穴播法。沙藏催芽法至今仍有实用价值,穴播法在高纬 

度地区发展茶园也有现实意义。茶叶的加工在唐代也已非常考究,主要是蒸 

青制法,即把鲜叶采回,用蒸汽杀青,捣碎,制成茶饼,然后烘干。茶叶在 

5世纪时开始输入亚洲的一些国家,17世纪后传入欧美,从此饮茶风尚逐渐 

遍及全球。 

     由于农业生产发展,农业技术进步,作物栽培种类和品种增加,隋唐时 

期的农学著作丰富多彩。根据现存目录看,这一时期的农书在专业农书方面 

有所发展,出现了畜牧兽医,园艺、经济作物、农具等专业性农书共计 20 

多种。其中有的篇幅很大,如隋代诸葛颖撰写的《种植法》达77卷。比较重 

要的除了韩鄂的《四时纂要》、陆龟蒙的《耒耜经》以外,还有周思茂的《兆 

人本业》、韦行规的《保生月录》以及陆羽的《茶经》等。其中,陆羽的《茶 

经》也是世界最早的一部茶叶专书。 

     宋朝初期虽然也象前王朝一样实行一些奖励农业的措施,如课民种树, 

以垦田增户考核官吏,奖励垦荒,免除农器税,耕牛税等等,但是由于宋政 

府鼓励地主兼并土地,土地所有制到宋朝已经以地主的私人占有制为主要形 

式,隋唐均田法规定的那种土地国有制已经很微弱了。因此,宋代农业有三 

大弊端:农业人口大量逃亡;土地搁荒的情况比较严重;水利设施被破坏。 

元朝以漠北的一个游牧民族南下灭金,统一了中原地区,经济形态与中原很 

不适应,使得蒙古人把大量的农田变成牧场,中原农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 

直到公元1176年,蒙古攻陷杭州,全面接受南宋政府的统治政策,蒙古人和 

汉族地主才重新建起一个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封建政权。于是也陆续实行一 

些发展农业的措施,如设立都农司,颁发《农桑辑要》等。尽管这样,自宋 

迄元上下400多年的历史,农业技术方面还是很有特色和成就,出现了许多 

很有价值的农书。 

     陈旉(1076—?),号全真子,一生读书不求仕进,种药治圃以自给, 

积累了丰富的农作经验。陈旉《农书》写成于宋高宗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 

年),是现存最早论述南方水稻地区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的农书。全书分为三 

卷,上卷论田作,中卷述养牛,下卷话蚕桑,尤以上卷部分最为出色。《农 


… Page 81…

书》分别以财力、地势、耕耨、天时、六种、居处、粪田、薅耘、节用、稽 

功、器用、念虑等12大事为纲,各自成篇,各为12“宜”。在古农书中自 

成体系,独成一家之言。书中涉及了整地、育苗、中耕除草技术、烤田和灌 

溉等诸多方面,还专门论述了肥料,着重提出施肥要点和四种新肥源。其“用 

粪犹用药”的认识,既考虑了肥料种类的选择是否适合于土壤的性质,也论 

述到施用份量、施用时间、施用方法等,很值得重视。 

      《农桑辑要》是元世祖至元年间司农司撰写的一部农书,成书年约为 

1293年。今本《农桑辑要》共7卷约6万字,主要是辑录农桑著作而成。全 

书所引农书有《齐民要术》、《种莳直说》、《韩氏直说》、《务本新书》、 

 《四民月令》、《四时类要》、《士民必用》、《博闻录》、《岁时广记》、 

 《蚕桑直说》、《蚕经》、《家政法》、《琐碎录》、《陶朱公术》等10 

余种。一些失传了的宋元农学著作因为《农桑辑要》的徵引而保留了下来。 

它也是中国第一部官修农书。以后历朝统治者均整理农业技术资料,编行并 

颁发农书,推广全国。 

     这一时期的农学科学家还有王祯,字伯善,山东东平人。元贞元年至大 

德四年 (1295—1300),他在安徽旌德、江西永丰任县官时,提倡农桑,注 

意公益,著《农书》22卷约30万字。其中《农器图谱》最有价值。《农器 

图谱》附图306幅,不仅当时通行的农业机械被形象化地记录了下来,甚至 

古代已经失传的机械也经研究绘出了复原图,其数量和质量都是空前的。《农 

器图谱》展示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器具方面的卓越成就,后代的农书和类书 

所记述的农具大部分都以它为范本。 

      (2)纺织技术 

     经过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中国重新统一后安定的社会环境带来了农业 

和手工业的恢复,有着悠久历史和雄厚基础的纺织业首当其冲地发展起来。 

     隋唐实行租庸调制,国家的租赋中要交纳一部分丝麻织物,由劳动力支 

付的徭役也可以由支付织物代替,这刺激了纺织业的发展。到了唐代,几种 

常见的织物,如锦、绮、绫、罗等已很普及,其中以绫、锦最为重要。 

     绫由绮发展而来,是一种在斜纹地上起斜纹花的织物。唐代绫的产量相 

当高,许多州郡均以绫充作贡品。唐绫开始追求大花纹的艺术形式,出现了 

所谓的“可幅盘绦缭绫”,花回循环与整个门幅相等。因为花纹大而复杂, 

加之交织点少,美感、手感和光泽都很好,因而很受人们的喜爱。唐代以前 

的锦,大都是经线显花,用一组纬线和两组经线交织而成。唐代的锦,以纬 

线显花的纬锦为主,以两组纬线与一组经线交织而成。纬线起花受织机的限 

制较小,极大地丰富织物的色彩和纹样的内容。近年来在新疆的丝绸之路上, 

陆续发现了不少唐代的织品,其中有不少纬锦,充分反映了唐代织制纬锦的 

能力,已经达到了完全成熟的程度。 

     由于织物花纹复杂化,唐代织造工具相应有所改进,出现了花缕束综提 

花机。束综就是线综,一根根提花线通过牵线,由专人 (挽花工)提起或放 

下,产生花纹。此人工作位置在织机中部悬空而起的花楼上,与坐在织起一 

端负责投纬打筘的人相互配合。这种花缕束综提花机的类似装置早在秦汉年 

就已发明,但隋唐时作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盛唐时大量纬锦的生产,与提 

花机的完善和普及是分不开的。 

     唐代在印花工艺上的成就,也很突出。当时的印花工艺,大致有纹缬、 

夹缬、蜡缬和介质印花4种。蜡缬出现较早,工艺过程是用蜡刀醮蜡在织物 


… Page 82…

上描绘花纹,蜡凝后投入染缺着色。由于着蜡部分不能上色,而其余全部着 

色,因此用沸水去蜡后就成了色地白花织物。绞缬是用线把待印的坯绸紧紧 

扎成或缝成多样纹样的小花,在染浴中浸染。由于结扎方式不同,拆线后即 

可形成不同的花纹。夹缬是将织物对折,夹于镂花型板之间,刷色浆,解去 

夹板,晾干即成。 

     介质印花则是唐代在印染技术上最主要的成就。介质印花是以助剂为印 

染原料,根据染料的性能进行浸染。介质印花有3种方式:1。碱剂印花,2。 

媒染剂印花,3。清除媒染剂印花。碱剂印浆是石灰水和草木灰水的混合液, 

媒染剂浆是用明矾的溶液和糊料。介质印染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织 

物,是中国古代印染技术上的一大进步。 

     宋元时期,中国纺织技术在隋唐纺织技术的基础上继续进步,达到了高 

峰。这一时期纺织技术丰富多彩,纺织机具非常先进,出现了“苏州宋锦”、 

 “南京云锦”以及元代的金锦,更有平滑光泽的“行丝”(缎)。宋代棉花 

种植得到推广,棉织业也随之发展起来,较先进的棉织技术首先是在崖州黎 

族居住区产生的。元初以后,由著名的黄道婆北传,遍于江南。到元末时, 

松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有“衣被天下”之称。此外,在纺织机 

具方面,出现了32锭水力大纺车这样先进的纺织机具。还有留传至今的纺织 

技术名著——《梓人遗制》,该书对纺织机具记述详明,具有较高的历史价 

值。这两件事物均值得一提。 

     随着宋元时期国内外贸易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纺织品的需求量 

大大增加,原有的手摇纺车以及脚踏三锭纺车所生产出来的成品,已不能满 

足纺织手工业的需要。因此提高纺纱的速度与质量问题,成了社会提出的急 

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在宋代终于出现了用水力发动的多锭大纺车。王祯在他 

的《农书》中对水力大纺车的结构曾经作了简单的介绍。这种纺车可以安装 

32个锭子,利用水力或畜力发动。王祯赞扬这项发明创造“更凭水力捷如 

神”。同时极力推广这种先进的生产工具,希望能作到“画图中土规模在, 

更欲他方得共传”。 

     元代的薛景石,字叔矩,山西万泉(今万荣县)人。他为人智巧好思, 

继承了先辈和当代人的木工技术,加上自己长时期的实践经验积累,利用工 

余之暇,编写了中国古代著名的木工技术专著《梓人遗制》。其中所载的纺 

织机具包括:华机子 (提花机)、立机子(立织机)、小布卧机子(用于织 

造丝麻织物的机子)、罗机子 (专门织造罗类织物的木机),以及掉籰座和 

泛床子 (用于穿综、修纬一类机具)等6项。对这些机具均给于总的说明和 

历史沿革的评述,同时分别说明其用材和功限等内容。该书对于机具的每一 

零件都详细说明了尺寸大小和安装位置,而且图文并茂,既有各部件的分图, 

又有整个机具的总图,使人一目了然。如果我们按图试制,大部分可以仿制 

成功。因此,《梓人遗制》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很重要的技术著作。 

     虽然宋元时期的纺织技术已经趋于完善,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的阻碍,没 

有导致近代工业的萌芽。例如,宋初纺织物税名有上供、供军、后来又增添 

了和买、预买绢、折帛钱等等。这些都是封建政府增加搜刮、涸泽而渔的手 

段,在功能上起着包买、包卖的作用,买卖的利润用于政府的开支和官僚的 

挥霍,结果把手工业资金转变成消费资金,严重挫伤了手工业者的积极性, 

也使他们失去了发展生产技术的能力。而且宋代封建等级制度森严,要求绝 

对保持士庶各等级间的界限,甚至在衣服制度上也有严格的限制,对各色人 


… Page 83…

等穿着的颜色、花纹、染襭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而元代对织物品类的限制比 

宋代更严。如庶人只许穿着丝绸、绫罗、纱缦;民间禁止使用绫花纱、透背、 

鹿胎等。这些限制无疑对纺织技术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陶瓷生产技术 

     隋唐时期是中国传统陶瓷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生产规模扩大,一些新 

技术和新风格开始萌芽,为宋元以后陶瓷技术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陶瓷的生产已很普及。陶瓷向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产 

品遍及日用器具,如炊具、茶具、酒具等。此外,唾器、便器(虎子之类)、 

明器等至微至贱之物,以及文具(如镇纸、砚、笔洗)、寝具(如瓷枕、灯 

具)各种摆设等也都用瓷烧制。为此,许多瓷窑既能生产胎质细腻、釉色光 

润的名瓷,也能生产成本低、质量低劣的粗瓷。 

     随着陶瓷生产的社会化,一些历史悠久、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较好的瓷 

窑,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以此名闻天下。名窑的出现是唐代陶 

瓷生产发展的显著特征。 

     这时期名窑很多,有越州 (今浙江绍兴)的越窑,浙江温州的瓯窑,鼎 

州(今陕西泾阳县附近)的鼎窑,婺州(今浙江金华)的婺窑,湘阴的岳窑, 

寿州的寿窑,洪州 (今江西南昌)的洪窑,邢州的邢窑,邛州的邛窑等。这 

些名窑北起渤海,南到广州,西自秦州,东达于海,由此可见陶瓷生产规模 

之大。 

     隋到五代间的陶瓷基本是青、白两色。青瓷名窑有越、瓯、婺、岳、景 

德镇、邛等窑,都在江南,只有鼎窑在江北;白瓷名窑中的邢、定、秦、巩 

县、密县等窑在北方,只有邛窑在南方。所以青、白名瓷分据南北,隔江相 

峙,形成了“南青北白”的体系。其中白瓷技术已趋成熟。据1958年对唐代 

白碗的分析,白瓷胎中的氧化钙成分较高,烧成温度在1200℃,非常接近现 

代细瓷的标准,已达到了“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馨”的水准。于 

青、白以外,唐代还能生产黄、褐、酱、紫等色瓷,以及花瓷、绞胎瓷等。 

     举世闻名的唐三彩也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唐三彩是唐代三彩陶器的简 

称,属于低温铅釉陶器。主要用作明器,品类很多,花草虫鱼、童仆婢妾、 

楼台亭榭,各种形状都有。开元年间 (公元8世纪初)盛极一时。 

     唐三彩的制法是以白黏土作胎,外施低温釉,釉中以铜、铁、钴、锰等 

金属作着色剂,铅作助熔剂,在大约800℃温度下烧成。由于铅熔点低,首 

先熔化,其他具有各种不同颜色的金属氧化物颗粒在熔化的铅中浸润、扩散, 

呈现出绿、蓝、黄、白、褐、赭等多种颜色,交汇成缕缕束束、飘忽不定的 

图案来。颜色的多少和种类,视釉中着色金属的种类的多少、以及炼制时氧 

化或还原状态的不同而异。唐三彩大多有黄、绿、白三种以上的颜色。 

     唐三彩由于色彩绚丽多色、造型优美传神,而且反映了唐代丰富多彩的 

社会生活,成为中国陶瓷中的精品。唐三彩远销国外,作为最具中国风格的 

艺术品而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 

     瓷器到了宋朝,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峰。宋瓷在形体方面继承、融合了周 

秦古铜器的造型艺术,并以现实生活为原型,树立了美观典雅、实用大方的 

风格。宋瓷注重形、色、质的完美统一,因此,宋瓷在质地上追求质料的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