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中世纪科技史-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科学名词,如英文的代数 (algebra)、炼丹术(alchemy)等,都渊源于阿 

拉伯语。 

     然而,阿拉伯学术的兴盛没有维持得太久。公元10世纪,法蒂玛王朝占 

领了整个北非,庞大的阿拉伯帝国分裂了。11世纪时,塞尔柱土耳其人占领 

了巴格达,阿拔斯王朝名存实亡。当13世纪蒙古大军攻下巴格达,杀死了哈 

里发以后,阿拔斯王朝就彻底覆灭了。从那时起,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宗教和 

文化,依然保存下来并流传至今,但是阿拉伯人引以为荣的“阿拉伯学术”, 

却从此衰落了。 


… Page 8…

                               3。黎明的曙光 



     欧洲学术的复兴应该首先归功于中世纪晚期生产力的发展。 

     大约从1050年开始,欧洲进入了中世纪的鼎盛期。欧洲文明觉醒的原因 

非常复杂,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欧洲战乱的终止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 

稳定。农奴的辛勤劳动也逐渐结出了成果——欧洲的粮食产量有所提高,欧 

洲的人口也大幅度地增长。农业生产的发达促使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手工 

业者离开农业而单独存在,并且逐渐成为新兴城市居民的骨干。 

     欧洲自古就有城镇。罗马帝国时代的城市如罗马,是具有行政——军事 

双重性质的城镇。中世纪初期的城市是所谓的“大教堂城镇”。这些城市不 

从事生产、交易,依靠庞大的赋税维持。然而中世纪晚期出现的城市是新生 

事物。这些城市是独立自主的、真正的商业实体,依靠工商业交易的收益维 

系。欧洲新兴城市的诞生主要是因为伴随着手工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手工业 

制品需求的增加,大批农奴手工业者们渴望摆脱封建主的束缚,直接为一切 

向他们订购货物的人生产,因此他们迁离农村,定居到商业活动比较便利的 

地区。这些手工业者的商业集居地就逐渐演化成为城市。当时的城市一般建 

立在封建主的领地内,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取得工商所必需的自由,往往集 

体行动,和领主订立契约,赎买处理自己事务的特权,因此城市拥有了相对 

自由的气氛:城市有权拥有财产;城市法庭有裁判权;可以订立商业契约, 

买卖自由;人们有人身自由、行动自由。这对于遭受封建政权和教会双重束 

缚的欧洲是难能可贵的。因此,中世纪欧洲鼎盛时期文化的两大重要标志: 

激发文学艺术思想的大教堂和科学技术的中心——大学,都是城市创造出的 

奇迹。城市对科学技术更直接的影响是促进手工业及相关技术的发展。 

     中世纪欧洲城市的规模并不大,许多城市只有几千人,最大的城市也不 

过几万人。然而城市中心的政府权力组织起来了,市政府往往扶植鼓励市场 

经济,并且吸引不同行业的手工业匠人。城市还是商品集散地,商人们为城 

市提供了大量的原料并带走大量的成品,从而使城市手工业第一次扩大繁荣 

起来。 

     当时城市手工业的生产单位是手工业作坊。作坊主一般有几个帮工和学 

徒,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他和家属以及帮工、学徒一起劳动,进 

行小商品生产。作坊主和学徒之间是宗法性的师徒关系,学徒从师3至7年 

期满后,还必须以帮工身份在师傅的作坊里再工作几年。帮工自行开设作坊 

需经同行技师的审查。德国律伯克金饰匠行会规定:要想当技师,必须制造 

出三件代表作:一是精工的戒指;二是订婚的手镯;三是剑柄上用的烤蓝色 

的环。这些规定加重了对学徒的剥削,但是也保证了行业的工艺水平。同一 

个城市里相同行业的作坊主分别组成行会。行会的首领由会员大会选出,行 

会有严格的行规,对工场设备、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原料和产品的规格、产 

品的售价、作坊的人数、学徒的期限、学徒帮工的待遇、劳动日长短等都有 

详细的规定。它不仅是生产组织,也具有军事、宗教的性质。行会初期在团 

结同行业反对封建贵族掠夺和商人欺诈上起了保障成员利益的作用,也起了 

保证产品质量,保持各会员的平等利益和传授生产技术,促进手工业发展的 

作用。 

     欧洲行会的分工很细,行会的数目不断增加。呢绒纺织行业中分出纺纱 

工、织工、染工、梳毛工等行会。甚至同一器物也可以分成几个行业。例如 


… Page 9…

刀剑制造部门就细分为刀刃匠行会和刀柄匠行会。劳动分工有助于工艺水平 

的提高。工匠们成年累月、心无旁鹜地在小作坊里潜心钻研工艺技术。中世 

纪欧洲的绝大多数的技术成果都应归功于这些能工巧匠。有的传统工艺因为 

做工细致、产品精美,甚至经久不衰,流传至今。 

     欧洲学术的复兴与十字军东征也不无关系。从 11世纪末开始,西欧的 

教、俗封建主和大商人,在罗马教皇的发动下,打着从伊斯兰教徒手中夺回 

 “圣地”的旗号,对地中海东部地区进行了持续近200年的远征(1096— 

1270)。历史上称为“十字军东征”。 

     1095年11月,当时的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勒芒召开宗教会议,向各 

个阶层的人们进行狂热的宗教煽动。他一边攻击东方穆斯林对天主教徒的暴 

行,要求领主、骑士和农民拿起武器,为解放“主的坟墓”,拯救“圣地” 

耶路撒冷而战,一边又以东方的物质利益作为诱饵,说“耶路撒冷是大地的 

中心,其肥沃和丰富高于一切土地之上,是另一个充满欢娱快乐的天堂”, 

东方国家“遍地是蜜和乳”。在教皇的煽动下,与会人员高呼“上帝所愿”, 

并在自己衣服上缝上红“十”字,作为参加远征的标志,因此得名为十字军。 

     十字军东征共8次,一度攻占了耶路撒冷(1099年7月)和君士坦丁堡 

 (1204年4月)。然而十字军遭到了东方人民的有力回击。在旷日持久的战 

争中,穆斯林逐渐收复了领土。1291年,十字军丧失了最后一个据点阿克, 

十字军东征宣告彻底失败。 

     将近两个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严重摧残了伊斯兰国家和拜占庭的社会经济 

与文化。侵略者足迹所至,十室九空,人民死伤惨重,严重阻碍了这些地区 

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且十字军的暴行激起了穆斯林的愤怒。十字军东征种下 

了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之间互相敌视、互相仇恨的祸根,这种消极影响长 

时期存留下来。 

     然而,十字军东征在客观上对欧洲的学术复兴也是有积极影响的。通过 

十字军东征,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城市在东部地中海所起的作 

用日益扩大,同东方的贸易也兴盛起来。东西方密切交往的结果是东方先进 

的科学技术、农业技术、园艺作物新品种都陆续传到了西方。当十字军攻陷 

君士坦丁堡,见到雄伟壮观的建筑、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车载斗量的金银 

珠宝时,曾被东方的繁华富饶震惊得目瞪口呆。此后,译成阿拉伯文的古希 

腊著作以及阿拉伯人的科学创造陆续传入欧洲。欧洲人为了接纳来自东方的 

科技成就,掀起了译书的高潮。这些对欧洲学术的复兴都是有推动作用的。 

     由于新兴城市的兴起和东方科学技术的传入,欧洲文化死气沉沉的状况 

有所改变。为了适应新兴市民阶级对文化知识的需要,西欧各地先后建立了 

一批世俗学校,最终形成了现代大学。在12世纪先后成立的大学有意大利的 

波伦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13世纪时英国的剑桥大学、 

西班牙的萨加曼加大学建立;14世纪时又成立了捷克的布拉格大学、德国的 

海德堡大学等。据统计,到15世纪末,西欧各国的大学共有近80所。虽然 

大学的课程是文法、修辞、逻辑、音乐、算术、几何学与天文学,后来又增 

添了哲学一科,这一切都是为研究神圣的神学作准备。然而大学聚集了一批 

有才华的学者,形成了自由探讨、自由研究的学术气氛。而且,许多大学有 

 “不受宗教法庭干预”的特权。于是这些大学逐渐成为欧洲学术的中心,许 

多理论科学,如数学、物理学、医学等学科的发展都与大学的兴起有直接的 

联系。 


… Page 10…

     欧洲社会经济与文化缓慢的进步逐渐使欧洲人恢复了对自然科学的兴 

趣,在思想领域,一个重要的变化发生在1200至1225年间。欧洲人从阿拉 

伯语的译本中发现了亚里斯多德全集。牛津大学的校长格罗塞特立即把它翻 

译成拉丁文。当时人们已经深信教会作为天启的接受者与解释者,而且虔诚 

地按照《圣经》解释一切自然现象。亚里斯多德的体系在许多地方与教义不 

符,但是它对外部世界却作出了比较好的解释。为了调和这一矛盾,托马斯·阿 

奎那巧妙地运用亚里斯多德的学说来论证基督教义。他认为基督教的神秘教 

义不能用理性去证明,但可以用理性去检察和领悟。阿奎那的思想虽然很保 

守,但他毕竟为理性留有了余地。在这种情况下,实验科学的先驱罗吉尔·培 

根抨击了对权威的过度崇拜。他明确提出只有实验方法才能给科学以确实 

性,并且在很多科学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果。 (他的伟大功绩我们将在数学 

史、物理学史中详细叙述。)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以及后来的邓斯·司各脱、 

威廉·奥卡姆等人对经院哲学的一再攻击,笼罩在欧洲上空的乌云逐渐散去。 

虽然自然科学在反对教会反动势力、争取独立发展方面还需要走一段曲折的 

历程,但是黎明的曙光已经降临了。 


… Page 11…

                              4。东方的繁荣 



     当中世纪的西方科技惨淡经营的时候,在遥远的东方,一个庞大的封建 

帝国——中国正悄然崛起。 

     公元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统 

一中国。隋的统一结束了中国自东晋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 

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这无疑有利于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尤其在隋文 

帝杨坚时期,实行了一系列安定社会、发展生产的政策,使隋朝在20多年内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仓库充盈、财力雄厚、武力强盛。在隋朝短短的 38 

年时间里,农业人口激增。户数增加400多万户,人口增加1600万。农业人 

口的增加促使垦田面积显著扩大,国家粮仓丰实,到了“府藏皆满,无所容, 

积于廊庞(外)”的地步。在农业生产发达的基础上,手工业生产蓬勃发展。 

在隋代,纺织业、瓷器业、造船业和造桥技术都有显著的进步。隋代商业贸 

易也出现了繁荣景象。当时的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中心,而且“招 

致商旅,珍奇山积”,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城市。因此隋朝虽然立国时间短促, 

但是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可惜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穷 

兵默武,以至众叛亲离,很快被唐朝所取代。 

     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灭隋称帝,建立唐朝。627年,李渊传位于唐 

太宗李世民。李世民亲眼目睹了强盛的隋政府的灭亡。为了避免“覆舟”之 

祸,他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在政治和经济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安定秩序, 

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缓和阶级矛盾。李世民在位期间任用贤能、虚心纳谏, 

并且于贞观十一年 (公元637年)颁行《唐律》。《唐律》是中国古代流传 

下来的一部完整的法典,共502条,分为名列、卫禁、取制、户婚、厩库、 

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等12篇。《唐律》对唐代的经 

济繁荣和科技发展,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期间政治清 

平、经济繁荣,为唐朝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史称“贞观之治”。此后,武则 

天统治时期,唐朝的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史称“开元盛世”。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盛唐”之誉驰名世界。从那时起, 

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至今仍有些国家把中国人称为“唐人”。唐代农业生 

产发展很快。唐代实行“均田制”,把荒芜的无主土地分给农民,同时推行 

 “输庸代役”制度,使农民有较多的时间从事耕作。因此到天宝年间,全国 

户数达到900万户,人数超过5000万,官仓的存粮共有粟米9600万石。 

     唐代手工业也随之兴盛发达。唐代的手工业有官营、私营两类。唐中央 

设有少府监、将作监和军器监,管理各类官营手工业生产。官营手工业生产 

的产品不以赢利为目的,主要是为了供给宫廷、官僚和政府的消费和使用。 

私营手工业是大量个体农民所经营的家庭副业,他们生产的产品除了自用和 

纳税,一般拿到市场出售。私营手工业规模一般比较小,作坊集中于城市。 

作坊主是技艺熟练的师傅,技艺世代相传。盛唐时期,传统的纺织、造船、 

陶瓷、造纸等手工业工艺技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导致商业的繁荣。除了原先的国际贸易都市长安和 

洛阳,扬州、益州、杭州等地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都市,还出现了广州、 

泉州等外贸港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贸易也日益发达。这些都为唐代科技的 

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 Page 12…

     此外,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达有力地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唐代对外交 

通很发达。当时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西路有三条路可通中亚、西亚、巴 

基斯坦和印度,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西南路经西川到吐蕃,可达尼 

泊尔和印度,或经南诏、缅甸到印度;往东经河北、辽东可到朝鲜半岛,海 

路交通可到日本、东南亚各国。这些国家有的有先进的天文历法,有的农业、 

纺织业很发达。中国在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例如印度的地 

图、药物、植物、炼丹术等,于贞观年间传入中国;波斯人李珣留居中国期 

间撰写《海药本原》,详细介绍海西诸国出产的草木药名。当然,在交往的 

过程中,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传入周边诸国,泽被当地。 

     隋唐政府都非常重视古代书籍的搜集整理工作。隋文帝和隋炀帝曾不惜 

重金收购古籍,并组织人员大规模抄写,国家拥有大量的图书典籍,藏书达 

30万卷。唐代太宗、玄宗、文宗在位时,也屡次组织人力抄书,并设立了修 

书院,使“四库之书复完”。隋唐时期藏书之盛,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有积极作用的。 

     隋朝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采取科举取士的方法,设立了进士科。 

到了唐代,科举制度与教育制度也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唐代的学校在中央设 

有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等六学,统由国子监领导。招收学 

生2000多人,以官僚子弟为主,庶族平民子弟亦可入学。此外,各地方州县 

也开设官办学校,允许百姓创办私学。六学中前面三项学习儒家经典,律学、 

书学、算学有专业课程。每年冬季11月,各官办学校把毕业学生选拔到尚书 

省参加科举考试,在私学毕业的也可由州县保荐应举。科举以常举为主,分 

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科,其中又以明经和 

进士两科最重要。明经考试的内容有帖经、经义和时务策,以帖经为主;进 

士考试的内容有帖经、诗赋和时务策,以诗赋为主。当时明经录取率为十分 

之一、二,进士录取率为百分之一、二。进士及第很难,但进士的社会地位 

很高,及第后很快飞黄腾达,有“相将白日上青天”的说法。因此吸引了绝 

大多数知识分子,有人甚至老死于文场而不悔。 

     隋唐确立的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对当时科学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 

方面科举制度比起隋唐以前豪强门阀把持取士的制度有所进步,贫寒子弟也 

有机会受教育、出人头第,扩大了知识分子的数量。而且隋唐确立的数学、 

医学教育制度,对这些学科的发展是起了推广和传播作用的。以上是积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