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究竟一乘宝性论+创古仁波切-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我们的善行感到高兴,不善行则会触怒他们。
  佛教的观点和这不一样。简而言之,以佛教的观点来说,不了解真相时,心在轮回的幻惑之中徘徊;但是,当我们了知事物的本性、断离障碍时,就自轮回解脱。
  例如,我们处在一个幽暗的地方,地上有一条杂色的绳子,由于光线幽暗,我们误以为这条绳子是一条毒蛇,因而骇然地想道:“我该怎么办才好?它可能会咬我!如果它很毒,我可能会死。”我们的恐惧随着这个念头增长,并显得很无助;我们无法服药驱散恐惧,无法祈求神祗赶走这条毒蛇。此时,只有一个立即可行的办法;審察实际的状况。我们可以向第三者查询:“这真的是一条蛇吗?”也可以仔细地观察情况而发觉这其实不是蛇,而只是一条绳子。看清真相使错误的觉知和继之而起的幻惑立即消失;同时,我们的心自然也会放松,变得很平静,免于恐惧之苦,因为我们已了知真相。
  这个比喻指出:我们现在在轮回中徘徊,这是由于过去业力的成熟及对现实的迷惑反应——烦恼;由于处于幻惑的状态、误解一切经验,我们遭受各种痛苦。这只有一个解决办法;我们必须審察真相,并确实觉知事物的本性。大部分人缺乏必要的勇气及自信,所以,我们必须依止佛陀的法教。佛陀解释如何开展证知无我及究竟真相的智慧,依止他的法教,我们将能断除幻惑。
  佛陀给予极其完整及详尽的法教,毫无保留地为众生阐释事物的本性,因此,一旦了解正知正见、融会贯通初转及二转法轮的法教之后,我们将对究竟真相有至为完善的了解。
  二转法轮强调现象的空性层面。空性和环绕我们的虚空有所不同,并非空无一物的状态。如果认为空性只是空无如虚空的状态,那么,我们的了解尚未臻至完整,并非究竟的真相:如果认为证悟本质仅具智慧的功德,这也是不完整的。空性是清明的,是空与智慧或觉醒状态的融合;明的层面则是三转法轮的主要论题。
  开示佛性的第四个理由,是为了驱散因为不了解佛陀法教之整体意义而可能生起的过患。如果不了解法教的整体性,我们可能对圆满的法教有错误的看法或产生怀疑;若能了解法教的整体意义——包括三转法轮阐述佛性的法教,我们将不会有偏离正法的危险及过患。
  开示佛性的第五个理由,是为了超越自爱。如果误解证悟本质的法教,我们可能会开始认为自己非常特殊,应该只为解脱自己的痛苦而达到证悟;然而,如果了解所有的众生和我们一样,都具有证悟本质,都必须净除业障才能达到证悟,自爱的倾向自然会破除。
  以上开示佛性的五个理由,完全是为了帮助我们断除五种过患,佛陀因而三转法轮,给予“完全揭显”的法教。
  问答
  学员:我不了解“渐及”指的是什么?
  仁波切:在此,“及”指我们汲入、达及了知证悟本质的过程;也就说,转向证悟目标。我们不须要涉入轮回,因为我们已经在轮回之中了。
  学员:痛苦和五蕴有什么关系?
  仁波切:为了解为什么五蕴属于苦谛,你必须先了解“痛苦”的意义是什么。痛苦可分为三种(三苦):第一种是“苦苦”——痛苦的苦,身或心实际经验到的疼痛或苦楚,这是人们最常提及的痛苦。有时我们没有生理及心理的痛苦,所以暂时觉得很轻松、愉快;然而,我们无法永久停留在这种状态,改变是必然的。由于这种快乐是暂时的,因此我们会遭受到“坏苦”或“变易之苦”,不论我们所处的状况是欢乐、或痛苦、或冷漠,改变迟早都会生起。不像法身及佛果是恒常的,众生的存在永恒都受制于暂时、无常的状态,这称为“遍在之行苦”或“行苦”。
  第一蕴都受制于三苦,例如想蕴及识蕴——身的痛苦觉受或心的痛苦状态——都是苦苦;快乐的觉受或心态随时都可能改变,这其实是变易之苦;由于我们所有的感觉及身心状态都是稍纵即逝、都是暂时的,它们永远都无法超越遍在的行苦。
  学员:谈到必须离弃的事物时,“习性”或“习气”是什么意思?和快乐或妙乐有什么关系?
  仁波切:习性或习气就好像长久以来习惯于某种事物或状态,虽然刺激物已经不存在,但和它有关的习惯仍然存在。例如,一个曾经装有麝香的盒子,虽然很久以前麝香就已经被丢弃,肉眼看不到一丝痕迹,但麝香的气味仍然旋绕着。这个比喻如同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位的行者,虽然明显的烦恼障已经消失,但一些习惯性的行为型态仍然存在,这就是习性。
  有个比喻说:一不留神,阿罗汉可能会踩到蛇。这种无意的行为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因袭已久的习气障尚未完全清净。但是,阿罗汉已不具众生的强烈烦恼障。
  我们可以不同的方式了解证悟本质的彰显。契入见道时,证悟本质就已经彰显;但是,这并不等于证得法身或佛果,因为佛性尚未完全显现。《宝性论》以埋藏在土中的宝石为例,说明这种情形。
  起初,宝石完全被土壤覆盖,没有人看得出它实际上是璀璨的宝石;但是,稍加清洗之后,它美妙的特质就开始显露。这如同契入见道,行者的佛性已部分彰显,察觉某种珍贵的东西已经近在眼前,我们可以进一步地抹察这颗宝石,使它的美更进一步地展露出来;终于,在经过精纵的抹擦之后,它成为足以庄严佛身的亮丽宝石。
  同样的,在了知证悟本质、契入见道时,一些障碍仍然残留不去,有待进一步的净除。当这些障碍愈来愈清净时,证悟本质就随着愈来愈明显,直到完全证悟的最后阶段,一切不净都完全消逝无遗。
  学员:如何追溯传承?
  仁波切:就噶举传承而言,法教的传承追溯至法身佛金刚总持或金刚持,然后传至帝洛巴、那洛巴、马尔巴、密勒日巴、冈波巴……,帝洛巴和释迦牟尼佛住世于不同的时代,帝洛巴住世的时代较晚。所以,这是怎么一回事?金刚总持和释迦牟尼佛有何不同?
  释迦牟尼佛又称为无上化身,他出世在这个星球,达到完全的证悟,示现证悟的十二行谊等;然而,法教的来源——释迦牟尼佛的智慧法身——和金刚总持是无二无别的。就此而方,当帝洛巴因其证量而亲见金刚总持并自其得授法教时,和亲见释迦牟尼佛并没有任何不同。
  同样的,根据宁玛(Nyingma)传承,释迦牟尼佛的智慧法身和普贤如来佛(Buddha Samantabhadra)——嘎日多杰(Grarab Dorje)自身智慧法身得授直接传承——是无二无别的。
  任运而显是成佛的功德之一,这表示佛的教化——佛行事业——总是顺应当代众生的根器,因此,各种不同的法教在不同时代演变而起。小乘法教盛行的主要时期是佛陀住世至大域龙(Dignaga,又称为陈那);大乘的盛行源于无着及龙树的时代,当那澜陀寺(Nalanda,或意译为施无厌寺)兴起时;后来,在札马拉希拉寺(或意译为戒香寺,Vikramashila)的时期,金刚乘法教开始盛行。这并不表示法教本身有所改变,而是由于佛行事业任运而显的功德,不同的法教为了顺应不同时代众生的不同根器而兴起。
  目前,我们受益于息护(Shantarakshita,又称为住持菩萨)、藏王赤松德赞(Trisong Deutsen)及莲华生大士所确立的法教。一般而言,藏传佛教被称为“金刚乘”,然而这主要是三戒金刚持有者的系统:外戒——个人的别解脱戒;内戒——菩萨戒;密戒——金刚三昧耶戒。藏传佛教的四大教派——格鲁、萨迦、噶举及宁玛,全都倡导同时持守三乘戒律的这个系统——不论修持的是何种法门。
  一般的佛法开示都提到轮回是依因缘而存在的现象,因此,轮回不具任何自我的本体,且缺乏具体的存在性。涅槃也一样缺乏具体的存在性,涅盘的意思是“超越了痛苦”。既然轮回的苦是可以超越的,则轮回显然真的存在;但是,如果轮回缺乏具体的存在性,那么,涅盘应该也一样不具真实的存在性,是不是?
  然而,我们谈论到佛性本身从不被轮回的染污所减损,也不被涅盘的清净所提升。弥勒尊者将佛性比喻为珍贵的珠宝,不论是埋藏在地下为泥土覆盖,抑或被挖掘出土、洗净并擦亮,珠宝本身一直都完全不变——它与生俱来的本性不为泥土覆盖,抑或被挖掘出土、洗净并擦亮,珠宝本身一直都完全不变——它与生俱来的本性不为泥层所污染,也不因清洗的过程而有所增进。同样的,不论尚被烦恼所遮蔽,或已摆脱烦恼,证悟本质一直保持其本俱的清净与无染,没有丝毫改变。对法道上的行者而言,“有遮”与“无遮”的佛性有极大差异;而实际上,差异完全在于障碍,佛性则如同深埋于土中的珍宝,一直都完全不变。
  根据经典法教系统,行者依推论、演绎的方法开展对染污下的佛性的信念;但是,根据金刚乘的大手印或大圆满法教,行者以实修的方式体认佛性。例如,在得授大手印或大圆满的直指教法之后,行者安住于禅修,往内观照,在认知的那一刹那,障碍完全净除,行者直接见到自己的真正本性——佛性。
  学员:噶举派认为,唯识论是完全错误的见解,或只是部分错误的见解?唯识派的修持是否能达到完全证悟?
  仁波切:唯识论系统、声闻系统及独觉系统的究竟见解有一些缺点,但也有优点,因此,步入这些学派的修持道时,行者的进展将很缓慢。然而,尽管有这类缺点,行者最后还是能契入较高的修持道。
  至于唯识论,一切唯心造的见解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其过患在于相信心的本性具有真实存在性。然而,这并不是很重要,因为如果行者依据唯识论学派的信念去修持,他将能净除恶行。
  常常有人问我:“证悟本质真正存在的信念,和心的本性具有真正存在性的唯识论见解有什么不同?”答案是这两者相当不同。因为证悟本质是觉醒状态与空性合一,不具任何实质,这种觉醒的状态自然充满智慧——证悟的功德;可是,这并不表示证悟本质具有任何真实或具体的存在性。
  然而,唯识论相信心的本性具有真实或具体的存在性,换言之,即心的认知真正存在。此派的学者认为,如果真实的认知——意识——不存在,认知事物的基础就不存在,因此,他们确信某种具有认知能力的东西真正存在。这和中观(梵文Madhyamika)的见解相抵触。证悟本质是空性但觉醒的见解,则和中观哲学一致;但是,证悟本质其实超越了存在与不存在的限制。
  以实际的角度而言,我们必须试着去探讨它;坚称我们讨论的题目并不真正存在,似乎有些不实际,不是吗?因此,通常我们说证悟本质确实存在,但这并不表示它未超越四种边见(常见、断见、亦常亦断见、非常亦非断见)。
  学员:知识障和两种无明——俱生无明及概念性无明——有什么关系?
  仁波切:知识障指执守主体、客体及行为三者有别的概念(三轮明)。例如,布施时,我们想:“我是布施者,那人是接受者,我们之间有某种事物的传递。”仅只持守这个观念,不论多么微细,都构成一般所称的知识障或所知障,因为它遮止了遍知一切、了知万法真正本性的智慧;烦恼障则遮止了解脱——两者都是无明。
  然而,就知识障而言,无明本身并不是轮回的因,可说是一种中性的状态,只表示执守一种概念,并未涉及烦恼,因此,知识障是“未混合的无明”。但是,烦恼障是“混合的无明”,因为它和贪婪、瞋恚、傲慢、疑嫉等负面情绪混合在一起。
  这和其他开示所叙述的两种无明——俱生的无明及造作的无明,或本俱及概念性无明——有所不同。“俱生无明”是与生俱来或本初的无明,是不知道事物的本性;“概念性无明”是因概念造作而成的无明,指以非真正适切的概念及非真正蕴有的特质标示事物。这两者有些微的不同。
  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看到一张桌子时,心想“这是一张桌子”,这只是知识障,这种概念遮止我们的智慧,使我们无法觉知此物体的空性本性。然而,仅只想到“这是一张桌子”,仍然没有任何特别不好的后果;但是,概念性无明的影响比较强烈一些,例如,加入主张一切都是上帝所创造的宗教,并认同其他信徒而想道:“是的,一切都是上帝所创造的!”从那时起,一连串错误的观念将应运而生。
  学员:“图古(tulku)”和释迦牟尼佛有何不同?
  仁波切:释迦牟尼佛是无上的化身佛,是报身与化身同时化现于一,是收摄一切于一的体相。当今,我们不时谈到“这位图古”或“那位图古”,似乎有很多图古,但我觉得这是没有报身的化身。
  学员:所以,仁波切的意思是不是说,身为平凡众生的我们,具有受到遮止的佛性特质,但这并不是化身的层次?
  仁波切:只要证悟本质尚未彰显,三身就尚未显现。此时此刻,它们还没显现。
  学员:它们存在的层次是什么?
  仁波切:现在,我们不具有三身,是不是?
  学员:我以为“有”,因为法教说证悟本质永远都在,且永远都是清净的,只是暂时被遮止而已。三身同时存在着,否则这种说法就不是真的。
  仁波切:你的报身在哪里?
  学员:被遮蔽了。
  仁波切:在用词方面,“证悟本质”和“证悟者”是不一样的。在梵文中,“如来藏”(佛性)和“如来”(佛)也有所不同,否则就没有必要使用两个不同的名词了。“本质”指尚未彰显或尚未被证知的特质,它仅像是花的种子,种子是种子而不是花,然而,如果被播种,种子即具有成为花的潜能,但是它还不是花。
  学员:那就是我的问题核心。种子具有一切潜能,但是,就“果”而言,你不能忽略成长的过程;事实上,成长是不可或缺的,是不是?
  译者:这称为法道或道。
  学员:是的。换句话说,“突然证悟”或“顿悟”这种事并不存在,行者必须经过整个过程,包括证知三身。
  仁波切:开展的过程完全在于个人的能力。例如,大乘法教说证悟需要三大劫之久,然而,根据金刚乘法教,行者可以非常迅速就认知本性并完全证悟,这有时在一生之内就可达到,有时需要好几世。时间的长短并不一定,我们不能说你立即就会开悟,或要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会开悟。
  学员:烦恼障的俱生层面和知识障的俱生层面有什么不同?
  仁波切:烦恼障的俱生层面和瞋恚、傲慢、疑嫉等烦恼有关,是与生俱有的、不须培养就有的。知识障的俱生层面指诸如“我”及“他”等观念,是与生俱有、不须教导就会的。
  学员:我们能立即离弃这一切障碍吗?
  仁波切:我们无法说立即离弃一切障碍是不可能的,因为有“顿悟道”;然而,一般来说,这是一步一步地渐进过程。烦恼是非常微细的。
  学员:接触到证悟本质似乎可使行者立刻离弃障碍。
  仁波切:在目前,即使证悟本质被证知了,也未完全免于障碍,因为证知、彰显及全然圆满的觉醒有所不同。在初地菩萨的阶段,佛性已被证知,但尚未完全彰显。在修道上,行者的佛性仍然不时被各种染污所遮止,因此,这称为“修道”,因为行者必须藉由修持一再地开展证悟本质,并习于证悟本质。当一切障碍终于完全被净除时,全然证悟的功德就自然彰显。
  学员:粗重和微细的障碍有什么不同?“粗重”是否像瞋怒一样显而易见,而“微细”则比较像是种子,如果没有适当的环境就不活跃,但具有升起的潜能?
  仁波切:是的,就像是这样。粗重的染污是明显或显现出来的染污。微细的染污是看不出的,且未真正显现出来,但是,它们被细分为九个等级:极粗、中粗、微粗、粗中、中中、微中;粗微、中微、微微。这九个等级相对于二地至十地所净除的障碍。微细的染污并未呈现出来,但是随时都可能蹦出来,如同种子突然发芽一般。然而,某些种子并没有那么容易就发芽,例如极其微细的烦恼,须在具足诸多因素之后才可能发芽。
  学员:修道是否连最后一点至为微细的障碍都铲除了?
  仁波切:在初地菩萨的阶段,造作层面的极粗重染污都已净除了;其他九地则全都属于修道。

  证 悟

  第五金刚论题是关于证悟本质的彰显。因此,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染污完全净除时,完全彰显的证悟本质。
  证悟可分为第八点解释:
  ·本性
  ·因
  ·果
  ·作用
  ·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