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性爱与文明 [奥地利] 弗洛伊德-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的“替代机制”就远离了心理症中的转换机制。在以上的描述中,我们自然会得出下面的结论,在精神分裂症中,“对象—投注”已经被完全放弃了。但是这一结论并不完全,我们必须对其作出这样的修改,即语言概念的“投注”与“物体”间仍然保持一致。这就是说,我们以前所说的“物体的(对象)概念(意识)”,现在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言词的概念,另一种是物的概念(具体概念)。后者指“投注物”而不是指物的直接记忆形象,最起码也是指直接记忆形象衍化而成的遥远的记忆痕迹。最值得注意的是,它使我们突然明白了意识概念同无意识概念之间的区别。这两种概念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位于心灵中的不同的位置上的同一种内容的不同重现物,也不是位于同一部分的“投注”的不同功能状态,意识的概念包括具体概念和与之相对应的语词概念,而无意识概念则仅仅包含事物本身。Ucs系统包含着对象的物的投注,这是最初的也是最真切的对象投注。而Pcs系统则产生于具体概念“超级—投注”,这是通过把这一具体概念同表达它的语言的语词概念关联起来而做到的。我们也许想到,正是这种“超级—投注”才产生了较高级的心理结构,也正是它才使得初始心理过程后面接着一个第二级心理过程,即支配Pcs系统的心理过程。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准确地指出,“压抑”在转移型的心理症中所拒绝的弃置概念(所谓弃置概念,即指那些可以转译成语词,但这种语词又依存于物)是什么。那些没有转换成言词的概念,或者说那些未曾接受“超级—投注”的心理活动,则以潜抑状态停滞在无意识领域。我想提醒人们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在很早以前,我们就已经掌握了今天懂得精神分析之最典型特征的那种洞察力。在1900年出版的“释梦”的最后一页中,我就提出过这样一个论题:思维活力,即那些经过投注,远离了知觉的心理活动,由于它们本身缺乏“质”的东西,而且是无意识的,因此只能通过与“语词知识”的残存物(或痕迹)相联想,方能进入意识,而语词概念同具体概念一样,都是源于感官知觉。这样一来就引出这样一个问题,即为什么物的概念(具体概念)
  不能为它们自身的知觉痕迹所替代,从而变成意识。思想系统的内容需要具有一些新的性质。除此之外,如果它们与语词联系在一起,或许会传给“投注物”以某种性质(由于“投注”仅仅在再现了物体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从它们自己的知觉中不会自然而然地生出什么性质来)。
  这些只有通过语词才能理解的“关系”,构成了我们思维活动的最主要部分。我们知道,把它们同语词概念联系起来,依然不等于真正变成的意识,而是有了变成意识的潜在可能性。因此,它们属于Pcs系统,并且只能属于这个系统。现在我们再回到精神分裂症,由于我们只涉及到有关Ucs的一般性了解,所以仍不能解除某些怀疑,比如,我们还不敢肯定,这种病症中的“抑制”是否同转移型心理症中的“抑制”有相同之处。我们为“压抑”下的定义是:所谓压抑,乃是一种位于Ucs系统和Pcs(或Cs)系统之间的活动,其作用是使被潜抑的材料不可能进入意识。对于这一定义,我们必须加以修改,使它把痴呆型自恋症和其它自恋症在内。但我们可以找到各种类型的精神病和心理病的一个共同之处,即:自我试图逃避,在缩回的有意识“投注”中表现自己。仅作肤浅的思索,便可以发现,这样一种自我逃避倾向,在自恋型心理症中表现的是多么彻底和多么暴露!
  在精神分裂症中,这种逃避表现为本能投注,从代表着无意识的物体概念的地方退缩回来。看上去十分怪异的是,属于同一概念的前意识——与无意识物体概念相对应的语词概念——会作出一个恰好与之相反的和更加强烈的“投注”。
  我们所期望的也许是:那位于前意识部分的语词概念,将不得不承受压抑的第一次冲击,当这种压抑迫近到无意识概念时,它就不再作出“投注”,这自然是很难理解的。这一问题的答案可能是这样的,语词概念的投注并非“压抑”活动的一部分,而是代表着争取病情恢复或痊愈的首次努力(这种目的明显支配着精神分裂治疗的整个计划),这些努力在于重新获得过去失去的对象。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利用表达这些对象的语词来捕捉这些对象。因此就必须满足于用“语词”替换具体对象(物体)。通常说来,我们的心理活动总是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向中的一个上活动:要么是从本能出发,经过无意识系统,到达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要么是从外部刺激物出发,通过Cs系统和Pcs系统一直到达无意识领域中的自我投注和它的对象的投注。这第二种方式虽然受到“压抑”,但总起来说还是顺利的。并且在很长一段距离内,见不到任何妨碍心理症患者去重新获得自己的对象的阻碍,当我们抽象地思索这个问题时,就有可能忽视语词同无意识具体概念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当前哲学思考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已经开始趋向于使用类似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所使用的不受欢迎的思维方式。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我们认识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面对具体事物时总是把它们看成抽象的,那就意味着我们已经掌握住这种思维方式的典型特色了。假如我们已经认识到了Ucs的性质,而且已经能够准确地确定无意识概念和前意识概念的差别,我们就敢肯定,从其它许多方面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

  第一篇男人对象选择的一种特殊类型
  造成“恋爱”的条件是什么?或者说,男人和女人依据什么来选择自己的爱恋对象?当现实生活中寻不到合乎自己理想的对象时,他们又是如何以幻想来满足自己的要求的,这一向是一个由诗人和想象力丰富的作家们表现和回答的问题。在这方面,文学家们的条件确实优越,他们来做这件事情是再恰当不过了:他们有着敏锐的知觉,能对他人的潜在情感生活作出清晰的透视,并且更有勇气来揭示自己的无意识心灵。然而从探求真理的角度来看,他们作品的价值又常常因下面的原因而大受削弱。这就是:文学家们往往要受到某些条件的阻止,他们不仅要影响读者的心绪,还要激起人们理智上的和审美的快感。鉴于此,他们在发言时便不能直言不讳,例如、他们不得不把真实发生的事情的某些部分除去,为的是防止无关紧要的东西干扰,随后再用别的材料去弥补这些空隙、对整体的统一下一番修饰功夫。对文学家的这种特权,我们可以称之为“诗的破格”
  (Poeticlicence)。
  文学家虽然描述生命,而对种种心理的起源、发生与发展等,却不大注意。所以,为了最终解决问题,我们还必须借助科学,对这些诗人们反复玩味和几千年来不断给人带来快乐的材料,作一番深入研究。当然,科学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有时免不了笨手笨脚,其结果可能不那么令人快乐,但这种不愉快的反应,却正从反面证明,我们对两性之爱或其他事情的研究,是完全合乎科学的(而不是艺术的)。
  科学研究越深入,我们就越加认识到,人心在容忍对“快乐原则”的违背方面达到了多么高的地步。精神分析家在治疗病人时,常常能深入心理症患者的情欲世界,获得极深印象。有时候他们还注意到(或听说过),甚至某些身体健康、智能高超的人,也有着同病人一样的表现。倘若他运气好,观察和搜集到足够的材料,心中便可能得到一些明确的印象,促使他把人们的恋爱方式归纳为种种不同的情形。有关男人对于性爱对象的选择,也有好多类型,我首先讨论的是其中的一种类型,因为这种人的“爱情事件”十分独特、常使旁观者(或自己)感到迷惑不解。但是当我们使用精神分析法去解释时,却可以得到较明确的解答。一、在这类人的爱情选择条件中,有一条最为显然,而且不可缺少(每一次当你在某人身上发觉这一特征时,就可以把他归于这一类型。如果继续寻找,就可以发现这类人应具有其他一些特征)。对这一条件,我们可以这样表述:“他们任何情况下,都不可缺少被伤害的第三者”。换句话说,这种人绝对不会去爱那些无所属的女子,如少女或寡妇等。他们所爱的女人,一直是那些被别的男人爱过或占有着的,不论这些男人是丈夫、未婚夫还是情夫。在某些极端的病例中,那些无所属的女子永远激不起他们的爱欲,有时甚至会受到他们的歧视,直到这些女子与别的男人发生了上述关系后,才突然变得可爱起来。二、第二种条件可能并不多见,然而也很引人注目。而且我们所说的这一类型,也恰是第一种条件与这第二种条件以不同程度混合而成(也有时仅由第一种条件构成)。
  这第二种条件便是:凡纯洁善良的女子,对他们均没有魅力,情爱的诱惑力永远来自那些贞操可疑,性生活不太节制的女子。这种特征本身也差别悬殊,从爱上一个妖艳而稍有艳闻的有夫之妇,到情夫众多,有如妓女的“大众情人”,样样不等。他们要的就是这种味道,说的俗一点,这种条件可称为“非野鸡不爱”(或“青楼之恋”)。
  这类人的爱情似乎总离不开这两个条件,前一种条件满足他的敌对情绪,使他能够为了自己所爱的人而去与别的男子争夺;第二种条件则因女人的放荡而带来一种嫉妒情绪。对这种男人来说,只有当他们嫉妒的时候,其热情才升腾到沸点,同时,对象的价值也就急速上升,甚至高的无法比拟。他们总是两眼盯着女方的行为,哪怕是小小的一点证据,也要借题发挥,欲火也就随之飞腾。奇怪的是,他嫉妒的对象从来就不是这个女人的合法占有者(丈夫等),而总是她结识的新朋友,甚至任何引起怀疑的陌生人。在很多时候,他并不想单独占有她,而以三角关系的保持为满足。我自己就遇上这样一个病人,他常为其情妇的放荡偷情而郁闷不乐,后来听说女方要结婚,他不但不反对,还极力支持。在以后许多年里,他对那个丈夫竟然一点也不嫉妒。在另一个典型的例子里,男方对自己初恋对象的丈夫十分嫉恨,一直坚持要女方与其丈夫离婚,但后来便逐渐改变了,他对其情妇的丈夫的态度,也像其他同类男子一样,渐渐习以为常和不以为意了。对以上所描述的,是关于一个女人应该具备何种的条件,才能成为这些男人的热恋对象。以下要谈论的,则是他们如何对待自己的恋人,综合起来,也有以下二种情况。一、正常人一般看不起放荡不规的妇女,他们敬重贞洁的女人。可是奇怪的是,这种人的态度却恰恰相反,对他们来说,女人越是轻浮淫荡,就越能使他们爱得发狂。同这种女人相爱,常常使他们魂销骨酥,不能自拔。他们认为,只有这样的女人,才是唯一值得爱的,但一旦爱上之后,又要求她们对自己忠诚。这种爱情免不了经受一段艰难的磨折。我们知道,本来,无论哪一种热恋行为,多少都具备一种强迫的性质(Compulsion)。
  但这类男人的强迫欲望却又更进了一步,当他们爱上自己无法不爱的女人时,这种强迫冲动,就更是无法阻挡。他们的恋情的确诚挚热烈,十分专一,但若以为他们一生只有这样一次热恋,那就错了。事实上,这类独钟的爱缘在他们一生中不断出现,每一次差不多都是上一次的翻版。随着这个人生活条件的改变,如迁居或改行,他们的情妇也会换人,到最后,他们的这种经验会愈积愈多。二、在这类人的性格中,最使人惊奇的是那种渴望成为其爱恋对象的拯救者的欲望。他们坚信对方永远需要他,认为如果没有自己的支持,她们一定会出错,落到凄惨可悲的境地。因此,他觉得自己必须成为她的保护人,而要保护,就得管住她,不让她出去。如果女人确是浪荡惯了,不值得信赖,或者她的生活的确无所依赖、艰难备至,这种保护冲动还情有可原。但问题是,即便在没有上述状况时,他的这种保护冲动仍然非常强烈。我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个人,平时,他在女人面前总是花言蜜语,温存备至,使尽一切巧计加以诱惑,一旦得到一个女子,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征服她对自己“忠诚专一”。
  现在还是让我们暂时回忆一下这种人的上述各种特征吧:他们所爱的女人必须属于别的男子;她们必须是轻浮的,他也需要这种轻浮;他的强烈的嫉妒心,每次都渗入骨髓;虽然信誓旦旦,却又不能保持一生;他对爱恋对象总是具有一种特有的“保护”冲动等等。要想从这种种表现中寻找到一个单一的根基,看来并不简单,但这并不是完全不可能。当我们运用精神分析法对这些人的性生活进行审视时,便可以得到较为令人满意的结果。我们发现,这些男人选择对象的条件和爱恋的特别方式,其渊源与正常人的爱情大致是相同的,这就是他们幼儿时代对自己母亲的那种眷恋之情的固置。这种固置可能表现为许多形式,而这只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对于正常人来说,他们选择的对象固然还保留着“母体原型”的痕迹(如年轻人对成熟妇女的爱恋),但他们的原欲脱离开母亲的意象还是非常容易的。这类人就不同了,他们的原欲在母亲身上倾注得过久,因此即使越过了青春期,其母亲的特征仍旧很大地影响着他们对爱人的选择——她们之间的相似使我们不难看出这一对象乃是他母亲的替身。对此我们可以用一个有趣的比喻加以说明:婴孩如果生产顺利,他们的头一般都是圆的;如果不幸诞生时遇到困难,延误时间过长,他们头部的形状,看上去简直就像是从母亲的骨盆中塑出来的。这类人的爱情条件和爱恋方式的确源自恋母的情感,但只这样说还不够,我们还必须提出一些合情的证据来。最容易论证的是第一个条件,即“所爱的女人必须属于别的男人”,或“不能缺少被伤害的第三者”。从这点我们立刻可以想到,在一个于家庭环境中长大的男孩子看来,母亲属于父亲所有,这是使母亲成为母亲的最正常性质。至于这类人在恋爱中表现的那种专一性,即感到他爱的人是他心上独一无二的人,不能被别人所取代,这同幼小男孩的观念也有类同之处。在他看来,一个人只能有一个母亲,同母亲亲近是他求之不得的,也是不能由别人所替代的。如果这类人选择的爱恋对象的确是母亲的替身,那么对另一个矛盾又该作何解释呢?这个矛盾便是:他虽然每次总是疯狂地爱着一个女子,似乎至死不渝,终身不二,但一生中却总免不了一次次地转换恋人。从其他方面的精神分析中,我们曾发现过这样一个固定的规律:人的潜意识中对某种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东西的热恋,会表现为一种永无止境的追寻活动。这是因为,替身终归是替身,它永远不能像真身那样满足他的渴求。小孩子在到达一定的年龄之后,会变得极喜发问,对这种现象同样应作出这样的解释:他们本想只问那个他们最关切的问题,但这类话却不管怎样也说不出口。同样,对那些整天唠叨不休的精神病人,也可以作出相同的解释:他们心中承载着某种秘密的重压,极需一吐为快,但无论如何也不肯说出来。至于这种爱情的第二个条件,即选择的对象必须具有淫荡的性格。似乎与母亲的意象完全不合或简直就是冲突的,因此不可能有因果关系。在成年男子的内心深处,母亲总是被神化了的,有着贞洁的美德。假如同别人的交谈中自己母亲的这种品质受到些许怀疑,他就感到极大的耻辱。如果自己也猜忌起来,则感到十分痛苦。母亲与“妓女”间的这种极其鲜明的对照,激发我们去对这两种情结(恋母情结与恋淫荡女人的情结)的发展史作深入探讨。我们只能从潜意识中去探寻这二者之间的关联。很久以来我们就已经发现,两种在意识(注意:与潜意识不同)中相互排斥的东西,可能在潜意识中正属于一体。所以我们想到了孩子生活史中的一段,这就是几乎在其青春期到来之前的那一段。这时,他似乎知道了一些成人性生活的真实情况。这种对性生活秘密的理解,一般是借助某些流传于口头的粗俗语言达到的,在这些语言中使用的形容词当然都是恶意的或敌视的(把性生活贬为极低)。
  这种对成人性生活的了解,与长辈们在孩子心目中的威望是极不相称的。那些第一次了解这些事体的小孩,会马上想起自己的父母。多数情况下,他们会这样斥责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