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玉宁 著
序 超越庸常的生活
上部 生活者林海音——人生历程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
第一节 台湾的林家
第二节 父亲与母亲
第三节 北京城南的童年生活
第四节 丧父
第二章 求学、工作与结婚
第一节 少女时代的学习生活
第二节 遇恩师确定职业
第三节 工作和恋爱
第四节 大家庭的儿媳妇
第三章 台北生活
第一节 安家
第二节 工作
第三节 林家客厅
第四节 业余生活及晚年
第五节 亲友眼中的林海音
中部 编辑者林海音——文学活动
第四章 “联副”十年
第一节 编辑风格
第二节 流水十年间
第三节 “船长”事件
第五章 编辑《纯文学月刊》与主持“纯文学”出版社
第一节 创办与编辑《纯文学月刊》
第二节 《纯文学月刊》的停刊
第三节 主持纯文学出版社
第六章 林海音的文学交往
第一节 林海音与前辈作家
第二节 林海音与同辈作家
第三节 林海音的文学活动及她与钟理和、黄春明等
第七章 访问美国与两岸交流
第一节 访问美国
第二节 两岸交流
下部 写作者林海音——作品评析
第八章 林海音的短篇小说
第一节 女性问题小说
第二节 儿童生活小说
第三节 社会问题小说
第四节 早年生活记忆片段
第九章 林海音的中长篇小说与名篇《城南旧事》
第一节 中篇小说
第二节 长篇小说
第三节 《城南旧事》
第十章 林海音的散文随笔与游记
第一节 关于《英子的乡恋》
第二节 《作客美国》与《生之趣》
第三节 林海音的怀友忆旧散文与读书笔记
结语 林海音作品综论
后记
序 超越庸常的生活
我接手写林海音研究以来,读了一些资料看了一些传记,也翻看了她编的《联合报》副刊。逐渐地,这位以《城南旧事》闻名,在我心目中忧伤淡雅又朦胧的台湾女作家开始有了一个清晰的形象,她的干练她的才华她的热诚,一点一点地渗入到我的脑海中,她有爱有智慧人生也圆满,她外表亮丽,气质典雅,这些人生中最令人羡慕的东西她都具备。翻看她的传记,她的照片光彩照人,家中时时高朋满座,她交游广泛。在粗泛的了解下,似乎有一层光晕包裹着她,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随着材料的丰富,一个真实的林海音进入了我的视野。在她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中,她是一个繁忙的主妇,操劳的母亲,贤良的妻子,能干的女儿,快乐的朋友。她像所有普通妇女一样下厨,缝洗衣服,照顾家人;她又像所有才华出众的女性一样,做什么都很出色,她的厨艺绝佳,吃过她做的饭菜的朋友都绝口称赞,她给女儿做的小花裙让女儿在小伙伴面前很是骄傲了一阵,她善于操持家务,她的丈夫台湾著名报人何凡一生专注于事业从未为家事烦神,她又是一个有主见的女儿,从十二岁父亲辞世以后就和母亲一起照顾弟妹,挑起养家的重任。事实上她是一个经常被琐事包围的主妇型知识女性。在今天的时尚女性看来,林海音的生活也许过于传统、保守,她的婚姻从一而终,没有从围城中出出进进的波折与痛苦,没有同居者的潇洒与自由;她的事业成功,但作为一个文学编辑与出版人,她的事务又是烦杂的、工作很辛苦。但林海音对生活的认真、讲责任,也给她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她与何凡的模范生活使她快乐幸福地度过了一生,成为文坛主流生活的标志;她辛勤的工作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她对家庭的付出使她获得了儿女子孙皆成材的收获。她所得到的又是现在追求另类生活的女性所无缘得到的。事实上,在林海音的时代,她的生活方式也代表着一种女性先锋:在大多数女性还在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时,林海音就与志同道合的何凡自由恋爱并在北平协和医院举行了新式婚礼;年轻时的林海音处于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那时的绝大多数中国妇女仍囿于家庭的小圈子,她便以记者身份活跃于旧北平的妇女界,出现于各种场合,她的眼界不是一般妇女所能有的,这也给她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林海音的模式是一种既跟随潮流又与传统结合的女性生活典范,这给她带来了一种雍容应对生活的富贵气,也是林海音之为林海音的独特处。
林海音之对于生活是充满热情与兴趣的。在她刚当记者时,下班后便喜欢买一些如糖炒栗子、红心萝卜等老北京特有的零嘴与寡母、弟妹分享,一家人在寒风凛冽的北平围着火炉分食的快乐令老年的林海音的弟妹们仍津津乐道;在她步入中年以后,她成了台湾文坛的一个中心,她家的客厅经年不空,而她则为招待朋友想尽办法,有一次她在公园请客,一大早便去采买食物又分装好,兴致勃勃地与家人乘车提到公园,这让她的子女在成年后仍难以忘怀;她一生喜爱摄影,不仅自己留下了许多亮丽的倩影还给朋友摄下了许多难忘的瞬间;到了老年她更迷上了收集玩具大象,在她家整整有一玻璃橱柜的玩具象。这一切不仅说明她对生活的热爱,也说明她是一个有爱心并充满生命热力的人。因为这种热力,林海音成为了林海音,在她结束了十年《联合报》副刊的编辑工作后,她完全可以选择在家写作的生活,然而她又操办起了“纯文学”杂志和“纯文学”出版社,这并不能以不甘寂寞来解释,而是表明了她对文学的执着的爱,她真正将文学作为一项事业来经营,不仅自己写也帮助着别人写,她在她的时代始终扮演着一个台湾文坛保姆的角色,高擎着“纯文学”的大旗护佑着一批又一批的作家。仅仅以一个写作了《城南旧事》、《婚姻的故事》、《晓云》等优秀作品的女作家来总结林海音是远远不够的,她还是一个编辑人与出版人,她的组织与幕后工作是不能被忽略也是不应被忘记的。现代以来的文学,编辑与出版人的作用是越来越重要了,作为一个出色的实践者,林海音将自己的热情与精力很大程度放在扶持别人写作上,如果她是一个自私或只知珍爱自己的人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她对台湾文坛付出的是半生的时间与生命。
我曾访问过林海音的表弟张光正先生,据张先生回忆,林海音1990年第一次回大陆只呆了四天却办了许多事:看亲友、访旧居、回母校、去颐和园、爬长城,参观了现代文学馆,还把亲友一个不少地请到全聚德聚餐,连结婚时的伴娘也请到了,对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来说做这些事并不容易,而林海音做起来却轻轻松松、兴致勃勃,这不仅仅是体力与精力的问题,而是一个对生活的热情与投入的问题。其实,琐屑的日常事物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精神深处的东西,林海音对琐事的热情、对亲友的关爱正体现出她心中的大爱以及对人情的洞达和健朗的心态。因了这份爱、洞达与健朗林海音才能忙于事务、却又不被事务所局限,她能在庸常的事务中找到一种精神的超脱,那便是写作。她的写作有身边的琐事,却又不仅仅是琐事,她所关注的是人的命运,尤其是女性的命运,她的作品有一种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恒久魅力——以一种极富审美表现力的纯净语言表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诗性向往(以《城南旧事》为代表),表达人类心灵深处最温柔的对于人的关爱与同情。像大多数纯文学作家一样,林海音出于平常却又不平常,这份不平常便是心灵的相对超脱,她自由出入于一个广大的审美领域,她的一系列作品展示给读者的是她所营造的独特世界——林海音的世界。这个世界有欢乐、有悲苦、有关爱也有心灵扭曲。这是林海音所看到的世界、心灵所徜徉的世界,也是得到读者所认可的世界。超越庸常的生活,创建属于自己的审美空间,这是她的天赋与机遇带给她的,也是她人生之大幸。
这本评传将既展示林海音忙碌的一生,也展示她的文学世界。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
第一节 台湾的林家
在台湾岛的西部苗栗县境内有一个叫做头份的小镇,这个小镇以前属新竹县管辖,19世纪时头份庄西河堂有一户林姓人家,祖上是从广东的蕉岭迁来的。林家兄弟中的老五仕仲公,是前清的贡生。为了好养活,他有个女性化的名字“阿五妹”,因为他出类拔萃,当时人都尊称他“阿五妹伯”。这位“阿五妹伯”便是活跃于台湾五六十年代文学界的著名人物林海音的曾祖父。“阿五妹伯”的妻子钟氏,十四岁就来到林家做童养媳,嫁给“阿五妹伯”后因生理缺陷不能生育而寂寞一生。“阿五妹伯”自然而然地爱上了另一个年轻女子罗氏,罗氏是罗家的独生女,嫁给“阿五妹伯”做妾似乎有点委屈,但“阿五妹伯”有声望、有地位,又开着大染布坊,妻子钟氏不能生育,罗氏与“阿五妹伯”又是自由恋爱,所以罗氏的父母也就同意独生女嫁给“阿五妹伯”做妾了。罗氏很快为“阿五妹伯”生了个大胖儿子阿台,他就是林海音的亲祖父。林台先生考取了秀才,做了头份的区长,比父亲更有声望和地位,他娶妻徐氏爱妹,两人生育了五男五女,林家枝繁叶茂,成为大家庭。林海音:《家住书坊边?旧时三女子》,(台北)纯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12月版,第23页。
在林家的祖辈中,最令林海音感兴趣的是她的女性祖先,而在这些女长辈中,她常常提及的既不是亲曾祖母美丽的罗氏,也不是多子女的祖母徐氏,林海音多次在文章中叙述的是她的生理有缺陷的曾祖母钟氏的故事,在林海音日后的写作中,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关注、所表现的广大同情,在她对钟氏的兴趣与同情中即表现出家族身世对作家的难以磨灭的影响,以及她作为一个作家的基本人文素质。在林海音的描述中,她称为阿太的曾祖母钟氏一生无月信,所以也就无所出,虽然“阿五妹伯”与罗氏都先阿太而去、阿太的继子林台先生又很孝顺,阿太在这个大家庭中仍深感孤独。就在林家盛极一时的时候,阿太带着自己领养的童养媳,离开了这一大家人,住到山里去了。林海音认为阿太出走的原因是这样的:“据祥婶和我母亲的闲谈中说,当年的祖母,妻以夫贵,不免有时露出骄傲的神色来,或许使阿太婆产生了‘虽有满堂儿孙,谁是亲生骨肉’的寂寞感,她才宁可远远地离开,去闯一个属于她自己的天地。”林海音:《窗?阿太婆的故事》,(台北)纯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年1月版,第207、208页。这令体面又欲尽人子之孝的林台先生颇为尴尬,于情于理他都有将母亲接回奉养的必要,然而几次都被阿太拒绝了。终于,在阿太八十岁那年,林台先生一乘轿子将老人家接了回来,并为她举办了一个足足有二三百桌的热闹生日宴,而且还请画师为她画了像。从林海音在《家在书坊边》一书中所展示的钟氏八十岁生日画像看,老太太头戴凤冠,身穿镶着兔皮边的补褂,外褂子上画的那块补子,竟是“鹤补”,这是一品夫人的装束。林家总算弥补了让老人家独居深山的歉疚,而孤独的老人如何同意了这样的安排,却难以揣度,也许岁月磨蚀了倔强的天性,也许中国人叶落归根的观念让老人依顺了儿孙。这位没有牙齿、佝偻着腰、也不拄拐杖不太理会家人、连衣服都自己洗的倔老太回到大家庭后的一个著名故事便是自己宰小狗吃。据说有一年,有人给林台先生送来一窝小肥狗,林家负责做饭的子媳们没人敢像杀鸡一样杀狗,嗜吃狗肉的阿太等不及了,便自己动手杀狗,这个“残忍”故事让林家的后人传述了几代,直到林海音将它写到书上。林海音非常理解并同情阿太,她在书中写道:“不是和自己亲生儿子在一起,我想惟有吃狗肉的时候,阿太才能得到一点点快乐吧?”林海音:《家住书坊边?旧时三女子》,(台北)纯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12月版。其实,从林海音的叙述来看,有一点是她不曾想到的,即阿太的不愿与家人一起生活,恐怕与她看到林台与他的一大家子,就会想起自己孤独冷清的婚姻生活与被遗弃,心中的委屈是万万难忍的有关。但不管怎么说,林海音对阿太是深深地理解并同情着的,她三至五岁时与阿太有过接触,却无记忆。阿太是在八十七或八十八岁时去世的,她孤苦寂寞的一生有一个曾孙女讲述记录,于九泉之下阿太也该有所慰藉吧。
林海音的祖父林台先生,号云阁,谱名鼎泉,在科举时代曾中过秀才,二十一岁起就执教鞭,民国五年到九年,出任头份第三任区长,在这个淳朴的客家小镇上,林台先生是位令人尊敬的长者。他能诗文,擅拟对联,作了许多寿序、联匾,也算是个风雅之人。在林海音的记忆里,林台先生到北京探望长子(也就是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先生)与小儿子一家时,还在翻阅《随园诗话》,书上都是他随手记的批注。他的妻子徐氏爱妹为他生了五男五女,除了夭折一男一女外,其余子女都成家立业。林台先生对子女要求很严,他的长子林焕文先生从小打下的良好国学基础,都是林台先生督导培养的结果,这在当时已沦为日本殖民地、强调日语教育的台湾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因为林台先生的爱国,他的儿子们都踏上了回归祖国之路,他的长子林焕文与四子林炳文先后离开台湾来到当时北方的大都市的北京生活。林炳文后来参加了朝鲜人组织的抗日活动,被日本人抓到并毒死在监狱中;林焕文也因此肺疾爆发而客死北京。林台先生的伤痛可想而知,1934年,七十二岁的林台先生寂寞地死在了台湾,林家的繁荣期就此终结。林海音:《家住书坊边?旧时三女子》,(台北)纯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12月版,第26、28、29页。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
第二节 父亲与母亲
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先生是林台先生的长子,自幼聪颖好学,被父亲送到家乡的储珍书室习汉文,一年半后拿到四书修业证书,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十岁时林焕文进入头份公学校读书,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练字,他对练字兴趣极大,练得一手好字,使他受益终生。林焕文生于1888年,号彬南,1903年他自头份公学校毕业时,正是十五岁的少年,是求学的好时间。很快,他就考入了当时台湾的最高学府——台湾总督府国语(日语)学校师范部,成为一名活泼爱学的学生。因为台湾当时已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人又极力推行殖民地教育,推广日语,林焕文这代人已经以日语教育为主,而他从小习得的良好国文便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在学校与他住上下铺、比他低一班的老同学钟会可(台湾著名作家钟肇政的父亲)回忆:“林焕文很幽默,很会讲笑话,汉文很好。”夏祖丽:《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月版,第10页。五年后林焕文毕业,被分配到新埔公学校教书。
新埔位于新竹县境内,交通便利。新埔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人口多年维持在三万六千人左右,不算一个大镇,工业也不多,没有什么污染,空气清新,是个长寿村。新埔公学校是新埔最老的小学,也是新竹县内最老的小学,在台湾也是最老的小学之一。1908年春天,刚刚二十岁的林焕文来到了新埔公学校,这位瘦高个子、英俊潇洒的年轻老师,精通汉文、日文,写得一手好字,一开始就吸引了全班的乡下孩子。他清晰的讲解、亲切的语调给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清新和谐的学习氛围。孩子们喜欢他,也喜欢他的一举一动。林焕文平时住在新埔万善祠前面的学校宿舍里,很少回头份老家去,课后林焕文喜欢写字,他龙飞凤舞的挥毫吸引了一个来自偏僻乡间的学生。这个读书晚,十一岁了才是一年级学生的男孩,课后喜欢站在老师的书桌前看老师写字,日子多了帮老师拉拉纸、研研墨,心里就高兴得什么似的。有一天老师也被他感动了,便写了一幅《滕王阁序》给他,男孩便一直珍藏着。这幅字随着男孩长大后写的一部血泪著作《亚细亚的孤儿》的手稿一起东躲西藏,竟不知在什么时候遗失了,幸而手稿得以保存,在台湾光复后重见天日。这个男孩便是台湾著名作家吴浊流。1962年,吴浊流曾在台北对林海音回忆起老师在新埔公学校时的情形,他说老师和蔼可亲、讲课风趣活泼,常常在课余偷偷教他们中国古诗词,还用客家话念唐诗和三字经。同①,第12页。这样的启蒙教育在日本统治下的台湾是不容易做到的,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