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长征途中的毛泽东-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聂荣臻致电中革军委,提出:“关于目前行动,建议野战军应向打鼓新场、 
  三重堰前进,消灭西安寨、新场(打鼓新场)、三重堰之敌。” 
  张闻天召集了20余人的中央会议进行讨论,大家一致主张进攻打鼓新场,唯独毛泽东不主张打,他认为打又是啃硬的,损失了更不应该,我们应该在运动战中去消灭敌人。张闻天就来个民主表决,少数服从多数,通过了进攻打鼓新场的决定。毛泽东回去一想,对这一仗不放心,半夜里他又来到周恩来住处,叫周恩来把命令晚一点发,还是想一想。周恩来接受了这个意见。毛泽东又去找朱德商量,朱德也支持毛泽东的意见。第二天一早重新开会讨论,把大家说服了,改变了进攻鼓新场的决定。3月11日,军委发出了《关于我军不进攻新场的指令》,指出:“据昨前两天情报,犹(禹九)旅已由西安寨迟淬水,如见我大部则续退新场。滇军鲁旅已到黔西,12号可到新场,安、龚两旅则跟进,依此,我主力进攻新场已失时机。因为我军12日才能到新场,不但将为黔滇两敌所吸引,且周、川两敌亦将出我侧背,如此转移更难,所以军委已于昨10号21时发出集中平家寨、枫香坝、花苗田地域之电令,以便寻求新的机动。” 
  3月13日,中革军委发布了《关于我野战军战略方针的指示》,指出:“依据目前情况,党中央政治局决定,我野战军战略方针仍应以黔北为主要活动地区,井应控制赤水河上游以作转移枢纽,以消灭薛岳兵团及王家烈部队为主要作战目标,对川滇敌人须在有利而又急需的条件下才应与之作战,求得消灭其一部。”“军委依此方针决定,我野战军应向西南转移,求得在转移中与在消灭王家烈部队的战斗中调动周吴纵队,实行机动井迅速略取与控制赤水上游的渡河点,以利作战。” 
  但是,黔军王家烈为保存实力,退避不战。周浑元退至鲁班场,构筑工事,坚守不出。蒋介石要求周浑元了解红军真实企图后,“方可大举”,要求吴奇伟到鸭溪后,“不可随意轻进。”当时,红军东有郭勋棋纵队,西有周浑元纵队和黔军,东南有吴奇伟纵队和湘军一部,西北有滇军孙渡部。蒋介石一面回避红军的运动战,一面不断缩小对中央红军的包围圈,步步为营,迫使红军与他们打阵地战堡垒战。红一军团三次在长干山附近调动敌人,均调而不出。敌我双方相持在遵义西南的大山之中,虎视耽耽,大有一种大战 
  ①《红军转战贵州——旧政权档案史料选编》第113页。 
  ②《红军长征在贵州史料选辑》第357页。一152一 
  前沉寂而又紧张的气氛。敌人的包围圈在逐步缩小,红军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军委和毛泽东果断决定,挥师西南,集中兵力,向敌人主动发起进攻,以打乱敌人的部署,使我军争取战略主动,迅速脱出重围,以寻求新的战机。14日,前敌司令部通知各军团:“我野战军决心以全部力量于明十五号绝不动摇地坚决消灭鲁班场之敌,以粉碎敌人新的围攻,转移整个局势,各军团应立即完成一切作战准备。”在此之前,已派出工兵部队和小分队先期到达茅台渡口,夺取和控制赤水河上游的渡河点,架设了两座浮桥。 
  鲁班场,是仁怀县一个有一百多户人家的小镇。东西北三面环山,东为海拔1400多米的摩天岭,西有突兀的马鞍山,北部是参差起伏的山峦,甫面侧是十多里长的山间开阔地。地形险要,易守难攻。从鲁班场到茅台渡口约20公里,红军三渡赤水的大路,需经过鲁班场附近。 
  在鲁班场,驻有周浑元部八个团的兵力,他们比红军早四天到达这里,占据了有利地势,并强迫老百姓代木砍树,修碉,挖战壕,以藤条,荆棘缠绕成一道屏障,守备森严。 
  15日晨,红军除红九军团在坛厂作总页备队外,以一、三军团主力及干部团为右翼队,五军团及三军团一部为左翼队。一军团一师和干部团位于鲁班场西侧桃花寨一线,二师在一师南端的团标寺附近;三军团和五军团各一部迂回到鲁班场西南的茅坝一带,三、五军团主力进入鲁班场东南的摩天岭。进入指定地点后,待命向鲁班场守敌发动进攻。 
  当时从兵力上看,红军稍占优势;从战场地形上看,对敌人有利。这次战斗是红军主动去进攻敌人的阵地。 
  一军团第六团在鲁班场西侧的阵地,是一块方圆约二三里的开阔地,北端是敌人阵地的前沿,有几个碉堡封锁着这片开阔地,对红六团的进攻非常不利。红六团代政委邓飞与团长朱火秋商量,主动要求去敌阵地附近侦察情况。朱团长同意后,他一人悄悄穿过茂密的森林,迂回到敌阵地侧面约100米左右的地方,对敌阵地进行详细观察。他发现敌人的碉堡都是用圆木围成的,露出地面约有两米多高,地下还埋着一部分,看来很坚固。碉堡埋了许多大木桩,木桩之间缠满了葛藤、荆棘,好似一道道钦丝网。他一边看一边想,这样的地形和坚固堡垒,依靠红军手中仅有的轻重机枪和步枪是很难攻占的。这次战斗,只能巧取,不能强攻,否则会造成很大伤亡。另外,他一直在考虑军委这次的作战意图,他想:据说军委在战前就派部队到赤水河上游占领茅台渡口架浮桥,这说明部队要准备第三次过河。既然想走,这一仗的目的就不是死打硬拼,而是要狠狠地灭一下敌人的士气,打乱敌人的部署,以便我们转移。①朱团长同意他的看法,于是他俩在布置战斗任务时,没有下令强打硬攻,而是决定采取利用敌碉堡的射击死角,以小部队分批接近敌阵地,尽量杀伤敌人,造成对敌威胁,待机攻克敌堡垒的战斗方案。 
  战斗开始了,红军攻势非常猛烈。刹那间,鲁班场周围的山坡上步机枪齐鸣,喊杀声响彻云霄,敌人躲在碉堡工事里拼命射击。敌机飞来助战,向红军轰炸扫射。红军战士发现敌人用白布指挥敌机扫射的目标,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向敌机挥动白布,把目标指向敌人阵地。这样,敌机分不清真假目标,不敢盲目扫射,这就减少了红军的伤亡。 
  15时,红军发动进攻,敌我展开了激战。红军战士非常勇猛,攻下了白 
  ①邓飞:《主动进攻鲁班场兼论鲁班场战斗的得失》,《遵义市党史资料》。一156一 
  家垭等敌碉堡阵地,红三团在董家坡歼敌一个营,俘敌400余人,在团标寺等地也毙伤了一批敌人。激战三四小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一时不能解决战斗。军委和毛泽东因作战目的已经达到,遂于当晚20时决定各军团主动撤出战斗,除留红六团在原地监视敌人外,其余部队当晚转移到茅台、仁怀、坛厂、小河地域。红军大部队撤出战斗后,敌人摸不清虚实,不知红军是真撤还是假撤?是转移还是“调虎离山”、“引蛇出洞”,然后“杀回马枪”吃掉他们?所以他们一直龟缩在碉堡工事里,不敢轻举妄动。第二天清晨,陈赓率军委干部团来接应红六团撤往茅台。 
  鲁班场战斗,是四渡赤水战役中较大的一次战斗。红军毙伤俘敌一千余人,红军牺牲480人,伤一千余人,战斗打成对峙。红军攻打鲁班场是在一个特殊条件下进行的战斗,是为了突出敌人包围圈,为了通过鲁班场,实施三渡赤水,寻求新的机动而进行的一场战斗。攻打鲁班场红军实行三面围攻,给敌人在南面留了一条退路,意在调动敌人,迷惑敌人,而不是与敌人死打硬拼。如能调动敌人离开堡垒阵地,则在运动中消灭之,如敌人不出,也有利于红军及时转移。这一仗,主动权始终掌握在红军千里,红军想打就打,想撤就撤,行动自如。撤退的时间和路线也是预先筹划好了的,一切部署和安排都很有分寸,章法井然。鲁班场战斗,红军采取了走中有打,打中有走;退中有进,进中有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真假结合,可真可假的战术,机动灵活,为红军三渡赤水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红军在鸭溪地区的机动和鲁班场战斗,诱使蒋介石犯了一个错误:把兵力调集到黔西北地区来了。这时毛泽东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形成了一个重要战略思想:从茅台三渡赤水,进行全军佯动,把敌人引向川南,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秘密四渡赤水,折返贵州,南渡乌江,调出滇军,然后直插云南,跳出敌人包围圈,争取主动。 
  红军撤出鲁班场战斗后,于3月16日进占茅台。茅台,位于赤水河东岸,当时约有几百户人家三四千居民,是个又脏又乱的小市镇,以出产茅台酒而闻名中外。这里有三家较大的酒厂和许多家庭酿酒作坊。茅台酒名不虚传,战士们在茅台镇外就闻到了扑鼻的醇香。这里土豪家里坛坛罐罐都盛满了茅台酒,红军没收了土豪的财物、粮食和茅台酒,除部队留下一些外,都分给了贫苦老百姓。会喝酒的指战员,大都品尝了茅台酒的美味,不会喝的也装上一壶,作舒筋活血之用。一些后到的部队,没有打到土豪,虽在资本家酒厂大库房旁休息,真想进去弄点茅台酒尝尝,但指战员自觉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谁也没有去品尝。 
  在茅台渡口,原有一座铁索浮桥,被敌人破坏了。红军工兵部队迅速修好了这座浮桥,并在离茅台渡口不远的珠沙堡和观音寺渡口架设了两座浮桥。 
  3月16日18时,军委颁发了《三渡赤水河的行动部署》,规定:“我野战军决于今16晚和明17日12时以前,由茅台附近全部渡过赤水河西岸,寻求新的机动。”并以干部团陈赓,宋任穷为全军渡河司令员及政委。 
  部队开始有秩序地渡河,中央领导同志来到了浮桥上。一158一他们边走边谈,毛泽东赞扬说:“工兵连有办法。”又说:“好,我们三渡赤水,把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朱德紧接着说:“成立工兵连时我就讲了,工兵很重要,一千年以前就有了。工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个任务很光荣,也很艰巨。” 
  16日晚至17日中午,中央红军大摇大摆地、从从容容地渡过赤水河,再次来到川南。这次渡河是不怕敌人发现的,而敌人的飞机果然发现了,他们飞来侦察骚扰,并如获至主地迅速向蒋介石报告红军西渡赤水河的情报。 
  三渡赤水河是一次非常奇妙的全军佯动。 
  军委首长走过浮桥后,进入一个小树林,在这里开了。一个会。他们摊开大比例尺军用地图,研究下一步行动,设计四渡赤水的方案。当工兵连长王耀南走过来时,毛泽东对刘伯承说:“总参谋长,把那个事给他讲讲。”刘伯承间王耀南:“你知道太平渡、二郎滩架的桥还在不?”王耀甫答道:“据了解,还在。”刘伯承立即命令王耀南派几个得力的人速去太平渡、二郎滩,“如果桥还在,留几个人把桥看起来,并把情况向我报告。”王耀南派了六七个人去侦察,回来后向刘伯承汇报说:“国民党军队还没有到那里,地主武装也不敢动,老百姓自己把桥看起来了,桥都是好好的。”刘伯承嘱咐王耀南带上几十个人插小路赶到两个渡口,对几座浮桥全面检修一下。王耀南立即对工兵连进行分工,留一部分人在茅台渡口维护浮桥,他亲自带一部分人向两个渡口赶去检修浮桥。 
  红军西渡赤水河,进入古蔺县境后,立即由红一军团派出一个团向古蔺县城方向前进,伪装主力西进,公开摆出要北渡长江的姿态,给国民党的飞机看,以迷惑蒋介石的神经。而以大部队在附近山沟森林内隐蔽集结,待机行动。 
  这一次,蒋介石又中计了。3月16日至18日,敌机把红军三渡赤水前后的情况向蒋介石连续作了报告,蒋介石据此制断红军必然西进“无疑”,他急调重兵向川南追击,妄图把红军聚歼于赤水河西的古蔺地区。 
  “红军拐个弯,国军跑断腿。”国民党的将领发牢骚说。 

四渡赤水 
  中央红军突然三渡赤水,大出敌人意料,川军缺少戒各。红一军团佯装主力的一个团虚张声势,大摇大樱地向古蔺城方向前进,到达镇龙山时,与驻守在这里的川军魏楷部的廖九甫团相遇。廖敌毫无戒备,红军发动突然袭击,敌人未作有力抵抗,即逃之夭夭。这一仗,使敌人加深了红军将北渡长江的印象,蒋介石急令中央军、川、滇、黔军速向川南古蔺地区合力“进剿”,严令各部加紧修筑碉堡工事,紧密封锁。3月20日晚蒋颁发电令给部属打气,称:“以如许大兵,包围该匪于狭小地区,此乃聚歼匪之良机。尚望防堵者,务在封锁线上,星夜并征集民工,赶筑工事,以筑碉堡力最善,尤须严密坚固,并与友军确取连防,使无间隙可乘。并另控置兵力于相当地带,准备迎头痛击,??剿匪成功,在此一举,勉之勉之。”① 
  红军的全军佯动奏效了:蒋介石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川南古蔺来了,他的眼睛紧紧盯着红军的行动;他的各路大军被调到川甫、黔西北来了,并加强了长江和横江防线的防守,以阻截红军北渡长江。 
  毛泽东善于出敌不意,出奇制胜。蒋介石调集重兵向川南奔集而来,毛泽东却挥师四渡赤水,再向黔北杀去。在蒋介石发布“剿匪成功,在此一举”电令的同一天,3月20日15时,军委发出指示,告诉一军团领导人:“我军决定东转经二郎滩、林滩之线渡来水河。”命令一军团立即派出两个先头团,带全部工兵连,于20日晚和21日上午夺取太平渡、林滩两渡河点,并各架两座浮桥。还要求红一军团留一个团在镇龙山,继续伪装红军主力,向古蔺游击,迷惑敌人。 
  当天17时,党中央和政治部发出《我再西进不利决东渡》的指示,指出,这是野战军此后行动发展的严重紧急关头,各军团首长要坚决与迅速组织渡河,强调“这次东渡,事前不得下达,以保秘密。”同时,军委发布了《四渡赤水河的行动部署》,指出:“我野战军决秘密、迅速、坚决出敌不备折而东向,限21日夜由二郎滩至林滩地段渡过赤水东岸,寻求机动。” 
  三渡赤水是公开的,是不怕敌人知道的;四渡赤水是秘密的,是不让敌人知道的。红军这次东渡,组织工作非常严密细致,真正做到了“秘密、迅速、坚决出敌不备”,于21日晚至22日上午全部渡过了赤水河,神不知鬼不觉地再次重返黔北,与奔向川南的敌军相对而行。红军已到达遵义、仁怀中间地区,而敌人的辎物资还在源源北运。红军战士讥讽敌人的耳目失灵,说:“你们去好好封锁吧,我们走了!” 
  红军已全部东渡赤水,进入黔北了,薛岳还在其军情通报中称共军“大部尚在镇龙山、铁厂。”龙云继续命令各部“聚歼该匪于叙(永)、(古)滴以南,赤水以西,毕节、仁怀以北地区”,“防匪盘旋西窜”。红军东渡赤水后已经三四天了,25日,龙云仍然命令各纵队将红军歼灭于“铁厂、镇龙山、石宝寨、大村间地区。”26日,薛岳还在判断红军从古蔺“续行西窜成份居多。”这充分说明红军四渡赤水的行动是非常秘密、神速与奇妙的。 
  红军四渡赤水,蒋介石的“围堵”计划又一次破产,他大为恼火,决定就近指挥围歼红军。3月24日,蒋介石从重庆飞到贵阳,同行的有蒋的夫人宋美龄、他的澳大利亚籍顾问端纳,以及陈诚、何成梭等高级将领。一到贵 
  ①胡羽高《共匪西窜记》。 
  阳,他立即召集国民党军政要员开会,发表了一篇“训话”,他说:“共军已是强旮之未,现今被迫逃入黔境,寻求渡江地点未定,前遭堵截,后受追击,浩洁长江,俨如天堑,环山碉堡星罗棋布”,已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他宣布,他此行的任务,就是收紧对已陷入困境的红军的包围圈,将其歼灭。他希望“军政同仁,同心协力,剿赤成功”。他确信红军已“再无回枪之力”,“成功在此一举”了。 
  蒋介石一到贵阳,就以战场指挥官自任,撇开“追剿军”总司令龙云和前敌总指挥薛岳,亲自下命令,亲自打电话调动部队,把薛岳变成了一个侍从参谋,一个高级传令军官。 
  现在,毛泽东和蒋介石展开了又一次斗智的战斗。蒋介石判断红军返回黔北的目的,仍在企图寻找渡河点北渡长江,或东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或向南绕去湘西。他重新调整了部署,在红军四周布置围堵部队,各防区严密衔接,防止红军逃窜,他确信这一次已真正把红军围住了。 
  然而红军是围不住的,毛泽东善于引导红军突出包围圈,而且善于设计调动敌人,红军重返黔北后,军委和毛泽东决定挥师南下,南渡乌江。3月24日,军委派红九军团伪装红军主力,分抵习水的李子英、良村、兴隆场,“示形”于东北,造成敌人锗觉,而以红军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