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周国平自选集-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现代技术的危险在于人与世界之关系的错误建构,那么,如果不改变这种建构,仅仅克 服技术的某些不良后果,真正的危险就仍未消除。出路在哪里呢?有一个事实看来是毋庸置 疑的: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现代技术发展的步伐,人类也决不可能放弃已经获得的技术文 明而复归田园生活。其实,被讥为〃黑森林的浪漫主义者〃的海德格尔也不存此种幻想。综 观他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现代技术的危险包含在技术的本质之中,但是,技术的方 式之成为人类主导的乃至惟一的生存方式却好像并不具有必然性。也许出路就在这里。我们 是否可以在保留技术的视野的同时,再度找回其他的视野呢?如果说技术的方式根源于传统 的形而上学,在计算性思维中遗忘了存在,那么,我们能否从那些歌吟家园的诗人那里受到 启示,在冥想性思维中重新感悟存在?当然,这条出路未免抽象而渺茫,人类的命运仍在未 定之中。于是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何海德格尔留下的最后手迹竟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在技术化的千篇一律的世界文明的时代中,是否和如何还能有家园?〃

  199711
                         

     
 

       :       >       
生命中的无奈
       
周国平 
  这是妞妞六周年的忌日,天色阴郁,我打电话问候雨儿。她说,她记得六年前 的今天是晴天。她还说,妞妞现在该在上小学了。她只能说这些,也许她自己也不知道她多 么无奈。这些天,我曾经回到我们共同养育妞妞的屋子,那里已经面目全非,只在一个被遗 忘的顶柜里塞满了妞妞的玩具,仍是当年我存放的原样,我一件件取出和摩挲,仿佛能够感 觉到妞妞小手的余温。毋需太久,妞妞生活过的痕迹将在这所屋子里消失殆尽,而即使我们 能够把这所屋子布置成永久的博物馆,我们也仍然不能从中找到往事的意义。
  在把《妞妞》一书交付出版以后,我自以为完成了一个告别的姿态与妞妞告别,与雨儿 告别,与我生命中一段心碎的日子告别。我不去读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它不是一本书,而 是一座坟,我垒筑它是为了离开它,从那里出发走向新的生活。然而,我未尝想到,在读者 眼里,它仍然是一本书。我无法阻挡它常常出现在畅销书的排行榜上,无法阻挡涌向书摊书 店的大量盗印本,无法阻挡报刊上许多令人感动的评论。那么,也许我不应该把如此私密的 经历公之于众,使之成为又一个社会故事?或者相反,正因为它不只是一个私人事件,还蕴 含着人类精神的某种相同境遇,我便应该和读者一起继续勇敢地面对它?
  可是我知道,问题并不在于是否勇敢。我相信我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一切, 我甚至敢于深入到悲剧的核心,在纯粹的荒谬之中停留,但我的生活并不会因此出现奇迹般 的变化。人们常常期望一个经历了重大苦难的人生活得与众不同,人们认为他应该比别人有 更积极或者更超脱的人生境界。然而,实际上,只要我活下去,我就仍旧只能是芸芸众生中 的一员,我依然会被卷入世俗生活的旋涡。譬如说,许多读者对于我和雨儿的终于离异感到 震惊和不解,他们希望得到一个比一般离异事件远为崇高的解释。事实却是我和雨儿与别人 没有什么不同,苦难和觉悟都不能使我们免除人性的弱点。即使我们没有离异,我们仍会过 着与别人一样的普通的日子。生命中那些最深刻的体验必定也是最无奈的,它们缺乏世俗的 对应物,因而不可避免地会被日常生活的潮流淹没。当然,淹没并不等于不存在了,它们仍 然存在于日常生活所触及不到的深处,成为每一个人既无法面对、也无法逃避的心灵暗流。
  我的确相信,每一个人的心灵中都有这样的暗流,无论你怎样逃避,它们都依然存在,无论 你怎样面对,它们都不会浮现到生活的表面上来。当生活中的小挫折彼此争夺意义之时,大 苦难永远藏在找不到意义的沉默的深渊里。认识到生命中的这种无奈,我看自己、看别人的 眼光便宽容多了,不会再被喧闹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在评论《妞妞》的文章中,有一位作者 告诉我,陪着我的寂寞坐着的,另外还有很多寂寞;另一位作者告诉我,真正的痛点是无从 超越,没有意义能够引渡我们。我感谢这两位有慧心的作者。我想,《妞妞》一书之所以引 人心动,原因一定就在这人人都摆脱不了的无奈。
  199711
                         

     
 

       :       >       
报应
       
周国平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佛家的信念,在别的宗教中也能找出类似的训诲。事实上 ,作为一个朴素的愿望,它存在于一切善良的人们心中。当我们无力惩恶时,我们只好指望 老天显示正义。我们还试图以此警告恶人,恶人之所以敢于肆无忌惮地作恶,就是因为他们 自以为可以不受惩罚,如果报应不爽,他们必有所收敛。可惜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仍 然常常看见恶人走运,好人反而遭灾。于是,我们困惑了,愤怒了,斥报应说为谎言,或者 ,为了安慰自己,我们便将报应的兑现推迟到来世或天国。
  如果把报应理解为世俗性质的苦乐祸福,那么,它在另一个世界里能否兑现,实在是很渺茫 的。即使真有灵魂或来世,我也不相信好人必定上天堂或者投胎富贵人家,恶人必定下地狱 或者投胎贫贱人家。不过,我依然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是应该按照一种完全不同的 含义来理解。我相信报应就在现世,而真正的报应是:对于好人和恶人来说,由于内在精神 品质的不同,即使相同的外在遭遇也具有迥然不同的意义。譬如说,好人和恶人都难免遭受 人世的苦难,但是,正如奥古斯丁所说:〃同样的痛苦,对善者是证实、洗礼、净化,对恶 者是诅咒、浩劫、毁灭。〃与此同理,同样的身外之福,例如财产,对善者可以助成闲适、 知足、慷慨的心情,对恶者却是烦恼、绳索和负担。总之,世俗的祸福,在善者都可转化为 一种精神价值,在恶者都会成为一种惩罚。善者播下的是精神的种子,收获的也是精神的果 实,这就已是善报了。恶者枉活一世,未尝体会过任何一种美好的精神价值,这也已是恶报 了。
  《约翰福音书》有言:〃上帝遣光明来到世间不是要让它审判世界,而是要让世界通过它得 救。信赖它的人不会受审判,不信赖的人便已受了审判……而这即是审判:光明来到人世, 而人们宁爱黑暗不爱光明。〃这话说得非常好。的确,光明并不直接惩罚不接受它的人。拒 绝光明,停留在黑暗中,这本身即是惩罚。一切最高的奖励和惩罚都不是外加的,而是行为 本身给行为者造成的精神后果。高尚是对高尚者的最高奖励,卑劣是对卑劣者的最大惩罚。 上帝的真正宠儿不是那些得到上帝的额外恩赐的人,而是最大限度实现了人性的美好可能性 的人。当人性的光华在你的身上闪耀,使你感受到做人的自豪之时,这光华和自豪便已是给 你的报酬,你确实会觉得一切外在的遭际并非很重要的了。
  199711
                         


     
 

       :       >       
〃己所欲,勿施于人〃
       
周国平 
  中外圣哲都教导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要我们将心比心,不把自 己视为恶、痛苦、灾祸的东西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却施于人,损人利己,把自己的快乐建立 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行径当然是对别人的严重侵犯。然而,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自己视为善、快乐、幸福的东西,难道就可以强加于人了吗?要是别人并不和你 一样认为它们是善、快乐、幸福,这样做岂不也是对别人的一种严重侵犯?在实际生活中, 更多的纷争的确起于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趣味、观点、立场等等。大至在信仰问题上,试图 以自己所信奉的某种教义统一天下,甚至不惜为此发动战争。小至在思维方式上,在生活习 惯上,在艺术欣赏上,在文学批评上,人们很容易以自己所是为是,斥别人所是为非。即使 在一个家庭的内部,夫妇间改造对方趣味的斗争也是屡见不鲜的。
  事情的这一个方面往往遭到了忽视。人们似乎认为,以己不欲施于人是明显的恶,出发点就 是害人,以己所欲施于人的动机却是好的,是为了助人、救人、造福于人。殊不知在人类历 史上,以救主自居的世界征服者们造成的苦难远远超过普通的歹徒。我们应该记住,己所欲 未必是人所欲,同样不可施于人。如果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文明人的起码品德 ,它反对的是对他人的故意伤害,主张自己活也让别人活,那么,〃己所欲,勿施于人〃便 是一个文明人的高级修养,它尊重的是他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进而提倡自己按自己的 方式活,也让别人按别人的方式活。
  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人们在精神信仰领域和私生活领域 都享有了越来越多的自由。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合理化的进程,而那些以己所欲施于人者则 是这个进程中的消极因素,倘若他们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我是丝毫不会 感到意外的。
  199711
                         


     
 

       :       >       
婚姻中的爱情
       
周国平 
  关于婚姻应当以爱情为基础,人们已经说得很多了。关于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人们也已经说得很多了。这两种说法显然是互相矛盾的。如果婚姻的确是爱情的坟墓,而爱 情又的确是婚姻的基础,那就等于说,婚姻必然自毁基础,自掘坟墓,真是一点出路也没有 了。
  解决这个矛盾可以有两种相反的思路。有一些人(包括有一些哲学家)认为,婚姻和爱情在本 性上就是冲突的,因此必须为婚姻寻找别的基础,例如习惯、利益、义务、抚育后代之类。 与此不同,我仍想坚持婚姻以爱情为基础的价值立场,只是要对作为婚姻之基础的爱情重新 进行定义。
  一个真正值得深思的问题:婚姻中的爱情究竟应该是怎样的?
  我发现,人们之所以视婚姻与爱情为彼此冲突,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对爱情的理解过于狭窄, 仅限于男女之间的浪漫之情。这种浪漫之情依赖于某种奇遇和新鲜感,其表现形式是一见钟 情,销魂断肠,如痴如醉,难解难分。这样一种感情诚然也是美好的,但肯定不能持久,并 且这与婚姻无关,即使不结婚也一样持久不了。因为一旦持久,任何奇遇都会归于平凡,任 何陌生都会变成熟悉。试图用婚姻的形式把这种浪漫之情延续下去,结果当然会失败,但其 咎不在婚姻。
  如果我们把爱情理解为男女之间的极其深笃的感情,那么,我们就会看到,它决不仅限于浪 漫之情,事实上还有别样的形态。一般来说,浪漫之情往往存在于婚姻前或婚姻外,至多还 存在于婚姻的初期。随着婚龄增长,浪漫之情必然会递减,然而,倘若这一结合的质量确实 是好的,就会有另一种感情渐渐生长起来。这种新的感情由原来的恋情转化而来,似乎不如 恋情那么热烈和迷狂,却有了恋情所不具备的许多因素,最主要的便是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 成的互相的信任感、行为方式上的默契、深切的惦念以及今生今世的命运与共之感。我们不 妨把这种感情看作亲情的一种,不过它不同于血缘性质的亲情,而的确是在性爱基础上产生 的亲情。我认为它完全有资格被承认为爱情的一种形态,而且是一种成熟的形态。为了与那 种浪漫式的爱情相区别,我称之为亲情式的爱情。婚姻中的爱情,便是以这样的形态存在的 。按照这一思路,婚姻就不但不是爱情的坟墓,反倒是爱情亲情式的爱情生长的土 壤了。
  大千世界里,许多浪漫之情产生了,又消失了。可是,其中有一些幸运地活了下来,成熟了 ,变成了无比踏实的亲情。好的婚姻使爱情走向成熟,而成熟的爱情是更有分量的。当我们 把一个异性唤做恋人时,是我们的激情在呼唤。当我们把一个异性唤做亲人时,却是我们的 全部人生经历在呼唤。
  199712
                         


     
 

       :       >       
世上本无奇迹
       
周国平 
  《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二百周年之际,弗吉尼亚?伍尔夫发表感想说,她觉得这本 书像是一部万古常新的无名氏作品,而不像是若干年前某个人的精心之作,因此,要庆祝它 的生日,就像庆祝史前巨石柱的生日一样令人感到奇怪。这话道出了我们读某些经典名著时 的共同感觉。当然,即使在经典名著中,这样的作品也是不多的,而《鲁滨逊漂流记》也许 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部。
  故事本身是尽人皆知的,它涉及一桩奇遇:鲁滨逊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终 于活着回到了人群中。可是,知道这个故事与读这本书完全是两回事。如果你仅仅知道故事 梗概而不去读这本书,你将错过最重要的东西。一部伟大的小说,其所以伟大之处不在故事 本身,而在对故事的叙述。在笛福笔下,鲁滨逊的孤岛奇遇是由许许多多丝毫不是奇遇的具 体事件和平凡细节组成的,他只是从容道来,丝毫不加渲染,一切都好像是事情自己在那里 发生着。他的叙事语言朴实,准确,宛若自然天成,因此而极有力量,使我们几乎不可能怀 疑他所叙述的事情的真实性。我们仿佛身历其境地看到,只身落在荒岛上的鲁滨逊怎样由惊 恐而到渐渐适应,在习惯了孤独以后,又怎样因为在沙滩上发现人的脚印而感到新的惊恐。 我们看到他为了排除寂寞,怎样辛勤地营建自己的小窝,例如怎样花费四十二天工夫把一棵 大树做成一块简陋的搁板。我们会觉得,这一切都是十分真实的,倘若我们落入那个境遇里 ,我们也会那样反应和那样做。鲁滨逊能够在孤岛上活下来,靠的不是超自然的奇迹,而是 生存本能和一点好运气罢了。
  在过去的评论中,人们常常强调笛福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小说的主旨是鼓吹勤劳求生和致 富。在我看来,即使这部小说含有道德训诫的意思,也决非如此肤浅。在现实生活中,笛福 是一个很入世的人,曾经经商、从政、办刊物,在每一个领域都折腾得很厉害,大起大落, 最后失败得也很惨,是一个喜欢折腾又历尽坎坷的人。他自己总结说:〃谁也没有经受过这 么多命运的播弄,我曾经十三回穷了又富,富了又穷。〃到了晚年,他才开始写小说。使我 感到有趣的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借了鲁滨逊的眼光,表达了对俗世的一种超脱和批评的 立场。在远离世界并且毫无返回希望的情形下,鲁滨逊发现自己看世界的眼光完全变了。他 的眼光的变化,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是两点。一是对财富的看法。由于他碰巧落在一个物产丰 富的岛上,加上他的勤勉,他称得上很富有了。可是他发现,财富再多,他所能享受的也只 是自己能够使用的部分,而这个部分是非常有限的,其余多出的部分对于他没有任何实际价 值。由此他意识到,世人的贪婪乃是出于虚荣,而非出于真实的需要。另一是对宗教的看法 。如果说他还是一个基督徒的话,他的宗教信仰也变得极其单纯了,仅限于从上帝的仁慈中 寻求活下去的勇气和安宁的心境。由此他回想人世间宗教上的一切烦琐的争执,看破了它们 的毫无意义。我相信在这两点认识中包含着某种基本的真理。世上种种纷争,或是为了财富 ,或是为了教义,不外乎利益之争和观念之争。当我们身在其中时,我们不免很看重。但是 ,我们每一个人都迟早要离开这个世界,并且绝对没有返回的希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 妨也用鲁滨逊的眼光来看一看世界,这会帮助我们分清本末。我们将发现,我们真正需要的 物质产品和真正值得我们坚持的精神原则都是十分有限的,在单纯的生活中包含着人生的真 谛。
  孤岛遐想是现代人喜欢做的一个游戏。只身一人漂流到了一座孤岛上,这种情景对于想像力 是一个刺激。不过,我们的想像力往往底气不足,如果没有某种浪漫的奇迹来救助,便难以 为继。最后,也就只好满足于带什么书去读、什么音乐去听之类的小情调而已。在鲁滨逊的 孤岛上也没有奇迹。那里不是桃花源,没有乌托邦式的社会实验。那里不是伊甸园,没有女 人和艳遇。鲁滨逊在他的孤岛上所做的事情在人类历史上其实是经常发生的,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