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周国平自选集-第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我眼中,死是一件重大的事情,而在这件事情里,尸体以及围绕尸体所发生的一切,包括 丧葬的方式等等,则是最不重要的。有人问苏格拉底希望死后埋在何处,他答道:〃假如你 能捉到我,你就埋我。〃死就是不存在,人们的确无法捉住和埋葬那个不复存在的苏格拉底 ,而人们所要埋葬的那具尸体是和苏格拉底完全无关的。
  死亡不是同归大海,而是各回各的源头。
  〃朝闻道夕死可也。〃这里的〃道〃很可能正包括了生死的根本道理,而了悟了这个道理, 也就不畏死了。
  人的一生,有多少偶然和无奈。我们都将死去,而死在彼此的怀抱里,抑或死在另一个地方 ,这很重要吗?
  凡活着的人,谁也摆脱不了人生这个大梦。即使看破人生,皈依佛门,那灭绝苦乐的涅境界 仍是一个梦。不过,能够明白这一点,不以觉者自居,也就算得上是觉者了。
  他们到了四十岁,于是学着孔夫子的口吻谈论起〃不惑〃之年来。可是,他们连惑也不曾有 过,又如何能不惑呢?
  在无穷岁月中,王朝更替只是过眼烟云,千秋功业只是断碑残铭。此种认识,既可开阔胸怀 ,造就豪杰,也可消沉意志,培育弱者。看破红尘的后果是因人而异的。
  厌世弃俗者和嫉世愤俗者都悲观,但原因不同。前者对整个人生失望,通过否定世界来否定 人生,是哲学性的。后者仅对世道人心失望,通过否定世界来肯定自己,是社会性的。
  强者的无情是统治欲,弱者的无情是复仇欲,两者还都没有脱离人欲的范畴。还有第三种无 情:淡泊超脱,无欲无争。这是出世者的大无情。
                         


     
 

       :       >       
亲近自然
       
周国平 
  人类曾经以地球的主人自居,对地球为所欲为,结果破坏了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并 且自食其恶果。于是,人类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
  反省的第一个认识是,人不能用奴隶主对待奴隶的方式对待地球,人若肆意奴役和蹂躏地球 ,实际上是把自己变成了地球的敌人,必将遭到地球的报复,就像奴隶主遭到奴隶的报复一 样。地球是人的家,人应该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管好这个家,做地球的好主人,不要做败家 子。
  在这一认识中,主人的地位未变,只是统治的方式开明了一些。然而,反省的深入正在形成 更高的认识:人作为地球主人的地位真的不容置疑吗?与地球上别的生物相比,人真的拥有 特权吗?一位现代生态学家说:人类是作为绿色植物的客人生活在地球上的。若把这个说法 加以扩展,我们便可以说,人是地球的客人。作为客人,我们在享受主人的款待时倒也不必 羞愧,但同时我们应当懂得尊重和感谢主人。做一个有教养的客人,这可能是人对待自然的 最恰当的态度吧。
  土地是洁净的,它接纳一切自然的污物,包括动物的粪便和尸体,使之重归洁净。真正肮脏 的是它不肯接纳的东西人类的工业废物。
  在大海边,在高山上,在大自然之中,远离人寰,方知一切世俗功利的渺小,包括〃文章千 秋事〃和千秋的名声。
  在灯红酒绿的都市里,觅得一粒柳芽,一朵野花,一刻清静,人会由衷地快乐。在杳无人烟 的荒野上,发现一星灯火,一缕炊烟,一点人迹,人也会由衷地快乐。自然和文明,人皆需 要,二者不可缺一。
  现代人只能从一杯新茶中品味春天的田野。
                         


     
 

       :       >       
爱与孤独
       
周国平 
  孤独中有大快乐,沟通中也有大快乐,两者都属于灵魂。一颗灵魂发现、欣赏、享 受自己所拥有的财富,这是孤独的快乐。如果这财富也被另一颗灵魂发现了,便有了沟通的 快乐。所以,前提是灵魂的富有。对于灵魂空虚之辈,不足以言这两种快乐。
  在舞曲和欢笑声中,我思索人生。在沉思和独处中,我享受人生。
  你与你的亲人、友人、熟人、同时代人一起穿过岁月,你看见他们在你的周围成长和衰老。 可是,你自己依然是在孤独中成长和衰老的,你的每一个生命年代仅仅属于你,你必须独自 承担岁月在你的心灵上和身体上的刻痕。
  有两种孤独。
  灵魂寻找自己的来源和归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没有根据的偶然性,这 是绝对的、形而上的、哲学性质的孤独。灵魂寻找另一颗灵魂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人世间 的一个没有旅伴的漂泊者,这是相对的、形而下的、社会性质的孤独。
  前一种孤独使人走向上帝和神圣的爱,或者遁入空门。后一种孤独使人走向他人和人间的爱 ,或者陷入自恋。
  一切人间的爱都不能解除形而上的孤独。然而,谁若怀着形而上的孤独,人间的爱在他眼里 就有了一种形而上的深度。当他爱一个人时,他心中会充满佛一样的大悲悯。在他所爱的人 身上,他又会发现神的影子。
  当一个孤独寻找另一个孤独时,便有了爱的欲望。可是,两个孤独到了一起就能够摆脱孤独 了吗?
  孤独之不可消除,使爱成了永无止境的寻求。在这条无尽的道路上奔走的人,最终就会看破 小爱的限度,而寻求大爱,或者超越一切爱,而达于无爱。
  人在世上是需要有一个伴的。有人在生活上疼你,终归比没有好。至于精神上的幸福,这只 能靠你自己,永远如此。只要你心中的那个美好的天地完好无损,那块新大陆常新,就没有 人能夺走你的幸福。
  有邂逅才有人生魅力。有时候,不必更多,不知来自何方的脉脉含情的一瞥,就足以驱散岁 月的阴云,重新唤起我们对幸福的信心。
  那些不幸的天才,例如尼采和凡?高,他们最大的不幸并不在于无人理解,因为精神上的孤 独是可以用创造来安慰的,而恰恰在于得不到普通的人间温暖,活着时就成了被人群遗弃的 孤魂。
  独身的最大弊病是孤独,乃至在孤独中死去。可是,孤独既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享受,而 再好的婚姻也不能完全免除孤独的痛苦,却多少会损害孤独的享受。至于死,任何亲人的在 场都不能阻挡它的必然到来,而且死在本质上总是孤独的。
  当我们知道了爱的难度,或者知道了爱的限度,我们就谈论友谊。当我们知道了友谊的难度 ,或者知道了友谊的限度,我们就谈论孤独。可是,谈论孤独仍然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有人独倚晚妆楼〃何等有力的引诱!她以醒目的方式提示了爱的缺席。女人一孤独, 就招人怜爱了。
  相反,在某种意义上,孤独是男人的本分。
                         


     
 

       :       >       
自我和他人
       
周国平 
  托尔斯泰在谈到独处和交往的区别时说:〃你要使自己的理性适合整体,适合一 切的源,而不是适合部分,不是适合人群。〃说得好。
  对于一个人来说,独处和交往均属必需。但是,独处更本质,因为在独处时,人是直接面对 世界的整体,面对万物之源的。相反,在交往时,人却只是面对部分,面对过程的片断。人 群聚集之处,只有凡人琐事,过眼烟云,没有上帝和永恒。
  也许可以说,独处是时间性的,交往是空间性的。
  乘飞机,突发奇想:如果在临死前,譬如说这架飞机失事了,我从空中摔落,而这时我看到 了极美的景色,获得了极不寻常的体验,这经历和体验有没有意义呢?由于我不可能把它们 告诉别人,它们对于别人当然没有意义。对于我自己呢?人们一定会说:既然你顷刻间就死 了,这种经历和体验亦随你而毁灭,在世上不留任何痕迹,它们对你也没有意义。可是,同 样的逻辑难道不是适用于我一生中任何时候的经历和体验吗?不对,你过去的经历和体验或 曾诉诸文字,或曾传达给他人,因而已经实现了社会的功能。那么,意义的尺度归根结底是 社会的吗?
  看破红尘易,忍受孤独难。在长期远离人寰的寂静中,一个人不可能做任何事,包括读书、 写作、思考。甚至包括禅定,因为连禅定也是一种人类活动,惟有在人类的氛围中才能进行 。难怪住在冷清古寺里的老僧要自叹:〃怎生教老僧禅定?〃
  独特,然后才有沟通。毫无特色的平庸之辈厮混在一起,只有委琐,岂可与语沟通。每人都 展现出自己独特的美,开放出自己的奇花异卉,每人也都欣赏其他一切人的美,人人都是美 的创造者和欣赏者,这样的世界才是赏心悦目的人类家园。
  怎样算是替他人着想,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解。在一种人看来,这意味着尊重他人的个别性 ,不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人,不随意搅扰别人,不使他人为难。在另一种人看来,这意味着 乐于助人,频频向人表示关心,一种异乎寻常的热心肠。两者的差异源于个性和观念的不同 ,他们要求于他人的东西也同样是不同的。
  人与人之间应当保持一定距离,这是每个人的自我的必要的生存空间。缺乏自我的人不懂得 这个道理。你因为遭受某种痛苦而独自躲了起来,这时候,往往是这时候,你的门敲响了, 那班同情者络绎不绝地到来,把你连同你的痛苦淹没在同情的吵闹声中了。
  自爱者才能爱人,富裕者才能馈赠。给人以生命欢乐的人,必是自己充满着生命欢乐的人。 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既不会是一个可爱的人,也不可能真正爱别人。他带着对自己的怨恨到 别人那里去,就算他是去行善的吧,他的怨恨仍会在他的每一件善行里显露出来,加人以损 伤。受惠于一个自怨自艾的人,还有比这更不舒服的事吗?
  孤独与创造,孰为因果?也许是互为因果。一个疏于交往的人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一个人专注于创造也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
  在体察别人的心境方面,我们往往都很粗心。人人都有自己的烦恼事,都不由自主地被琐碎 的日常生活推着走,谁有工夫来注意你的心境,注意到了又能替你做什么呢?当心灵的重负 使你的精神濒于崩溃,只要减一分便能得救时,也未必有人动这一举手之劳,因为具备这个 能力的人多半觉得自己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压根儿想不到那一件他轻易能做到的小事竟会决 定你的生死。
  心境不能沟通,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境遇之一,所以每个人在某个时刻都会觉得自己是被弃 的孤儿。
  人与人之间有同情,有仁义,有爱。所以,世上有克己助人的慈悲和舍己救人的豪侠。但是 ,每一个人终究是一个生物学上和心理学上的个体,最切己的痛痒惟有自己能最真切地感知 。在这个意义上,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最关心的还是他自己,世上最关心他的也还是他自 己。要别人比他自己更关心他,要别人比关心每人自己更关心他,都是违背作为个体的生物 学和心理学本质的。结论是:每个人都应该自立。
                         


     
 

       :       >       
性爱哲学
       
周国平 
  世上并无命定的姻缘,但是,那种一见倾心、终生眷恋的爱情的确具有一种命运般 的力量。
  爱情是盲目的,只要情投意合,仿佛就一丑遮百丑。爱情是心明眼亮的,只要情深意久,确 实就一丑遮百丑。
  一个爱情的生存时间或长或短,但必须有一个最短限度,这是爱情之为爱情的质的保证。小 于这个限度,两情无论怎样热烈,也只能算作一时的迷恋,不能称做爱情。
  初恋的感情最单纯也最强烈,但同时也最缺乏内涵,几乎一切初恋都是十分相像的。因此, 尽管人们难以忘怀自己的初恋经历,却又往往发现可供回忆的东西很少。
  我相信成熟的爱情是更有价值的,因为它是全部人生经历发出的呼唤。
  我爱故我在。
  两人再相爱,乃至结了婚,他们仍然应该有分居和各自独处的时间。分居的危险是增加了与 别的异性来往和受诱惑的机会,取消独处的危险是丧失自我,成为庸人。后一种危险当然比 前一种危险更可怕。与其平庸地苟合,不如有个性而颠簸,而离异,而独身。何况有个性是 真爱情的前提,有个性才有爱的能力和被爱的价值。好的爱情原是两个独特的自我之间的互 相惊奇、欣赏和沟通。在两个有个性的人之间,爱情也许会经历种种曲折甚至可能终于失败 ,可是,在两个毫无个性的人之间,严格意义上的爱情根本就不可能发生。
  心灵相通,在实际生活中又保持距离,最能使彼此的吸引力耐久。
  只爱自己的人不会有真正的爱,只有骄横的占有。不爱自己的人也不会有真正的爱,只有谦 卑的奉献。
  如果说爱是一门艺术,那么,恰如其分的自爱便是一种素质,惟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能成 为爱的艺术家。
  爱是一种精神素质,而挫折则是这种素质的试金石。
  大自然提供的只是素材,惟有爱才能把这素材创造成完美的作品。
  凭人力可以成就和睦的婚姻,得到幸福的爱情却要靠天意。
  对于灵魂的相知来说,最重要的是两颗灵魂本身的丰富以及由此产生的互相吸引,而决非彼 此的熟稔乃至明察秋毫。
  看两人是否相爱,一个可靠尺度是看他们是否互相玩味和欣赏。两个相爱者之间必定是常常 互相玩味的,而且是不由自主地要玩,越玩越觉得有味。如果有一天觉得索然无味,毫无玩 兴,爱就荡然无存了。
  优异易夭折,平庸能长寿。爱情何尝不是如此?
  一万件风流韵事也不能治愈爱的创伤,就像一万部艳情小说也不能填补《红楼梦》的残缺。
                         


     
 

       :       >       
性爱伦理学
       
周国平 
  爱情与良心的冲突只存在于一颗善良的心中。在一颗卑劣的心中,既没有爱情, 也没有良心,只有利害的计算。
  但是,什么是良心呢?在多数情况下,它仅是对弱者即那失恋的一方的同情罢了。最高的良 心是对灵魂行为的责任心,它与真实的爱情是统一的。
  人在两性关系中袒露的不但是自己的肉体,而且是自己的灵魂灵魂的美丽或丑陋,丰富 或空虚。一个人对待异性的态度最能表明他的精神品级,他在从兽向人上升的阶梯上处在怎 样的高度。
  爱就是心疼。可以喜欢许多人,但真正心疼的只有一个。
  可以不爱,不可无情。
  情人间的盟誓不可轻信,夫妻间的是非不可妄断。
  世上痴男怨女一旦翻脸,就斥旧情为假,讨回情书〃都扯做纸条儿〃,原来自古已然。
  情当然有真假之别。但是,真情也可能变化。懂得感情的人珍惜以往一切爱的经历。
  如同一切游戏一样,犯规和惩罚也是爱情游戏的要素。当然,前提是犯规者无意退出游戏。 不准犯规,或犯了规不接受惩罚,游戏都进行不下去了。
  在情场上,两造都真,便刻骨铭心爱一场。两造都假,也无妨逢场作戏玩一场。最要命的是 一个真,一个假,就会种下怨恨甚至灾祸了。主动的假,玩弄感情,自当恶有恶报。被动的 假,虚与委蛇,也决非明智之举。对于真情,是开不得玩笑,也敷衍不得的。
                         


     
 

       :       >       
性爱心理学
       
周国平 
  恋爱是青春的确证。一个人不管年龄多大,只要还能恋爱,就证明他并不老。
  也许每个人在恋爱方面的能量是一个常数,因机遇和性情而或者一次释放,或者分批支出。 当然,在不同的人身上,这个常数的绝对值是不同的,差异大得惊人。但是,不论是谁,只 要是要死要活地爱过一场,就很难再热恋了。
  关汉卿《一半儿题情》:〃骂你个俏冤家,一半儿难当一半儿耍。〃〃虽是我话儿嗔,一半 儿推辞一半儿肯。〃
  男女风情,妙在一半儿一半儿的。琢磨透了,哪里还有俏冤家?想明白了,如何还会芳心乱?
  在风情女子对男人的态度里,往往混合了羞怯和大胆。羞怯来自对异性的高度敏感,大胆来 自对异性的浓烈兴趣,二者形异而质同。她躲避着又挑逗着,拒绝着又应允着,相反的态度 搭配出了风情的效果。如果这出于自然,是可爱的,如果成为一种技巧,就令人厌恶了。
  女子乍有了心上人,心情极缠绵曲折:思念中夹着怨嗔,急切中夹着羞怯,甜蜜中夹着苦恼 。一般男子很难体察其中奥秘,因为缺乏细心,或者耐心。
  有时候,女人的犹豫乃至抗拒是一种期望,期望你来攻破她的堡垒。当然,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