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十大超级间谍-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淡墨色;各路街灯如银河里的星星闪烁跃动,象万家渔火点起了游子的希望。
  真是奇妙极了!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夜晚,恶贯满盈的“东方魔女’——川岛芳子终
于走完了她那肮脏的罪恶的一生。她穿着养父生前(川岛浪速于1945年病逝)送给
她的一身白绸和服,在晨曦微光中向着东方面带微笑地倚墙而立,那镇定自若、飘
逸俊俏的神采仿佛在向世人高喊:我是川岛芳子。我是陆军上将金壁辉。我是爱新
觉罗·显舒。我是娇小的东珍。在这个充满憎恶和怨恨的社会中,由政府枪毙我,
才是对我最好的礼遇,才与我“东方魔女”的身份相称!
  “东方魔女”之死在当时的中日军界及政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新闻界也大事渲染,并认为川岛芳子并没有死,被处死的只是她的一个替身。
有人说她本人早已潜返东瀛。甚至传闻说某国民党权贵因迷恋芳子的绝代风华,不
惜违犯国法,用偷龙换凤手法,耗费重金买通狱吏将芳子救出,将芳子秘密纳为外
宠……诸多传言,不胫而走。
  然而,无论一枪饮恨而死,还是苟且偷生,对于“东方魔女”来说,都已经在
历史上失去了往昔妖艳凶蛮的“女谍风采”。
  对她这样祸乱人寰、心狠手辣而又风骚妖艳的超级女谍来说,与其残喘苟活,
“不如面带属于一个真正女人的微笑饮弹而死,也为自己平添几分“女中豪杰”的
风采!
  天地昭昭,大道永存!愿小亚细亚的太阳永远不再孕生出象川岛芳子般的“恶
魔黑子”作乱人间!
  诚如是,则是中华大幸、人类大幸!   
  十大超级间谍        
        第六章 间谍王子
                                 ——菲尔比
  哈罗德·金·菲尔比是世界间谍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间谍之一。他本人是英
国人,早期就信仰共产主义,1934年在维也纳进入苏联情报机关成为情报员。1940
年,他打入了英国秘密情报局,在该局步步高升,最终成为英国情报机关的一名高
级要员。他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条件,为苏联提供了大量重要情报,成绩卓著。1963
年,他由于身份暴露出逃苏联。为表彰他的事迹,苏联政府给他很高荣誉,授予他
“红旗勋章”。
   6.1 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1912年1月1日,哈罗德·金·菲尔比在印度的安巴拉降生了,他的父母怀着激
动的心情迎接小菲尔比的到来。他的父亲在印度政府内任文职官员,是英国知名的
阿拉伯语言学者。父母对小菲尔比寄予很高的期望,当菲尔比到了上学的年龄时,
他便被送回到英国的学校学习。
  1929年,17岁的菲尔比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在这里开始
了他思想上的重大转变。
  进校后;他最早的行动之一是加入剑桥大学社会主义者学会。头两年,他只是
按时参加他们的活动,但不参加其它活动。
  和许多看到资本主义的腐朽、警告人们法西斯主义正在兴起的其他同学一样,
他对政治具有浓厚的兴趣,并开始进行自己的探索。经过广泛的阅读后,他逐渐明
白英国工党与世界左派的主流并非处于同一立场。菲尔比对工党的信心由狂热变为迷
惘。令他难以置信的是,在1931年那场混乱和面临失败的危急时刻,工党对反动势
力所能调动的后备力量竟是那样束手无策。而且,当时反对党的明显带讽刺挖苦性
质的宣传,竟使一个经验丰富的选区的选举一下子出现了一边倒的现象。结果,工
党失败,人们对想象中的整个议会民主制的有效性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这次事件使他第一次不得不认真地考虑自己的信仰。不久,他开始更加积极地
参加社会主义者学会的活动,并担任了该学会的司库,这使他接触到批评工党的大
量左翼思想,特别是共产主义的思想。除了博览群书和不断地评价欧洲关于社会主
义的经典著作外,他还参加学会举行的生动活泼、气氛热烈的讨论。
  这样,一个重大但又缓慢的思想转变过程就发生了。到1933年夏他在剑桥大学
的最后一个学期,菲尔比彻底抛弃了他的最后疑虑。当他拿到大学学位离开剑桥时
,他同时确立了要把他的生命贡献给共产主义的信念。
  当时,奥地利维也纳的工人革命运动蓬勃兴起,菲尔比欣然只身前往。在维也
纳,菲尔比与苏联情报机关的成员发生了联系并加入了该组织。在苏联人向他提出
加入情报机构的建议后,他毫不犹豫地就接受了,在他看来,“人人都会不加思索
同意加入一支精明强干的队伍”。从此,他就为这个强大的共产党国家而尽力工作。
  在中欧搞了大约1年的地下活动后,他回到了英国。他和他的政治朋友们都断
绝了来往,经常去德国大使馆。不久,他还加入了英德联谊会,并在这个纳粹阵线
组织中担任不少职务。他想用纳粹经费创办一家旨在促进英德关系的商业刊物。为
商谈此事,他曾几次到柏林找德国宣传部和外交部洽谈。尽管他的奇怪的富有冒险
性的努力最终没有成功,但它却把他早期热衷于共产主义的迹象掩盖得天衣无逢。
此间,他的正式职业是自由党月刊《评论的评论》的副主编,业余时间则花在追逐
女人方面,给人的印象俨然象个才华横溢的花花公子。           菲尔比对柏林的印象极为糟糕,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暴行惨绝人寰,对共产党实
行极端恐怖的政策。纳粹分子一个个都趾高气场,令人难以忍受。
  一次,正当他访问柏林期间,西班牙战争爆发了。直到返回英国后他才得知,
佛朗哥将军并没有接近整个国家,一场旷日持久的内战就在眼前。他的下一个任务
是到西班牙法西斯占领区去,尽可能在接近要害的地方潜伏下来,全面搜集有关法
西斯战争准备的第一手资料。苏联情报机关在英国和法国给他安排了联络人,以便
他把搞到的大量情报交给他们。
  在西班牙,他遇到了作为苏联情报人员以来的第一次危难。
   6.2 险遭枪决   在离开英国之前,他总是将从苏联那里得到的指示用密码写在一小张纸片上,
并习惯地把它放在裤子的小兜里。为作紧急联系之用,在向他交待任务时,苏联人
给了他一份密码和一些在西班牙的秘密通讯地址。在西班牙时,他的口袋里就有着
这么一张小纸片。正是这张小纸片差点把他带到行刑队面前。
  当时他的苏联情报站总部设在西班牙南部的塞维尔。他的身上揣的是英国护照
,公开身份则是英国《泰晤士报》驻佛朗哥将军部队随军记者。
  在塞维尔及其周围乡村紧张地工作了几星期之后,他突然在广告上看到下星期
天将在离塞维尔100多公里的科尔多瓦举行斗牛表演的消息。当时,前线正在科尔
多瓦以东25公里的蒙托罗和安杜哈尔之间的地带上。
  “能到离我尚未去过的前线如此接近的地方观看一场斗牛,看来是一个十分难
得的好机会。”菲尔比心想。
  于是,他决定在科尔多瓦好好地过一个周末,并看看星期天的那场表演。
  菲尔比到塞维尔军事司令部去办理必要的通行手续。一位态度友好的少校一下
子就把他打发走了。他说:“去科尔多瓦不需要通行证,自己坐火车去就行了。”
  星期五,菲尔比登上了从塞维尔到科尔多瓦的早班火车,与他同车厢的是一群
意大利陆军军官。菲尔比时刻也不忘记他的情报工作,于是他请他们与他一起在科
尔多瓦共进晚餐。但是他们很有礼貌地解释说,他们没有时间,因为第二天动身去
前线之前,他们得忙着去逛妓院。
  菲尔比在大首领饭店找了个房间往下。在独自饱餐一顿后;就在香气迷人的大
街上散步,深夜才回到旅馆睡觉。
  一阵雷鸣般的砸门声把他从沉睡中惊醒。门打开后,两个国民警卫队员闯了进
来,要他收拾好东西和他们一起去指挥部一趟。当他问为什么时,其中年纪较大的
那位下士只是面无表情地回答说:“这是命令!”
  在那些日子里,菲尔比睡得很死。当他穿着睡衣面对这样两个脚蹬大皮靴、手
持长短武器的人时,他感到处境十分不利。在这种半醒半惊的状态中,他的大脑反
应不如清醒时敏捷。他意识到必须处理掉藏在他裤子口袋里的那块小纸片,但是怎
样才能做到呢?
  他的脑子模模糊糊地想到洗澡间,但是他住的房间没有洗澡间。当他穿衣服、
收拾东西时,那两个国民警卫队员紧紧地盯着他的一举一动。看来,只有在从饭店
到国民警卫队指挥部的路上想个什么法子了。
  当他们上了大街后,菲尔比才发现那样做是不容易的。他只有一只手空着,另
一只手得提着自己的箱子。押送他的人显然训练有素,他们简直象鹰一样,一路上
寸步不离地紧紧盯着他。直到他被带到一间办公室时,那块可以置他于死地的小纸
片还在他身上。
  办公室里有一盏不带灯罩的耀眼的吊灯,下面放着一张很光滑的大桌子。他对
面站着的是一个身材矮孝年迈秃顶、面带温色的国民警卫队少校,他盯着桌子,漫
不经心地听着带菲尔比进来的那个下士的报告。
  少校终于要检查他的通行证了。“是谁批准你来科尔多瓦的。”他问道。
  菲尔比重复了塞维尔军事司令部的人告诉他的话,但少校根本不理。他断然地
说这不可能,人人都知道到科尔多瓦来必须有通行证。紧接着就是一场咄咄逼人的
问话:你来科尔多瓦干什么?是来看斗牛?票在哪里?还没买到?是刚刚到达的?
准备早晨就去买?如此等等。
  随着每一句显示充满怀疑的质问,菲尔比愈来愈不安地感觉到那个正在审问他
的人是个死硬的仇英分子。当时,西班牙战线的两方都有许多这种人。但到这时,
他的大脑已能进行正常思维了,他在那张闪亮的大桌面上看到了一线生机。
  少校和那两个逮捕他的人带着根本不信任的神情转向他的箱子。他们带上手套
,以令人惊异的精细动作一道道地打开箱子,用手仔细地搜索每一件东西并拿到灯
光下去检查。在他要换洗的内衣里没有找到可疑的东西,他们又接着检查箱子本身
,小心翼翼地敲打,并且里里外外量它的尺寸。在证明没有什么可疑后,他们失望
的叹了一口气。
  他曾盼望这件事早点结束,他们就会让他乘头一班火车离开那个城市,但是这
个想法只存在了一刹那。
  “喂,”少校粗鲁地说,“你身上呢?”
  他让菲尔比把口袋翻出来。他不能再迟疑了。他先把钱包拿出来,向那张光滑
的桌子上扔去,在脱手的最后一刻,他的手腕子一抖,使钱包旋转着滑到了桌子的
尽头。正合他意,他们三个人象老鹰扑食一样向桌子那边的钱包冲去。乘三人的屁
股朝着他时,他从裤子口袋里掏出那块小纸片,连嚼带咽地一下子就把它消灭了。
  于是他轻轻松松地把口袋里剩下的东西部掏了出来。很幸运,那位少校再没有
对他进行什么不正当的、严历的盘查,只是干巴巴地给他讲了一通道理,说什么共
产主义者正在控制着英国政府,并命令他在第二天离开科尔多瓦。
  第二天早上,当他正在结帐时,他的那两位国民警卫队的“朋友”也出现在休
息厅里,他们还问他是否可以和他一起乘出租车去火车站。登上开往塞维尔的火车
后,他送给他们一包英国香烟。列车开动了,他们高兴地向他挥手告别。
  这是菲尔比早期从事情报活动的一次险遇。在以后的岁月中,他经常感到,其
实真正的冒险行动并不总是带有最大的危险性,因为人们可以事先估计到那些实际
存在的危险并采取了恰当的预防措施,以避免其出现。而象上面所写的这类几乎没
有什么意思的小事却往往会置人于绝境。
   6.3 漂到核心   菲尔比在西班牙的任务完成得很出色,甚至曾得到佛朗哥这位大元帅亲自授予
的勋章。
  1939年8月,正当战争的风云在法国但泽上空迅速聚集时,《泰晤士报》要他
撇下西班牙,做好派往西线的英国部队去的任何准备。这当然是他所希望得到的美
差了,因为随便哪个有钻研头脑的战地记者都可以积累大批新闻检查部门不准发表
的情报。
  而且,他在西班牙的经验已教会他如何提出巧妙的问题。
  后来,英军司令部迁到离巴黎不远的阿拉斯。菲尔比的大部分周末时间都是消
磨在那些出没于都市的隐姓埋名者中间,而并不象他公开表现出的那样只是追求女
人。尽管他在阿拉斯的职位不错,但它并非十分理想。这时他的苏联联络人一再催
促他说,他的首要任务是打入英国秘密情报机构。
  1940年夏天,他多年渴求的机会终于来了。一天,《泰晤士报》国外新闻编辑
把他叫到他的办公室,说国防部的一位上尉问他是否“可以做些有关国际方面的工
作”。菲尔比立即答应了他的要求。
  经过与几位身份不明但显得很有权威性的人会谈后,菲尔比就被叫到英国秘密
情报局去报到。他对自己轻易地被录取感到十分惊讶。后来他才知道,对他历史的
唯一调查是例行公事地问了一下军情五处,对方查了一番档案后回答说:“没有问
题。”
  菲尔比一开始就被认为是一个前途无量的人。他上的学校、他进的报社、他参
加的俱乐部以及他的智慧和才干;这些都注定他要飞黄腾达。不到一年时间,他就
从破坏活动科调到特别行动执行处,最后又调到从事反谍报活动的第五科。
  第五科的基本任务是从国外获取有关针对英国的谍报活动的情报。他之所以选
择第五科,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他认为新的工作可以使他与秘密情报局的其它部门
和军情五处保持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它还可以使他了解英国外交部对什么感兴趣
,更不用说其它情报机构的兴趣了。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菲尔比发现秘密情报局
的档案就存放在第五科隔壁,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
  除了窃取无线电通讯情报外,他们还搞了一些其它形势的窃取活动。他们甚至
还使用过相当复杂的技术拆看外交邮袋,猎取对象是波兰和捷克那样的中立国和较
小的盟国。其方法与拆取一般邮件大致相同,只是手续复杂一些罢了。
  首先,必须以某种方式说服信使将邮袋交给英国保管。要做到这点并不象想象
的那样困难,因为许多国家的信使制度并不完善,信使本人也不遵守纪律。在英国
与欧洲大陆的联系被切断的那段时期,所有的外交邮袋均需空运。当时,每天都会
发生飞机误点的情况,即使在飞行条件良好时,也可以通过人的因素造成延误起飞
。信使抵达机场后,常会听到气候恶劣或者飞机发生技术故障的通知,接着就是无
期限的等待。于是,他们只好坐在候机室里他们的邮袋上,或前往附近城镇的乡村
旅馆去尝受苦头。
  这时,机场保安官员就会根有礼貌地来照料那个不知所措的信使:“老兄,你
看我亲自把它锁起来,在你回来前保准不会出事。”
  相当多的信使都接受这种劝诱,如释重负地出去参观当地的名胜去了。当然,
那些保安官员会乐于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的。
  信使刚一走开,保安官员就会通知等候着的第五科的专家们,并把邮袋交给他
们处理。在拆开每个邮袋和里面的东西之前都要进行一番仔细的研究,必要时每个
绳结和封条都要经过测量、复制和拍照,有时还要进行化学检验。
  然后,开始解开邮袋的绳结,启下封条;取出里面的东西进行拍照。最后,也
是最艰巨的工作是把邮袋里的东西一丝不差地放回原处,并且极其精确地照原样重
新系好绳结、贴上封条。
  菲乐比从愈来愈多的情报的分析得知,德国人正在西班牙策划一个代号为“博
登”的行动。在这一行动中要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破坏直布罗陀海峡的通航,其
措施是在直布罗陀海峡安置一套侦察夜间通航情况的设备。由于这个装置会给西地
中海供给线带来新的危险、菲尔比认为应通过外交途径对这事加以解决。
  最后柏林对马德里发出了断然命令:“博登行动必须完全停止。”
  随着菲乐比的表现越来越好,他的职责范围也越来越大。二战后期,他的活动
范围已扩大到北非、意大利等国。
   6.4 大功告成   早在对德战争结束之前,英国秘密情报局的高级官员们便开始把他们的思想转
向了下一个敌人。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的很大一部分力量是投入到对苏联的
渗透以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